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报身,众生藉着他的业力,他的恶业来造成痛苦、束缚、烦恼的色身,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不净,分别、嫉妒、攻击、诽谤、杀人放火、强奸、绑票、分尸,佛祖所看的,因为他无量劫所修的就是放下,无烦恼法,所以佛祖他到一个世界他完全没有这个烦恼,我们今天若是修心,与极乐世界相同的人,临命终你念十声佛你绝对往生,绝对往生,因为我每一个念头就是在极乐世界的人,我跟世间不计较,我也不责备这个世间人,我也不要跟他道长论短,我放下一切的金钱,一切,心二十四个小时都清净,晕样就接近极乐世界,所以我们在修行的人修错了,都是以为我今天持咒多少,都以为我今天佛号念多少,这样就接近极乐世界,这不是这样意思,要接近极乐世界必须要心清净,心清净,发菩提心不与众生计较,我们就真正接近极乐世界,所以有很多人他误解这个净土法门,认为我一心念佛就好,做坏事,还是说烦恼存在,我就有希望往生极乐世界,我告诉你,这不对,若要往生极乐世界很简单,放下一切,一心念佛,这才能够相应,这才是真正的佛法,所以我们常常在说十万亿佛土,十万亿佛土这是怎么来的,这是我们造十恶,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,我问你,为什么过十万亿佛土?十万亿代表什么?十万亿就是代表十恶,你若造杀、盗、淫、妄这种种业,你就是离开极乐世界十万亿佛土,你若没造这十恶业当下你就是接近极乐世界,没有一个真正……,就事相来讲他有真正离开十万亿佛土,就本体来讲当下一念就是,去掉一切恶业,一切恶业当下清净,清净就是我们的本性,本性就是极乐世界,所以说学佛必须要听经,听经我们才有智慧,听经才有智慧,不要常常说:我一句佛号念到死。经典都不听,你没有那个功夫,经典都不听,这样释迦牟尼佛讲四十九年岂不是讲假的,四十九年,你若说一句佛号念到死,都不听经,都不闻法,释迦牟尼佛不就是白痴,他教人家听经四十九年他要讲什么?他何必那么辛苦做啥?他就教你念阿弥陀佛就好了,他何必讲四十九年做啥,法就是智慧,我们今天修,我们到极乐世界照样要修,一样,你今天在研读班好好地研究,你今天在文殊讲堂好好研究,你在极乐世界照样用得到,照样用得到,你若听阿弥陀佛讲过,我们在文殊讲堂听慧律法师讲过了,真的(众鼓掌),所以这佛道你生生世世都要读到,你绝对跑不掉,你即使到极乐世界也是研究这些,一样,一样。佛讲的跟我讲的不能不同,我讲的要依照佛讲的,佛讲的,我讲的不能离开佛,佛讲的也不离开我讲的,为什么?这个讲的……,因为我根据佛祖、祖师讲的,所以祖师讲的根据佛,佛他要度众生,他讲的也不能离开他讲的,所以都要相同,全都要相同。
【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者。此正指现前念佛之一念心性。心有灵知之用。】灵知的作用,【性乃不变之体。】性是不改变的这个本体,这个【用】就是我们这个作用,【不离体。故合称心性。下不在内外中间。过现未来等。是教人必须深研痛拶。】zǎn三声拶,拶就是逼的意思,就是教人要好好地去深入体会,要逼自己,好好地去悟的意思,其实这很简单,并不困难,不在内,不在外,不在中间,本性若是在内,这样外就没有,本性若在外,这样内就没有,本性若在中间,这样内外又没有,你要说内、外、中间都有也对,你要说有,却都找不到,你要说全都没有,是清清楚楚在作用,你要说全都有,要找是什么都没有,你要说没有,又每样都有,本性就是这样清清楚楚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等,没有在内、外、中间,也没有在过去,没有在现在,没有在未来,因为过去、现在、未来这都是我们意识的观念,所产生的一种时间的推论才有过去、现在跟未来,当下这一念悟到本性的时候就不生不灭,若不生不灭的东西,生灭归生灭,它一点也没有作用,是教人必须要深研痛拶,逼迫自己要悟出一番的消息。【自有一番消息。】要好好在本性的地方,必须要好好地研究。【不可徒落语言。】不可以说只在语言上打转。【作道理领过。】只作这个道理,作这个道理领过,意思是说我们所说的学佛,学佛,学佛是说学佛的行为,不是佛学,佛学是说我来研究看看,做一个学者,若学佛就是深入佛的本性去悟,这才是真正在学佛,【今当以二义释之。】二种意义来解释,【一本空义。】第二叫做常住义,本空义【即无相之实相。以现前一念心性。本自空寂。】你曾听过:庸人自扰之。庸人自扰之就是说愚痴的人他自己困扰自己的本性,因为他所发出来的就是意识,本性被迷了,起心动念就是我们这个意识,意识就含有我法二执,我法二执他就烦恼,他就不满、痛苦,他就要残害众生,逼害众生,其实众生被他害不到,都是害到自己,别人还没死,他就痛苦不已,要害人,自己寝食难安,痛苦,所以我们的本性本来是没有这些无谓的东西,确实就是没有,众生他就因为幻化这个无明出来,无明里面具足贪、嗔、痴,本性本来清净,一念不觉有这个无明,无明有这冲动性的追求,所以藉着外境来产生内在的翻搅,其实都是我们内在的翻搅,所以我们人这个心若有这个“著”字,他就无法入佛道。