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劝发菩提心文讲义▪P9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佛身。誓欲修一切佛法。穷一切教门。四无量心。六波罗蜜。法义深浅。因果有无。性相二宗。顿渐二教。悉皆通达。开导众生。力虽未及。常运此心。念念相续。不令间断。能持此心否。若持此心。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  

次劝亲事诸佛善知识

  普告大众。若僧若俗。从今身至佛身。誓欲承事诸佛。一切诸大菩萨。诸善知识。见善知识情无厌足。事善知识心无疲懈。闻善知识所有教诲欣乐顺行。常学善财童子所行之行。力虽未及。常运此心。念念相续。不令间断。能持此心否。若持此心。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  

次劝修唯求佛果

  普告大众。若僧若俗。从今身至佛身。常愿当来作佛。不起二乘之心。愿普与一切众生。同体速成正觉。所修善业。一一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所劝众生。一一令发无上道意。常修宝海梵志广大悲愿力。虽未及常运此心。念念相续。不令间断。能持此心否。若持此心。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  

次劝结菩提道俗

  普告大众。若僧若俗。从今身至佛身。与同发菩提心道俗。生生世世不相舍离。同愿同心。同行同德。各修定慧。分化众生。或为兄弟。或为师长。迭相劝发。彼此护持。一人失路即同拯拔。一人证道即共归依。永无猒倦。不相舍离。能持此心否。若持此心。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  

次劝通圆顿经典

  普告大众。若僧若俗。既已发菩提大心。运菩提大行。若不彻菩提心体。未合菩提法源。虽已发心。必滞摧小。故须先悟圆明净觉。本无无明。幻翳空华。俱非实体。远离执取。平如虚空。常于寂照。心中流出广大大悲智。如此则不滞诸相。不堕二边。始为菩提正因。方免枉受劳苦。若金刚圆觉。简妙通明。华严涅槃。广大具足。傥同我志。并望通经。

  

次明一切助菩提法

  宝海梵志。劝无量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取佛世界皆得受记。复劝三亿弟子令其发心。中有一人名曰树提。白言。尊者云何菩提。云何助菩提法。云何菩萨修行菩提。云何系念得于菩提。尔时。其师报言。菩提者。即是菩萨之所修集四无量藏。所谓无尽福德藏。无尽智藏。无尽慧藏。无尽佛法和合藏。是名菩提。如佛所说助菩提法。所谓摄取清净度生死法门。善男子舍财是助菩提法。调伏众生。故持戒是助菩提法。随其所愿得成就。故忍辱是助菩提法。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具足。故精进是助菩提法。具足一切诸事。故禅定是助菩提法。其心当得善调伏。故智慧是助菩提法。知一切诸烦恼。故多闻是助菩提法。得无碍辨。故福德是助菩提法。一切众生之所须。故思惟是助菩提法。成就断疑。故慈心是助菩提法。成就无碍心。故悲心是助菩提法。教化众生无厌足。故喜心是助菩提法。于正法中生爱乐。故舍心是助菩提法。成就断于爱憎。故听法是助菩提法。成就灭五盖。故出世是助菩提法。舍除一切世间。故阿兰若是助菩提法。灭不善业。故随喜是助菩提法。增长善根。故念处是助菩提法。分别身受心法成就。故正勤是助菩提法。离一切不善法行一切善法。故如意足是助菩提法。成就身心轻利。故诸根是助菩提法。摧灭一切烦恼。故觉是助菩提法。觉如实法。故六和是助菩提法。调伏众生令清净。故是名摄取清净度生死法门。如是修行。即系念得菩提也。如是等菩提心。今应生欲。是道清净。是道无漏。是道正直。是道安稳。汝等应当专心作大誓愿。取庄严佛土。随意所求(庄严佛土各各不同也。或取净土或取秽土。具在《悲华经》中)。

  

次明菩萨四懈怠法

  宝藏如来告毗舍那无垢言。菩萨有四懈怠。若菩萨成就四法。于生死狱。受诸苦恼。不能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何等为四。所谓下行。下伴。下施。下愿。云何下行。或有菩萨破口身戒不善护业。是名下行。云何下伴。亲近声闻及辟支佛共与同事。是名下伴。云何下施。不能一切舍诸所有。于受者中心生分别。为得天上快乐。故而行布施。是名下施。云何下愿。不能一心愿取诸佛净妙世界。所作誓愿不能调伏众生。是名下愿(出《慈华经》)。

  

次明菩萨四速疾法

  复有四法。菩萨成就。则能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一者能持禁戒净。身口意护舍法门行。二者亲近修学大乘之人。与共同事。三者所有之物能一切舍。以大悲心施于一切。四者一心愿取种种庄严诸佛世界。亦为调伏一切众生。是名四法(出悲华经)。

  

