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勸發菩提心文講義▪P3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虛,【周沙界。故曰洪博。】高深洪博。

  【蓋如日月中天。有目皆睹者。】大家都看到。【以喻二書幷行于世。如日月之麗中天。】就是像日月在天空中那麼光亮。【凡有目者。】只要有眼睛的人。【皆能睹見兩輪並耀。】能夠看到日,能夠看到月,白天看到日,晚上看到月,就是這兩本書,有眼睛的人就是說有慧眼的人,大家都了解這兩本書很好,很了解,很清楚。【光華煥發。若無目者。則日月雖明。彼亦無見。】意思是說這兩本書雖然很好,無目就是說智慧不夠,比喻智慧不夠,凡有目就是說智慧夠的,大家都看到這兩本書看得清清楚楚,叫做皆能睹見兩輪並耀,光華煥發,若是沒有眼睛的人,就是若智慧不夠的人,雖然日月難明,那兩本書雖然寫得很好,彼亦無見,他也是看不清楚,就是說沒有用粗淺的來講解,寫得太深奧,也沒有辦法去了解,雖然是寫得那麼好也沒有辦法了解。【意以二書利于夙根有智之者。不能及于下根無智之人。】沒有智慧的人。所以,底下:

  【序】特以文富義繁,邊涯莫測。或致初機淺識,信願難階。】那個讀jiē沒有錯吧!對吧!階,信願難階。

  【講】此數語。即著述要解之發起因緣。】意思是說他爲什麼要來作這本《要解》,就是因爲文章很豐富,義理很繁,邊涯莫測就是很深奧、很深奧,沒有人能夠了解,初機淺識,初機的人無法了解,信願難階就是不能入門,所以他要作這本《要解》,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是,蕅益大量他爲什麼要來作這個《要解》的原理,所以說【承上《彌陀疏鈔》。與《圓中鈔》。】《彌陀(經的)疏鈔》跟《圓中鈔》,【特以文廣爲富。】這個文章很深奧、很廣、很豐富。【義多曰繁。】義理很多叫做很繁。【邊際涯畔。】涯,天涯,涯畔是說很高深,無量無邊沒有這個畔,【莫能測度。或致初機之人。依之生信發願爲難。】要按照這兩本書來發願,非常、非常地難。【程度不及。】就是程度不夠。【故曰信願難階。上序古疏講竟。】他要發出這個信心,他要發起這個願,根本就是不可能,不可能。請打開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》。

  

乙二 序 今解

  【序】故複弗揣庸愚,再述要解。不敢與二翁競異,亦不必與二翁強同(也)。】意思就是說,“弗”就是不,“揣”就是衡量。

  【講】承上發起因緣。故不揣自己庸碌無能。】沒有衡量我自己是一個【愚暗無智。再述《要解》。此大師自謙語。作者謂之聖。述者謂之賢。不敢與二翁。競爭其異彩。】二翁就是雲棲和尚跟幽溪師伯,幽溪師伯。雲棲和尚跟幽溪師伯這兩位,我不敢說要跟……,我作這個《要解》,【亦不必與】雲棲和尚,跟幽溪師伯這【二翁。】這個“競異”就是互相放這個光彩,互相競爭說哪一個比較行,哪一個比較行,我不敢說跟這二位來互相競爭,也不必一定跟二位【強唱其同調也。】他們這樣寫,我就這樣寫,也不必一定要相同,意思是說我作這本《要解》有我自己的看法,我不敢說跟這二位高僧大德互相來爭奪,說哪一個比較行,也不必說一定跟這二位勉強相同,簡單解釋就是這樣。底下看大字的:

  【序】譬如側看成峰,橫看成嶺。】譬如從旁邊看就變峰,從橫的來看就變嶺。【縱皆不盡廬山真境。要不失爲各各親見廬山而已。】這句話意思是說譬如側看成峰,把筆拿起來,峰,高而尖的山嶺叫做峰,什麼是嶺?山脈的幹系叫做嶺,峰跟嶺不同,峰是從側面看,嶺是從橫的(。簡單講這個嶺就是山脈的一個輪廓,這個輪廓,整個山脈的輪廓,若峰就是山尖,山頂,意思是說整個山看你是橫的看還是直的看都不同。譬如側看成峰,峰就是高而尖的山頂叫做峰,橫看成嶺,嶺就是山脈的幹系,山脈主要的幹系,一個輪廓)。縱然皆不盡廬山真境意思就是說:全都無法看到全部的廬山真面目,但是也不失爲大家都有看到廬山,我們簡單講就是大家都來文殊講堂,你看到你有來文殊講堂嗎?有,在一樓,他在二樓聽,他在叁樓,他在四樓,雖然無法看到整棟,無法同時看到一樓、二樓、叁樓、四樓、五樓,但是大家都有來講堂,意思就是說我們若悟道,悟道的人有的看到全部,有的看到部分,雖然沒有看到全體,但是已經有了解本性的東西,簡單比喻就是這樣。底下解釋:

  【(將釋經文。五重玄義。)】

  這是天臺宗在講的,每一本經要講以前都講這五重玄義,講這個五重玄義,這是比喻。看這個

  【講】此舉喻。其喻是蘇東坡遊廬山詩。

  詩曰:

  橫看成嶺側成峰。】橫的看像嶺,那麼從側面看,側面看就變峰。【遠近高低各不同。】遠的,近的,高的,低的,全部都不同。【不識廬山真面目。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】不了解廬山真面目就是整個面目無法看,人小能看到的有限,不能全部了解廬山真面目,只知道我在這個廬山裏面,此山路,懂一點點。

