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勸發菩提心文講義▪P9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佛身。誓欲修一切佛法。窮一切教門。四無量心。六波羅蜜。法義深淺。因果有無。性相二宗。頓漸二教。悉皆通達。開導衆生。力雖未及。常運此心。念念相續。不令間斷。能持此心否。若持此心。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
  

次勸親事諸佛善知識

  普告大衆。若僧若俗。從今身至佛身。誓欲承事諸佛。一切諸大菩薩。諸善知識。見善知識情無厭足。事善知識心無疲懈。聞善知識所有教誨欣樂順行。常學善財童子所行之行。力雖未及。常運此心。念念相續。不令間斷。能持此心否。若持此心。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
  

次勸修唯求佛果

  普告大衆。若僧若俗。從今身至佛身。常願當來作佛。不起二乘之心。願普與一切衆生。同體速成正覺。所修善業。一一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所勸衆生。一一令發無上道意。常修寶海梵志廣大悲願力。雖未及常運此心。念念相續。不令間斷。能持此心否。若持此心。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
  

次勸結菩提道俗

  普告大衆。若僧若俗。從今身至佛身。與同發菩提心道俗。生生世世不相舍離。同願同心。同行同德。各修定慧。分化衆生。或爲兄弟。或爲師長。疊相勸發。彼此護持。一人失路即同拯拔。一人證道即共歸依。永無猒倦。不相舍離。能持此心否。若持此心。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
  

次勸通圓頓經典

  普告大衆。若僧若俗。既已發菩提大心。運菩提大行。若不徹菩提心體。未合菩提法源。雖已發心。必滯摧小。故須先悟圓明淨覺。本無無明。幻翳空華。俱非實體。遠離執取。平如虛空。常于寂照。心中流出廣大大悲智。如此則不滯諸相。不墮二邊。始爲菩提正因。方免枉受勞苦。若金剛圓覺。簡妙通明。華嚴涅槃。廣大具足。傥同我志。並望通經。

  

次明一切助菩提法

  寶海梵志。勸無量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取佛世界皆得受記。複勸叁億弟子令其發心。中有一人名曰樹提。白言。尊者雲何菩提。雲何助菩提法。雲何菩薩修行菩提。雲何系念得于菩提。爾時。其師報言。菩提者。即是菩薩之所修集四無量藏。所謂無盡福德藏。無盡智藏。無盡慧藏。無盡佛法和合藏。是名菩提。如佛所說助菩提法。所謂攝取清淨度生死法門。善男子舍財是助菩提法。調伏衆生。故持戒是助菩提法。隨其所願得成就。故忍辱是助菩提法。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具足。故精進是助菩提法。具足一切諸事。故禅定是助菩提法。其心當得善調伏。故智慧是助菩提法。知一切諸煩惱。故多聞是助菩提法。得無礙辨。故福德是助菩提法。一切衆生之所須。故思惟是助菩提法。成就斷疑。故慈心是助菩提法。成就無礙心。故悲心是助菩提法。教化衆生無厭足。故喜心是助菩提法。于正法中生愛樂。故舍心是助菩提法。成就斷于愛憎。故聽法是助菩提法。成就滅五蓋。故出世是助菩提法。舍除一切世間。故阿蘭若是助菩提法。滅不善業。故隨喜是助菩提法。增長善根。故念處是助菩提法。分別身受心法成就。故正勤是助菩提法。離一切不善法行一切善法。故如意足是助菩提法。成就身心輕利。故諸根是助菩提法。摧滅一切煩惱。故覺是助菩提法。覺如實法。故六和是助菩提法。調伏衆生令清淨。故是名攝取清淨度生死法門。如是修行。即系念得菩提也。如是等菩提心。今應生欲。是道清淨。是道無漏。是道正直。是道安穩。汝等應當專心作大誓願。取莊嚴佛土。隨意所求(莊嚴佛土各各不同也。或取淨土或取穢土。具在《悲華經》中)。

  

次明菩薩四懈怠法

  寶藏如來告毗舍那無垢言。菩薩有四懈怠。若菩薩成就四法。于生死獄。受諸苦惱。不能疾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何等爲四。所謂下行。下伴。下施。下願。雲何下行。或有菩薩破口身戒不善護業。是名下行。雲何下伴。親近聲聞及辟支佛共與同事。是名下伴。雲何下施。不能一切舍諸所有。于受者中心生分別。爲得天上快樂。故而行布施。是名下施。雲何下願。不能一心願取諸佛淨妙世界。所作誓願不能調伏衆生。是名下願(出《慈華經》)。

  

次明菩薩四速疾法

  複有四法。菩薩成就。則能疾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一者能持禁戒淨。身口意護舍法門行。二者親近修學大乘之人。與共同事。叁者所有之物能一切舍。以大悲心施于一切。四者一心願取種種莊嚴諸佛世界。亦爲調伏一切衆生。是名四法(出悲華經)。

  

