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三卷▪P2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你还有存在对立性的他,佛就是我们的心,你也不会忘了他见,你还有分别相,还有他,其实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心,若偏重自佛,则是我见颠倒,你若只重视我自己心中的佛,就是我见颠倒,为什么我见颠倒?你认为你很有办法。【修此法门者。贵在悟理。】悟到这个道理,【方成理一心不乱。故曰全在了他即自。了知他佛。即是自心之佛。若讳言。讳者忌讳。】忌讳,人在父母亲死的那一天,大家都不敢乱讲话,【人子于亲终之日。】亲终就是我们人在父母亲死的那一天,很多忌【讳不敢言。若忌言他佛。则是他见未忘。】忌言就是避讳不谈他佛,那么就是他见未忘,【未能了他即自故。】不能了解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性。【若必言自佛。乃偏重自佛。则是我见坚固。颠倒莫甚。我见未除。何况法执?若明即佛即心之理。则自他见泯。】泯就是灭。自见跟他见就灭掉。【我法双忘矣。】简单讲我们的心就是众生的心,众生的心来到佛的心没有二心,所以我们就是佛心中的众生,佛就是众生心中的佛,佛、众生、心一无差别。

  【解】又悉檀四益。后三益。事不孤起。傥不从世界深发庆信。(牙慧者能不瞠目。)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。(生善破恶。)何况悟入理佛?唯即事持达理持。所以弥陀圣众现前。即是本性明显。往生彼土。见佛闻法。即是成就慧身。不由他悟。】讲悉檀四益,世界悉檀,后面的三益,事不孤起,一定有因缘,事不孤起就是必有因缘的意思,第一件事情没有单独起来,一定有因缘才会起来,傥就是假若,假使没有从世界深发庆信,世界悉檀,没有从世界悉檀深发空上庆信,就是说自己觉得很幸运,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,有一个这么好往生的地方,太好了,那么欣就是欣赏极乐世界,厌,万万没有想到恶这个娑婆世界,边两种益,好处,就不能生了,何况去悟到理佛,理性的佛,唯即事持达到理持,有一个事相的持达到这个理一心的持,所以弥陀圣从现前,就是我们本性的明显,往生彼土,见佛闻法,就是成就慧身,不由他悟。

  【讲】悉檀四益者。一世界悉檀。】世界悉檀,一切事叫做悉檀,【欢喜益。】令众生欢喜。【二为人悉檀。】要怎样做呢?对众生要怎么做?【生善益。三对治悉檀。破恶益。】破一切恶可以得到利益。【四第一义悉檀。入理益。】入这个理性。【后三益。事不孤起。起必有由。】每一件事情没有单独起来,一定要有原因,起必有由,就是原因,【傥不从世界深发庆信者。】这是什么意思呢?【谓释迦未说西方依正庄严。不能深发庆幸信仰之心。则欣厌二者之愿尚不能生。何况悟入理佛耶?庆。即庆闻佛说。庆遇良缘。】所以说这个结婚,结婚都写四个字:天赐良缘,应该改作恶缘,天赐恶缘,每天在作对,我们人都讲虚伪,世间都是虚伪,都是一层表面的,写得很好听,我们那里那个从事水泥工他儿子,水泥工他儿子,十七岁就结婚,写上个匾额:两小无猜。怎么不写:两小无知。写:无猜。小孩在玩家家酒,十七岁就结婚,现在他生四、五个了,比我小四岁,比我小三岁还是四岁,生四、五个,所以我们人结婚,十七岁结婚,请客,中间一个喜幛,一些祝贺的匾额,请客,开始请客,请客,以前吃荤食,很喜欢让人家请客,我妈妈她慈悲,小孩爱吃就派小孩去,都派我去,吃,我都再包回来,整碗公,大家只顾着看表演而已,叫那个来表演,实在观世音,没办法,不便讲,叫那个来表演,她不害臊,我替她很不好意思,那个都不会不好意思,我都替她不好意思,吃一吃大家只顾着看,只顾着看,我不会看那个,我就打包,我去都带袋子,打包,所以我们人结婚,结婚,干杯,喝喜酒,谁娶妻喝喜酒,其实是苦酒,不知死活,我若看到路上两个人抱得太紧:不知死活(法师笑)!开车经过,开车经过,看到:不知死活。这句若学起来很好用,若看到结婚,不知死活,两个月就吵闹不休了,差不多都这样,差不多,若我看到的,你们看到的我不晓得,我看的都几个月而已,几个月而已,回去你慢慢想,你若看到夫妻两个吵架:,你看!师父讲的确实是真的,很准!确实很准。世间人,世间人他没有听到佛法他怎么知道人生是什么,他怎么知道什么是了生脱死,整天都是五欲六尘,吃、穿、住、酒、赌、嫖每样都来,没什么智慧,可怜,要度一个人入佛门不是很简单,你知道吗?所以人家经典说度一千个是观世音,度一万个是弥陀佛,真的,有办法度一千个人入佛门,那就是观世音菩萨了,所以《悲华经》里面讲:末法时期劝人家念佛是名大悲行者,在大慈悲的人,末法的众生,只要你劝人家念佛,你就是行慈悲心的人,大慈悲心的人,劝告人家念佛,一千个就观世音,我们不晓得哪一种音,一万个就是弥陀佛了,所以在座诸位!要觉悟。我们若了解欣慕极乐世界,庆幸我们良缘,佛赐良缘,【得欢喜益。欣。即欣慕极乐。欣修净业。得生善益。厌。即厌离娑婆。厌弃五浊。得破恶益。】破这个恶。【悟。即悟唯心净土。悟自性弥陀。得入理益。】了解这个理体。【倘无第一悉檀。】第一悉檀。【二三尚不可得。】第二、第三尚不可得。【何况能得第四耶?】要悟到自性弥陀才可以得到理益,你不能得到第一义悉檀,第二、第三、第四就不可能。

