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淨土十疑論》
慧律法師主講
講演日期:1990(民國79)年7月8日
講演地點:高雄市文殊講堂
(衆隨師父念:)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!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!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!
諸位法師、諸位在家菩薩:
我們今天這學期是演講臺語課程,第一門課程是定《淨土十疑論》。
這本論是智者大師所作的,最主要的是破除衆生對淨土的懷疑。我們下一部經是要演講《《無量壽經》》,《《無量壽經》》就不會像《《阿彌陀經》要解講義》那麼深了,是白話文,所以年紀較大的人就比較聽得懂。所以這一學期我們所開的課程,應該能夠適應上根、中根與下根根機者。
我們今天所演講的《淨土十疑論》是比較深一點,因爲這是一千四百年前左右智者大師所著作的文章,對今天讀白話文的人來說是比較深了一些,但是我會盡量講解,讓諸位聽得很清楚又很詳細,很清楚、很詳細!
請打開《淨土十疑論》第一頁。有的人讀作:《淨土十疑論》,有的人讀作:《淨土(tǔ)十疑論》。讀作:《淨土(dù)十疑論》,那個“土(dù)”含有超越之意,若是讀作:《淨土(dù)十疑論》,就表示由娑婆世界直接橫超叁界,到阿彌陀佛極樂淨土;若是讀作:《淨土(tǔ)十疑論》,就表示西方極樂世界有多麼莊嚴、很清淨!說出這十條疑問,破除之後,你要産生信心。所以這部論雖然很短,四、五天就能講演完畢,但是對一個修淨土法門的人,卻是非常非常地重要。因爲這是信心的根本。我們對一個人若是有信心,他說的話我們就能聽得進去。譬如你對師父有信心,師父今天在此說話,你就能聽得入耳;假使你今天對我沒有信心,就算我在這裏講得再好,你也聽不進去。所以我們人首先就要有信。所以說:信爲能入,智爲能度。佛法若是有信才能入,你若是有疑就不能入。疑是對信來說。爲了使我們對淨土産生強烈的信心,所以智者大師就假設了十個疑問,假設出來之後,這就是衆生(對淨土)所産生的懷疑,然後再加以破除。破除這些懷疑,就是爲了使我們對淨土産生信心,所以說:信爲能入,智爲能度——有信心的人就能入,有智慧的人就能度他。所以《淨土十疑論》雖然很短,卻是非常重要!
諸位請看:
【隋天臺智者大師說】
隋朝天臺宗智者大師說。
我們都知道【隋】朝只有兩個皇帝:隋文帝跟隋炀帝。總共加起來才叁十七年的時間,把筆拿起來,隋朝從西元581年——西元616年,總共37年。隋就是在唐朝的前面,所以常說“隋唐”, “隋唐”,也就是隋比唐朝更早,簡單講就是比唐玄奘大師更早。隋【天臺】,就是天臺宗。天臺宗就是藉著《法華經》發明了叁止叁觀:體真止、方便隨緣止、息二邊止;空觀、假觀、中觀,這就是天臺宗的教理——叁止叁觀。而【智者大師】,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智慧之人。他一出生,便與世間人不同,面貌也不同,瑞相重重,可見智者大師是很有來曆的,也可說是菩薩示現的。智者大師【說】。
因爲我們今天不是講曆史,是要解答十個疑問。
第一個疑問就問了:
第一疑
【問:諸佛菩薩以大悲爲業,若欲救度衆生,只應願生叁界(欲速反遲),于五濁叁途中救苦衆生,因何求生淨土,自安其生?舍離衆生,則是無大慈悲,專爲自利,障菩提道。】
這句話的疑問意思就是說:諸佛菩薩都是很慈悲的,他若是想救度衆生,應該在叁界內,在五濁叁途中救苦衆生,爲何教人求往生淨土,自己逃避現實,自安其生,來離開這些衆生呢?這樣就不慈悲了,專爲自利,意思是說求往生淨土都是只爲了自己,這樣會障礙菩提道;菩提道就是佛道,意思就是不能成佛的意思,這是智者大師自己代替衆生這樣問。因爲衆生才會有這種疑問:既然佛菩薩慈悲,那就應該住在叁輪救衆生,怎能念佛往生極樂世界,只有自己求安樂而已呢?世間人所說的逃避現實,這樣就不慈悲了!這是第一個疑問。
