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劝发菩提心文讲义▪P9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lign="center">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

  

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  

愿生西方净土中,上品莲花为父母。

  

花开见佛悟无生,不退菩萨为伴侣。

  

人生难得今已得,佛法难闻今已闻。让佛法住世,普利有情,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,希望大家发心,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,将手中的法宝,一化为十,十化为百,让千千万万的众生,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。

  

台湾•高雄文殊讲堂

  

  附:

  

弘一大师论因果及菩提心

  一、深信因果

  因果之法,虽为佛法入门的初步,但是非常的重要,无论何人皆 须深信。何谓因果?因者好比种子,下在田中,将来可以长成为果实。果者譬如果实,自种子发芽,渐渐地开花结果。   

  我们一生所作所为,有善有恶,将来报应不出下列:  

  桃李种 长成为桃李——作善报善  

  荆棘种 长成为荆棘——作恶报恶   

  所以我们要避凶得吉,消灾得福,必须要厚植善因,努力改过迁善,将来才能够获得吉祥福德之好果。如果常作恶因,而要想免除凶祸灾难,哪里能够得到呢?   

  所以第一要劝大众深信因果了知善恶报应,一丝一毫也不会差的。

  二、发菩提心   

  “菩提”二字是印度的梵语,翻译为“觉”,也就是成佛的意思。发者,是发起,故发菩提心者,便是发起成佛的心。为什么要成佛呢?为利益一切众生。须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?须广修一切善行。以上所说的,要广修一切善行,利益一切众生,但须如何才能够彻底呢?须不着我相。所以发菩提心的人,应发以下之三种心:  

  一、大智心:不着我相 此心虽非凡夫所能发,亦应随分观察。

  二、大愿心:广修善行  

  三、大悲心:救众生苦   

  又发菩提心者,须发以下所记之四弘誓愿:  

  一、众生无边誓愿度:菩提心以大悲为体,所以先说度生。  

  二、烦恼无尽誓愿断:愿一切众生,皆能断无尽之烦恼。  

  三、法门无量誓愿学:愿一切众生,皆能学无量之法门。  

  四、佛道无上誓愿成:愿一切众生,皆能成无上之佛道。   

  或疑烦恼以下之三愿,皆为我而发,如何说是愿一切众生?这里有两种解释:一就浅来说,我也就是众生中的一人,现在所说的众生,我也在其内。再进一步言,真发菩提心的,必须彻悟法性平等,决不见我与众生有什么差别,如是才能够真实和菩提心相应。所以现在发愿,说愿一切众生,有何妨耶!

  三、以无我之精神做利生之事业

 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。菩提心者,即是利益众生之心。故信佛法者,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,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,努力作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。乃不愧为佛教徒之名称。

  若专修净土法门者,尤应先发大菩提心。否则他人谓佛法是消极的、厌世的、送死的。若发此心者,自无此误会。

  至于作慈善事业,尤要。既为佛教徒,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,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、积极的。不起误会。

  或疑经中常言空义,岂不与前说相反。

  今言大菩提心,实具有悲智二义。悲者如前所说。智者不执着我相,故曰空也。即是以无我之伟大精神,而做种种之利生事业。若解此意,而知常人执着我相而利益众生者,其能力薄、范围小、时不久、不彻底。若欲能力强、范围大、时间久、最彻底者,必须学习佛法,了解悲智之义,如是所做利生事业乃能十分圆满也。故知所谓空者,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,打破消灭,一扫而空。然后以无我之精神,努力切实做种种之事业。亦尤世间行事,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,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。

  

劝发菩提心文序

  

终南山草堂寺圭峰沙门 宗密 撰

  发菩提心者。崇德广业虚心外身圆觉之谓也。自非达[懨-猒+火]廓之道。禀仁恕之性。怀远大之志者。其谁能发斯意焉。岂其如来灭后。后五百岁佛法衰。末世人少信。时有儒门上士河东裴公而当此仁。吾与裴公交佛道久已。知其入佛门到佛境及览劝发菩提心文。知其为佛使行佛事。吾为佛子宁不感之而踊跃乎。凡归佛者可宝之为龟镜。然佛门难入。失在偏邪。佛境难到。失在怠速。心外求法或身中计我邪也。唯尚理性或但宗因缘。偏也。持解迷行或沈空住寂。怠也。劳形苦神而克期待证。速也。今裴公所得所行所演所劝。佥异于是。所谓洞了自心。德等于佛。非心外求也。洞了形识。空如幻化。非自计我。真如本觉。是其所宗。非但缘也。四谛六度。是其所弘。非唯性也。礼供赞念。率身励人。非速行也。福智悲愿。孜孜是务。非沉住也。气和神适。乘缘应事。非劳苦也。以时消息。为而不待。非求证也。如是备众德。离诸病。非入佛门到佛境何耶。吾久同其愿又览其文咏歌。不足故辄为序。今而后有欲入佛门造佛境, 者。宜信受奉行。