次明發菩提心功德

  天帝釋白法慧菩薩言。佛子菩薩初發菩提心所得功德其量幾何。法慧菩薩言。此義甚深。難說。難知。難分別。難信解。難證。難行。難通達。難思惟。難度量。難趣入。雖然我當承佛威神之力而爲汝說。佛子。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東方阿僧祇世界所有衆生。經于一劫。然後教令淨持五戒。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。此人功德甯爲多否。天帝言。此人功德唯佛能知。法慧言。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。百分不及一。千分不及一。百千分不及一。如是億分.百億分.千億分.百千億分.那由他億分.百那由他億分.千那由他億分.百千那由他億分.百萬那由他億分.乃至優波尼沙陀億分.亦不及一。佛子且置此喻。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阿僧祇世界所有衆生。經于百劫。然後教令修十善道。如是供養。經于千劫教住四禅。經百千劫教住四無量心。經于億劫教住四無色定。經百億劫教住須陀洹果。經于千億劫教住斯陀含果。經于百千億劫教住阿那含果。經于那由他億劫教住阿羅漢果。經于百千那由他億劫教住辟支佛道。是人功德甯爲多否。天帝言。此人功德唯佛能知。法慧菩薩言。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。乃至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。何以故。一切諸佛初發心時。不但爲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衆生。經于百劫。乃至百千那由他億劫故。發菩提心不但爲教爾所衆生。令修五戒.十善業道.教住四禅.四無量.四無色定。教得須陀洹果.斯陀含果.阿那含果.阿羅漢果.辟支佛道故。發菩提心爲令如來種性不斷故。爲充遍一切世界故。爲度脫一切世界衆生故。爲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。爲悉知一切世界中衆生垢淨故。爲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淨故。爲悉知一切衆生心樂煩惱習氣故。爲悉知一切衆生死此生彼故。爲悉知一切衆生諸根方便故。爲悉知一切衆生心行故。爲悉知一切衆生叁世智故。爲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。發于無上菩提之心故。常爲叁世一切諸佛之所憶念。當得叁世一切諸佛與其妙法。即與叁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。已修叁世一切諸佛助道之法。成就叁世一切諸佛力無所畏。莊嚴叁世一切諸佛不共佛法。悉得法界一切諸佛說法智慧。何以故。以是發心。當得佛故。應知此人即與叁世諸佛同等。即與叁世諸佛境界平等。即與叁世諸佛功德平等。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究竟平等真實智慧。初發心時。即爲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歎。即能說法教化。調伏一切世界所有衆生。即能震動一切世界。即能光照一切世界。即能息滅一切世界諸惡道苦。即能嚴淨一切世界。即能于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。即能令一切衆生皆得歡喜心。即能入一切法界性。即能持一切佛種性。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。此初發心菩薩不于叁世少有所得。若諸佛。若諸佛法。若諸菩薩。若諸菩薩法。若獨覺。若獨覺法。若聲聞。若聲聞法。若出世間。若出世間法。若衆生。若衆生法。唯求一切智于諸法界心無所著。是名初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功德(出華嚴經發心功德品。此約初住菩薩說。今凡夫位中是初發菩提心。至初住位中是成就菩提心也)。

  

次通凡聖差別疑

  或曰。菩提大心。聖賢境界。固非凡夫淺識所能造擬也。故菩薩初住。發大心。便能遊曆十方。廣作佛事。今以大法勸諸凡夫。無乃根器不同乎。對曰。不然凡聖同源本無差別。一念迷倒自取沈淪。若悟性本圓明。便與諸佛平等。性上起菩提心。以此修行即爲菩薩(菩薩者大心衆生也)。何苦自薄而謂凡夫隔絕哉。且凡夫位中叁毒爲本。今既誓舍財寶以化衆生。雖未盡行自然少貪。誓行四攝以化衆生。雖未盡行自然少瞋。誓修定慧以度衆生。雖未盡證自然少癡。叁法在心便成法器。所以菩薩不斷煩惱唯興大悲威德。法門誠不虛設。又何疑而不爲哉。且凡夫發心是初發菩提心也。初住發心是成就菩提心也。若待初住方發此心。初住之前當修何法。除此菩提正路。盡爲生死因緣。但至輪回何由證入。故釋迦如來從初發心。即于無量生中事無量諸佛一切佛。所發菩提心直至然燈佛前方受遠記。寶藏佛會始號大悲。固須千百生中方得成就。所以勸諸道俗學我本師世尊。無以才辨教門。便爲甚深法藏粗識心性。定言無上菩提須度一切衆生。須求一切種智。賢劫千佛皆種善根。自然福智弘深。永作世間道首。普願大衆以此文示此郡及他州。與我有緣者見此文當發菩提心。欲發心時。請先隨力舍財物。或投一齋供養叁寶。或畫一像精進道場。然後依此正文。虔發大願(准賢劫千佛經。一一佛于因地遇佛時。皆先以財寶乃至柳枝淨水等世尊供養。然後發菩提心。悲華經。寶海梵志。勸無量人天發菩提心。先令以物獻佛。然後啓願。佛佛道同。故須導禀)。

  啓發之後。念念運心。便爲成佛正因。宜自深加喜慶。道俗不乖于法侶。山川豈礙真智。幸因路人垂示姓字。

  

開成叁年六月二十日綿州刺史裴休記

  

《勸發菩提心文講義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