《净土十疑论》
慧律法师主讲
讲演日期:1990(民国79)年7月8日
讲演地点:高雄市文殊讲堂
(众随师父念:)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诸位法师、诸位在家菩萨:
我们今天这学期是演讲台语课程,第一门课程是定《净土十疑论》。
这本论是智者大师所作的,最主要的是破除众生对净土的怀疑。我们下一部经是要演讲《《无量寿经》》,《《无量寿经》》就不会像《《阿弥陀经》要解讲义》那么深了,是白话文,所以年纪较大的人就比较听得懂。所以这一学期我们所开的课程,应该能够适应上根、中根与下根根机者。
我们今天所演讲的《净土十疑论》是比较深一点,因为这是一千四百年前左右智者大师所著作的文章,对今天读白话文的人来说是比较深了一些,但是我会尽量讲解,让诸位听得很清楚又很详细,很清楚、很详细!
请打开《净土十疑论》第一页。有的人读作:《净土十疑论》,有的人读作:《净土(tǔ)十疑论》。读作:《净土(dù)十疑论》,那个“土(dù)”含有超越之意,若是读作:《净土(dù)十疑论》,就表示由娑婆世界直接横超三界,到阿弥陀佛极乐净土;若是读作:《净土(tǔ)十疑论》,就表示西方极乐世界有多么庄严、很清净!说出这十条疑问,破除之后,你要产生信心。所以这部论虽然很短,四、五天就能讲演完毕,但是对一个修净土法门的人,却是非常非常地重要。因为这是信心的根本。我们对一个人若是有信心,他说的话我们就能听得进去。譬如你对师父有信心,师父今天在此说话,你就能听得入耳;假使你今天对我没有信心,就算我在这里讲得再好,你也听不进去。所以我们人首先就要有信。所以说:信为能入,智为能度。佛法若是有信才能入,你若是有疑就不能入。疑是对信来说。为了使我们对净土产生强烈的信心,所以智者大师就假设了十个疑问,假设出来之后,这就是众生(对净土)所产生的怀疑,然后再加以破除。破除这些怀疑,就是为了使我们对净土产生信心,所以说:信为能入,智为能度——有信心的人就能入,有智慧的人就能度他。所以《净土十疑论》虽然很短,却是非常重要!
诸位请看:
【隋天台智者大师说】
隋朝天台宗智者大师说。
我们都知道【隋】朝只有两个皇帝:隋文帝跟隋炀帝。总共加起来才三十七年的时间,把笔拿起来,隋朝从西元581年——西元616年,总共37年。隋就是在唐朝的前面,所以常说“隋唐”, “隋唐”,也就是隋比唐朝更早,简单讲就是比唐玄奘大师更早。隋【天台】,就是天台宗。天台宗就是藉着《法华经》发明了三止三观:体真止、方便随缘止、息二边止;空观、假观、中观,这就是天台宗的教理——三止三观。而【智者大师】,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智慧之人。他一出生,便与世间人不同,面貌也不同,瑞相重重,可见智者大师是很有来历的,也可说是菩萨示现的。智者大师【说】。
因为我们今天不是讲历史,是要解答十个疑问。
第一个疑问就问了:
第一疑
【问: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,若欲救度众生,只应愿生三界(欲速反迟),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,因何求生净土,自安其生?舍离众生,则是无大慈悲,专为自利,障菩提道。】
这句话的疑问意思就是说:诸佛菩萨都是很慈悲的,他若是想救度众生,应该在三界内,在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,为何教人求往生净土,自己逃避现实,自安其生,来离开这些众生呢?这样就不慈悲了,专为自利,意思是说求往生净土都是只为了自己,这样会障碍菩提道;菩提道就是佛道,意思就是不能成佛的意思,这是智者大师自己代替众生这样问。因为众生才会有这种疑问:既然佛菩萨慈悲,那就应该住在三轮救众生,怎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,只有自己求安乐而已呢?世间人所说的逃避现实,这样就不慈悲了!这是第一个疑问。