次明发菩提心功德

  天帝释白法慧菩萨言。佛子菩萨初发菩提心所得功德其量几何。法慧菩萨言。此义甚深。难说。难知。难分别。难信解。难证。难行。难通达。难思惟。难度量。难趣入。虽然我当承佛威神之力而为汝说。佛子。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供养东方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。经于一劫。然后教令净持五戒。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。此人功德宁为多否。天帝言。此人功德唯佛能知。法慧言。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。百分不及一。千分不及一。百千分不及一。如是亿分.百亿分.千亿分.百千亿分.那由他亿分.百那由他亿分.千那由他亿分.百千那由他亿分.百万那由他亿分.乃至优波尼沙陀亿分.亦不及一。佛子且置此喻。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供养十方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。经于百劫。然后教令修十善道。如是供养。经于千劫教住四禅。经百千劫教住四无量心。经于亿劫教住四无色定。经百亿劫教住须陀洹果。经于千亿劫教住斯陀含果。经于百千亿劫教住阿那含果。经于那由他亿劫教住阿罗汉果。经于百千那由他亿劫教住辟支佛道。是人功德宁为多否。天帝言。此人功德唯佛能知。法慧菩萨言。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。乃至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。何以故。一切诸佛初发心时。不但为以一切乐具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。经于百劫。乃至百千那由他亿劫故。发菩提心不但为教尔所众生。令修五戒.十善业道.教住四禅.四无量.四无色定。教得须陀洹果.斯陀含果.阿那含果.阿罗汉果.辟支佛道故。发菩提心为令如来种性不断故。为充遍一切世界故。为度脱一切世界众生故。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故。为悉知一切世界中众生垢净故。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净故。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乐烦恼习气故。为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。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故。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故。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。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。发于无上菩提之心故。常为三世一切诸佛之所忆念。当得三世一切诸佛与其妙法。即与三世一切诸佛体性平等。已修三世一切诸佛助道之法。成就三世一切诸佛力无所畏。庄严三世一切诸佛不共佛法。悉得法界一切诸佛说法智慧。何以故。以是发心。当得佛故。应知此人即与三世诸佛同等。即与三世诸佛境界平等。即与三世诸佛功德平等。得如来一身无量身究竟平等真实智慧。初发心时。即为十方一切诸佛所共称叹。即能说法教化。调伏一切世界所有众生。即能震动一切世界。即能光照一切世界。即能息灭一切世界诸恶道苦。即能严净一切世界。即能于一切世界中示现成佛。即能令一切众生皆得欢喜心。即能入一切法界性。即能持一切佛种性。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。此初发心菩萨不于三世少有所得。若诸佛。若诸佛法。若诸菩萨。若诸菩萨法。若独觉。若独觉法。若声闻。若声闻法。若出世间。若出世间法。若众生。若众生法。唯求一切智于诸法界心无所著。是名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(出华严经发心功德品。此约初住菩萨说。今凡夫位中是初发菩提心。至初住位中是成就菩提心也)。

  

次通凡圣差别疑

  或曰。菩提大心。圣贤境界。固非凡夫浅识所能造拟也。故菩萨初住。发大心。便能游历十方。广作佛事。今以大法劝诸凡夫。无乃根器不同乎。对曰。不然凡圣同源本无差别。一念迷倒自取沉沦。若悟性本圆明。便与诸佛平等。性上起菩提心。以此修行即为菩萨(菩萨者大心众生也)。何苦自薄而谓凡夫隔绝哉。且凡夫位中三毒为本。今既誓舍财宝以化众生。虽未尽行自然少贪。誓行四摄以化众生。虽未尽行自然少瞋。誓修定慧以度众生。虽未尽证自然少痴。三法在心便成法器。所以菩萨不断烦恼唯兴大悲威德。法门诚不虚设。又何疑而不为哉。且凡夫发心是初发菩提心也。初住发心是成就菩提心也。若待初住方发此心。初住之前当修何法。除此菩提正路。尽为生死因缘。但至轮回何由证入。故释迦如来从初发心。即于无量生中事无量诸佛一切佛。所发菩提心直至然灯佛前方受远记。宝藏佛会始号大悲。固须千百生中方得成就。所以劝诸道俗学我本师世尊。无以才辨教门。便为甚深法藏粗识心性。定言无上菩提须度一切众生。须求一切种智。贤劫千佛皆种善根。自然福智弘深。永作世间道首。普愿大众以此文示此郡及他州。与我有缘者见此文当发菩提心。欲发心时。请先随力舍财物。或投一斋供养三宝。或画一像精进道场。然后依此正文。虔发大愿(准贤劫千佛经。一一佛于因地遇佛时。皆先以财宝乃至柳枝净水等世尊供养。然后发菩提心。悲华经。宝海梵志。劝无量人天发菩提心。先令以物献佛。然后启愿。佛佛道同。故须导禀)。

  启发之后。念念运心。便为成佛正因。宜自深加喜庆。道俗不乖于法侣。山川岂碍真智。幸因路人垂示姓字。

  

开成三年六月二十日绵州刺史裴休记

  

《劝发菩提心文讲义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