  【唯即事持达理持者。先由事持。以能念心。念所念佛。此属有念。再由有念。而至无念。了知能念之心。自体本空。所念之佛。了不可得。此属无念。若住无念。此亦非是。古德云:“有佛处不得住。】有佛的地方不得住。【无佛处急走过。”】赶快走过。没有佛的地方赶快走过,要赶快,有佛,有佛也要不得住,【透过有无两关。无念而念。念即无念。】底下:【所谓“恰恰念佛时。恰恰无佛念。无佛恰恰念。常念恰恰无。”】这读来读去像碰恰恰,恰恰念佛时,正好在念佛的时候,正好没有佛可念,没有佛可念,老人听经听不懂就是这样,听到后来,不晓得在讲什么,你教我怎么念佛就好,什么恰恰念佛时,念无佛恰恰时,听不懂,老人困难,转都转不过来,所以说老人学道就是困难,正好念佛时,正好没有佛可念,老人就问:那就奇怪了,明明有佛可念,怎么说没有?他不晓得无念,无佛可念,底下:无佛恰恰念,就是说无佛恰恰念,就是说无佛的时候你念。常念恰恰无,常常念就是念无,无佛恰恰念就是无念而念,常念恰恰无就是念而无念,简单讲就是这样,无佛恰恰念就是无念而念,常念恰恰无,就是念而无念。【此乃即事持而达理持。所以得弥陀圣众现前。即是本性之佛分明显现。是人终时。心不颠倒。往生彼土。见佛闻法。即是成就自性之中本有慧身。不由他悟。此即同圆教初住菩萨。破一品无明。证一分法身。得清净妙法身。湛然应一切也。

  【解】法门深妙。破尽一切戏论。斩尽一切意见。唯马鸣。龙树。智者。永明之流。】这就是讲一些祖师跟大德,后面都会讲到。马鸣是东印度人,龙树就是南印度人,智者,永明是中国人,之流。【彻底担荷得去。】彻底担荷世尊这个担子。】

  【[其余世智辩聪。通儒禅客。】通达儒家的思想,参禅那些,【尽思度量。】用他的第六意识去思度量,【(确确。)愈推愈远。】愈推论愈远,【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。】也比不上那个傻傻念佛的阿公跟阿婆,所以我跟诸位讲:今天让你读博士也没有用,读硕士也没有用,让你美国留学也没有用,哪一种人最不得了,拿念珠的,知道念佛的,无论有读书,无论没有读书,百年之后一个是圣人,一个是六道轮回的凡夫,读书没有用,看经典比较方便倒是真的,比较方便倒是真的,若不修行书读得再多也只是世间人而已,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。【(确确。)为能潜通佛智。暗合道妙也。】他听佛的话,只师父的话,他就是符合佛的智慧,我每样都不懂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……,咦!佛在保佑你,他就是默默在学佛的智慧。【我见是利。故说此言。】我就是看到这么好的利益,所以跟诸位讲。【分明以佛眼佛音。印定此事。岂敢违抗。不善顺入也哉。

  二正宗分竟。

  【讲】持名念佛一法。为无上圆顿法门。故以深妙称之。但持一句佛号。】那个字念mò,【蓦】mò【直念去。不假分别。】蓦直就是说内心完全不打妄想,一直念下去,不假分别,没有分别,【不落思量。直心直行。故得破尽一切戏论。(不合真理都无实义。)斩尽一切意见。】意见就是【(计度分别,情有理无。)】不是像世间人整天在斗争,念佛没什么道理,就是要求往生,佛讲的我就相信,我就发愿,这样就OK了,不用在那里辩论了。【而此无上圆顿深妙法门。唯有大根器人。如马鸣。龙树。(此二印度)智者。永明(此二华夏)之流。方能直下承当。彻底担荷得去。

  马鸣。东天竺】天竺就是印度,【婆罗门。因中】因地修行,【五百世为马王。生时群马皆鸣。】群马皆鸣,马鸣,【故号马鸣。】马在叫,叫做马鸣,【为马说法。马皆流泪。】对马说法,马会流眼泪,【七日不食。】不简单,读经给马听,马听得懂不简单。【出家后。得法于富那夜奢尊者。】富那夜奢尊者,【传佛心印为十二祖。】马鸣菩萨是传佛的心印,第十二代祖师,【造《大乘起信论》。发起大乘正信。文云:若人专念。西方极乐世界。阿弥陀佛。所修善根。回向愿求。生彼世界。即得往生。常见佛故。终无有退。若观彼佛。真如法身。常勤修习。毕竟得生。住正定故。

  龙树。南天竺梵志。】南印度梵志就是外道在修清净行的,梵志。【因中为树神。树中常有五百龙听法。】树上有五百龙在听法。【后遇迦毗摩罗尊者。授以心印。《楞伽经》云:有大名德比丘。厥号为龙树。】厥就是代名词,其的意思,其他的其,其号为,就是他的法号叫做龙树,叫做厥号为龙树,厥就是其,代名词的意思。【得初欢喜地。往生安乐国。

  智者。】智者大师,【讳智顗。】他的偏名叫做智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三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