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叁卷▪P2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顗,【字德安。】德安,【俗姓陳氏。】陳氏,智者大師,【颍川人也。母徐氏。】徐,徐氏,【夢五彩香煙萦懷。】五彩的香煙環繞她的腹部,萦懷,【欲拂去之。】她要撥開,【聞人語曰:宿世因緣。寄托王道。】王道的意思就是有仁慈之心的人,仁慈之道,【福德自至。】王道不是霸王道,那不是,王道就是有慈悲心的人,這個人是宿世因緣,我寄在你這有慈悲心的人的地方,福德自然【既誕。夜現神光。棟宇煥然。】柱子都發光,不簡單,不是普通人,我都一無所有,差別這麼大,你看看,看差別多大,這是菩薩再來的,我看是佛來的。【兼輝鄰室。】鄰室,隔壁。【眼有重瞳。】眼睛有重瞳,【七歲至伽藍。】伽藍就是清淨修持的地方,和合聖衆,出家人住的地方,【諸僧口授《普門》。】大衆僧教他《普門品》,【一遍即得成誦。】成誦就是背起來,念一遍就背起來,我們哪一個有這種根機的舉手,《普門品》念一遍記起來的舉手,不可能,我都不可能了,何況你們這些喽羅,不可能,我《楞嚴咒》還得背十八個小時,《五會楞嚴咒》我要背十八個小時,一天背六個小時,六個小時,我要背叁天,你想想看!他《普門品》念一遍就背起來,看智慧高到什麼程度,《楞嚴咒》《楞嚴咒》要背十八個小時,看我的根機有多差……,有的比我還差勁,要背半年,十八個小時,一百八十個小時還搞不來,看差別多大,每個人的根器不同,一遍即得成誦,【後誓作沙門。荷負正法爲己重任。投湘州果願寺沙門法緒出家。】跟隨這個法緒出家,【得法于光州大蘇山。慧思禅師。】這個慧思禅師是一個不得了的人,經典說他無量的神通力,外道要害他,都用毒藥要給他吃,慧思禅師禅坐下去,將毒藥逼出去,若是我們十個色身也不夠死,這慧思禅師是很厲害,他修這個《法華》,禅定,外道一直要讓他死,摻毒藥,摻毒藥給他吃,喝下去之後他中毒,臉色都發青,趕快禅坐,運氣,毒氣打出去。若給我們吃,早就死了,早成枯骨了,我們怎麼有可能這樣,所以我都叫小弟這杯茶照顧好,照顧好,要照顧好,真的,真的,若有人動手腳就麻煩了,你知道嗎?摻毒藥你不曉得,爬上來一只手伸到這裏又沒人看到,所以說這很危險,很危險。慧思禅師【一見謂曰】一看到智者大師他就這樣講【:昔日靈山。】大家都在聽世尊的《法華經》,【同聽《法華》。宿緣所追。】宿緣所追,【今複來矣。】我現在就來了。【一日。誦華至《藥王菩薩本事品》:是真精進。是名真法供養。身心豁然。】馬上開通,開悟。【得入法華叁昧。】馬上入定。【後住天臺山。判釋東流一代時教。分爲五時八教。】我們已經有講過了。【創立叁止叁觀。】空觀、假觀、中觀,體真止,叁止,體真止,方便隨緣止,息二邊止,叁止叁觀,體真止,方便隨緣止,息二邊止(,息空、有二邊止),叁止。【爲天臺宗。後奉诏入京。行至石城有疾。右脅西向。】右脅西向。走到石城覺得有一點病苦,右脅西向,躺下去,右脅西向。【稱念彌陀觀音而寂。】稱念觀世音菩薩,彌陀佛而寂。【足證大師。亦歸心淨土矣。】這樣了解智者大師也是歸心淨土。

