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自己心性在转啊,转识成智,转烦恼成菩提,都是自己的心性在转,你听任何人讲经,从此老僧不被他的嘴巴骗去!为什么?因为你心里最明白了,明心见性了,他讲出来的法,你不会跟着转,他讲对或错,你马上知道,契入佛的心,见性好处多多!
如力士迷额内珠,这个大力士,自己额头上有一块珠,向外求觅:我要找那一颗珠!周行十方终不能得,有一天,有智慧者告诉他:你这个额头上自己就一块真珠了、摩尼宝珠了,当时自见本珠。学道之人,迷自本心的时候,不认识佛,所以向外求佛、求觅,起功用行特别的多,依次第证,历劫勤求,永不成道。不如当下无心,决定知: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,无依无住、无能无所、不动妄念,便证菩提,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。
历劫功用,并是虚修。法并没有东西可 以修,修成其坏,悟即得,不悟不得。如大力士得到那一颗珠,只是本来在额头上的珠,不关于向外求觅之力。所以佛言:我于阿耨菩提,实无所得。恐人家不信,的以佛告诉众生,让大家相信,佛有肉眼、有天眼、有慧眼、法眼、有佛眼,你要相信佛;佛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、不绮语者,完全是真实语。所以,告诉大家,佛是真实语者,是第一义谛者。
学道人莫疑四大为身。四大无我的,我也是无主。所以知道此身无我,也是无主。五阴为心,五阴无我亦也无主,所以知道此心无我亦无主。无论是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和合生灭,亦复如是。十八界既空,诸位!五阴空、六根空、六尘空、六识空、和合十八界,一切皆空,唯有本心荡然清净。
如果众生不了解叫做识食,众生大悟叫做智食。众生不了解叫做识,[识]就是分别心,分别心执着的吃;有智慧叫做智食。四大之身,我们这个色身是会败坏的。饥疮为患,就是会饥饿、会烂、会长脓、长疮,随顺给养,你只要用最少的食物供给它的营养,能活下来,知足就常乐,不生贪着,这是有智慧的吃。恣情取味,众生一天到晚杀生,妄生分别,惟求适口,不生厌离,谓之识食。众生是贪着,而割舍不下。我们打开这个报章、杂志,统统在吃,没有一天不在吃打转。
声闻者,因为声音而得悟,所以叫做声闻。但是声闻人不了自心,在佛的音声上起种种的见解。有的因为神通、有的因为看到佛的瑞相,言语运动,认为有菩提涅槃可得,二乘人三秖(三大阿僧祇劫)修成佛道,这个都属于闻佛的音声而求道、闻道,这个叫做声闻佛。唯直下顿了自心,本来是佛,无一法可得,无一行可修,此是无上道,这个是真如佛。
学道人只怕一念有,即与道相隔。一念有是什么意思?一念有就是没有绝对的空,还存一念、一丝一毫,认为我很行,我行,别人不行;我有修,别人没有修;起一念的骄傲、狂妄心,这个便与道相隔。认为说:我最有修行!与道相隔。念念无相,念念无为,即是佛。学道人若欲得成佛,一切佛法总不用学,唯学无求无着。无求就是心不生,就是对外不需要求;无着即心不灭。不生不灭即是佛。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,只是教化接引门。本无一切法,离即是法。知离者是佛,但离一切烦恼,是无法可得。
学道人若欲得知要诀,但莫于心上着一物,诸位!学佛的关键在这个地方:莫在心上着一物,一物也着不得,着,道即是隔。言:佛真法身犹若虚空。这是比喻法身即虚空,虚空即是法身。
常常有人讲:法身遍虚空处,虚空中含容法身。不知法身即虚空,虚空即法身。如果一定讲说:有虚空,虚空不是法身;如果一定讲有法身,法身就不是虚空。所以,但莫作虚空解,虚空即是法身;为什么?用真心,不要把虚空落入虚空的观念,真心没有虚空的观念,虚空就是法身,莫作法身解,法身即虚空。不要认为我们有一个法身,法身就如同虚空。
虚空跟法身没有异相,佛与众生无异相。[异]就是不平等相。虚空跟法身是无异相,那么,佛与众生就平等不二,叫做无异差别。生死与涅槃无异相,生死与涅槃本身并没有距离,动执着念就是生死;不着就是涅槃,真正究竟,没有生死,没有涅槃可得。所以,佛无涅槃,也没有涅槃佛,若说佛入涅槃,即是谤佛,涅槃本来就是真如,悟了即得,不悟不得。