智者大师就回【答】了【:菩萨有二种:一者,久修行菩萨道,得无生忍者,实当所责。】菩萨有两种,像我们现在若是受过菩萨戒,就会称他:阿娇菩萨;阿溪若是受过菩萨戒,就称他:“阿溪菩萨”;吴老师若是受过菩萨戒,就称他:“定来菩萨”。这句菩萨大家都常挂在嘴上,但这却只是对凡夫的称呼而已。所以在此解释:菩萨有两种,一种就是修行很久的菩萨,证得无生忍者。这句“无生忍”,有许多的解释,都不是解释得很圆满,无生就是对不灭说的,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众生有生有死,是无常法、无常,要受六道轮回的痛苦;诸佛菩萨他不生,当然就不死,就是涅槃。这个“忍”字,不是忍耐的意思,很多人在解释这一句时,解释的意思看法稍微有些不同,无生忍之“忍”,叫做印可、印证的意思,像我们现在所说的盖章,盖章才能取信于人,若换成佛法的角度来说,叫做证悟的意思,证悟。证悟到不生不灭的道理,这就称为“无生忍”。“忍”就是印可,意思就是说,若是想在娑婆世界,三界内,五浊恶世救度众生,必须是长久修行的菩萨,证得不生不灭果位的大菩萨。实当所责,这就是他们的责任,这才是他们的责任。【二者,未得已还,及初发心凡夫。凡夫菩萨者,要须常不离佛,忍力成就,方堪处三界内,于恶世中,救苦众生。】二者,未得已还,证悟了无生忍,就是所谓八地菩萨不动地,不动就是不增不减,不生不灭,不动地是指八地菩萨,而我们现在一品惑都没有断,所以我们还是凡夫。在此说:二者,未得已还,就是说你尚未证得无生法忍;你尚未见到不生不灭、清净涅槃的自性,己还就是以下,我们所说的八地菩萨以下,佛若是一百分,八地菩萨就是九十分,以上才能度众生,也就是九十分以下的都不够资格,称为未得已还。以及初发心凡夫,凡夫菩萨者初发心:我要来度众生,不过我的烦恼很多,自己都度不了,烦恼未断,怎么有能力去救度众生呢?等于自己不会游泳,却想跳入水中救众生,这怎么可能呢?所以凡夫菩萨者,要须常不离佛,那么我们今天佛不在世了,就是要常不离开善知识,今天佛不在世了,你要到那里亲近佛呢?若是佛不在世,就要亲近善知识,常不离佛,忍力成就,他有这种忍耐,有无生法忍,他就不会烦恼。我们今天之所以会烦恼就是有生,有的东西就会烦恼。譬如说有小孩就要替小孩操心;有一辆轿车,一下子要缴税金;一下子发生车祸被撞凹陷了还要板金,所以你内心若是有,也就是有生,你对得失、善恶、对立、贫富,就会有强烈的执著。所以说我们的忍力无法证悟无生,烦恼就绝对无法断,永远在得失;在得到、失去的观念中挣扎。所以说凡夫菩萨要须常不离佛,忍力成就,才堪处在三界内,在恶世当中来救苦众生。意思就是说凡夫能力还不足,你一定不能离开佛,以今天来说就是不能离开善知识,那么你慢慢地有自性的观照,忍力成就,最后证悟了,你才有能力在三界度众生,在恶世救众生。
【故《智度论》云:具缚凡夫,有大悲心,愿生恶世,救苦众生者,无有是处。】我们是烦烦恼恼的众生、束缚的众生,你虽然有很大的慈悲心,要出生于恶世来救苦、救度众生,无有是处,就是说不可能,根本就不可能!【何以故?】下面就问你了:为什么呢?为什么说凡夫虽然有慈悲心,你生生世世发愿要来娑婆世界,五浊恶世度众生,这根本是不可能的,简单来说,你来生会做猪、做狗你也不知道;来生会出生在那里你也不晓得;来生你是不是会出生在有佛法之处呢?是不是一定能做人?做人是不是一定能遇到善知识?这完全是未知数,未知数!所以说我们发愿要求救苦众生,我们没有这种能力,有悲心没有能力,只是空谈理论。下面说:何以故?为什么呢?【恶世界,烦恼强,自无忍力,心随境转,声色所缚,自堕三涂,焉能救众生?】意思就是说,我们这个恶世,每个人都非常凶残。报纸一打开,每天都是绑票、恐吓、勒索、杀人、放火、强暴、雏妓的问题、烦恼。只要看你不顺眼,就掏枪、拿刀要杀人,烦恼很重。就算我们不至于动刀动枪,我们平常的生活也是很烦恼,动不动几句话不合,两个人就闹意见。所以说想要做好人也很难为,我们希望他好劝告他,他说我们诽谤;我们若是好意希望他好纠正他,他也会有自尊心想抵抗。所以每一个人都有烦恼,在这个娑婆世界,所以说:修行尽份,度众生随缘——修行要尽我们的能力,度众生要随缘。有些众生,不是单方面的施舍,他就肯接受的。我们告诉他佛法很好,你想送给他,他还诽谤你:出家人怎么样啦;吃素的人又怎么样啦,还要批评你一些,所以烦恼很强。“自无忍力,心随境转”,我们的烦恼强,忍耐力就不够;忍耐力不够,贪心就产生了。忍耐不仅是指忍耐脾气,不要误解。看到好吃的东西控制得住没有贪欲;看到钱财忍耐得住;看到女色忍耐得住;看到我们欲望所喜欢的东西我们也忍耐得住,这样烦恼才能破除。而我们今天没有办法,没有办法,就说叫众生吃个素食,他便无法忍耐,他就一定非吃荤腥不可。所以说:自无忍力,心随境转,声色所缚,声色意思就是外在的,为外表所束缚,自堕三恶道,焉能救众生?怎么有能力救众生呢?
下面又说:【假令得生人中,圣道难得。】意思就是说,假使你来生又让你能够做人,假使你来生有福报又来做人,圣道难得,你也不一定能遇到正法,你没有遇到正法,遇到邪知邪见者、邪魔外道,所说的好像佛法,你若是深入去研究,那根本不是佛法,似是而非,没有智慧的人就竖耳听得服服帖帖的;有智慧的人当然他就能分辨,能够了…
《净土十疑论讲记(1990年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