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二處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二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聲來耳邊?耳往聲處?阿難,若複此聲來于耳邊,如我乞食室羅筏城,在祇陀林則無有我;此聲必來阿難耳處,目連、迦葉應不俱聞。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,一聞鍾聲同來食處。]現在要講到就是說,是耳根來到聲塵?還是聲塵來到耳根?

  注釋,[如我乞食室羅筏城,在祇陀林則無有我]:[無有我],無有我身之存在。此謂,例如當我在室羅筏城乞食的時候,在祇陀林中就沒有我身存在,因爲我身只有一個,不可能同時到兩處去。這用來比喻音聲之體只有一個,若到了甲處,便不能同時也到乙處。[此聲必來阿難耳處,目連、迦葉應不俱聞]:如果說必定是這鍾聲去到你阿難的耳朵而讓你聽聞,而非你的耳去就那鍾聲,則因鍾聲之體只有一個,此音體既到了你耳邊,便不能同時也到目連、或迦葉那裏,(正如同我到大城去乞食,祇陀林便沒有我身存在一樣);依如是理,則目連及迦葉便不能與你同時聽到鍾聲。

  義貫,佛言:[阿難,汝更聽此祇陀園中,食]物已[辦]時即[擊鼓],佛在世吃飯的時候,也是擊鼓。大[衆集]合時即[撞鍾],就像我們現在打板一樣的。[鍾]與[鼓]的[音聲,前後相續]。阿難,[于]汝[意雲何?此等]情況[爲是]鍾鼓之[聲]自己跑[來]人們的[耳邊]讓他們聽到的呢?還是人們的[耳]朵的聽覺奔[往]去就那鍾[聲]所在之[處],才聽到的呢?(這聽覺到底是如何産生的?)[阿難,若複]爲[此聲]自己[來于]聽者[耳邊],那麼譬[如我]正[乞食]于[室羅筏城]的時候,此時[在祇陀林]中[則無]複[有我]身在,因爲我只一體,如來的我到甲處、乙處便無我在。同樣的道理,此聲之體亦只有一個,若言[此聲必]定是自己[來]入于[阿難]之[耳處],此一聲體既已入于阿難之耳,必不能同時亦到別處去,因此[目連]及[迦葉]二人[應不]能同時[俱聞]到此鍾聲。且不說目連與迦葉,更[何況]在祇陀林[其中]之[一千二百五十]名[沙門],卻也都能[一聞鍾聲]即[同]時都[來食處]。(因此可知,此鍾聲非自己來到阿難耳處;結論:是故說聲來耳邊而能有聞,不能成立。)

  經文,[若複汝耳往彼聲邊;如我歸住祇陀林中,在室羅城則無有我。汝聞鼓聲,其耳已往擊鼓之處,鍾聲齊出,應不俱聞!何況其中象、馬、牛、羊種種音響?若無來往,亦複無聞。]

  注釋,[如我歸住祇陀林中,在室羅城則無有我]:[住],止之義。就是佛陀我,若回到祇陀林中,室羅城中便不再有我身存在了,因我只一體。此處則是以佛身爲一身,來比喻耳根之體唯有一個;若此耳體前往某處去采取某聲,則此耳體必不能同時也到別處去采取聲音。[若無來往,亦複無聞]:這是以防阿難一聽如來破斥[聲來]、[耳往],于是便計說:那就一定是[聲亦不來、耳亦不往]了!爲防此反計,于是如來說,如果說必定是聲既不來、耳亦不往;那就沒有人能聽到任何聲音了。意思就是耳根跟聲塵沒有交集,沒有交集就一定聽不到聲音。所以,總結論是:耳朵之聞聲(聽覺之産生),既不能說是[聲來耳邊],也不能說是[耳去聲處],更不能說[聲既不來,耳亦不去],叁者都不能成立。

  義貫,佛言:[若複]言爲[汝]能聞之[耳]根[往彼]鍾[聲邊]而取其聲;這就譬[如我]于乞食畢回[歸]而止[住]于此[祇陀林中]此時,[在室羅城]中[則無]複[有我]身在,因我身只有一個,不能同時到兩地去。同樣的道理,若言耳往聲處,而你的耳根之體只有一個,當[汝聞鼓聲]之時,[其耳]根之體既[已]前[往]于[擊鼓之處]以領納彼鼓聲,但是如果[鍾聲]與鼓聲同時[齊出]的話,你[應]該[不]能同時[俱聞]鍾鼓二者之聲。因你的耳根之體既去了鼓聲之處,便不能同時也到了鍾聲之處。更[何況]在祇陀林[其中]還有[象、馬、牛、羊]等[種種音響]同時俱作,(你的耳根怎能來得及同時跑那麼多地方,以同時俱聞這麼多聲音?然而你確實能以一耳根同時聽到許多種聲音;結論:因此可知聽聞之時,並非耳根跑到聲塵邊處去領受此聲。因此非聲來耳邊,亦非耳去聲處;聲亦不來入于耳,耳亦不去入于聲;因此耳非[能入],聲亦非[所入];能入所入只是托緣妄現;一切法體本不動。)

  但你若因此計著說:那麼就絕對沒有聲來、耳往,[若]如是計著言絕[無來往],則衆生[亦複無]有能聽[聞]之事。沒有來往,那就不可能,所以,緣起確實有來往,等同沒有來往。諸位!緣起就是生滅,似有來往,其實一切法無生。生其實就是無生,爲什麼?如果真正的生,是有實體的、是不會變化的,叫做生;可是,它是有變化的。真正的生就是永恒,永遠存在的,可是,我們現在了解,所有的生都是因緣生,其實就是無生,要好好的體悟,緣起無自性,一切法無我的道理,緣生即是無生,因爲當體即空。