烦恼与菩提并没有什么差别,只是动念不动念的问题。离一切相即是诸佛,诸位!也无相可离。为什么讲离一切相?因为对众生讲;如果对佛讲的话,佛佛道同,没有东西可以离;法法本空,还讲离?还有一个即呢?离一切相也不对,即一切相还是不对。若见真如佛,没有离、没有即。
凡夫取境,道人取心,心境双忘,乃是真法。忘境犹易,忘心至难;要把境界忘掉很容易,但是,要把这个心忘掉,放下这些执着心、烦恼等等,是很困难的!人不敢忘心,恐落空无捞摸处。众生卡在某一种观念,众生就是靠这些观念在过日子。诸位!生命是一种观念,这个观念就依靠、支持他一辈子。这个观念在众生来说它是一种理想,为画画而活;为钢琴而活;为读书而活;为父母亲念书而活;为当医生而活,或者为了未来想当总统而活;或者我想到美国念哈佛大学,因为这个理念而活;或者是我想讨一个漂亮的老婆,为了这个理念而活;或者是我要干大企业。生命是一种观念,观念变成一种理想,而执着这种理想,一直追求,就愈远离佛道。追求某一种理想,其实就是如梦幻泡影,如水中月。追求心目中的某一种理想,就是跳到水中去捞月,根本就不可能!怎么可能捞到月亮?你跳到这个生灭法里面,去捞快乐,你怎么可能得到幸福跟快乐?众生因为没有亲近到佛法,亲近到佛法,他也没有正见,认为佛法是消极、是迷信,靠都不想靠近!
一切众生在水中捞月,想要得到幸福是不可能的!而从小我们的教育,就是水中捞月的教育,没有捞到真月、没有见到真月。从小到大都怀抱着理想,我们因为有梦,所以有理想,有梦最好,希望相随;不知道所有的希望都是梦。我们因为有梦而有理想,反过来不知道所有理想统统叫做梦!为什么倒过来一下,就不知道呢?只会往前进,不知道往后退呢?
恐落空没有捞摸处,不知道空本来就不空,因为般若智慧本身存在,唯一真法界耳。此灵觉性,无始已来,与虚空同寿,未曾生、未曾灭;未曾有、未曾无;未曾秽、未曾净;你讲清净是不对的;未曾喧,从来不喧闹,也未曾寂,也不必加一个寂,它本来就空。未曾少,就是没有所谓年少;未曾老。无方所:没有时间、空间,无内外,无数量、无形相、无色像、无音声。所以,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
不可寻觅、不可求、不可以智慧识,如果用智慧去识,便是能所,把智慧变成一种能所的知识,或者是意识心。不可以言语取,不可以境物会,不可以用境界去体会,说:佛是什么境界,我去理解一下,错!他是解脱的真实境,只有证量的人进入不二。不可以功用到,你用一切的认真,统统达不到,因为它是无功用行。有一个居士问师父说:师父!开悟的境界到底是什么?开悟的境界深不可测,不是你凡夫所能理解、推测、思惟。
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,同此大涅槃性,平等、究竟不二,性即是心,心即是佛,佛即是法。一念离真皆为妄想。只要你一念离开这个绝对的真心,统统叫做妄想,用妄想求于真,也是妄。不可以心更求于心、不可以佛更求于佛、不可以法更求于法,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。不能言说、不能形容。拟心即差,动念即乖。以心传心此为正见,正见即是无见,没有能所。
慎勿向外逐境,认境为心,是认贼为子。为有贪嗔痴,才立戒定慧。本无贪嗔痴,为什么要立戒定慧?本无烦恼,焉有菩提?故祖师云:佛说一切法,为除一切心,我无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?本源清净佛上,更不着一物。譬如虚空虽以无量珍宝庄严,终不能住。虚空绝对不会贪着这个无量珍宝庄严;一个修行人,绝对不会贪恋种种的名、美言、赞叹,或者是这一些庄严,统统没有。
佛性同虚空,虽以无量功德、智慧庄严终不能住。,但迷本性转不见耳。所谓心地法门,万法皆依此心建立。遇境即有,无境即无。遇境随缘显现,不生灭本无增减,虽有增减,也是没有增减;虽有语言,等同没有语言;虽有文字,等同没有文字;虽有言说,等同没有言说。遇境即有,无境即无,意思就是:一切缘起本不可得,不可于净性上转作境解。
解脱不是用一种理解的东西,叫做不可以净性上,转作境解,我要揣测佛是什么境界,错了!你这样子转作用理解的方式,去了解证量的圣人是错的,证量是必须你亲自要进入佛的领域才有办法。所以,在本性的清净上,是不可以转作境界去理解的。
