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顗,【字德安。】德安,【俗姓陈氏。】陈氏,智者大师,【颍川人也。母徐氏。】徐,徐氏,【梦五彩香烟萦怀。】五彩的香烟环绕她的腹部,萦怀,【欲拂去之。】她要拨开,【闻人语曰:宿世因缘。寄托王道。】王道的意思就是有仁慈之心的人,仁慈之道,【福德自至。】王道不是霸王道,那不是,王道就是有慈悲心的人,这个人是宿世因缘,我寄在你这有慈悲心的人的地方,福德自然【既诞。夜现神光。栋宇焕然。】柱子都发光,不简单,不是普通人,我都一无所有,差别这么大,你看看,看差别多大,这是菩萨再来的,我看是佛来的。【兼辉邻室。】邻室,隔壁。【眼有重瞳。】眼睛有重瞳,【七岁至伽蓝。】伽蓝就是清净修持的地方,和合圣众,出家人住的地方,【诸僧口授《普门》。】大众僧教他《普门品》,【一遍即得成诵。】成诵就是背起来,念一遍就背起来,我们哪一个有这种根机的举手,《普门品》念一遍记起来的举手,不可能,我都不可能了,何况你们这些喽罗,不可能,我《楞严咒》还得背十八个小时,《五会楞严咒》我要背十八个小时,一天背六个小时,六个小时,我要背三天,你想想看!他《普门品》念一遍就背起来,看智慧高到什么程度,《楞严咒》《楞严咒》要背十八个小时,看我的根机有多差……,有的比我还差劲,要背半年,十八个小时,一百八十个小时还搞不来,看差别多大,每个人的根器不同,一遍即得成诵,【后誓作沙门。荷负正法为己重任。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出家。】跟随这个法绪出家,【得法于光州大苏山。慧思禅师。】这个慧思禅师是一个不得了的人,经典说他无量的神通力,外道要害他,都用毒药要给他吃,慧思禅师禅坐下去,将毒药逼出去,若是我们十个色身也不够死,这慧思禅师是很厉害,他修这个《法华》,禅定,外道一直要让他死,掺毒药,掺毒药给他吃,喝下去之后他中毒,脸色都发青,赶快禅坐,运气,毒气打出去。若给我们吃,早就死了,早成枯骨了,我们怎么有可能这样,所以我都叫小弟这杯茶照顾好,照顾好,要照顾好,真的,真的,若有人动手脚就麻烦了,你知道吗?掺毒药你不晓得,爬上来一只手伸到这里又没人看到,所以说这很危险,很危险。慧思禅师【一见谓曰】一看到智者大师他就这样讲【:昔日灵山。】大家都在听世尊的《法华经》,【同听《法华》。宿缘所追。】宿缘所追,【今复来矣。】我现在就来了。【一日。诵华至《药王菩萨本事品》:是真精进。是名真法供养。身心豁然。】马上开通,开悟。【得入法华三昧。】马上入定。【后住天台山。判释东流一代时教。分为五时八教。】我们已经有讲过了。【创立三止三观。】空观、假观、中观,体真止,三止,体真止,方便随缘止,息二边止,三止三观,体真止,方便随缘止,息二边止(,息空、有二边止),三止。【为天台宗。后奉诏入京。行至石城有疾。右胁西向。】右胁西向。走到石城觉得有一点病苦,右胁西向,躺下去,右胁西向。【称念弥陀观音而寂。】称念观世音菩萨,弥陀佛而寂。【足证大师。亦归心净土矣。】这样了解智者大师也是归心净土。
【永明。名延寿。号冲元。俗姓王。钱文穆王时。为杭州税司。】就是专门在管这个税的,永明延寿大师是很【好放生。用亏库银。】就是用公库去放生,就是在管理国库的,这样花费才会大笔,用自己的钱放生不会大笔,用国库放生才会大笔,【判处死刑。临斩面不改色。怡然】怡然就是很自在,【曰:以吾一命。已救无量生命。死何恨焉。】我若死有什么怨恨呢?【刽子一刀斩下。】就是刽子手一刀斩下去,【刀成三段。】三段。永明延寿大师,俗家姓王,【王颈无伤。】这个姓王的脖子没有伤害到,【监斩官奇之。】噢!奇怪!奇怪!