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報身,衆生藉著他的業力,他的惡業來造成痛苦、束縛、煩惱的色身,所以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不淨,分別、嫉妒、攻擊、誹謗、殺人放火、強奸、綁票、分屍,佛祖所看的,因爲他無量劫所修的就是放下,無煩惱法,所以佛祖他到一個世界他完全沒有這個煩惱,我們今天若是修心,與極樂世界相同的人,臨命終你念十聲佛你絕對往生,絕對往生,因爲我每一個念頭就是在極樂世界的人,我跟世間不計較,我也不責備這個世間人,我也不要跟他道長論短,我放下一切的金錢,一切,心二十四個小時都清淨,暈樣就接近極樂世界,所以我們在修行的人修錯了,都是以爲我今天持咒多少,都以爲我今天佛號念多少,這樣就接近極樂世界,這不是這樣意思,要接近極樂世界必須要心清淨,心清淨,發菩提心不與衆生計較,我們就真正接近極樂世界,所以有很多人他誤解這個淨土法門,認爲我一心念佛就好,做壞事,還是說煩惱存在,我就有希望往生極樂世界,我告訴你,這不對,若要往生極樂世界很簡單,放下一切,一心念佛,這才能夠相應,這才是真正的佛法,所以我們常常在說十萬億佛土,十萬億佛土這是怎麼來的,這是我們造十惡,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,我問你,爲什麼過十萬億佛土?十萬億代表什麼?十萬億就是代表十惡,你若造殺、盜、淫、妄這種種業,你就是離開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土,你若沒造這十惡業當下你就是接近極樂世界,沒有一個真正……,就事相來講他有真正離開十萬億佛土,就本體來講當下一念就是,去掉一切惡業,一切惡業當下清淨,清淨就是我們的本性,本性就是極樂世界,所以說學佛必須要聽經,聽經我們才有智慧,聽經才有智慧,不要常常說:我一句佛號念到死。經典都不聽,你沒有那個功夫,經典都不聽,這樣釋迦牟尼佛講四十九年豈不是講假的,四十九年,你若說一句佛號念到死,都不聽經,都不聞法,釋迦牟尼佛不就是白癡,他教人家聽經四十九年他要講什麼?他何必那麼辛苦做啥?他就教你念阿彌陀佛就好了,他何必講四十九年做啥,法就是智慧,我們今天修,我們到極樂世界照樣要修,一樣,你今天在研讀班好好地研究,你今天在文殊講堂好好研究,你在極樂世界照樣用得到,照樣用得到,你若聽阿彌陀佛講過,我們在文殊講堂聽慧律法師講過了,真的(衆鼓掌),所以這佛道你生生世世都要讀到,你絕對跑不掉,你即使到極樂世界也是研究這些,一樣,一樣。佛講的跟我講的不能不同,我講的要依照佛講的,佛講的,我講的不能離開佛,佛講的也不離開我講的,爲什麼?這個講的……,因爲我根據佛祖、祖師講的,所以祖師講的根據佛,佛他要度衆生,他講的也不能離開他講的,所以都要相同,全都要相同。
【吾人現前一念心性者。此正指現前念佛之一念心性。心有靈知之用。】靈知的作用,【性乃不變之體。】性是不改變的這個本體,這個【用】就是我們這個作用,【不離體。故合稱心性。下不在內外中間。過現未來等。是教人必須深研痛拶。】zǎn叁聲拶,拶就是逼的意思,就是教人要好好地去深入體會,要逼自己,好好地去悟的意思,其實這很簡單,並不困難,不在內,不在外,不在中間,本性若是在內,這樣外就沒有,本性若在外,這樣內就沒有,本性若在中間,這樣內外又沒有,你要說內、外、中間都有也對,你要說有,卻都找不到,你要說全都沒有,是清清楚楚在作用,你要說全都有,要找是什麼都沒有,你要說沒有,又每樣都有,本性就是這樣清清楚楚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等,沒有在內、外、中間,也沒有在過去,沒有在現在,沒有在未來,因爲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這都是我們意識的觀念,所産生的一種時間的推論才有過去、現在跟未來,當下這一念悟到本性的時候就不生不滅,若不生不滅的東西,生滅歸生滅,它一點也沒有作用,是教人必須要深研痛拶,逼迫自己要悟出一番的消息。【自有一番消息。】要好好在本性的地方,必須要好好地研究。【不可徒落語言。】不可以說只在語言上打轉。【作道理領過。】只作這個道理,作這個道理領過,意思是說我們所說的學佛,學佛,學佛是說學佛的行爲,不是佛學,佛學是說我來研究看看,做一個學者,若學佛就是深入佛的本性去悟,這才是真正在學佛,【今當以二義釋之。】二種意義來解釋,【一本空義。】第二叫做常住義,本空義【即無相之實相。以現前一念心性。本自空寂。】你曾聽過:庸人自擾之。庸人自擾之就是說愚癡的人他自己困擾自己的本性,因爲他所發出來的就是意識,本性被迷了,起心動念就是我們這個意識,意識就含有我法二執,我法二執他就煩惱,他就不滿、痛苦,他就要殘害衆生,逼害衆生,其實衆生被他害不到,都是害到自己,別人還沒死,他就痛苦不已,要害人,自己寢食難安,痛苦,所以我們的本性本來是沒有這些無謂的東西,確實就是沒有,衆生他就因爲幻化這個無明出來,無明裏面具足貪、嗔、癡,本性本來清淨,一念不覺有這個無明,無明有這沖動性的追求,所以藉著外境來産生內在的翻攪,其實都是我們內在的翻攪,所以我們人這個心若有這個“著”字,他就無法入佛道。