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lign="center">若有見聞者,悉發菩提心。
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。
願生西方淨土中,上品蓮花爲父母。
花開見佛悟無生,不退菩薩爲伴侶。
人生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。讓佛法住世,普利有情,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責任,希望大家發心,成爲法的傳遞者和播種者,將手中的法寶,一化爲十,十化爲百,讓千千萬萬的衆生,都能步上成佛覺悟之道。
臺灣•高雄文殊講堂
附:
弘一大師論因果及菩提心
一、深信因果
因果之法,雖爲佛法入門的初步,但是非常的重要,無論何人皆 須深信。何謂因果?因者好比種子,下在田中,將來可以長成爲果實。果者譬如果實,自種子發芽,漸漸地開花結果。
我們一生所作所爲,有善有惡,將來報應不出下列:
桃李種 長成爲桃李——作善報善
荊棘種 長成爲荊棘——作惡報惡
所以我們要避凶得吉,消災得福,必須要厚植善因,努力改過遷善,將來才能夠獲得吉祥福德之好果。如果常作惡因,而要想免除凶禍災難,哪裏能夠得到呢?
所以第一要勸大衆深信因果了知善惡報應,一絲一毫也不會差的。
二、發菩提心
“菩提”二字是印度的梵語,翻譯爲“覺”,也就是成佛的意思。發者,是發起,故發菩提心者,便是發起成佛的心。爲什麼要成佛呢?爲利益一切衆生。須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?須廣修一切善行。以上所說的,要廣修一切善行,利益一切衆生,但須如何才能夠徹底呢?須不著我相。所以發菩提心的人,應發以下之叁種心:
一、大智心:不著我相 此心雖非凡夫所能發,亦應隨分觀察。
二、大願心:廣修善行
叁、大悲心:救衆生苦
又發菩提心者,須發以下所記之四弘誓願:
一、衆生無邊誓願度:菩提心以大悲爲體,所以先說度生。
二、煩惱無盡誓願斷:願一切衆生,皆能斷無盡之煩惱。
叁、法門無量誓願學:願一切衆生,皆能學無量之法門。
四、佛道無上誓願成:願一切衆生,皆能成無上之佛道。
或疑煩惱以下之叁願,皆爲我而發,如何說是願一切衆生?這裏有兩種解釋:一就淺來說,我也就是衆生中的一人,現在所說的衆生,我也在其內。再進一步言,真發菩提心的,必須徹悟法性平等,決不見我與衆生有什麼差別,如是才能夠真實和菩提心相應。所以現在發願,說願一切衆生,有何妨耶!
叁、以無我之精神做利生之事業
佛法以大菩提心爲主。菩提心者,即是利益衆生之心。故信佛法者,須常抱積極之大悲心,發救濟一切衆生之大願,努力作利益衆生之種種慈善事業。乃不愧爲佛教徒之名稱。
若專修淨土法門者,尤應先發大菩提心。否則他人謂佛法是消極的、厭世的、送死的。若發此心者,自無此誤會。
至于作慈善事業,尤要。既爲佛教徒,即應努力作利益社會之種種事業,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、積極的。不起誤會。
或疑經中常言空義,豈不與前說相反。
今言大菩提心,實具有悲智二義。悲者如前所說。智者不執著我相,故曰空也。即是以無我之偉大精神,而做種種之利生事業。若解此意,而知常人執著我相而利益衆生者,其能力薄、範圍小、時不久、不徹底。若欲能力強、範圍大、時間久、最徹底者,必須學習佛法,了解悲智之義,如是所做利生事業乃能十分圓滿也。故知所謂空者,即是于常人所執著之我見,打破消滅,一掃而空。然後以無我之精神,努力切實做種種之事業。亦尤世間行事,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,然後良好建設乃得實現也。
勸發菩提心文序
終南山草堂寺圭峰沙門 宗密 撰
發菩提心者。崇德廣業虛心外身圓覺之謂也。自非達[懨-猒+火]廓之道。禀仁恕之性。懷遠大之志者。其誰能發斯意焉。豈其如來滅後。後五百歲佛法衰。末世人少信。時有儒門上士河東裴公而當此仁。吾與裴公交佛道久已。知其入佛門到佛境及覽勸發菩提心文。知其爲佛使行佛事。吾爲佛子甯不感之而踴躍乎。凡歸佛者可寶之爲龜鏡。然佛門難入。失在偏邪。佛境難到。失在怠速。心外求法或身中計我邪也。唯尚理性或但宗因緣。偏也。持解迷行或沈空住寂。怠也。勞形苦神而克期待證。速也。今裴公所得所行所演所勸。佥異于是。所謂洞了自心。德等于佛。非心外求也。洞了形識。空如幻化。非自計我。真如本覺。是其所宗。非但緣也。四谛六度。是其所弘。非唯性也。禮供贊念。率身勵人。非速行也。福智悲願。孜孜是務。非沈住也。氣和神適。乘緣應事。非勞苦也。以時消息。爲而不待。非求證也。如是備衆德。離諸病。非入佛門到佛境何耶。吾久同其願又覽其文詠歌。不足故辄爲序。今而後有欲入佛門造佛境, 者。宜信受奉行。
