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一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不变移,你怎么会知道有这个味道呢?不名知味,不变移,你当然没有办法了解这个味道是什么,舌头就是知道味道嘛!若变移者,如果变了,舌头只有一个,而不是多体性的,为什么那么多味,却只有一个舌头就能知道呢?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[此分两途难破。舌以知味为义,承上云若不变迁移易,只知一味,则不名一舌能知众味],所以,要跟着变,才有办法知道其他的味道。[即失知味之义矣]。舌头失去了(知)味,那舌头做什么?没有意义啊![倘若推变移易],推移改变,[一口只有一舌,舌非有多体,云何众多之味,只有一舌能知,如世间一树,能生多味之果,安有是理耶]?哪有这个道理,苹果树就一定生苹果,橘子树就一定生橘子,对不对?怎么一棵树也生苹果、也生橘子、也生木瓜?他就告诉你这个道理。

  [未二 破从味生]

  [若生于食,食非有识,云何知味?又食自知,即同他食,何预于汝,名味之知]?

  如果说这个味道,是来自于食物,请问你:食物并没有心、没有识心,食物并没有意识,如何能分辨它是有味无味呢?云何知味呢?食物本身怎么知道它有没有味道?又食物自己知道有味道的话,即同他食,就变成别人在吃了,食物自己(知)有味道,是不是?别人吃的时候津津有味,就跟别人在吃一样了。何预于汝?又不关你的事情,名味之知?岂可以说,岂可以把它命名说:这是你尝味的知觉呢?怎么可以名叫做你尝味的知觉性呢?叫做岂可名为汝舌尝味之知觉?如果食物自己知道,就跟别人在吃一样,别人吃的津津有味,不关你的事情,何预于汝?怎么可以名说这个味道是你的知觉?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了。

  [此破味从食生。常情妄计,味生于食,故为此破。若言味生于食品,食品非有分别之识,乃属无知之物,若不假舌根,云何能知味耶?纵使能知,又属食品自知其味,何干汝舌之事,而名汝舌尝味之知也!如他人之食,岂可名汝舌尝味之知乎]?

  [未三 破从空生]

  [若生于空,汝啖虚空,当作何味?必其虚空,若作咸味,既咸汝舌,亦咸汝面?则此界人,同于海鱼!既常受咸,了不知淡。若不识淡,亦不觉咸,必无所知,云何名味]?

  如果说这个味道是出生在这个虚空,虚空会自己跑出味道来,若生于虚空,你好好的吃吃看;[啖]就是吃,阿难张开嘴巴吃吃虚空,当作何味?是什么味道呢?假设说虚空如果是咸的;既咸汝舌,当然也咸汝面,虚空既然能够咸你的舌,当然也是能够咸你的面,你的面也是咸的。那么,我们娑婆世界的人,就跟海中的鱼一样了,既常受到咸,因为这个世界只有咸,就了不知淡,这个世界完全变了,当然就不知道淡味是什么。就像海鱼,海鱼生在咸海当中,它当然不知道淡是什么。若不识淡,亦不觉咸,如果这个味觉、这个味道,不了解淡味,当然也就不可能了解咸味是什么。必无所知,云何名味?完全不知道咸和淡,怎么能说这个叫做味道呢? 

  [此破味从空生。因前从舌从食,皆已被破,势必转计从空而生。故此并破云:若言味生于虚空,则空必具味],则虚空就一定有味道了,你现在把这个喡张开,啖一下,吃一下虚空,[故今啖虚空,当作何等之味?必其虚空下,按定一味;若空作咸味,虚性周遍,汝全身在虚空之中,既能咸汝舌,亦必咸汝面,及汝全身,则此世界人类,都在咸味之中,同于海鱼一样。既常受咸,无时不在咸中,自然了不知淡。而咸、淡二味,相待以显,既常受咸味,曾不识知何者为淡,则应亦不觉所处是咸,以无待故无辨也]。[辨]就是没有辨别,因为没有对待,就没有办法辨别,常在咸中,就不知淡;常在淡中,根本就不认识咸。[如是则必一无所知,云何又以酥、酪、醍醐,名为上味耶?三分文难破竟]。完全如果必无所知,为什么叫做味道呢?因为前面讲的,不知道就是没有味;可是,酥有酥味、酪有酪味、醍醐有醍醐的味道,为什么都知道?必无所知,当然就没有味了;可是,为什么都知道,酥有酥味、酪有酪味,为什么?答。

  [午四 结妄归真]

  [是故当知:味、舌与尝,俱无处所。即尝与味,二处虚妄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]。

  我们应当知道,味道和舌根的尝,舌是能入的功能叫做尝,尝就是舌之能入,叫做尝,师父尝一尝。舌与尝,俱无处所。即尝与味,二处本身是虚妄的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。

  [是味尘无有生处之故。此亦二法从要破中,独约尘破。尘既叵得,根岂能有]?从味道来破,这个味道从哪里来?从根生,不对;从食物生?也不对;从虚空生?统统不对,俱无处所。所以,这个味道是没有生处的,这个二法是从要破,独就尘来讲,尘也不可得,根岂能有呢?[因此当知,味尘、舌根,与舌根尝性,能尝所尝,俱无定在处所。即能尝之根,与所尝之味亦无自体可得。推究其性不变,本非因缘,其用随缘,亦非自然,乃如来藏,妙真如性。四舌味二处竟]。

