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劝发菩提心文讲义▪P3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虚,【周沙界。故曰洪博。】高深洪博。

  【盖如日月中天。有目皆睹者。】大家都看到。【以喻二书幷行于世。如日月之丽中天。】就是像日月在天空中那么光亮。【凡有目者。】只要有眼睛的人。【皆能睹见两轮并耀。】能够看到日,能够看到月,白天看到日,晚上看到月,就是这两本书,有眼睛的人就是说有慧眼的人,大家都了解这两本书很好,很了解,很清楚。【光华焕发。若无目者。则日月虽明。彼亦无见。】意思是说这两本书虽然很好,无目就是说智慧不够,比喻智慧不够,凡有目就是说智慧够的,大家都看到这两本书看得清清楚楚,叫做皆能睹见两轮并耀,光华焕发,若是没有眼睛的人,就是若智慧不够的人,虽然日月难明,那两本书虽然写得很好,彼亦无见,他也是看不清楚,就是说没有用粗浅的来讲解,写得太深奥,也没有办法去了解,虽然是写得那么好也没有办法了解。【意以二书利于夙根有智之者。不能及于下根无智之人。】没有智慧的人。所以,底下:

  【序】特以文富义繁,边涯莫测。或致初机浅识,信愿难阶。】那个读jiē没有错吧!对吧!阶,信愿难阶。

  【讲】此数语。即着述要解之发起因缘。】意思是说他为什么要来作这本《要解》,就是因为文章很丰富,义理很繁,边涯莫测就是很深奥、很深奥,没有人能够了解,初机浅识,初机的人无法了解,信愿难阶就是不能入门,所以他要作这本《要解》,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,蕅益大量他为什么要来作这个《要解》的原理,所以说【承上《弥陀疏钞》。与《圆中钞》。】《弥陀(经的)疏钞》跟《圆中钞》,【特以文广为富。】这个文章很深奥、很广、很丰富。【义多曰繁。】义理很多叫做很繁。【边际涯畔。】涯,天涯,涯畔是说很高深,无量无边没有这个畔,【莫能测度。或致初机之人。依之生信发愿为难。】要按照这两本书来发愿,非常、非常地难。【程度不及。】就是程度不够。【故曰信愿难阶。上序古疏讲竟。】他要发出这个信心,他要发起这个愿,根本就是不可能,不可能。请打开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》。

  

乙二 序 今解

  【序】故复弗揣庸愚,再述要解。不敢与二翁竞异,亦不必与二翁强同(也)。】意思就是说,“弗”就是不,“揣”就是衡量。

  【讲】承上发起因缘。故不揣自己庸碌无能。】没有衡量我自己是一个【愚暗无智。再述《要解》。此大师自谦语。作者谓之圣。述者谓之贤。不敢与二翁。竞争其异彩。】二翁就是云栖和尚跟幽溪师伯,幽溪师伯。云栖和尚跟幽溪师伯这两位,我不敢说要跟……,我作这个《要解》,【亦不必与】云栖和尚,跟幽溪师伯这【二翁。】这个“竞异”就是互相放这个光彩,互相竞争说哪一个比较行,哪一个比较行,我不敢说跟这二位来互相竞争,也不必一定跟二位【强唱其同调也。】他们这样写,我就这样写,也不必一定要相同,意思是说我作这本《要解》有我自己的看法,我不敢说跟这二位高僧大德互相来争夺,说哪一个比较行,也不必说一定跟这二位勉强相同,简单解释就是这样。底下看大字的:

  【序】譬如侧看成峰,横看成岭。】譬如从旁边看就变峰,从横的来看就变岭。【纵皆不尽庐山真境。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。】这句话意思是说譬如侧看成峰,把笔拿起来,峰,高而尖的山岭叫做峰,什么是岭?山脉的干系叫做岭,峰跟岭不同,峰是从侧面看,岭是从横的(。简单讲这个岭就是山脉的一个轮廓,这个轮廓,整个山脉的轮廓,若峰就是山尖,山顶,意思是说整个山看你是横的看还是直的看都不同。譬如侧看成峰,峰就是高而尖的山顶叫做峰,横看成岭,岭就是山脉的干系,山脉主要的干系,一个轮廓)。纵然皆不尽庐山真境意思就是说:全都无法看到全部的庐山真面目,但是也不失为大家都有看到庐山,我们简单讲就是大家都来文殊讲堂,你看到你有来文殊讲堂吗?有,在一楼,他在二楼听,他在三楼,他在四楼,虽然无法看到整栋,无法同时看到一楼、二楼、三楼、四楼、五楼,但是大家都有来讲堂,意思就是说我们若悟道,悟道的人有的看到全部,有的看到部分,虽然没有看到全体,但是已经有了解本性的东西,简单比喻就是这样。底下解释:

  【(将释经文。五重玄义。)】

  这是天台宗在讲的,每一本经要讲以前都讲这五重玄义,讲这个五重玄义,这是比喻。看这个

  【讲】此举喻。其喻是苏东坡游庐山诗。

  诗曰:

  横看成岭侧成峰。】横的看像岭,那么从侧面看,侧面看就变峰。【远近高低各不同。】远的,近的,高的,低的,全部都不同。【不识庐山真面目。只缘身在此山中。】不了解庐山真面目就是整个面目无法看,人小能看到的有限,不能全部了解庐山真面目,只知道我在这个庐山里面,此山路,懂一点点。

