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知,可是,你一身才一知啊,为什么现在变成了各个有?那么,你阿难不是有二个色身吗?
[午三 约一触破]
[若头与手,一触所生,则手与头,当为一体!若一体者,触则无成]。
如果头跟手共一个知,就是一触所生,一触就是只有一知,一个知,就没有能所了。则手跟头,因为只有一触,那么,就当为一体了。如果是一体,一体就是没有能所、没有对待,则是一体。一体当然就不可能成触,因为没有能所,没有能触、所触。前面二个知,就变成二个身;现在是一个触,就变成没有能所,也不对!若头与手如果共一触,那只有一个知了,那么,手与头就变成一体了,一体就没有能所,就是绝对了。如果只有一体,没有能所;没有能所,触则无成。所以,讲到触,没有能所是不对的,触无成就是因为它没有能所。
[此翻前两触,转成一触。若言头与手一触所生,即头手共一知,则成一触也。若然,则手与头,当为一体。若果一体者,无能所,绝对待,触则无成。何以故?必有二体相合,方可成触],一定要有能触跟所触。[如衣与身合,方成触义]。
[若二体者,触谁为在属也?在能非所?在所非能?不应虚空,与汝成触]?
二体就是头跟手二知,统统叫做能触,没有所触之尘。意思就是:如果能触的有二个体性,触谁为在?所触到底是属于谁呢?意思就是有二个能,那就没有所了,所是属于哪一边?就是这个意思,二个能触,就没有所触。所以,若二体者,触谁为在?如果二个都是能触,那么,所触到底是属于哪一边?就是这个意思。因为这是文言文,看起来有一点吃力。若二体者,触谁为在?如果二个体,就是二个都能触,那么,所触到底是属于哪一边?在能非所,在所非能。在能摩之手,即非所摩之头;在所摩之头,即非能摩之手。是不是?总属一边嘛!意思是说:你若说不属于能触之手,也不属于所触之头的话,那就麻烦了!不应虚空,与汝成触?在能非所,在所非能就是:在能摩之手,即非所摩之头;在所摩之头,即非能摩之手,总要属于一边。你若说不属于能触之手,也不属于所触之头,那不应当虚空与汝成触?虚空怎么可以让你变成所触?不应当虚空与你成所触,虚空无相。
[此防转计二体。文中在能在所,能所二字,莫作能触所触解,当作能摩、所摩,文义始畅。因上一体被破],现在[防计二体乃破云:若头手二知,是为二体者,此二皆属有知],手跟头都属于有知,[皆为能触,且道所触之尘,又谁为在?即又当谁属耶?若在能摩之手]能触,[即非在所摩之头];为能触,[若在所摩之头],叫做能触。[即非在能摩之手,现今头手二皆有知,二皆能触,无有所触之尘],最后就用一个不可能的事情就说:[乃诘之曰:不应当虚空,与汝成所触耶]?这是不可能的。
[午四 结妄归真]
[是故当知:觉触与身,俱无处所。即身与触,二处虚妄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]。
[是约二触,则一知、二知了不可定];了不可得,如果站在二个,二触,就变成一个知,也不对,头、手一个知也不对。二知也不对,头跟手共二知,一知、二知了不可定,一知对呢?还是二知对呢?都不对!如果[约一触],前面是就二个触,现在就一个触,那到底是一体呢?还是二体?如果是一体,就变成能所没有了。[则一体、二体,无所适从之故,当知所觉之触,与能觉之身,俱无真实处所;则身根与触尘,亦无体相,悉皆虚妄名相而已。若求其本,乃非因缘、非自然,乃如来藏,妙真如性也。五身触二处竟]。
接下来,我们都了解,意识是接受法尘的,我们说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那个法尘,是由眼耳鼻舌身意的[意]来接收的,眼耳鼻舌身[意],就是对法尘。
[巳六 意法二处 (分四)]
[午初 标举二处]
[二 双以征起]
[三 就法辨妄]
[四 结妄归真 今初]
[阿难!汝常意中所缘,善、恶、无记三性,生成法则]。
阿难,你常常想到,我们的意根当中所缘的善性、恶性,还有不善不恶的无记,三性,这种生成的法则,也就是意根攀缘法尘的法则。落入心中的不是善的种子,就是恶的种子,要不然就是无记性的种子。意识所缘的境界,若不是善境、恶境,就是无记性,所以,善、恶、无记,它就是法尘。
[此标举意、法二处。意中乃意根之中,所缘下为法尘。而法尘与前五尘不同,非有实性境],就是现量境界,就是出现在你眼耳鼻舌身,都是实际的实性境。[此唯意识之独影境]。意识所攀缘的,只是攀缘那个落下来的影子而已。[何谓独影境?由同时意识,与前五识同时而起,缘五尘性境],这个[性境]就是真实境。[吸入意根之中],权宗,权巧方便,不究竟的认为,外面的境是姑且给它暂时性的实在性,所以,这个性境就是定,是确实存在,这个是权教菩萨所谈的,缘五尘性境、确实境。吸入意根之中,[名为五尘落卸影子,故为独影境]。独影境就是只有缘这个影像,只有影像,不是像五根前面的性境,现在意根所缘的叫做独影境。[同时意识缘善境界,则意根中,有善性影子现起;缘恶境界,则意根中,有恶性影子现起;缘无记境界,则意根中,有无记性影子现起;无记境界,乃非善非恶之中庸境,于善恶二者,无可记别,故名无记性]。譬如说你现在看表几点,那不能说善跟恶,你只是随缘看一下这个表,影像里面并没有什么善、恶。如果你动一个念头,想要去杀人,那么,这个恶的影像就跑出来了!说:我要去听经,这个就是善的影像就跑出来了。[此三性,乃生成法尘之定则。又一解,此三性,乃意根中,生成一定之法则,故名为性]。这又另外一种解释。
[午二 双以征起]
[此法为复即心所生?为当离心,别有方所]?