  經文,[是故當知:聽與音聲俱無處所。即聽與聲二處虛妄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]

  義貫,佛言:既然耳入與聲入實不來不往,[是故當知]:能[聽]之性[與]所聽之[音聲]二者[俱無]所生之[處所]可得,既無生處,即無有體。[即]能[聽]之性[與]所聽之[聲二處](耳聲二入)體本[虛]寂,循業[妄]現,[本非]權教之[因緣]所生,亦[非]外道無因之[自然性](——非有因生,非無因生,本如來藏妙真如不生滅性,隨業幻現,相妄性真。)諸位,這個是特別的重要!爲什麼講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?意思就是:一切所發生的事情,統統是如來藏性的事情,不離本性,若論佛法一切現成;當相即道,見處即真,不離本處,即得菩提;菩提無尋處,菩提也無覓處;菩提無增處,菩提亦無減處;菩提非來處,菩提亦非去處;菩提非一處,菩提亦非異處,好好的體悟這個涅槃的妙性它到底是什麼?爲什麼講若論佛法一切現成?就是告訴你:其實萬法不離心性,你悟了無生,一切法統統是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。

  我們不要多捏一個目,就不會跑出第二月出來;我們多捏一個目就會跑出月亮出來。我們用的是真心,不要動念,放下一切妄念,真心就顯現,不需要、不假用功,如果一直想要用功,就會重疊,妄念上再加上妄念,但息妄念,別無聖解。所以,趣向聖道亦是邪!說:我趣向聖道,聖道不可趣啊![我舍凡夫之道,趣向聖道],諸位!這個就是妄,凡夫道本空,聖道亦空;凡夫道、聖道本是不二道,你不要以爲:我放下凡夫道,趣向聖道,趣向聖道亦是邪,佛法是法法平等的,沒有凡夫道、沒有聖道、沒有邪道、沒有賢道、沒有二乘道,沒有六道,生死輪回亦不可得。一切皆如幻,要如是體悟,才知道佛的用心。所以但莫于相上住著,如果在相上用功就變成頭上安頭,相本妄,怎麼用功?

  所以,佛告訴比丘,說:禮佛不是比丘本分事,不是每天一直拜佛叫做修行;應思惟佛的心性是什麼?禮佛,它是一種動作,是壞事嗎?不是壞事。爲什麼?念佛一聲,功德無量,佛一拜,罪滅河沙。爲什麼?憑什麼?你能講得出一個所以然嗎?當然能啊!念佛一聲,就這一聲就是從心性出來,我的全心性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;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我的本性,這一句難道不是無量功德嗎?禮佛一拜,爲什麼罪滅河沙?沒有能禮,沒有所禮,自性本空,涅槃妙性當然顯現,涅槃妙性無所禮也不妨禮。所以,法法都必須會歸自性,叫做功德。不懂得這一層道理的人,它總是在相上解說。說:哎呀!念佛一聲,功德無量!他念佛念多久了?二叁十年了,貪嗔癡還在,什麼叫功德無量?他禮佛一拜,罪滅河沙,拜多久了,他一天拜一千拜,你會拜得比他更多嗎?爲什麼叫禮佛一拜,罪滅河沙?如何能夠罪滅河沙?罪性本空,見性就罪滅河沙,就是這個道理,這層道理不懂,就不能領悟佛的心性。

  佛在《阿含經》裏講得很清楚,禮佛不是比丘本分事。那意思是佛陀叫你不要禮佛了?不對!這意思是禮佛要知道它的意義是什麼?禮佛是降伏我慢;禮佛是向佛看齊,以佛爲模範;禮佛是提升自己,以佛爲模範。我、如來要進入不二、平等,所以,我才要禮佛。要不然,禮佛做什麼?你禮佛是拜虛空的佛,虛空的佛跟你有什麼關系?他在虛空,你在這裏,虛空的佛跟你有什麼關系?你一定要了解,佛法是不二法門。所以,不聽經、不聞法就會變成一個大愚癡的人在學佛。

  諸位!學佛的人不悟佛的心性,叫做佛學,你懂這句話的意思嗎?學佛的人,不懂得佛的心性,就叫做佛學。本來是要學佛的解脫,現在把佛法拿來當學術來研究,這個叫做佛學;佛學就是學術研究了,誰都可以討論。所以,學佛要是學佛的真正的究竟義,要不然就會變成佛學,好好的體悟這一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。

  3. 鼻香處本如來藏性

  經文,[阿難,汝又嗅此爐中旃檀,此香若複然于一铢,室羅筏城四十裏內同時聞氣。于意雲何?此香爲複生栴檀木?生于汝鼻?爲生于空?阿難,若複此香生于汝鼻,稱鼻所生,當從鼻出,鼻非栴檀,雲何鼻中有栴檀氣?稱汝聞香,當于鼻入,鼻中出香,說聞非義。]

  注釋,[旃檀]:即牛頭旃檀,出于北俱盧洲之牛頭山中。《博物志》雲:[漢武帝時,西國遣使,獻異香四枚于朝,漢製香不滿斤不得受。使乃將其香,取如大豆許,著在宮門上,香聞長安四十裏,經月乃歇,帝乃受之。後長安瘟疫流行,博士奏請焚香一枚,四十裏門,民疫皆愈。]又,《法華經》雲:[此香六铢,價值娑婆世界。]可見此香之珍貴,及其功用之殊勝。[一铢]:二十四铢爲一兩;所以一铢爲二十四分之一兩,又約等于四分之一釐([釐]同[厘])。又佛舉燃一铢旃檀香,可使室羅筏城四十裏內皆聞,爲表此香是有,非無;且是衆生共聞,並非阿難一人獨聞,故可用來作爲例證。[稱鼻所生]:[稱],言也,說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二處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