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知,發生在你的身上,就一定是你的心,應當合而爲一。叫做即汝即心。
雲何汝心更二于汝?爲什麼你的心,又不同于你,在你的身上?這樣講就是不對了。二于汝就是:心不在你的身上,就是又離開于你,二于汝當然就是離開。意思就是:這個知本來就應當在你的心,即汝之知,當然就是你的心,這個沒有什麼好辯論的。那麼,現在爲什麼你的心又不是于你的身,不在你的身上呢?
[此先約有知破。若謂離心法塵,是有知者,則當名爲心,不應名塵。異汝非塵,同他心量者:異作離字解,謂此法塵,既然離汝意根之心,而又有知,自應非是塵,乃另是一心也,豈不同他人之心量乎?他人之心,方是離汝有知也]。
[即汝即心,雲何汝心,更二于汝者:此叁句防謬辯。若必執言,離心有知之法塵,亦即是汝],假設說,[即汝之心量,非他人心量者,既是汝心,應不離汝,雲何汝心,不與汝合而爲一,更爲二而離于汝耶?是則計法塵,離意根而有知者,謬矣]!
好!再解釋一遍:知則名心,異汝非塵,同他心量。即汝即心,雲何汝心更二于汝?這個法塵如果是有知,則應當叫做心,不應當叫做塵。它離開你,異汝非塵,它離開你意根之心而又有知,當然就不是塵,叫做異汝非塵。離開你又有知,當然就不是法塵了,就等同別人的心量,別人的心量就是離開你的心,它又不是塵。就是別人的心量。如果你一定要執著說:離心又有知,這個法塵就是我的心。即汝即心就是你一定要執著說:離開了心,又有知覺的法塵,就是我啊!那麼,我現在問你:即汝之心,雲何汝心更二于汝?既然你的心,爲什麼跑到外面,跟你不能合而爲一?就是這個意思。
[若非知者,此塵既非色、聲、香、味,離、合、冷、暖,及虛空相,當于何在]?
注意聽,若離于心別有方所,則法自性,爲知非知?所以,前面知者名心這一段是講知,這一段是講非知,這一段是接上面一段來的,不能分開,不能搞錯了!前面講知,意思就是:離于心別有方所,到底這個法塵是知還是無知?知已經破了。現在講:如果說非知,好!那麼,非知就是這個法塵無知,那就不是有知心了。若離于這個心,又若非知者,此塵,這個法塵,既非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。我再念一遍,若非知者,此塵即非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;即非色、聲、香、味、離、合、冷、暖及與虛空相,當于何在?解釋一遍:如果離開你的心,別有方所,一個法塵,而這個法塵卻是無知,那麼,這個法塵,就不是我們所認知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;或者是離、合的觸塵;或者是冷、暖,這個都是身體的觸塵,所了解的。既不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以及虛空,那麼,這個法塵當于何在?沒有辦法說出來。
若更約非知處,我們一般認識的法塵,不是色聲香味觸,對不對?要不然是什麼?這是色聲香味觸落謝的影子,這個才是法塵。這些色聲香味觸都找不到,離于心又無知,又找不到這個法塵。
[此更約非知破。若謂此法塵,乃離意根之心,而非知者,前五塵離心非知,此法塵,既不是五塵,及虛空相,而征其定在何處也]。所以問:一定在哪一個地方。[離、合、冷、暖,乃屬觸塵]。
[今于色、空,都無表示,不應人間,更有空外。心非所緣,處從誰立]?
這個是接上面一段來說,若非知者,你現在所講的這個法塵,也不是色聲香味觸,也不是虛空之相,那到底在哪裏?現在今于色空,[色]就是五塵;[空]就是虛空。現在這個法塵,既不是五塵的色、色法,也不是虛空無相,都無表示,汝之法塵。都無法表示出你的法塵,就是連處所都不在,色的五塵境、虛空境,都沒有辦法表示你的法塵,不應人間,更有空外,不應當人間,又另外有一個虛空所容之處。說:更不應當虛空另外有一個法塵,在虛空之外。此法塵如果在心外,當然心非所緣,這個就不是意根所緣的法塵,意思就是非意根所緣境。心非所緣,如果你把它倒過來就更清楚了;非心所緣,你把它轉換過來,就更容易了解。非心所緣,非意根所緣之處,就是說這個法塵不存在,它既不是色聲香味觸,也不是虛空,沒有辦法表示出這個法塵,不應當人間更另外有一個虛空,容得下這個法塵。虛空無外,除了色聲香味觸跟虛空以外,不可能虛空外又有一個法塵存在;無法表示,就是表示這個法塵不存在,則非心所緣。這個法塵不存在,當然就不是意根所緣,意根是能緣,法塵是所緣。爲什麼?要有能、有所,現在法塵不存在,處當然不存在。所以,心非所緣就是非意根所緣,那麼,處從誰立?就是法塵不存在,所以,這個法塵處不存在,處從誰立呢?那麼,能所就沒有辦法完成。
[色即五塵色法,空即由色所顯虛空,今在五塵虛空。都無可表顯指示,汝之法塵。終不應言,人世之間,更有一個空外之處,爲法塵所在,色容有外,空豈有外哉]?