所言定慧,鉴用历历、寂寂惺惺、见闻觉知,都是境上作解。你所谓的戒定慧,这个都是多余的;或者是鉴用历历,还是多余的;寂寂惺惺、见闻觉知,都是在境上作见解,认为有一种东西叫做定慧;有一种东西叫做清清净净;有一种东西叫做见闻觉知;有一种东西叫做寂寂惺惺,这个都是境上作见解,真正悟道的人,绝对不于相上、境界上作任何的解。
暂为中下根人说即得,那是一种方便,讲戒定慧是一种方便。讲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也是一种方便;讲见闻觉知、有东西可以修,也是为中下根人不得已而说。若欲亲证如来的境界,皆不可作如此见解,一尽只要境界上作见解,法有没处,没于有地。就是说,你只要讲出一种东西,那一种东西有生,它就一定有没,[没]就是灭、灭尽的地方。
你讲有一种东西可以修,就有一种东西会灭。这意思是说:佛性等同虚空,没有任何的造作,一切造作也无妨。任何的东西,你只要提出来,它就有消失,你让它生,它就一定会有灭。你说:我很有修行,就表示还有人比你更有修行;动一个念头,用理解的方式去了解证量的,这个理解就化作一念生灭,有生,它就一定有灭,好好的体会。但于一切法不作有见、不作无见,即见法。所以,以佛传佛,唯传一心,以法传法,不说余法。法就是不可说,佛就是不可取之佛,乃是本源清净。
唯此一事实,余二则非真。般若就是慧,所谓真正的般若,是必须与无相、本心相应的。凡夫因为不了解菩提正道,所以,一直攀缘五欲六尘。学道之人只要计一念生死,即落魔道;一念着于生死,就落入魔道。一念起种种的见地,就落入外道。因为有种种的知见,见有生,就一定会有灭。所以,这里要很清楚,说佛着佛见;说凡着凡见;说贤着贤见;说圣着圣见;说生着生见;说死着死见,没有!清净自性里面,总没有圣凡、来去、迷悟、生死,这些统统没有!
见有生,就一定会有灭,即落声闻道;不见有生,唯见有灭,即落缘觉道。缘觉是灭掉这些痛苦。法本不生,今亦无灭,不起二见,不厌不欣,一切诸法唯是一心,然后乃为佛乘也。凡夫不了解,他就贪着于境界而生心,心生就会有厌离。若欲无境界,当忘其心,心忘境就空,境空即心灭。如果不忘心,只除掉境界是没有用的,如果心境不换,只换一个境界修行,也没有用的!为什么?你境界是不可以除的。意思就是:外在的环境你没有办法去改变它,你一定要改变你的心境的,你硬要把环境改变才叫做修行,只益纷扰,增加困扰而已。
故万法唯心,心亦不可得,我们要了解,求道人不可得、不可求,所以夫复何求?学般若之人,学真正佛智慧的人,不见有一法可得,这是绝意三乘。除掉小乘
、中乘、大乘,唯一真实,不可证得。不要说我能证、我能得,这是增上慢人。所以,佛在讲《法华经》的时候,法不相应就离佛而去,这些都是增上慢人。故佛言:我于菩提,实无所得,默契而已。
如果有人临命终的时修,你只要好好的观照,四大、五阴本空,真心无相,不去不来。生的时候,我们的本性不来;死的时候,本性亦不去。湛然圆寂,心境一如,但能如是,直下顿了,不为三世所拘束,便是出世间的修行人。切不得有分毫趣向。若见善相,诸佛来迎,及种种现前,亦无心随去,自然就是生入净土。若见恶相,种种现前,亦无心怖畏,但自忘心,同于法界,便得自在,此即是要节。也就是说,我们真正的修行人,就是要圣来不着、凡来不着、恶来不着,只是不着,法界相即得,此般若智慧的莲花自然就生。
好!我们就是简单讲,有因缘再增加这些资料,这些资料,你看看是不是见性大法?是不是单刀直入?精要、不啰嗦,没有枝末,快、又准又狠!刚刚一个多钟头的诠释当中,如果你能理解跟体会,你这一辈子大受益,法以受益的就是你!
请合掌:愿以此功德
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
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
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
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套 六入本如来藏•妙真如性 第二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