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題:十二處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
日期:2009.6.5——2009.6.6
片數:共2片(本片爲第2片)DVD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(叁稱)
第叁節 十二處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
經文,[複次,阿難,雲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?]
诠論:佛爲[迷色]重于[迷心]的衆生,開色法爲十一個(五根、六塵),而將心法合爲一個意根,也就是多討論色法,少談論心法。共十二法,稱爲十二處。照權教及相宗所說,權教就是不究竟,暫時方便教;相宗就是指唯識。按照權教及相宗所說,這個都是一時方便,不究竟說。說:根一定是在內,而塵一定是在外的。且[入]有二種:一、[取境]之時爲以根入塵;當我們執著這個境界的時候,根爲能緣,塵是所緣,所以,由根來入塵。二、[受境](或受塵)時,爲以塵入根。塵變成能入,根就變成所入。故根或塵都可說是能入或者是所入,所以根、塵都叫作[入]。下文說根塵同源、縛脫無二,同歸藏性,如是發明便得無上解脫。也就是說,你只要了解,能緣跟所緣其實是共一顆心性,分別只是分別你自己的心而已,因爲我們執著,所以把這個內外隔開來,其實內跟外是一體的,因爲都是空,內空、外空本來無二空;佛性、法性本來無二性,都是同一性。
1. 眼色處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
經文,[阿難,汝且觀此祇陀樹林及諸泉池。于意雲何?此等爲是色生眼見?眼生色相?阿難,若複眼根生色相者,見空非色,色性應銷,銷則顯發一切都無;色相既無,誰明空質?空亦如是。若複色塵生眼見者,觀空非色,見即銷亡,亡則都無,誰明空、色?]
注釋,[色生眼見?眼生色相?]:佛陀把從根還是從色塵來告訴阿難、衆生,一切法其實本自無生,生只是幻,它是無自性的。所以,分開二邊來剖析,到底是色生眼見,還是眼生色相呢?分開來討論。一分開討論就會發現,一切法無生。[色],色塵。[眼見],眼根的能見之性。此謂,是從色塵生出眼根能見之性的呢?還是從眼根生出所見的色相?[見空非色,色性應銷]:[見空],當眼見到虛空的時候。[非色],虛空是非有色相的。此謂,若眼見空之時,則非有色相,根塵相接所生之色相既是無,則生色之性應即銷亡。沒有能力産生色相,換句話說:所生既然沒有,能生也沒有,就是這個意思。[觀空非色,見即銷亡]:觀空之時,這個觀空不是說觀照空性,是當他看到虛空的時候。非有色相;既無色相,則無能生見之塵,能生既無,則所生之見應即銷亡。
義貫,佛言:[阿難,汝且觀此祇陀樹林及諸泉池。于]汝[意雲何?此等]景象[爲是]從[色]塵[生]出[眼]根能[見]之性?還是從[眼]根[生]出所見的[色相]呢?[阿難,若複]言內之[眼根生]出外之[色相者],則當眼[見空]時,此時[非]有[色]相,所見既無色相,則眼根所生之[色性應]即[銷]亡,色性既已[銷]亡[則顯發一切]有爲法[都無];都不存在,因爲沒有色性。(然而事實不然,眼見空時,雖不見色相,色性不亡;結論:故知色不從眼出。)又若[色相既無],則[誰]來襯托以[明]現[空]之性[質]?意思就是:虛空必須由色相來襯托;而色相也必須由虛空來襯托。所以,沒有色相就沒有辦法襯托出虛空,沒有虛空,就沒有辦法襯托出色相。(因色空相對,相顯;無色就不足以顯空,無空亦不足以顯色法——若無色法,則空亦不得名爲空,以對色說空故;是故色法亡,虛空也沒有辦法站立。因爲兩個是互相襯托而顯的。然而事實不然,現見色、空一切熾然現在,是故色相非無,空亦對顯;結論:故知色相非從眼根中生。)
[空亦如是]:(若眼見色時,此時所見非有空相,這個時候所見的沒有虛空之相,則眼根所生的空性應即銷亡,因爲沒有虛空相,所見的都是色相,全是色相,已經沒有空相了,空性若銷亡,如果眼睛當中的色相銷亡,則顯發一切有爲法皆無;爲什麼?因爲眼中的這個空相、空性若銷亡,那麼,一切都無,一切有爲法都沒有。然而事實不然,眼見色時,空性不亡;這個空性不是緣起性空的空性,這個空性是指虛空。意思是虛空之相一直存在的意思。結論:故知空相非從眼根而生。又若空相既亡,則無法顯示色之性,以色空是相對而顯,空相既亡,色法亦不成立;且空相既亡,連虛空都沒有,一切色相何處容納?因爲虛空是容納色法,虛空都沒有,對不對?就像母親沒有的話,哪有人有辦法懷孕呢?母親不存在,當然沒有懷孕這種東西了;虛空不存在,當然沒有辦法包容色相,色相到底何處容?就像母親死的時候,母親不存在,哪個胎兒哪裏有辦法儲存在子宮?然而現見色空熾然而立,故知眼見色時,空相不亡;結論:是故知空不從眼根中出)。
