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自己心性在轉啊,轉識成智,轉煩惱成菩提,都是自己的心性在轉,你聽任何人講經,從此老僧不被他的嘴巴騙去!爲什麼?因爲你心裏最明白了,明心見性了,他講出來的法,你不會跟著轉,他講對或錯,你馬上知道,契入佛的心,見性好處多多!
如力士迷額內珠,這個大力士,自己額頭上有一塊珠,向外求覓:我要找那一顆珠!周行十方終不能得,有一天,有智慧者告訴他:你這個額頭上自己就一塊真珠了、摩尼寶珠了,當時自見本珠。學道之人,迷自本心的時候,不認識佛,所以向外求佛、求覓,起功用行特別的多,依次第證,曆劫勤求,永不成道。不如當下無心,決定知:一切法本無所有亦無所得,無依無住、無能無所、不動妄念,便證菩提,及證道時只證本心佛。
曆劫功用,並是虛修。法並沒有東西可 以修,修成其壞,悟即得,不悟不得。如大力士得到那一顆珠,只是本來在額頭上的珠,不關于向外求覓之力。所以佛言:我于阿耨菩提,實無所得。恐人家不信,的以佛告訴衆生,讓大家相信,佛有肉眼、有天眼、有慧眼、法眼、有佛眼,你要相信佛;佛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不诳語者、不異語者、不绮語者,完全是真實語。所以,告訴大家,佛是真實語者,是第一義谛者。
學道人莫疑四大爲身。四大無我的,我也是無主。所以知道此身無我,也是無主。五陰爲心,五陰無我亦也無主,所以知道此心無我亦無主。無論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和合生滅,亦複如是。十八界既空,諸位!五陰空、六根空、六塵空、六識空、和合十八界,一切皆空,唯有本心蕩然清淨。
如果衆生不了解叫做識食,衆生大悟叫做智食。衆生不了解叫做識,[識]就是分別心,分別心執著的吃;有智慧叫做智食。四大之身,我們這個色身是會敗壞的。饑瘡爲患,就是會饑餓、會爛、會長膿、長瘡,隨順給養,你只要用最少的食物供給它的營養,能活下來,知足就常樂,不生貪著,這是有智慧的吃。恣情取味,衆生一天到晚殺生,妄生分別,惟求適口,不生厭離,謂之識食。衆生是貪著,而割舍不下。我們打開這個報章、雜志,統統在吃,沒有一天不在吃打轉。
聲聞者,因爲聲音而得悟,所以叫做聲聞。但是聲聞人不了自心,在佛的音聲上起種種的見解。有的因爲神通、有的因爲看到佛的瑞相,言語運動,認爲有菩提涅槃可得,二乘人叁秖(叁大阿僧祇劫)修成佛道,這個都屬于聞佛的音聲而求道、聞道,這個叫做聲聞佛。唯直下頓了自心,本來是佛,無一法可得,無一行可修,此是無上道,這個是真如佛。
學道人只怕一念有,即與道相隔。一念有是什麼意思?一念有就是沒有絕對的空,還存一念、一絲一毫,認爲我很行,我行,別人不行;我有修,別人沒有修;起一念的驕傲、狂妄心,這個便與道相隔。認爲說:我最有修行!與道相隔。念念無相,念念無爲,即是佛。學道人若欲得成佛,一切佛法總不用學,唯學無求無著。無求就是心不生,就是對外不需要求;無著即心不滅。不生不滅即是佛。八萬四千法門對八萬四千煩惱,只是教化接引門。本無一切法,離即是法。知離者是佛,但離一切煩惱,是無法可得。
學道人若欲得知要訣,但莫于心上著一物,諸位!學佛的關鍵在這個地方:莫在心上著一物,一物也著不得,著,道即是隔。言:佛真法身猶若虛空。這是比喻法身即虛空,虛空即是法身。
常常有人講:法身遍虛空處,虛空中含容法身。不知法身即虛空,虛空即法身。如果一定講說:有虛空,虛空不是法身;如果一定講有法身,法身就不是虛空。所以,但莫作虛空解,虛空即是法身;爲什麼?用真心,不要把虛空落入虛空的觀念,真心沒有虛空的觀念,虛空就是法身,莫作法身解,法身即虛空。不要認爲我們有一個法身,法身就如同虛空。
虛空跟法身沒有異相,佛與衆生無異相。[異]就是不平等相。虛空跟法身是無異相,那麼,佛與衆生就平等不二,叫做無異差別。生死與涅槃無異相,生死與涅槃本身並沒有距離,動執著念就是生死;不著就是涅槃,真正究竟,沒有生死,沒有涅槃可得。所以,佛無涅槃,也沒有涅槃佛,若說佛入涅槃,即是謗佛,涅槃本來就是真如,悟了即得,不悟不得。