  这个讲到现在有一个共同点,相是妄,性是真,这个就是佛陀所讲,凡所有相即是真。讲这个有什么好处?就是众生一切所有的享受,其实只在做梦中事,食、衣、住、行,单单一个味道的尝,每天都为这个忙不停。我打开电视,每天煎、炸、煮,每天都为了这个吃而忙,而佛陀说这个味道是虚妄的,连舌根都是虚妄的。眼根是虚妄的,我们每天都要看,结果色尘竟然也是虚妄的;耳朵每天都要听,听了师父的音声,结果听的耳根是妄,听的声尘还是妄。而我们六根是妄,六尘还是妄,因为真心没有开采出来的时候,这个时候就是这样讲。众生很可怜,身在妄中不知妄,而大家坐在这里,是身在福中不知福,有佛法可以听,福报多大!得到了究竟人生解脱的真理,恭喜大家!

  [巳五 身触二处 (分四)]

  [午初 标举二处]

  [二 约二触破]

  [三 约一触破]

  [四 结妄归真 今初]

  [阿难!汝常晨朝,以手摩头]。

  [此标举身、触二处。触尘与诸尘不同,乃以有知之身,与无知之物,合则成触。如衣服未穿身上,但属色尘,待穿身上,觉知违顺],觉知这个衣服是违还是顺,[方名为触]。好衣服是顺,不好的衣服就违。[夏天穿棉衣则违],太厚重了,就违;[穿纱衣则顺。触即身分之觉也,具有能知之用者为能触,而无知觉者为所触,是根、尘、能、所合成]。讨论的。[本科触尘,又与诸触不同,独以一身明触,头手皆身根,无外触尘],一般都是有情触摩无情,叫做触。可是,这一段,是自己的身体、自己的身根,头跟手相触,没有外触尘。[但假摩以成触相,根尘互不可分,无定处所,以例诸触,皆类此虚妄。此科乃二法从要破,独约根破也]。

  [律中佛敕弟子],[勅]就是命令。[一日三摩其头,默诵偈曰:守口摄意身莫犯],守住这个口业,修行人一句恶口都不行,口业要完全清净;摄这个意,意就不贪、不嗔、不痴;身莫犯,身就是杀、盗、淫。[莫恼一切诸有情],真正一个比丘,他绝对不会困扰一切众生的,他绝对不会一天到晚到你家去化缘;他也绝对不会一天到晚打电话给你,真正的比丘!也绝对不会去困扰任何一个修行人,或者是一切众生。[无益之苦当远离],无益就是不能成就的,不能成道的,恶知见的吃苦,没有任何的意义的。[如是行者得度世]。这样修行人,就可以超越生灭法,就是可以度他,是真正一个修行人,才有办法横度这个生死的。[此中无益之苦,指外道所修苦行,非是真因。不得实果。佛弟子中,多有外道归佛者],目犍连、舍利弗就是。[欲令舍邪从正,三摩其头,自觉落发出家,不忘为僧也。佛以阿难遵依佛敕,每日行之,故举为问焉]。

  [午二 约二触破]

  [于意云何?此摩所知,谁为能触?能为在手?为复在头]?

  说:你的意思怎么样呢?这个摩头所生出的知觉,就是触觉,到底是谁为能触?因为有能触就有所触,这能触为在于手呢?现在要找出那个能触。

  [此双征云,在汝阿难之意云何?此摩头所生之知觉,手知所摩是头,头知是手来摩,二俱有知,头手二边],到底[谁为能触者?谁为所触者?能触为在于手耶]?还是能触[为在于头耶?要阿难自审]。触的定义是什么。[触之为义,以有知者为能触,无知者为所触。能所相合,方成触义]。

  [若在于手,头则无知,云何成触?若在于头,手则无用,云何名触]?

  若能触,你要把这个能触的角度放在手的话,那么,头则无知;头则无知就是应属于无知,因为一个能触的有知,还有一个所触的无知,才能构成触。云何成触?就是有能、有所,方名为成触。但今两者,问题是出在:两者——头跟手都有知,这问题出在这个地方。若在于头,头则能知,假设这个能知是在头,手则无用,手就没有知道触之作用,无用就是无触之作用。意思就是:如果这个能触是在头来讲的话,头就变成能知了,那么,手则没有知触的作用了,完全失去知触的作用,因为所触是无知的,云何名触呢?

  再讲一遍:如果能触的是在手,头则应属于无知,云何成触?要有能、有所才叫做触。但是,现在问题来了,手跟头两者都有知,怎么办呢?若在头,头就变成能知,手就变成无知触之作用了,没有知道触的作用了,这样云何名触?为什么叫做触?云何得名于触呢?

  [若言能触在于手,而手是有知,头则应属无知。现今头亦有知,头手皆为能知,无有所知,云何可以成触?以触必有知无知],就是能知,还有所知,而所知就是无知,[能所相合之故]才叫做触。[若言能触在于头,而头是有知,手则应无知触之用?现今手亦有知,头手二俱有知,云何得名为触耶]?

  [若各各有,则汝阿难,应有二身]?

  [一身一知,世间共许,若谓头之与手,各有一知],若各个有知,那就二个知了,[则汝阿难,应有二身]?则汝阿难应当有二个身体?二个身体才二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