智者大師就回【答】了【:菩薩有二種:一者,久修行菩薩道,得無生忍者,實當所責。】菩薩有兩種,像我們現在若是受過菩薩戒,就會稱他:阿嬌菩薩;阿溪若是受過菩薩戒,就稱他:“阿溪菩薩”;吳老師若是受過菩薩戒,就稱他:“定來菩薩”。這句菩薩大家都常挂在嘴上,但這卻只是對凡夫的稱呼而已。所以在此解釋:菩薩有兩種,一種就是修行很久的菩薩,證得無生忍者。這句“無生忍”,有許多的解釋,都不是解釋得很圓滿,無生就是對不滅說的,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衆生有生有死,是無常法、無常,要受六道輪回的痛苦;諸佛菩薩他不生,當然就不死,就是涅槃。這個“忍”字,不是忍耐的意思,很多人在解釋這一句時,解釋的意思看法稍微有些不同,無生忍之“忍”,叫做印可、印證的意思,像我們現在所說的蓋章,蓋章才能取信于人,若換成佛法的角度來說,叫做證悟的意思,證悟。證悟到不生不滅的道理,這就稱爲“無生忍”。“忍”就是印可,意思就是說,若是想在娑婆世界,叁界內,五濁惡世救度衆生,必須是長久修行的菩薩,證得不生不滅果位的大菩薩。實當所責,這就是他們的責任,這才是他們的責任。【二者,未得已還,及初發心凡夫。凡夫菩薩者,要須常不離佛,忍力成就,方堪處叁界內,于惡世中,救苦衆生。】二者,未得已還,證悟了無生忍,就是所謂八地菩薩不動地,不動就是不增不減,不生不滅,不動地是指八地菩薩,而我們現在一品惑都沒有斷,所以我們還是凡夫。在此說:二者,未得已還,就是說你尚未證得無生法忍;你尚未見到不生不滅、清淨涅槃的自性,己還就是以下,我們所說的八地菩薩以下,佛若是一百分,八地菩薩就是九十分,以上才能度衆生,也就是九十分以下的都不夠資格,稱爲未得已還。以及初發心凡夫,凡夫菩薩者初發心:我要來度衆生,不過我的煩惱很多,自己都度不了,煩惱未斷,怎麼有能力去救度衆生呢?等于自己不會遊泳,卻想跳入水中救衆生,這怎麼可能呢?所以凡夫菩薩者,要須常不離佛,那麼我們今天佛不在世了,就是要常不離開善知識,今天佛不在世了,你要到那裏親近佛呢?若是佛不在世,就要親近善知識,常不離佛,忍力成就,他有這種忍耐,有無生法忍,他就不會煩惱。我們今天之所以會煩惱就是有生,有的東西就會煩惱。譬如說有小孩就要替小孩操心;有一輛轎車,一下子要繳稅金;一下子發生車禍被撞凹陷了還要板金,所以你內心若是有,也就是有生,你對得失、善惡、對立、貧富,就會有強烈的執著。所以說我們的忍力無法證悟無生,煩惱就絕對無法斷,永遠在得失;在得到、失去的觀念中掙紮。所以說凡夫菩薩要須常不離佛,忍力成就,才堪處在叁界內,在惡世當中來救苦衆生。意思就是說凡夫能力還不足,你一定不能離開佛,以今天來說就是不能離開善知識,那麼你慢慢地有自性的觀照,忍力成就,最後證悟了,你才有能力在叁界度衆生,在惡世救衆生。
【故《智度論》雲:具縛凡夫,有大悲心,願生惡世,救苦衆生者,無有是處。】我們是煩煩惱惱的衆生、束縛的衆生,你雖然有很大的慈悲心,要出生于惡世來救苦、救度衆生,無有是處,就是說不可能,根本就不可能!【何以故?】下面就問你了:爲什麼呢?爲什麼說凡夫雖然有慈悲心,你生生世世發願要來娑婆世界,五濁惡世度衆生,這根本是不可能的,簡單來說,你來生會做豬、做狗你也不知道;來生會出生在那裏你也不曉得;來生你是不是會出生在有佛法之處呢?是不是一定能做人?做人是不是一定能遇到善知識?這完全是未知數,未知數!所以說我們發願要求救苦衆生,我們沒有這種能力,有悲心沒有能力,只是空談理論。下面說:何以故?爲什麼呢?【惡世界,煩惱強,自無忍力,心隨境轉,聲色所縛,自墮叁塗,焉能救衆生?】意思就是說,我們這個惡世,每個人都非常凶殘。報紙一打開,每天都是綁票、恐嚇、勒索、殺人、放火、強暴、雛妓的問題、煩惱。只要看你不順眼,就掏槍、拿刀要殺人,煩惱很重。就算我們不至于動刀動槍,我們平常的生活也是很煩惱,動不動幾句話不合,兩個人就鬧意見。所以說想要做好人也很難爲,我們希望他好勸告他,他說我們誹謗;我們若是好意希望他好糾正他,他也會有自尊心想抵抗。所以每一個人都有煩惱,在這個娑婆世界,所以說:修行盡份,度衆生隨緣——修行要盡我們的能力,度衆生要隨緣。有些衆生,不是單方面的施舍,他就肯接受的。我們告訴他佛法很好,你想送給他,他還誹謗你:出家人怎麼樣啦;吃素的人又怎麼樣啦,還要批評你一些,所以煩惱很強。“自無忍力,心隨境轉”,我們的煩惱強,忍耐力就不夠;忍耐力不夠,貪心就産生了。忍耐不僅是指忍耐脾氣,不要誤解。看到好吃的東西控製得住沒有貪欲;看到錢財忍耐得住;看到女色忍耐得住;看到我們欲望所喜歡的東西我們也忍耐得住,這樣煩惱才能破除。而我們今天沒有辦法,沒有辦法,就說叫衆生吃個素食,他便無法忍耐,他就一定非吃葷腥不可。所以說:自無忍力,心隨境轉,聲色所縛,聲色意思就是外在的,爲外表所束縛,自墮叁惡道,焉能救衆生?怎麼有能力救衆生呢?
下面又說:【假令得生人中,聖道難得。】意思就是說,假使你來生又讓你能夠做人,假使你來生有福報又來做人,聖道難得,你也不一定能遇到正法,你沒有遇到正法,遇到邪知邪見者、邪魔外道,所說的好像佛法,你若是深入去研究,那根本不是佛法,似是而非,沒有智慧的人就豎耳聽得服服帖帖的;有智慧的人當然他就能分辨,能夠了…
《淨土十疑論講記(1990年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