舉一個例子來說,這個電影有在演,這個公主愛上一個王子,這個公主的生活都吃很好、穿很好,但是她卻單戀,她愛上這個王子,那麼整天沒有人打她,也沒有人罵她,但是她心情都不好,不舒服,她就一定要去見他一面,沒見一面就快死了,所以她就空寂不了,她這個寂靜處,心就被困擾,所以簡單講就是說不必講境界有現前沒現前,只要我們的內心沒有充滿了智慧跟觀照,這冷靜的心馬上會被動搖,馬上會被動搖,所以我們的本性若要顯現出來,外境好觀照,觀照這個外境的空比較好觀照,要觀照這個內心的煩惱跟種種意識的沖動,那就非常難,非常、非常難,要觀照這個五蘊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要讓他破除這個執著,這沒那麼簡單,因爲這是內在的東西,所以我們若以現前一念的心性本來是很寂靜的,清清淨淨,沒有煩惱,沒有苦惱,沒有吵吵鬧鬧的,【故不在內外中間叁處。】不在內、外、中間叁處,所以我們今天在用的心都是什麼?都是虛妄心。【如二祖神光。斷臂求法。】二祖神光他來到這個【求初祖達磨。】說:我的心很亂,【爲他安心。初祖伸手雲】他就這樣對他說,說【:將心來與汝安。】你將心拿出來,我來安你這個心。【二祖即時回光返照曰:覓心了不可得。】我要找這個心根本就找不到。【初祖雲:與汝安心竟。】我們沒有心就沒有這個煩惱,心既然找不到,我就把你的心安好了。【不可得。即本空義也。】本來就是空的東西,無相的實相就是我們現前一念的本性,所以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具足清淨寂靜沒煩惱的東西,但我們卻不了解這個本性,因此我們在內也找,外也找,中間也找,全都找不到,找來找去,咦!你沒有找,放下,那一念就是我們的本性。
【二常住義。】常住義【即無不相之實相。以現前一念心性。常住本然。】永遠就是這樣,所以我們常常在問:請問師父!開悟的人心境是什麼?就是二十四小時都是那麼地安詳,清清楚楚,他若有一些動作語言,但是這是他的習慣性,他還是真的那麼安詳,他也不會煩惱,也沒有恨,雖然他有一些習慣性,但是所有的習慣性,他慢慢藉著本性長養聖胎的過程當中他就會去掉,所以這個常住本然,本來就是這樣,永遠就是這樣。【不屬過現未來叁際。此之心性。過去無始。未來無終。不生不滅。故叁際悉皆不屬。此常住義也。《無生論》雲:法界圓融體(實相也)。】法界這個圓融這個體就是實相。【作我一念心。】就是來當作我這一念心。【我今念佛心。全體即法界。】你若了解這個持名念佛就是悟到實相,這句話再解釋一下:《無生論》這麼說,法界這個圓融的體,這個體在哪裏呢?作我一念心,我們當下這一念就是法界圓融的體,我今念佛心,全體就是法界,我現在念佛這個心因爲是無念而所念,念而無念就是我們的心,我們現在念佛這個心全體就是我們這個法界,當下即是。【達此者。】所以我們這個【由持名念佛。】慢慢也會被我們【而悟實相也。
非青黃赤白。長短方圓。非香非味。非觸非法者。離一切虛妄相也。】不是青也不是黃的,也不是赤色的,也不是白色的,也不是長的,也不是短的,也不是四方的,也不是圓的,不是香,也沒有味道,也不能用手去觸摸,也不能用意識去感受的法,非法,不是走私這個非法,不是這個意思,非法就是不是第六意識落謝的影像,這叫做非法。離一切虛妄相也,離開一切虛妄的這個相。【如《楞嚴經》:空如來藏。空諸一切妄染之法是也。】空掉一切虛妄汙染之法。【古人悟道雲:見山不是山。見水不是水。此中即香味觸法。而非香味觸法。且道是甚幺。試參看。】意思就是說古時候的人在說,我們常常在說,說: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。這裏面是色聲香味觸法,也不是色聲香味觸法,那麼我請問諸位,我們先頭還沒有修行以前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,就是說我們世間人所看到的,看到山它就是山,看到水它就是水,意思就是說衆生對這個山跟水就産生名相,肯定外相的一種看法,修行,修行,他知道因緣所合法,緣起性空法,他就會觀照,這個山不過是樹木、大顆石頭跟一些土所産生的,所堆積而成的,這山是假的,這個水若分析起來,水也不是真實的東西,他慢慢悟,所以他就會說,說: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。意思就是說山跟水就是沒有實在的體,若悟到更深入的,他就會說:見山就是山,見水就是水。這句話他是悟到實相,雖然說山是因緣所合,水是因緣所合,但是當下它就是本性所顯現出來的東西,我不能說它是假的,也不能說它是真的,說真的它是緣起性空,說是假的又實實在在存在在那個地方,咦!悟到實相的本性就是在這個心中,所以說溪聲盡是…
《勸發菩提心文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