煩惱與菩提並沒有什麼差別,只是動念不動念的問題。離一切相即是諸佛,諸位!也無相可離。爲什麼講離一切相?因爲對衆生講;如果對佛講的話,佛佛道同,沒有東西可以離;法法本空,還講離?還有一個即呢?離一切相也不對,即一切相還是不對。若見真如佛,沒有離、沒有即。
凡夫取境,道人取心,心境雙忘,乃是真法。忘境猶易,忘心至難;要把境界忘掉很容易,但是,要把這個心忘掉,放下這些執著心、煩惱等等,是很困難的!人不敢忘心,恐落空無撈摸處。衆生卡在某一種觀念,衆生就是靠這些觀念在過日子。諸位!生命是一種觀念,這個觀念就依靠、支持他一輩子。這個觀念在衆生來說它是一種理想,爲畫畫而活;爲鋼琴而活;爲讀書而活;爲父母親念書而活;爲當醫生而活,或者爲了未來想當總統而活;或者我想到美國念哈佛大學,因爲這個理念而活;或者是我想討一個漂亮的老婆,爲了這個理念而活;或者是我要幹大企業。生命是一種觀念,觀念變成一種理想,而執著這種理想,一直追求,就愈遠離佛道。追求某一種理想,其實就是如夢幻泡影,如水中月。追求心目中的某一種理想,就是跳到水中去撈月,根本就不可能!怎麼可能撈到月亮?你跳到這個生滅法裏面,去撈快樂,你怎麼可能得到幸福跟快樂?衆生因爲沒有親近到佛法,親近到佛法,他也沒有正見,認爲佛法是消極、是迷信,靠都不想靠近!
一切衆生在水中撈月,想要得到幸福是不可能的!而從小我們的教育,就是水中撈月的教育,沒有撈到真月、沒有見到真月。從小到大都懷抱著理想,我們因爲有夢,所以有理想,有夢最好,希望相隨;不知道所有的希望都是夢。我們因爲有夢而有理想,反過來不知道所有理想統統叫做夢!爲什麼倒過來一下,就不知道呢?只會往前進,不知道往後退呢?
恐落空沒有撈摸處,不知道空本來就不空,因爲般若智慧本身存在,唯一真法界耳。此靈覺性,無始已來,與虛空同壽,未曾生、未曾滅;未曾有、未曾無;未曾穢、未曾淨;你講清淨是不對的;未曾喧,從來不喧鬧,也未曾寂,也不必加一個寂,它本來就空。未曾少,就是沒有所謂年少;未曾老。無方所:沒有時間、空間,無內外,無數量、無形相、無色像、無音聲。所以,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
不可尋覓、不可求、不可以智慧識,如果用智慧去識,便是能所,把智慧變成一種能所的知識,或者是意識心。不可以言語取,不可以境物會,不可以用境界去體會,說:佛是什麼境界,我去理解一下,錯!他是解脫的真實境,只有證量的人進入不二。不可以功用到,你用一切的認真,統統達不到,因爲它是無功用行。有一個居士問師父說:師父!開悟的境界到底是什麼?開悟的境界深不可測,不是你凡夫所能理解、推測、思惟。
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,同此大涅槃性,平等、究竟不二,性即是心,心即是佛,佛即是法。一念離真皆爲妄想。只要你一念離開這個絕對的真心,統統叫做妄想,用妄想求于真,也是妄。不可以心更求于心、不可以佛更求于佛、不可以法更求于法,故學道人直下無心默契而已。不能言說、不能形容。擬心即差,動念即乖。以心傳心此爲正見,正見即是無見,沒有能所。
慎勿向外逐境,認境爲心,是認賊爲子。爲有貪嗔癡,才立戒定慧。本無貪嗔癡,爲什麼要立戒定慧?本無煩惱,焉有菩提?故祖師雲:佛說一切法,爲除一切心,我無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?本源清淨佛上,更不著一物。譬如虛空雖以無量珍寶莊嚴,終不能住。虛空絕對不會貪著這個無量珍寶莊嚴;一個修行人,絕對不會貪戀種種的名、美言、贊歎,或者是這一些莊嚴,統統沒有。
佛性同虛空,雖以無量功德、智慧莊嚴終不能住。,但迷本性轉不見耳。所謂心地法門,萬法皆依此心建立。遇境即有,無境即無。遇境隨緣顯現,不生滅本無增減,雖有增減,也是沒有增減;雖有語言,等同沒有語言;雖有文字,等同沒有文字;雖有言說,等同沒有言說。遇境即有,無境即無,意思就是:一切緣起本不可得,不可于淨性上轉作境解。
解脫不是用一種理解的東西,叫做不可以淨性上,轉作境解,我要揣測佛是什麼境界,錯了!你這樣子轉作用理解的方式,去了解證量的聖人是錯的,證量是必須你親自要進入佛的領域才有辦法。所以,在本性的清淨上,是不可以轉作境界去理解的。