斩下去头没有断成三块,怎么刀子断成三段,【具奏获赦。】他就呈报上去,呈报上去跟皇帝讲:他的出发点是好意,我们不要斩他,斩下去刀子断成三截,可见这是贵人,不要杀他。所以获赦就是赦他免罪。【官复原职。】那么这个姓王的,【王力辞。】王力辞就是执意辞职,管政治也不是办法,生死比较重要。因此【发心出家。参天台韶国师。发明心要。】发明心要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,了解悟到我们的心性的意思,叫做发明心要,悟到我们这个心性叫做发明心要。悟到我们这个心性。【后闻净土法门。横超三界。疾出生死。】很快就出离生死,【乃书禅净二阄。】这个阄就是写我是要修禅宗比较好,还是要修净土比较好,作两个签,阄就是抽签的意思,二支签,要抽签,看我抽哪一支,抽到禅宗的修禅宗,投到净土的就修净土的。【于佛前恳祷。】祈祷,【拈取决定之。】连续抽三次,【连拈三次。皆是净土。】所以说抽签不准也是很准,抽三次,三次都是净土的,像有的拜师父拜四、五个,不晓得要拜哪一个,跟哪一个比较好,不晓得哪一个善知识,他说:我拜四、五个,法名是四、五个,参一参,拜佛,清净向八十八佛再抽签,抽起来,抽起来,看拜(跟随)哪一个?所以抽三次都是抽到净土的,【乃决志念佛。以万善庄严净土。日课一百八事。】一百八事意思就是说,一百八佛事意思就是说拜忏一种佛事,早课一种佛事,晚课一种佛事,煮饭也一种佛事,所有的只要三宝事都叫做佛事,所以一百零八项,这意思是说也有持《大悲咒》,也有持《往生咒》,也有拜忏,也有《楞严咒》,一百零八个佛事。每一天【十万弥陀。】十万声,你想想看!十万声就要念多久的时间,一天念十万,十万一般来讲差不多要念十四个小时至十六个小时,一天不能睡超过四个, 小时,若一天要念十万声,不可以睡超过四个小时,所以十万声是很久,要念很久才会完。【住持杭之西湖净慈寺。】住持净慈寺,西湖,杭州西湖,净慈寺,【夜间别峰行道念佛。】晚上跑到山峰另外一个地方去经行、去念佛。【后蒙观音菩萨。授灌顶水。福慧日增。】观世音菩萨为他灌顶,念佛念到这样,福慧日增。【著《宗镜录》。及阐扬净土诸书。清雍正帝阅其书。】雍正皇帝,清朝雍正皇帝看到他的书【称扬赞叹。超过历代诸大善知识之上。
年七十二岁。焚香别众。】要告假,【坐脱西归。有僧病中入冥。见阎王礼一僧像。问其部属曰:王礼是谁之像?告曰?永明大师。往生西方上上品。】连阎罗【王重其德。故敬礼耳。】意思是说在阳间所做的,做到让阴间的阎罗王感动到,连在阴间都在拜这个永明延寿大师,所以说在座诸位!我们今天听到佛法了解阴间确确实实有,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有。诸位!若能一心念佛,所作行、住、坐、卧不离净土,这样临命终决定往生,鬼神钦敬。【
【【讲】世智辩聪,八难之一,通儒禅客,即其类也。此明聪明多自误,老实方得益,佛眼亲见是利,佛音即定此事,岂可不善顺哉。(此段释《要解》中“其余世智辩聪,通儒禅客,……岂敢抗违,不善顺入也。”。在慧律的法师讲座中并有本段,此为其他版本所载,录以参考。)】
三正示行者执名号以立行竟。三分中。
第二正宗分竟。】【()
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第三卷终
补充资料:
八大自在我:
