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题: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
日期:2009.6.5——2009.6.6
片数:共2片(本片为第2片)DVD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(三称)
第三节 十二处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
经文,[复次,阿难,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?]
诠论:佛为[迷色]重于[迷心]的众生,开色法为十一个(五根、六尘),而将心法合为一个意根,也就是多讨论色法,少谈论心法。共十二法,称为十二处。照权教及相宗所说,权教就是不究竟,暂时方便教;相宗就是指唯识。按照权教及相宗所说,这个都是一时方便,不究竟说。说:根一定是在内,而尘一定是在外的。且[入]有二种:一、[取境]之时为以根入尘;当我们执着这个境界的时候,根为能缘,尘是所缘,所以,由根来入尘。二、[受境](或受尘)时,为以尘入根。尘变成能入,根就变成所入。故根或尘都可说是能入或者是所入,所以根、尘都叫作[入]。下文说根尘同源、缚脱无二,同归藏性,如是发明便得无上解脱。也就是说,你只要了解,能缘跟所缘其实是共一颗心性,分别只是分别你自己的心而已,因为我们执着,所以把这个内外隔开来,其实内跟外是一体的,因为都是空,内空、外空本来无二空;佛性、法性本来无二性,都是同一性。
1. 眼色处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
经文,[阿难,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。于意云何?此等为是色生眼见?眼生色相?阿难,若复眼根生色相者,见空非色,色性应销,销则显发一切都无;色相既无,谁明空质?空亦如是。若复色尘生眼见者,观空非色,见即销亡,亡则都无,谁明空、色?]
注释,[色生眼见?眼生色相?]:佛陀把从根还是从色尘来告诉阿难、众生,一切法其实本自无生,生只是幻,它是无自性的。所以,分开二边来剖析,到底是色生眼见,还是眼生色相呢?分开来讨论。一分开讨论就会发现,一切法无生。[色],色尘。[眼见],眼根的能见之性。此谓,是从色尘生出眼根能见之性的呢?还是从眼根生出所见的色相?[见空非色,色性应销]:[见空],当眼见到虚空的时候。[非色],虚空是非有色相的。此谓,若眼见空之时,则非有色相,根尘相接所生之色相既是无,则生色之性应即销亡。没有能力产生色相,换句话说:所生既然没有,能生也没有,就是这个意思。[观空非色,见即销亡]:观空之时,这个观空不是说观照空性,是当他看到虚空的时候。非有色相;既无色相,则无能生见之尘,能生既无,则所生之见应即销亡。
义贯,佛言:[阿难,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。于]汝[意云何?此等]景象[为是]从[色]尘[生]出[眼]根能[见]之性?还是从[眼]根[生]出所见的[色相]呢?[阿难,若复]言内之[眼根生]出外之[色相者],则当眼[见空]时,此时[非]有[色]相,所见既无色相,则眼根所生之[色性应]即[销]亡,色性既已[销]亡[则显发一切]有为法[都无];都不存在,因为没有色性。(然而事实不然,眼见空时,虽不见色相,色性不亡;结论:故知色不从眼出。)又若[色相既无],则[谁]来衬托以[明]现[空]之性[质]?意思就是:虚空必须由色相来衬托;而色相也必须由虚空来衬托。所以,没有色相就没有办法衬托出虚空,没有虚空,就没有办法衬托出色相。(因色空相对,相显;无色就不足以显空,无空亦不足以显色法——若无色法,则空亦不得名为空,以对色说空故;是故色法亡,虚空也没有办法站立。因为两个是互相衬托而显的。然而事实不然,现见色、空一切炽然现在,是故色相非无,空亦对显;结论:故知色相非从眼根中生。)
[空亦如是]:(若眼见色时,此时所见非有空相,这个时候所见的没有虚空之相,则眼根所生的空性应即销亡,因为没有虚空相,所见的都是色相,全是色相,已经没有空相了,空性若销亡,如果眼睛当中的色相销亡,则显发一切有为法皆无;为什么?因为眼中的这个空相、空性若销亡,那么,一切都无,一切有为法都没有。然而事实不然,眼见色时,空性不亡;这个空性不是缘起性空的空性,这个空性是指虚空。意思是虚空之相一直存在的意思。结论:故知空相非从眼根而生。又若空相既亡,则无法显示色之性,以色空是相对而显,空相既亡,色法亦不成立;且空相既亡,连虚空都没有,一切色相何处容纳?因为虚空是容纳色法,虚空都没有,对不对?就像母亲没有的话,哪有人有办法怀孕呢?母亲不存在,当然没有怀孕这种东西了;虚空不存在,当然没有办法包容色相,色相到底何处容?就像母亲死的时候,母亲不存在,哪个胎儿哪里有办法储存在子宫?然而现见色空炽然而立,故知眼见色时,空相不亡;结论:是故知空不从眼根中出)。