  【永明。名延壽。號沖元。俗姓王。錢文穆王時。爲杭州稅司。】就是專門在管這個稅的,永明延壽大師是很【好放生。用虧庫銀。】就是用公庫去放生,就是在管理國庫的,這樣花費才會大筆,用自己的錢放生不會大筆,用國庫放生才會大筆,【判處死刑。臨斬面不改色。怡然】怡然就是很自在,【曰:以吾一命。已救無量生命。死何恨焉。】我若死有什麼怨恨呢?【劊子一刀斬下。】就是劊子手一刀斬下去,【刀成叁段。】叁段。永明延壽大師,俗家姓王,【王頸無傷。】這個姓王的脖子沒有傷害到,【監斬官奇之。】噢!奇怪!奇怪!斬下去頭沒有斷成叁塊,怎麼刀子斷成叁段,【具奏獲赦。】他就呈報上去,呈報上去跟皇帝講:他的出發點是好意,我們不要斬他,斬下去刀子斷成叁截,可見這是貴人,不要殺他。所以獲赦就是赦他免罪。【官複原職。】那麼這個姓王的,【王力辭。】王力辭就是執意辭職,管政治也不是辦法,生死比較重要。因此【發心出家。參天臺韶國師。發明心要。】發明心要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,了解悟到我們的心性的意思,叫做發明心要,悟到我們這個心性叫做發明心要。悟到我們這個心性。【後聞淨土法門。橫超叁界。疾出生死。】很快就出離生死,【乃書禅淨二阄。】這個阄就是寫我是要修禅宗比較好,還是要修淨土比較好,作兩個簽,阄就是抽簽的意思,二支簽,要抽簽,看我抽哪一支,抽到禅宗的修禅宗,投到淨土的就修淨土的。【于佛前懇禱。】祈禱,【拈取決定之。】連續抽叁次,【連拈叁次。皆是淨土。】所以說抽簽不准也是很准,抽叁次,叁次都是淨土的,像有的拜師父拜四、五個,不曉得要拜哪一個,跟哪一個比較好,不曉得哪一個善知識,他說:我拜四、五個,法名是四、五個,參一參,拜佛,清淨向八十八佛再抽簽,抽起來,抽起來,看拜(跟隨)哪一個?所以抽叁次都是抽到淨土的,【乃決志念佛。以萬善莊嚴淨土。日課一百八事。】一百八事意思就是說,一百八佛事意思就是說拜忏一種佛事,早課一種佛事,晚課一種佛事,煮飯也一種佛事,所有的只要叁寶事都叫做佛事,所以一百零八項,這意思是說也有持《大悲咒》,也有持《往生咒》,也有拜忏,也有《楞嚴咒》,一百零八個佛事。每一天【十萬彌陀。】十萬聲,你想想看!十萬聲就要念多久的時間,一天念十萬,十萬一般來講差不多要念十四個小時至十六個小時,一天不能睡超過四個, 小時,若一天要念十萬聲,不可以睡超過四個小時,所以十萬聲是很久,要念很久才會完。【住持杭之西湖淨慈寺。】住持淨慈寺,西湖,杭州西湖,淨慈寺,【夜間別峰行道念佛。】晚上跑到山峰另外一個地方去經行、去念佛。【後蒙觀音菩薩。授灌頂水。福慧日增。】觀世音菩薩爲他灌頂,念佛念到這樣,福慧日增。【著《宗鏡錄》。及闡揚淨土諸書。清雍正帝閱其書。】雍正皇帝,清朝雍正皇帝看到他的書【稱揚贊歎。超過曆代諸大善知識之上。

  年七十二歲。焚香別衆。】要告假,【坐脫西歸。有僧病中入冥。見閻王禮一僧像。問其部屬曰:王禮是誰之像?告曰?永明大師。往生西方上上品。】連閻羅【王重其德。故敬禮耳。】意思是說在陽間所做的,做到讓陰間的閻羅王感動到,連在陰間都在拜這個永明延壽大師,所以說在座諸位!我們今天聽到佛法了解陰間確確實實有,西方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有。諸位!若能一心念佛,所作行、住、坐、臥不離淨土,這樣臨命終決定往生,鬼神欽敬。【

  【【講】世智辯聰,八難之一,通儒禅客,即其類也。此明聰明多自誤,老實方得益,佛眼親見是利,佛音即定此事,豈可不善順哉。(此段釋《要解》中“其余世智辯聰,通儒禅客,……豈敢抗違,不善順入也。”。在慧律的法師講座中並有本段,此爲其他版本所載,錄以參考。)】

