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你還有存在對立性的他,佛就是我們的心,你也不會忘了他見,你還有分別相,還有他,其實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心,若偏重自佛,則是我見顛倒,你若只重視我自己心中的佛,就是我見顛倒,爲什麼我見顛倒?你認爲你很有辦法。【修此法門者。貴在悟理。】悟到這個道理,【方成理一心不亂。故曰全在了他即自。了知他佛。即是自心之佛。若諱言。諱者忌諱。】忌諱,人在父母親死的那一天,大家都不敢亂講話,【人子于親終之日。】親終就是我們人在父母親死的那一天,很多忌【諱不敢言。若忌言他佛。則是他見未忘。】忌言就是避諱不談他佛,那麼就是他見未忘,【未能了他即自故。】不能了解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性。【若必言自佛。乃偏重自佛。則是我見堅固。顛倒莫甚。我見未除。何況法執?若明即佛即心之理。則自他見泯。】泯就是滅。自見跟他見就滅掉。【我法雙忘矣。】簡單講我們的心就是衆生的心,衆生的心來到佛的心沒有二心,所以我們就是佛心中的衆生,佛就是衆生心中的佛,佛、衆生、心一無差別。
【解】又悉檀四益。後叁益。事不孤起。傥不從世界深發慶信。(牙慧者能不瞠目。)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。(生善破惡。)何況悟入理佛?唯即事持達理持。所以彌陀聖衆現前。即是本性明顯。往生彼土。見佛聞法。即是成就慧身。不由他悟。】講悉檀四益,世界悉檀,後面的叁益,事不孤起,一定有因緣,事不孤起就是必有因緣的意思,第一件事情沒有單獨起來,一定有因緣才會起來,傥就是假若,假使沒有從世界深發慶信,世界悉檀,沒有從世界悉檀深發空上慶信,就是說自己覺得很幸運,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,有一個這麼好往生的地方,太好了,那麼欣就是欣賞極樂世界,厭,萬萬沒有想到惡這個娑婆世界,邊兩種益,好處,就不能生了,何況去悟到理佛,理性的佛,唯即事持達到理持,有一個事相的持達到這個理一心的持,所以彌陀聖從現前,就是我們本性的明顯,往生彼土,見佛聞法,就是成就慧身,不由他悟。
【講】悉檀四益者。一世界悉檀。】世界悉檀,一切事叫做悉檀,【歡喜益。】令衆生歡喜。【二爲人悉檀。】要怎樣做呢?對衆生要怎麼做?【生善益。叁對治悉檀。破惡益。】破一切惡可以得到利益。【四第一義悉檀。入理益。】入這個理性。【後叁益。事不孤起。起必有由。】每一件事情沒有單獨起來,一定要有原因,起必有由,就是原因,【傥不從世界深發慶信者。】這是什麼意思呢?【謂釋迦未說西方依正莊嚴。不能深發慶幸信仰之心。則欣厭二者之願尚不能生。何況悟入理佛耶?慶。即慶聞佛說。慶遇良緣。】所以說這個結婚,結婚都寫四個字:天賜良緣,應該改作惡緣,天賜惡緣,每天在作對,我們人都講虛僞,世間都是虛僞,都是一層表面的,寫得很好聽,我們那裏那個從事水泥工他兒子,水泥工他兒子,十七歲就結婚,寫上個匾額:兩小無猜。怎麼不寫:兩小無知。寫:無猜。小孩在玩家家酒,十七歲就結婚,現在他生四、五個了,比我小四歲,比我小叁歲還是四歲,生四、五個,所以我們人結婚,十七歲結婚,請客,中間一個喜幛,一些祝賀的匾額,請客,開始請客,請客,以前吃葷食,很喜歡讓人家請客,我媽媽她慈悲,小孩愛吃就派小孩去,都派我去,吃,我都再包回來,整碗公,大家只顧著看表演而已,叫那個來表演,實在觀世音,沒辦法,不便講,叫那個來表演,她不害臊,我替她很不好意思,那個都不會不好意思,我都替她不好意思,吃一吃大家只顧著看,只顧著看,我不會看那個,我就打包,我去都帶袋子,打包,所以我們人結婚,結婚,幹杯,喝喜酒,誰娶妻喝喜酒,其實是苦酒,不知死活,我若看到路上兩個人抱得太緊:不知死活(法師笑)!開車經過,開車經過,看到:不知死活。這句若學起來很好用,若看到結婚,不知死活,兩個月就吵鬧不休了,差不多都這樣,差不多,若我看到的,你們看到的我不曉得,我看的都幾個月而已,幾個月而已,回去你慢慢想,你若看到夫妻兩個吵架:,你看!師父講的確實是真的,很准!確實很准。世間人,世間人他沒有聽到佛法他怎麼知道人生是什麼,他怎麼知道什麼是了生脫死,整天都是五欲六塵,吃、穿、住、酒、賭、嫖每樣都來,沒什麼智慧,可憐,要度一個人入佛門不是很簡單,你知道嗎?所以人家經典說度一千個是觀世音,度一萬個是彌陀佛,真的,有辦法度一千個人入佛門,那就是觀世音菩薩了,所以《悲華經》裏面講:末法時期勸人家念佛是名大悲行者,在大慈悲的人,末法的衆生,只要你勸人家念佛,你就是行慈悲心的人,大慈悲心的人,勸告人家念佛,一千個就觀世音,我們不曉得哪一種音,一萬個就是彌陀佛了,所以在座諸位!要覺悟。我們若了解欣慕極樂世界,慶幸我們良緣,佛賜良緣,【得歡喜益。欣。即欣慕極樂。欣修淨業。得生善益。厭。即厭離娑婆。厭棄五濁。得破惡益。】破這個惡。【悟。即悟唯心淨土。悟自性彌陀。得入理益。】了解這個理體。【倘無第一悉檀。】第一悉檀。【二叁尚不可得。】第二、第叁尚不可得。【何況能得第四耶?】要悟到自性彌陀才可以得到理益,你不能得到第一義悉檀,第二、第叁、第四就不可能。