[若复]言为从[色尘生]出[眼]根之能[见]之性[者],则当眼[观空]时,此时所见[非]有[色]相,是则无能生见之尘,因为这个时候是讲色尘可以生出见性,当他观空的时候,见性便不存在,所以,是则无能生见之尘,能生之尘既无,则所生之[见]尘[即销亡],若能见之性已销[亡,则]一切法[都无],见性都没有,哪里有办法分辨虚空还有色法?所以(因无能见,即无所见;能见所见都无,即一切法皆成无——然而事实不然:观空之时,色相不销亡;结论:故知能见之性不从色生。)非常明显的,如果能见之性从色生,那看空的时候,就失去这个功能了。又,能见之性若亡,则[谁]来[明]了[空]性与[色]相?没有见性,哪有办法明了这个空跟色?(若无能见之性,则所见之空色亦亡;然而事实不然;结论:故知能见之性非由色尘生。)
经文[是故当知:见与色、空俱无处所]。俱无处所就是无自性,能见的根,与所见的色尘;这色尘就是包括色相还有空相,所以色空就是相,见就是根,根跟尘俱无处所,也就是空无自性。[即色与见二处虚妄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。]
注释,[见与色、空俱无处所]:能见之眼根,与所见的色、空,都无所生之处所可得。佛在剖析一件事情,单从一个方面来讲都是无生,单从根来讲,根也不能生出色相;单从色相来讲,色相不能生出见性,二者都不生,为何会合在一起,变成好象一切境界都现在你前面?这个就是相妄性真的道理,循业发现,就是依照个人的业力去发现这个假相,问题是众生不知道是假相。所以,说法不与第一义谛连接,则不名说法。
诸位,一个人讲经说法,如果一直在相上讲的话,这下去就会让众生更迷茫,因为没有会归到究竟第一义谛,没有会归到心性就不叫做正法;只能讲这个是善巧方便的方法;佛法最可贵的地方就是究竟第一义谛。譬如你劝人家念佛、放生、吃素、作善,这个都很好;但是,如果没有会归究竟的第一义谛,所有的作,统统是有为、统统是生灭。所以,开示佛法的人,或者法师将来你要弘宗演教,一定要好好的在经教上、心性上下功夫,就会讲不出个所以然,讲的时候就会在迷阵当中一直绕。你愈讲底下就愈迷糊,到底要依循什么,因为相,它就一定会有争执,在六祖讲:名为相说,名为相说就是有诤论。戒律你看它有一些东西,就是没有会归到心性就是诤论,像《四分律》、《五分律》、《十诵律》、《摩诃僧祇律》,律学里面所讲的个人说个人的,大致上相同,可是,细节上,这一部戒律讲这个是犯重;这一部戒律讲这个是犯轻。所以,你只要在相上所说的,不是会归到究竟第一义谛,实相上的说法,它就一定会有诤论,一定会有人批评你,这个是毋庸置疑的。要勉励这些法师,要广学多闻。
不广学多闻就会很麻烦!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。有一天在学校学了短笛,从早上放假开始吹,吹到下午一直在吹一首歌,吹到晚上他爸爸抓狂:臭小子,老是吹这一首,没有其它歌让你吹!我们都是叫我吹这一着就行了啊!他爸爸说:你已经小学三年级了,还老吹这一首,我以前就勉励你,要成为萧邦这样的大音乐家,你有没有跟你老师讲?我有跟我老师讲。那你老师怎么说的?老师说:我没办法走萧邦这条路啦,老师说我有二条路可以走:第一条路我可以走发疯那一帮;第二条路我可以走丐帮。怎么同样bang,差这么多,你们老师怎么可以瞧不起人?他叫什么名字?我们音乐老师年纪很大了,说出老师的名字,他爸爸也吓一跳。说:现在教你的这个老师、老老师,就是以前教爸爸那个!我们以前也是吹这首歌,爸爸也是吹了三年!儿子说:那我就放心了,但是我们老师人很好,他都走过来摸摸我的头,你有今天不是你的错,是遗传了你父亲!他爸爸听了差点晕倒!我们老师打算叫我到小六都吹这首就行了!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:法师,我们上台如果像这样,一个故事讲了十几遍了,一开口,台下的信徒就已经知道结局,你一说人家就去上厕所,再回来听的,那个结局都一样,你看!这要怎么活下去呢?法师如果没有真材实料,讲经老是讲同样的故事,做法会的时候,也是一样。所以,法师,你要讲经说法,就要想到那个吹笛子的小朋友,如果没有真材实料,就吹不出好歌曲,人家听久了就会受不了!如果你们这些法师讲经内容都一样,那我也得拿一条绳子了,我也是会受不了!所以,这个是勉励法师要广学多闻。
义贯,佛言:[是故当知]:能[见]之眼根[与]所见之[色、空,俱无]所生之[处所]可得,既无生处,既无有体。[即]所见之[色]尘[与]能[见]之眼根[二处],体本[虚]寂,循业[妄]现,[本非]由能造之[因缘]所造,亦[非]属无因之[自然性](——非有因生,非无因生,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,循业幻现之相,相妄性真。)
2. 耳声处本如来藏性
经文,[阿难,汝更听此祇陀园中,食办击鼓,众集撞钟,钟鼓音声前后相续。于意云何?此等为是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