举一个例子来说,这个电影有在演,这个公主爱上一个王子,这个公主的生活都吃很好、穿很好,但是她却单恋,她爱上这个王子,那么整天没有人打她,也没有人骂她,但是她心情都不好,不舒服,她就一定要去见他一面,没见一面就快死了,所以她就空寂不了,她这个寂静处,心就被困扰,所以简单讲就是说不必讲境界有现前没现前,只要我们的内心没有充满了智慧跟观照,这冷静的心马上会被动摇,马上会被动摇,所以我们的本性若要显现出来,外境好观照,观照这个外境的空比较好观照,要观照这个内心的烦恼跟种种意识的冲动,那就非常难,非常、非常难,要观照这个五蕴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要让他破除这个执著,这没那么简单,因为这是内在的东西,所以我们若以现前一念的心性本来是很寂静的,清清净净,没有烦恼,没有苦恼,没有吵吵闹闹的,【故不在内外中间三处。】不在内、外、中间三处,所以我们今天在用的心都是什么?都是虚妄心。【如二祖神光。断臂求法。】二祖神光他来到这个【求初祖达磨。】说:我的心很乱,【为他安心。初祖伸手云】他就这样对他说,说【:将心来与汝安。】你将心拿出来,我来安你这个心。【二祖即时回光返照曰:觅心了不可得。】我要找这个心根本就找不到。【初祖云:与汝安心竟。】我们没有心就没有这个烦恼,心既然找不到,我就把你的心安好了。【不可得。即本空义也。】本来就是空的东西,无相的实相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本性,所以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具足清净寂静没烦恼的东西,但我们却不了解这个本性,因此我们在内也找,外也找,中间也找,全都找不到,找来找去,咦!你没有找,放下,那一念就是我们的本性。
【二常住义。】常住义【即无不相之实相。以现前一念心性。常住本然。】永远就是这样,所以我们常常在问:请问师父!开悟的人心境是什么?就是二十四小时都是那么地安详,清清楚楚,他若有一些动作语言,但是这是他的习惯性,他还是真的那么安详,他也不会烦恼,也没有恨,虽然他有一些习惯性,但是所有的习惯性,他慢慢藉着本性长养圣胎的过程当中他就会去掉,所以这个常住本然,本来就是这样,永远就是这样。【不属过现未来三际。此之心性。过去无始。未来无终。不生不灭。故三际悉皆不属。此常住义也。《无生论》云:法界圆融体(实相也)。】法界这个圆融这个体就是实相。【作我一念心。】就是来当作我这一念心。【我今念佛心。全体即法界。】你若了解这个持名念佛就是悟到实相,这句话再解释一下:《无生论》这么说,法界这个圆融的体,这个体在哪里呢?作我一念心,我们当下这一念就是法界圆融的体,我今念佛心,全体就是法界,我现在念佛这个心因为是无念而所念,念而无念就是我们的心,我们现在念佛这个心全体就是我们这个法界,当下即是。【达此者。】所以我们这个【由持名念佛。】慢慢也会被我们【而悟实相也。
非青黄赤白。长短方圆。非香非味。非触非法者。离一切虚妄相也。】不是青也不是黄的,也不是赤色的,也不是白色的,也不是长的,也不是短的,也不是四方的,也不是圆的,不是香,也没有味道,也不能用手去触摸,也不能用意识去感受的法,非法,不是走私这个非法,不是这个意思,非法就是不是第六意识落谢的影像,这叫做非法。离一切虚妄相也,离开一切虚妄的这个相。【如《楞严经》:空如来藏。空诸一切妄染之法是也。】空掉一切虚妄污染之法。【古人悟道云:见山不是山。见水不是水。此中即香味触法。而非香味触法。且道是甚幺。试参看。】意思就是说古时候的人在说,我们常常在说,说: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。这里面是色声香味触法,也不是色声香味触法,那么我请问诸位,我们先头还没有修行以前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,就是说我们世间人所看到的,看到山它就是山,看到水它就是水,意思就是说众生对这个山跟水就产生名相,肯定外相的一种看法,修行,修行,他知道因缘所合法,缘起性空法,他就会观照,这个山不过是树木、大颗石头跟一些土所产生的,所堆积而成的,这山是假的,这个水若分析起来,水也不是真实的东西,他慢慢悟,所以他就会说,说: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。意思就是说山跟水就是没有实在的体,若悟到更深入的,他就会说:见山就是山,见水就是水。这句话他是悟到实相,虽然说山是因缘所合,水是因缘所合,但是当下它就是本性所显现出来的东西,我不能说它是假的,也不能说它是真的,说真的它是缘起性空,说是假的又实实在在存在在那个地方,咦!悟到实相的本性就是在这个心中,所以说溪声尽是…
《劝发菩提心文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