  【此詩有事有理。事者。事相。此山橫看成嶺。側看則成峰。遠看近看。高看低看。山勢各各不同。皆非盡見廬山全境。故曰不識廬山真面目。】不能看到廬山整個面目,【只緣身在此山之中故。不能盡見廬山真境也。後雲縱然不盡廬山真境。也許各各親見廬山而已。

  理者。理性。東坡爲五祖戒禅師後身。】意思就是說上輩子,上輩子他是五祖戒這個禅師,五祖戒禅師,五祖戒禅師的後身,【乃悟道之人。】悟道的人,【欲即事以顯理。故吟此詩。以廬山喻理性】、本性【。若峰若嶺。皆不離廬山。喻若依若正。無非唯心所成。】這意思就是說:這就是在譬喻說不管是依報還是正報,無非是我們心所造成的。【不識廬山真面目者。不識心性本來面目也。】不了解本性的本來面目,【只緣身在此山中者。身亦在心性之中。】我們這個色身就是在這個心性之中,身,色身也是在心性之中,這在《楞嚴經》有講。底下說:【故不見心性之全體。雖不見全體。亦許各見心性而已。《楞嚴》雲:不知色身。外洎山河大地。】我們就是不知道我們這個色身跟外面……,這“洎”就是及的意思(,及,洎就是及的意思)。以及外面的山河大地,【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現物。】意思就是說我們這個色身就是我們的本性影現出來的,簡單講【即法法唯心之理。】唯心所造的,但是我們今天爲什麼大家都覺得這個色身是實在的,這色身不是實在的,這色身是因爲業所産生的一種物質現象,我們這個業,其實這業很厲害,我們這個業就是從哪裏來?從思想來,從思想來,這個業每天都産生一種思想,産生一種思想就認爲有這個實在的色身,比如說我們晚上在睡覺,在做夢,我們在夢中我們不知道我們在做夢,所以就認爲那是實在的,有打架,有相罵,小時候講得比較不好意思的,一次……就夢見好幾次,其實是內急,又夢見在下大雨,在夢中一直找廁所,找廁所,在夢中全都是實在的境界,剛好找到草叢中,在夢中找到草叢中,就尿下去了,哇!慘了,濕漉漉,小時候,人家叫我要吃龍眼幹炖糯米,所以我們在心裏所影現出來的,每一幕都是真實的,但是因爲我們有這個法執,我們執著這個宇宙萬物認爲我們這是真實的東西,所以因爲我們就是沒有透視這種唯心所造的世間,全部都是我們心所造的世間,所以精力所影現出來的東西,所以我們認爲這世間就是真實的,實在是假的,要不然證到阿羅漢果,他怎麼可以從門縫鑽進來,證到阿羅漢果他不用走正門,不用走後門,他也不用幫他開門,從哪裏都可以進來,他有神通,證到神通就了解:哇!這色身就是假的,他有辦法把這個色身放大、縮小,什麼都無法阻擋他,意思是說若能轉境,即同如來,能夠改變物質的東西,就像佛祖般,所以佛祖爲何說:山河大地盡在心中,我們沒辦法,我們沒辦法,我們就是這個我執跟法執沒破,所以這個色身是精力所産生的,不是唯心所造的,業力所産生的,我們沒證到本性,所以不了解山河大地就是我們的本性所産生的,因此有一個內跟一個外,若證悟到本性,量周沙界,心包太虛,整個虛空都是他的生命,全都是他充滿智慧的法身,那麼內跟外全都沒有,因爲有內所以顯外,因爲有外所以顯內,內跟外是我們心訂一個標准性的東西,我們說:這是講堂裏面,那是講堂的外面,因爲你有建這個圍牆起來,所以說講堂內,講堂外,你若把這個講堂打得一無所有,你說哪一個內,哪一個外,對不對?心若沒有一個界限,沒有一個執著的時候,內跟外本身是融爲一體,所以我們說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”,這就是我們的本性,這就是我們的本性,會修行其實很簡單,一句話他就開悟,不會修行搞了老半天,十年,二十年他都無法了解這種東西,所以因爲我們有執著而産生了標准性,標准性,別人跟我們標准、看法不同就引起種種的煩惱、困擾,所以我們無法包容別人的缺點,只顧自己的名譽,其實自己的名譽就是不顧別人的生命,顧自己的名譽他就會傷害別人,他就想要傷害別人,最好是讓別人死,批評別人批評得不能在這個世間生存,大家誇獎、贊歎他,其實他良心自己知道,他這樣做根本就不對,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,但是他良心很清楚,別人根本就沒有這麼壞,對不對?整天就講別人怎樣、怎樣,所以說我們有辦法欺騙一切叁世的衆生,無法欺騙我們的良心,學佛就是兩個字,求我們的心安,求我們的心安,我們的心安不管他世間如何講法,因此法法唯心之理。【東坡】蘇東坡,【乃即事顯理。以詩說法也。】所以我們的色身以及外面山河大地,都是我們的妙明真心,妙明就是我們這個本性很奧妙,明就是很清淨,這個真心所影現出來的就是法法唯心之道理,蘇東坡乃即事顯理,用這個詩句來說法。

  【蕅公】就是蕅益大師,【引此詩。喻《彌陀經疏》。以廬山喻《彌陀經》。以峰嶺喻《疏解》。】《疏解》【或談理高遠。或解釋淺近。總是闡揚此經之理性。縱使不能將全體和盤托出。】把它和盤托出,也允許【亦許親見佛…

《勸發菩提心文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