  【此诗有事有理。事者。事相。此山横看成岭。侧看则成峰。远看近看。高看低看。山势各各不同。皆非尽见庐山全境。故曰不识庐山真面目。】不能看到庐山整个面目,【只缘身在此山之中故。不能尽见庐山真境也。后云纵然不尽庐山真境。也许各各亲见庐山而已。

  理者。理性。东坡为五祖戒禅师后身。】意思就是说上辈子,上辈子他是五祖戒这个禅师,五祖戒禅师,五祖戒禅师的后身,【乃悟道之人。】悟道的人,【欲即事以显理。故吟此诗。以庐山喻理性】、本性【。若峰若岭。皆不离庐山。喻若依若正。无非唯心所成。】这意思就是说:这就是在譬喻说不管是依报还是正报,无非是我们心所造成的。【不识庐山真面目者。不识心性本来面目也。】不了解本性的本来面目,【只缘身在此山中者。身亦在心性之中。】我们这个色身就是在这个心性之中,身,色身也是在心性之中,这在《楞严经》有讲。底下说:【故不见心性之全体。虽不见全体。亦许各见心性而已。《楞严》云:不知色身。外洎山河大地。】我们就是不知道我们这个色身跟外面……,这“洎”就是及的意思(,及,洎就是及的意思)。以及外面的山河大地,【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。】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色身就是我们的本性影现出来的,简单讲【即法法唯心之理。】唯心所造的,但是我们今天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个色身是实在的,这色身不是实在的,这色身是因为业所产生的一种物质现象,我们这个业,其实这业很厉害,我们这个业就是从哪里来?从思想来,从思想来,这个业每天都产生一种思想,产生一种思想就认为有这个实在的色身,比如说我们晚上在睡觉,在做梦,我们在梦中我们不知道我们在做梦,所以就认为那是实在的,有打架,有相骂,小时候讲得比较不好意思的,一次……就梦见好几次,其实是内急,又梦见在下大雨,在梦中一直找厕所,找厕所,在梦中全都是实在的境界,刚好找到草丛中,在梦中找到草丛中,就尿下去了,哇!惨了,湿漉漉,小时候,人家叫我要吃龙眼干炖糯米,所以我们在心里所影现出来的,每一幕都是真实的,但是因为我们有这个法执,我们执著这个宇宙万物认为我们这是真实的东西,所以因为我们就是没有透视这种唯心所造的世间,全部都是我们心所造的世间,所以精力所影现出来的东西,所以我们认为这世间就是真实的,实在是假的,要不然证到阿罗汉果,他怎么可以从门缝钻进来,证到阿罗汉果他不用走正门,不用走后门,他也不用帮他开门,从哪里都可以进来,他有神通,证到神通就了解:哇!这色身就是假的,他有办法把这个色身放大、缩小,什么都无法阻挡他,意思是说若能转境,即同如来,能够改变物质的东西,就像佛祖般,所以佛祖为何说:山河大地尽在心中,我们没办法,我们没办法,我们就是这个我执跟法执没破,所以这个色身是精力所产生的,不是唯心所造的,业力所产生的,我们没证到本性,所以不了解山河大地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产生的,因此有一个内跟一个外,若证悟到本性,量周沙界,心包太虚,整个虚空都是他的生命,全都是他充满智慧的法身,那么内跟外全都没有,因为有内所以显外,因为有外所以显内,内跟外是我们心订一个标准性的东西,我们说:这是讲堂里面,那是讲堂的外面,因为你有建这个围墙起来,所以说讲堂内,讲堂外,你若把这个讲堂打得一无所有,你说哪一个内,哪一个外,对不对?心若没有一个界限,没有一个执著的时候,内跟外本身是融为一体,所以我们说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这就是我们的本性,这就是我们的本性,会修行其实很简单,一句话他就开悟,不会修行搞了老半天,十年,二十年他都无法了解这种东西,所以因为我们有执著而产生了标准性,标准性,别人跟我们标准、看法不同就引起种种的烦恼、困扰,所以我们无法包容别人的缺点,只顾自己的名誉,其实自己的名誉就是不顾别人的生命,顾自己的名誉他就会伤害别人,他就想要伤害别人,最好是让别人死,批评别人批评得不能在这个世间生存,大家夸奖、赞叹他,其实他良心自己知道,他这样做根本就不对,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,但是他良心很清楚,别人根本就没有这么坏,对不对?整天就讲别人怎样、怎样,所以说我们有办法欺骗一切三世的众生,无法欺骗我们的良心,学佛就是两个字,求我们的心安,求我们的心安,我们的心安不管他世间如何讲法,因此法法唯心之理。【东坡】苏东坡,【乃即事显理。以诗说法也。】所以我们的色身以及外面山河大地,都是我们的妙明真心,妙明就是我们这个本性很奥妙,明就是很清净,这个真心所影现出来的就是法法唯心之道理,苏东坡乃即事显理,用这个诗句来说法。

  【蕅公】就是蕅益大师,【引此诗。喻《弥陀经疏》。以庐山喻《弥陀经》。以峰岭喻《疏解》。】《疏解》【或谈理高远。或解释浅近。总是阐扬此经之理性。纵使不能将全体和盘托出。】把它和盘托出,也允许【亦许亲见佛…

《劝发菩提心文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