普勸僧俗發菩提心文
唐相國 裴休 述
普告大衆。若僧若俗。有能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。我願生生常爲道俗。同宗同趣。同願同求。同運大悲。同修大智。遞相輔助。直至菩提。普告大衆。若僧若俗。有能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。我願生生常同淨業。各領眷屬。分化衆生。龍華會中。同受佛記。廣修大願。直至菩提。
初明菩提名義
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。此雲無上正遍知。覺(無上者。究竟也。正者。如理知遍者。無量智正覺知真俗智)是諸佛所證最上妙道。是衆生所迷根本妙源。既慕如來永離諸苦。自悲己身久失大利。慨然奮發將求佛身。即是初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也。
次明菩提心體
既發菩提大心。須識菩提心體。夫菩提心體不從真心發。無由得至菩提。故須揀擇分明。方是正因法行。且大衆從無始來常認爲我身者是地水火風從合之身。旋聚旋散。屬無常法。非我身也。大衆從無始來常認爲我心者是緣慮容塵虛妄之心。乍起乍滅。屬無常法。非我心也。我有真身圓滿空寂者是。我有真心廣大靈知者是也(圓滿者。法身無量功德本自具足也。空寂者。法身離諸色相永無動搖也。廣大者。真心體兼法界包含虛空也。靈知者。了了分明鑒照清徹也)。空寂靈智。神用自在。性含萬德。體絕百非。如淨月輪圓滿無缺。惑雲所覆不自覺知。妄惑既除。真心本淨也。十方諸佛一切衆生與我此心叁無差別。此即菩提心體也。舍此不認。而認自身妄念。隨死隨生。與禽畜雜類比肩受苦。爲丈夫者豈不羞哉。既發無上道心。當行大丈夫事。起叁心立五誓。修一切助菩提法。以諸佛爲師。以菩薩爲侶。以六道衆生爲眷屬。以生死煩惱爲園林。誓盡未來濟拔度脫。是則名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也。
次明叁心
一者大悲心。既悟自心。本無生滅。遂悲六道。枉受沈淪。己雖未證菩提。且願衆生解脫(即經雲菩提心己。雖未度。願度未度。老子雲。聖人後其身身先。儒家雲。仁者博施濟衆。先人後己叁教皆同)。于是廣發同體大悲。盡未來行四攝法。攝彼衆生。皆令歸真。同成佛道。此即大悲心也。二者大智心。既興大智。誓度群品。品類既多。根器不同。即須廣事諸佛。廣學妙法。一一證入。轉化衆生。此即大智心也。叁者大願心。既欲廣度衆生。遂興廣大悲智。然心惟本淨。久翳塵勞。習性難頓。銷除法器。須資磨寶。自慮輪回諸趣。不遇佛法勝緣。故發大願。備修萬行。行願相資。猶如車翼。運行不退。直至菩提。此即大願心也(華嚴經雲。菩提心燈以大悲爲油。大願爲炷。大智爲光)。然叁心之中。大願爲主。常持悲智。以度群生。故初發心必先起願。華嚴行願經雲。若人臨命終時。最後刹那。一切諸根悉皆散壞。一切親屬悉皆舍離。一切威勢悉皆退失。一切財寶無複相隨。唯此願王不相舍離。常爲引導。直至菩提。是故汝等聞此願王。莫生疑念(華嚴最後普賢所說。定非虛妄。依此修行)。
次明五誓
一者衆生無邊誓願度。二者福智無邊誓願集。叁者佛法無邊誓願學。四者如來無邊誓願事。五者無上正覺誓願成。持此五誓。念念運心。無有間斷。是爲具菩提大心。是爲持菩提心戒。叁心五誓重疊相資。佛佛道同不過于此。即是具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也。
次勸常持菩提心
普告大衆。若僧若俗。既已發菩提大心。修菩薩妙道。至誠普啓諸佛。一心普攝衆生。行住坐臥常持此願。不欺诳于六道。不失信于如來。廣設津梁。護持教法。彌勒座下。皆證無生。千佛會中。俱爲導首。能持此心。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次勸度脫衆生
普告大衆。若僧若俗。從今身至佛身。誓欲度脫一切衆生。普令入佛知見。黑闇岸下爲作明燈。生死海中爲船筏。力雖未及。常運此心。念念相續。不令間斷。能持此心否。若持此心。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次勸積集福德
普告大衆。若僧若俗。從今身至佛身。誓欲于悲田敬田積集福德。亦舍內財外財成就萬行本。爲衆生修道須資福德勝緣。令無私己之心欲受天人之報。力雖未及。常運此心。念念相續。不令間斷。能持此心否。若持此心。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次勸修學佛法
普告大衆。若僧若俗。從今身至…
《勸發菩提心文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