①即涅槃所含常、乐、我、净四德中,“我”乃自在无碍之义,大我即如来法身,具足八种大自在,故称八大自在我。又作八自在、八变化、八神变。即:(一)能示一身为多身。(二)示一尘身满大千界。(三)大身轻举远到。(四)现无量类常居。(五)诸根互用。(六)得一切法无得想。(七)说一偈义,经无量劫。(八)身遍诸处,犹如虚空。然诸经所说略异。 据法界次第初门卷下所载:(一)能小,指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为极小微尘。(二) 能大,指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满于极大虚空。(三)能轻,指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如极轻之鸿毛。(四)能自在,指以变化力使大小、长短等转化自在。(五)能有主,指以变化力自化为大人、小人,而心无高下,降伏一切,摄受一切。(六)能远至,指以变化力能到远处;凡有四种,即:(1)飞行远至。(2)此没彼出。(3)移远而近,不往而到。(4)于一念遍至十方。(七)能动,指以变化力使大地为六种震动或十八种震动。(八)随意,指以变化力而能一身作多身,多身作一身,山壁直过,履水火,蹈虚空,转四大,使地作水,使石作金等,皆得如意。[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三、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一]《佛光大辞典》
②﹝出涅槃经﹞
我即自在之义。谓如来有大神力,有大智慧,故能随机示现,自在巧妙。经中谓如来常乐我净之我,具此八义,故称我德。(常者,不迁不变也。乐者,无生死苦也。我者,即八自在也。净者,惑业净尽也。)
[一、能示一身以为多身],一身多身者,于一身中现无量身也。经云:如来身数,犹如微尘,充满十方无量世界。盖如来所证法身之体,遍一切处。全此之体,起于应用。故能一多自在也。
[二、示一尘身满大千界],一尘身满大千界者,谓如来法身,体无不遍。故一尘之身与法身之量,同一广大,大千世界悉皆充满,自在无碍也。
[三、大身轻举远到],大身轻举远到者,谓如来广大之身,飞行轻举,无远不到,自在无碍也。经云:如来能以满大千世界之身,轻举飞空,过于二十恒河沙等诸佛世界,而无障碍。是也。
[四、现无量类常居一土],现无量类常居一土者,谓如来虽为众生现众类之身,而所居常在一土,自在无碍也。经云:如来之心,安住不动,而能随诸众生现无量形类。又云:如来之身,常住一土,而令他土一切悉见。是也。
[五、诸根互用],诸根互用者,谓如来眼等诸根,互相为用,自在无碍也。经云:如来一根亦能见色、闻声、嗅香、别味、觉触、知法。一根既然,诸根亦尔。是也。(一根者,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六根中之一根也。)
[六、得一切法如无法想],得一切法如无法想者,谓如来知一切法,本性空寂,若言有法而可证得,则为虚妄。故虽有所证,而无能证之想,于法融通自在无碍也。经云:若是有者,可名为得;实无所有,云何名得。以自在故,非得而得。是也。
[七、说一偈义经无量劫],说一偈义经无量劫者,谓如来智慧辩才,演说一偈之义,虽经多劫,无有穷尽,称性宣扬,自在无碍也。经云:如来演一偈之义,经无量劫,义亦不尽。是也。(劫,梵语具云劫波,华言分别时节。)
[八、身遍诸处犹如虚空],身遍诸处犹如虚空者,谓如来为诸众生处处现身说法,犹如虚空,了无形相可得,随缘应化,自在无无碍也。经云:虚空之性,不可得见;如来亦尔,实不可见。以自在故,令一切见。是也。(《三藏法数》明•一如等撰)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三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