[若複]言爲從[色塵生]出[眼]根之能[見]之性[者],則當眼[觀空]時,此時所見[非]有[色]相,是則無能生見之塵,因爲這個時候是講色塵可以生出見性,當他觀空的時候,見性便不存在,所以,是則無能生見之塵,能生之塵既無,則所生之[見]塵[即銷亡],若能見之性已銷[亡,則]一切法[都無],見性都沒有,哪裏有辦法分辨虛空還有色法?所以(因無能見,即無所見;能見所見都無,即一切法皆成無——然而事實不然:觀空之時,色相不銷亡;結論:故知能見之性不從色生。)非常明顯的,如果能見之性從色生,那看空的時候,就失去這個功能了。又,能見之性若亡,則[誰]來[明]了[空]性與[色]相?沒有見性,哪有辦法明了這個空跟色?(若無能見之性,則所見之空色亦亡;然而事實不然;結論:故知能見之性非由色塵生。)
經文[是故當知:見與色、空俱無處所]。俱無處所就是無自性,能見的根,與所見的色塵;這色塵就是包括色相還有空相,所以色空就是相,見就是根,根跟塵俱無處所,也就是空無自性。[即色與見二處虛妄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]
注釋,[見與色、空俱無處所]:能見之眼根,與所見的色、空,都無所生之處所可得。佛在剖析一件事情,單從一個方面來講都是無生,單從根來講,根也不能生出色相;單從色相來講,色相不能生出見性,二者都不生,爲何會合在一起,變成好象一切境界都現在你前面?這個就是相妄性真的道理,循業發現,就是依照個人的業力去發現這個假相,問題是衆生不知道是假相。所以,說法不與第一義谛連接,則不名說法。
諸位,一個人講經說法,如果一直在相上講的話,這下去就會讓衆生更迷茫,因爲沒有會歸到究竟第一義谛,沒有會歸到心性就不叫做正法;只能講這個是善巧方便的方法;佛法最可貴的地方就是究竟第一義谛。譬如你勸人家念佛、放生、吃素、作善,這個都很好;但是,如果沒有會歸究竟的第一義谛,所有的作,統統是有爲、統統是生滅。所以,開示佛法的人,或者法師將來你要弘宗演教,一定要好好的在經教上、心性上下功夫,就會講不出個所以然,講的時候就會在迷陣當中一直繞。你愈講底下就愈迷糊,到底要依循什麼,因爲相,它就一定會有爭執,在六祖講:名爲相說,名爲相說就是有诤論。戒律你看它有一些東西,就是沒有會歸到心性就是诤論,像《四分律》、《五分律》、《十誦律》、《摩诃僧祇律》,律學裏面所講的個人說個人的,大致上相同,可是,細節上,這一部戒律講這個是犯重;這一部戒律講這個是犯輕。所以,你只要在相上所說的,不是會歸到究竟第一義谛,實相上的說法,它就一定會有诤論,一定會有人批評你,這個是毋庸置疑的。要勉勵這些法師,要廣學多聞。
不廣學多聞就會很麻煩!有一個小學叁年級的。有一天在學校學了短笛,從早上放假開始吹,吹到下午一直在吹一首歌,吹到晚上他爸爸抓狂:臭小子,老是吹這一首,沒有其它歌讓你吹!我們都是叫我吹這一著就行了啊!他爸爸說:你已經小學叁年級了,還老吹這一首,我以前就勉勵你,要成爲蕭邦這樣的大音樂家,你有沒有跟你老師講?我有跟我老師講。那你老師怎麼說的?老師說:我沒辦法走蕭邦這條路啦,老師說我有二條路可以走:第一條路我可以走發瘋那一幫;第二條路我可以走丐幫。怎麼同樣bang,差這麼多,你們老師怎麼可以瞧不起人?他叫什麼名字?我們音樂老師年紀很大了,說出老師的名字,他爸爸也嚇一跳。說:現在教你的這個老師、老老師,就是以前教爸爸那個!我們以前也是吹這首歌,爸爸也是吹了叁年!兒子說:那我就放心了,但是我們老師人很好,他都走過來摸摸我的頭,你有今天不是你的錯,是遺傳了你父親!他爸爸聽了差點暈倒!我們老師打算叫我到小六都吹這首就行了!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:法師,我們上臺如果像這樣,一個故事講了十幾遍了,一開口,臺下的信徒就已經知道結局,你一說人家就去上廁所,再回來聽的,那個結局都一樣,你看!這要怎麼活下去呢?法師如果沒有真材實料,講經老是講同樣的故事,做法會的時候,也是一樣。所以,法師,你要講經說法,就要想到那個吹笛子的小朋友,如果沒有真材實料,就吹不出好歌曲,人家聽久了就會受不了!如果你們這些法師講經內容都一樣,那我也得拿一條繩子了,我也是會受不了!所以,這個是勉勵法師要廣學多聞。
義貫,佛言:[是故當知]:能[見]之眼根[與]所見之[色、空,俱無]所生之[處所]可得,既無生處,既無有體。[即]所見之[色]塵[與]能[見]之眼根[二處],體本[虛]寂,循業[妄]現,[本非]由能造之[因緣]所造,亦[非]屬無因之[自然性](——非有因生,非無因生,本如來藏妙真如不生滅性,循業幻現之相,相妄性真。)
2. 耳聲處本如來藏性
經文,[阿難,汝更聽此祇陀園中,食辦擊鼓,衆集撞鍾,鍾鼓音聲前後相續。于意雲何?此等爲是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二處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