所言定慧,鑒用曆曆、寂寂惺惺、見聞覺知,都是境上作解。你所謂的戒定慧,這個都是多余的;或者是鑒用曆曆,還是多余的;寂寂惺惺、見聞覺知,都是在境上作見解,認爲有一種東西叫做定慧;有一種東西叫做清清淨淨;有一種東西叫做見聞覺知;有一種東西叫做寂寂惺惺,這個都是境上作見解,真正悟道的人,絕對不于相上、境界上作任何的解。
暫爲中下根人說即得,那是一種方便,講戒定慧是一種方便。講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也是一種方便;講見聞覺知、有東西可以修,也是爲中下根人不得已而說。若欲親證如來的境界,皆不可作如此見解,一盡只要境界上作見解,法有沒處,沒于有地。就是說,你只要講出一種東西,那一種東西有生,它就一定有沒,[沒]就是滅、滅盡的地方。
你講有一種東西可以修,就有一種東西會滅。這意思是說:佛性等同虛空,沒有任何的造作,一切造作也無妨。任何的東西,你只要提出來,它就有消失,你讓它生,它就一定會有滅。你說:我很有修行,就表示還有人比你更有修行;動一個念頭,用理解的方式去了解證量的,這個理解就化作一念生滅,有生,它就一定有滅,好好的體會。但于一切法不作有見、不作無見,即見法。所以,以佛傳佛,唯傳一心,以法傳法,不說余法。法就是不可說,佛就是不可取之佛,乃是本源清淨。
唯此一事實,余二則非真。般若就是慧,所謂真正的般若,是必須與無相、本心相應的。凡夫因爲不了解菩提正道,所以,一直攀緣五欲六塵。學道之人只要計一念生死,即落魔道;一念著于生死,就落入魔道。一念起種種的見地,就落入外道。因爲有種種的知見,見有生,就一定會有滅。所以,這裏要很清楚,說佛著佛見;說凡著凡見;說賢著賢見;說聖著聖見;說生著生見;說死著死見,沒有!清淨自性裏面,總沒有聖凡、來去、迷悟、生死,這些統統沒有!
見有生,就一定會有滅,即落聲聞道;不見有生,唯見有滅,即落緣覺道。緣覺是滅掉這些痛苦。法本不生,今亦無滅,不起二見,不厭不欣,一切諸法唯是一心,然後乃爲佛乘也。凡夫不了解,他就貪著于境界而生心,心生就會有厭離。若欲無境界,當忘其心,心忘境就空,境空即心滅。如果不忘心,只除掉境界是沒有用的,如果心境不換,只換一個境界修行,也沒有用的!爲什麼?你境界是不可以除的。意思就是:外在的環境你沒有辦法去改變它,你一定要改變你的心境的,你硬要把環境改變才叫做修行,只益紛擾,增加困擾而已。
故萬法唯心,心亦不可得,我們要了解,求道人不可得、不可求,所以夫複何求?學般若之人,學真正佛智慧的人,不見有一法可得,這是絕意叁乘。除掉小乘
、中乘、大乘,唯一真實,不可證得。不要說我能證、我能得,這是增上慢人。所以,佛在講《法華經》的時候,法不相應就離佛而去,這些都是增上慢人。故佛言:我于菩提,實無所得,默契而已。
如果有人臨命終的時修,你只要好好的觀照,四大、五陰本空,真心無相,不去不來。生的時候,我們的本性不來;死的時候,本性亦不去。湛然圓寂,心境一如,但能如是,直下頓了,不爲叁世所拘束,便是出世間的修行人。切不得有分毫趣向。若見善相,諸佛來迎,及種種現前,亦無心隨去,自然就是生入淨土。若見惡相,種種現前,亦無心怖畏,但自忘心,同于法界,便得自在,此即是要節。也就是說,我們真正的修行人,就是要聖來不著、凡來不著、惡來不著,只是不著,法界相即得,此般若智慧的蓮花自然就生。
好!我們就是簡單講,有因緣再增加這些資料,這些資料,你看看是不是見性大法?是不是單刀直入?精要、不啰嗦,沒有枝末,快、又准又狠!剛剛一個多鍾頭的诠釋當中,如果你能理解跟體會,你這一輩子大受益,法以受益的就是你!
請合掌:願以此功德
上報四重恩 下濟叁途苦 若有見聞者
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
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爲父母
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爲伴侶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七套 六入本如來藏•妙真如性 第二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