  叁正示行者執名號以立行竟。叁分中。

  第二正宗分竟。】【()

  

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第叁卷終

  

  補充資料:

  八大自在我:

  ①即涅槃所含常、樂、我、淨四德中,“我”乃自在無礙之義,大我即如來法身,具足八種大自在,故稱八大自在我。又作八自在、八變化、八神變。即:(一)能示一身爲多身。(二)示一塵身滿大千界。(叁)大身輕舉遠到。(四)現無量類常居。(五)諸根互用。(六)得一切法無得想。(七)說一偈義,經無量劫。(八)身遍諸處,猶如虛空。然諸經所說略異。  據法界次第初門卷下所載:(一)能小,指以變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爲極小微塵。(二) 能大,指以變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滿于極大虛空。(叁)能輕,指以變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如極輕之鴻毛。(四)能自在,指以變化力使大小、長短等轉化自在。(五)能有主,指以變化力自化爲大人、小人,而心無高下,降伏一切,攝受一切。(六)能遠至,指以變化力能到遠處;凡有四種,即:(1)飛行遠至。(2)此沒彼出。(3)移遠而近,不往而到。(4)于一念遍至十方。(七)能動,指以變化力使大地爲六種震動或十八種震動。(八)隨意,指以變化力而能一身作多身,多身作一身,山壁直過,履水火,蹈虛空,轉四大,使地作水,使石作金等,皆得如意。[北本涅槃經卷二十叁、大明叁藏法數卷叁十一]《佛光大辭典》

  ②﹝出涅槃經﹞

  我即自在之義。謂如來有大神力,有大智慧,故能隨機示現,自在巧妙。經中謂如來常樂我淨之我,具此八義,故稱我德。(常者,不遷不變也。樂者,無生死苦也。我者,即八自在也。淨者,惑業淨盡也。)

  [一、能示一身以爲多身],一身多身者,于一身中現無量身也。經雲:如來身數,猶如微塵,充滿十方無量世界。蓋如來所證法身之體,遍一切處。全此之體,起于應用。故能一多自在也。

  [二、示一塵身滿大千界],一塵身滿大千界者,謂如來法身,體無不遍。故一塵之身與法身之量,同一廣大,大千世界悉皆充滿,自在無礙也。

  [叁、大身輕舉遠到],大身輕舉遠到者,謂如來廣大之身,飛行輕舉,無遠不到,自在無礙也。經雲:如來能以滿大千世界之身,輕舉飛空,過于二十恒河沙等諸佛世界,而無障礙。是也。

  [四、現無量類常居一土],現無量類常居一土者,謂如來雖爲衆生現衆類之身,而所居常在一土,自在無礙也。經雲:如來之心,安住不動,而能隨諸衆生現無量形類。又雲:如來之身,常住一土,而令他土一切悉見。是也。

  [五、諸根互用],諸根互用者,謂如來眼等諸根,互相爲用,自在無礙也。經雲:如來一根亦能見色、聞聲、嗅香、別味、覺觸、知法。一根既然,諸根亦爾。是也。(一根者,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六根中之一根也。)

  [六、得一切法如無法想],得一切法如無法想者,謂如來知一切法,本性空寂,若言有法而可證得,則爲虛妄。故雖有所證,而無能證之想,于法融通自在無礙也。經雲:若是有者,可名爲得;實無所有,雲何名得。以自在故,非得而得。是也。

  [七、說一偈義經無量劫],說一偈義經無量劫者,謂如來智慧辯才,演說一偈之義,雖經多劫,無有窮盡,稱性宣揚,自在無礙也。經雲:如來演一偈之義,經無量劫,義亦不盡。是也。(劫,梵語具雲劫波,華言分別時節。)

  [八、身遍諸處猶如虛空],身遍諸處猶如虛空者,謂如來爲諸衆生處處現身說法,猶如虛空,了無形相可得,隨緣應化,自在無無礙也。經雲:虛空之性,不可得見;如來亦爾,實不可見。以自在故,令一切見。是也。(《叁藏法數》明•一如等撰)

  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叁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