  

普劝僧俗发菩提心文

  

唐相国 裴休 述

  普告大众。若僧若俗。有能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。我愿生生常为道俗。同宗同趣。同愿同求。同运大悲。同修大智。递相辅助。直至菩提。普告大众。若僧若俗。有能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。我愿生生常同净业。各领眷属。分化众生。龙华会中。同受佛记。广修大愿。直至菩提。

  

初明菩提名义

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。此云无上正遍知。觉(无上者。究竟也。正者。如理知遍者。无量智正觉知真俗智)是诸佛所证最上妙道。是众生所迷根本妙源。既慕如来永离诸苦。自悲己身久失大利。慨然奋发将求佛身。即是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。

  

次明菩提心体

  既发菩提大心。须识菩提心体。夫菩提心体不从真心发。无由得至菩提。故须拣择分明。方是正因法行。且大众从无始来常认为我身者是地水火风从合之身。旋聚旋散。属无常法。非我身也。大众从无始来常认为我心者是缘虑容尘虚妄之心。乍起乍灭。属无常法。非我心也。我有真身圆满空寂者是。我有真心广大灵知者是也(圆满者。法身无量功德本自具足也。空寂者。法身离诸色相永无动摇也。广大者。真心体兼法界包含虚空也。灵知者。了了分明鉴照清彻也)。空寂灵智。神用自在。性含万德。体绝百非。如净月轮圆满无缺。惑云所覆不自觉知。妄惑既除。真心本净也。十方诸佛一切众生与我此心三无差别。此即菩提心体也。舍此不认。而认自身妄念。随死随生。与禽畜杂类比肩受苦。为丈夫者岂不羞哉。既发无上道心。当行大丈夫事。起三心立五誓。修一切助菩提法。以诸佛为师。以菩萨为侣。以六道众生为眷属。以生死烦恼为园林。誓尽未来济拔度脱。是则名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。

  

次明三心

  一者大悲心。既悟自心。本无生灭。遂悲六道。枉受沉沦。己虽未证菩提。且愿众生解脱(即经云菩提心己。虽未度。愿度未度。老子云。圣人后其身身先。儒家云。仁者博施济众。先人后己三教皆同)。于是广发同体大悲。尽未来行四摄法。摄彼众生。皆令归真。同成佛道。此即大悲心也。二者大智心。既兴大智。誓度群品。品类既多。根器不同。即须广事诸佛。广学妙法。一一证入。转化众生。此即大智心也。三者大愿心。既欲广度众生。遂兴广大悲智。然心惟本净。久翳尘劳。习性难顿。销除法器。须资磨宝。自虑轮回诸趣。不遇佛法胜缘。故发大愿。备修万行。行愿相资。犹如车翼。运行不退。直至菩提。此即大愿心也(华严经云。菩提心灯以大悲为油。大愿为炷。大智为光)。然三心之中。大愿为主。常持悲智。以度群生。故初发心必先起愿。华严行愿经云。若人临命终时。最后刹那。一切诸根悉皆散坏。一切亲属悉皆舍离。一切威势悉皆退失。一切财宝无复相随。唯此愿王不相舍离。常为引导。直至菩提。是故汝等闻此愿王。莫生疑念(华严最后普贤所说。定非虚妄。依此修行)。

  

次明五誓

  一者众生无边誓愿度。二者福智无边誓愿集。三者佛法无边誓愿学。四者如来无边誓愿事。五者无上正觉誓愿成。持此五誓。念念运心。无有间断。是为具菩提大心。是为持菩提心戒。三心五誓重叠相资。佛佛道同不过于此。即是具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。

  

次劝常持菩提心

  普告大众。若僧若俗。既已发菩提大心。修菩萨妙道。至诚普启诸佛。一心普摄众生。行住坐卧常持此愿。不欺诳于六道。不失信于如来。广设津梁。护持教法。弥勒座下。皆证无生。千佛会中。俱为导首。能持此心。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  

次劝度脱众生

  普告大众。若僧若俗。从今身至佛身。誓欲度脱一切众生。普令入佛知见。黑闇岸下为作明灯。生死海中为船筏。力虽未及。常运此心。念念相续。不令间断。能持此心否。若持此心。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  

次劝积集福德

  普告大众。若僧若俗。从今身至佛身。誓欲于悲田敬田积集福德。亦舍内财外财成就万行本。为众生修道须资福德胜缘。令无私己之心欲受天人之报。力虽未及。常运此心。念念相续。不令间断。能持此心否。若持此心。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  

次劝修学佛法

  普告大众。若僧若俗。从今身至…

《劝发菩提心文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