【唯即事持達理持者。先由事持。以能念心。念所念佛。此屬有念。再由有念。而至無念。了知能念之心。自體本空。所念之佛。了不可得。此屬無念。若住無念。此亦非是。古德雲:“有佛處不得住。】有佛的地方不得住。【無佛處急走過。”】趕快走過。沒有佛的地方趕快走過,要趕快,有佛,有佛也要不得住,【透過有無兩關。無念而念。念即無念。】底下:【所謂“恰恰念佛時。恰恰無佛念。無佛恰恰念。常念恰恰無。”】這讀來讀去像碰恰恰,恰恰念佛時,正好在念佛的時候,正好沒有佛可念,沒有佛可念,老人聽經聽不懂就是這樣,聽到後來,不曉得在講什麼,你教我怎麼念佛就好,什麼恰恰念佛時,念無佛恰恰時,聽不懂,老人困難,轉都轉不過來,所以說老人學道就是困難,正好念佛時,正好沒有佛可念,老人就問:那就奇怪了,明明有佛可念,怎麼說沒有?他不曉得無念,無佛可念,底下:無佛恰恰念,就是說無佛恰恰念,就是說無佛的時候你念。常念恰恰無,常常念就是念無,無佛恰恰念就是無念而念,常念恰恰無就是念而無念,簡單講就是這樣,無佛恰恰念就是無念而念,常念恰恰無,就是念而無念。【此乃即事持而達理持。所以得彌陀聖衆現前。即是本性之佛分明顯現。是人終時。心不顛倒。往生彼土。見佛聞法。即是成就自性之中本有慧身。不由他悟。此即同圓教初住菩薩。破一品無明。證一分法身。得清淨妙法身。湛然應一切也。
【解】法門深妙。破盡一切戲論。斬盡一切意見。唯馬鳴。龍樹。智者。永明之流。】這就是講一些祖師跟大德,後面都會講到。馬鳴是東印度人,龍樹就是南印度人,智者,永明是中國人,之流。【徹底擔荷得去。】徹底擔荷世尊這個擔子。】
【[其余世智辯聰。通儒禅客。】通達儒家的思想,參禅那些,【盡思度量。】用他的第六意識去思度量,【(確確。)愈推愈遠。】愈推論愈遠,【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。】也比不上那個傻傻念佛的阿公跟阿婆,所以我跟諸位講:今天讓你讀博士也沒有用,讀碩士也沒有用,讓你美國留學也沒有用,哪一種人最不得了,拿念珠的,知道念佛的,無論有讀書,無論沒有讀書,百年之後一個是聖人,一個是六道輪回的凡夫,讀書沒有用,看經典比較方便倒是真的,比較方便倒是真的,若不修行書讀得再多也只是世間人而已,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。【(確確。)爲能潛通佛智。暗合道妙也。】他聽佛的話,只師父的話,他就是符合佛的智慧,我每樣都不懂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,咦!佛在保佑你,他就是默默在學佛的智慧。【我見是利。故說此言。】我就是看到這麼好的利益,所以跟諸位講。【分明以佛眼佛音。印定此事。豈敢違抗。不善順入也哉。
二正宗分竟。
【講】持名念佛一法。爲無上圓頓法門。故以深妙稱之。但持一句佛號。】那個字念mò,【蓦】mò【直念去。不假分別。】蓦直就是說內心完全不打妄想,一直念下去,不假分別,沒有分別,【不落思量。直心直行。故得破盡一切戲論。(不合真理都無實義。)斬盡一切意見。】意見就是【(計度分別,情有理無。)】不是像世間人整天在鬥爭,念佛沒什麼道理,就是要求往生,佛講的我就相信,我就發願,這樣就OK了,不用在那裏辯論了。【而此無上圓頓深妙法門。唯有大根器人。如馬鳴。龍樹。(此二印度)智者。永明(此二華夏)之流。方能直下承當。徹底擔荷得去。
馬鳴。東天竺】天竺就是印度,【婆羅門。因中】因地修行,【五百世爲馬王。生時群馬皆鳴。】群馬皆鳴,馬鳴,【故號馬鳴。】馬在叫,叫做馬鳴,【爲馬說法。馬皆流淚。】對馬說法,馬會流眼淚,【七日不食。】不簡單,讀經給馬聽,馬聽得懂不簡單。【出家後。得法于富那夜奢尊者。】富那夜奢尊者,【傳佛心印爲十二祖。】馬鳴菩薩是傳佛的心印,第十二代祖師,【造《大乘起信論》。發起大乘正信。文雲:若人專念。西方極樂世界。阿彌陀佛。所修善根。回向願求。生彼世界。即得往生。常見佛故。終無有退。若觀彼佛。真如法身。常勤修習。畢竟得生。住正定故。
龍樹。南天竺梵志。】南印度梵志就是外道在修清淨行的,梵志。【因中爲樹神。樹中常有五百龍聽法。】樹上有五百龍在聽法。【後遇迦毗摩羅尊者。授以心印。《楞伽經》雲:有大名德比丘。厥號爲龍樹。】厥就是代名詞,其的意思,其他的其,其號爲,就是他的法號叫做龍樹,叫做厥號爲龍樹,厥就是其,代名詞的意思。【得初歡喜地。往生安樂國。
智者。】智者大師,【諱智顗。】他的偏名叫做智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