此法[尘],这个法是指尘。这个法尘到底是心所生的法尘?为当离心,别有方所?或者是离开这个意根,另外有存在一个法尘?所以,整句的意思就是说:这个法尘到底是心所生的法尘?还是离意根的心,另外有一种法尘?别有方所,方所就是另外有一个地方叫做法尘,或者是另外有一个地方存在着法尘?
[此双征法尘,为复即汝意根之心所生乎?为当离汝意根之心,而别有法尘之方向所在耶]?意思就是:法尘存在另外一个地方。
[午三 就法辨妄 (分二)]
[未初 破即心所生]
[二 破离心别有 今初]
[阿难!若即心者,法则非尘,非心所缘,云何成处]?
阿难,如果这个法尘即心所生,即心者就是:即心所生。如果这个法尘是即心[所生]者,如果你这个法尘,是由你的意根这个心所产生的话,叫做即心所生者,这样才看得懂。即心所生者,法则非尘,如果心所生出来的,那么,这个法尘就不叫做尘了,因为是从心所生的,应当叫做心,不叫做尘。法则非尘,如果说从心所生,这个法就不叫做尘了,它叫做心。非心所缘,云何成处?[非]就是不是;[心]就是意根,非意根所缘的境界,非心所缘,就是非意根所缘的境界,为什么叫做处呢?因为能缘的意根是以法尘为所缘,法尘所缘,心所缘的这个法尘处。有能缘的意根,一定要有所缘的法尘,这样才能成处,能、所这样才能成一个处嘛!现在不是,现在心所生的法尘竟然是心,所以,这个不是意根所缘的境界,不是意根所缘的境界,就不是法尘,那么,有能缘的意根,可是,没有所缘的法尘这种境界,云何成处呢?没有能所了。
[若此法尘,即意根之心所生者],换一个角度,暂时允许这样,如果法尘是心所生的,就是这个,暂时姑且允许你这样说。若此法尘,就是意根之心所生者,[能生之心有知,所生之法,亦当有知,如有情生有情。法尘既是有知,则应非尘,亦非心所缘之境];就是不是法尘了,是心所缘的法尘,[是心所缘,方成法处],那么,它不是法尘、不是心所缘,当然就不可以成处了。[反难既非心之所缘],既然不是意根心所缘的法尘,[云何可以成处也]?意思就是不存在的,这不是意根所缘的法尘处了。
[未二 破离心别]
[若离于心,别有方所,则法自性,为知非知]?
现在姑且说,这个法尘离于意根的心,另外存在在一个空间,别有方所就是另外存在在一个地方,别有方所。则法自性,那么,请问你,佛陀问了,则法尘的自性,你所产生意根所缘的那个法尘,现在法尘的自性,到底为有知还是非有知?是有知还是无知?[非知]就是非有知。
[此破离心,双开知与非知两途]。离开心又有法尘存在,那么,这个法尘到底是知还是无知?[若言法尘,是离意根之心,别有方向处所者,则法尘应有自性,试问法尘自性,为是有知耶?为非有知耶]?
[知则名心,异汝非尘,同他心量。即汝即心,云何汝心更二于汝]?
知,就是这个法尘,意思就是别有方所,离心别有方所的这个法尘,站在假设说,知。这个假设说,法尘若有知的话,那么,则应当名为心了,意思就是:不应当名为尘。知,不可以叫做尘,尘是无知,如果离开这个心别有方所,这个法尘它是有知的话,就应当名为心。如果法尘在另外一个方所,是有知的话,这个叫做名为心;不名为尘,不应名为尘,这样才看得懂,是则名心,不名为尘,这样才看得懂。若法尘是知,当然就不叫做尘了。异汝非尘,这个[异]当作离开,离开你的意根之心而又有知。前面讲的:若离于心,别有方所,[异]就是离开,离开你的意根之心而又有知,那当然应当不是尘,同他心量。就跟别人的心一样了,别人的心是离你又有知,离开你的心又有知,就同他心量,就不关你的事情。现在不是这样子,说:即汝即心,云何汝心更二于汝?什么叫做即汝即心呢?意思是说:你一定要执着说,离心又有知的法尘。现在反过来说,即是汝即心就是:现在就是你的心,即汝即心就是你的心,不是他人的心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