[心非所緣,處從誰立者:心指意根],意根一定是緣法塵,[所緣屬法塵。謂此法塵,離心非知],它離心,一個知,一個非知,離心又非知,離開這個意根心,它又不是知,那就是無知了。[自]:當然,[自不是能緣之心,又複離根而處空外],又複離開這個根而處于虛空之外,虛空當然無外。[亦非所緣之境];不是能緣之心,因爲它是無知;又複離開意根而處于虛空之外,當然非所緣之境。現在就變成,[則法塵非心]、能緣之心,[非境],又非所緣之境,那怎麼辦?怎麼建立能所呢?[處將從誰而立耶?叁就法辨妄竟]。當然沒有辦法建立能所?法塵能所不存在。
[午四 結妄歸真]
[是故當知:法則與心,俱無處所。則意與法,二處虛妄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]。
是故知道,法塵跟這個意根心,都沒有一定的處所,則意與法塵,意根跟法塵二處,其實都是虛妄緣起,本非因緣生,也非自然性,只是緣起如幻,相妄性真。
[是即心、離心,有知、非知皆謬之故],皆謬就是錯了。[是]就是法塵,這個法塵,即心不對;法塵,離心不對。[有知],不對;[非知]也不對,就更清楚了!統統不對![當知法塵、與意根之心,俱無一定處所。下二句,不特無處],不只是無處,[亦複無體,則意根與法塵二處之體,亦但虛妄名相而已,如空中華,全無實體。推究無體之體,元是妙明真體],諸位!你看到諸法無體性,就見到世間的真體。諸法無體性就是相妄,當體即空,真心就顯。意思就是:沒有東西可以讓你執著,放下的當下,而且放到徹底,妙明的真體就顯露。所以,盡管放下,佛不辜負人,盡管放下,什麼放不下的東西,你統統放下,真心妙明真體就顯現。[故曰: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,乃如來藏,妙真如性。叁會十二處即藏性竟]。
有的人能夠聽到一半、理解一半,也不錯;有的人理解到七、八成,也很好;有的人理解實在有困難,不過能夠坐在這裏結善根也很好,讓我們知道說佛陀的偉大,是一個一切智者所講出來的話,是如此的了不起,讓我們時時刻刻都回歸到自性的覺性當中,讓我們今生今世過得解脫、過得自在、過得幸福、過得快樂、過得惬意,都是拜佛陀的真理之賜。因此我們要報佛恩,要感恩佛陀來人間示現;沒有佛陀這樣示現,沒有一個人能夠醒過來!在這裏上課上到這樣子,汗流浃背,我講到口沫橫飛,有的人沒什麼表情;不過也不錯,結一個善根、善因緣,總比沒有好,聊勝于無。了解說:喔!原來六根都是妄,六塵還是妄,原來我們都是在虛妄當中,去追求一種不實在的快樂,而這個快樂是生生滅滅,滅滅生生。所以,在座諸位,沒有學佛,這一輩子沒有真正幸福可言;有短暫的幸福,那個短暫的幸福就是他的感受,譬如嫁個好老公,暫時幸福;他現在身邊有錢,暫時幸福;他有生了一對兒女,滿孝順的,暫時幸福一下。他有一棟別墅,住的遮風避雨,還滿享受的,暫時享受一下,那麼,再推論下去,要面對死亡,你幸福、快樂能撐多久?因此佛陀告訴我們:這個人要不于一佛、二佛、叁四五佛所修的善根,才能聽聞大乘的經典。所以,這個聽不懂,來坐在底下跟著點頭,造就一下這個氣氛也不錯!讓大家了解說:哇!以前常常講《楞嚴經》,今天才真的嘗試到說:這個實在是深!這裏聽不懂,十八界就完全沒有辦法,就愈來愈深!爲什麼這個時段我們這麼慢?因爲要給這些初機衆生再一次的機會。你一下子打入這麼深,好!聽得懂,那算你的福報、你的智慧;聽不懂,算了。
《楞嚴經》耶,這部經名氣很大,大家都想理解,所以,不能只爲上根利智的人講,也必須爲一些初學佛法的人、根器比較淺的人,再上一次白話,就再一次機會。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二處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一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