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變移,你怎麼會知道有這個味道呢?不名知味,不變移,你當然沒有辦法了解這個味道是什麼,舌頭就是知道味道嘛!若變移者,如果變了,舌頭只有一個,而不是多體性的,爲什麼那麼多味,卻只有一個舌頭就能知道呢?就是這個意思。
[此分兩途難破。舌以知味爲義,承上雲若不變遷移易,只知一味,則不名一舌能知衆味],所以,要跟著變,才有辦法知道其他的味道。[即失知味之義矣]。舌頭失去了(知)味,那舌頭做什麼?沒有意義啊![倘若推變移易],推移改變,[一口只有一舌,舌非有多體,雲何衆多之味,只有一舌能知,如世間一樹,能生多味之果,安有是理耶]?哪有這個道理,蘋果樹就一定生蘋果,橘子樹就一定生橘子,對不對?怎麼一棵樹也生蘋果、也生橘子、也生木瓜?他就告訴你這個道理。
[未二 破從味生]
[若生于食,食非有識,雲何知味?又食自知,即同他食,何預于汝,名味之知]?
如果說這個味道,是來自于食物,請問你:食物並沒有心、沒有識心,食物並沒有意識,如何能分辨它是有味無味呢?雲何知味呢?食物本身怎麼知道它有沒有味道?又食物自己知道有味道的話,即同他食,就變成別人在吃了,食物自己(知)有味道,是不是?別人吃的時候津津有味,就跟別人在吃一樣了。何預于汝?又不關你的事情,名味之知?豈可以說,豈可以把它命名說:這是你嘗味的知覺呢?怎麼可以名叫做你嘗味的知覺性呢?叫做豈可名爲汝舌嘗味之知覺?如果食物自己知道,就跟別人在吃一樣,別人吃的津津有味,不關你的事情,何預于汝?怎麼可以名說這個味道是你的知覺?是發生在別人身上了。
[此破味從食生。常情妄計,味生于食,故爲此破。若言味生于食品,食品非有分別之識,乃屬無知之物,若不假舌根,雲何能知味耶?縱使能知,又屬食品自知其味,何幹汝舌之事,而名汝舌嘗味之知也!如他人之食,豈可名汝舌嘗味之知乎]?
[未叁 破從空生]
[若生于空,汝啖虛空,當作何味?必其虛空,若作鹹味,既鹹汝舌,亦鹹汝面?則此界人,同于海魚!既常受鹹,了不知淡。若不識淡,亦不覺鹹,必無所知,雲何名味]?
如果說這個味道是出生在這個虛空,虛空會自己跑出味道來,若生于虛空,你好好的吃吃看;[啖]就是吃,阿難張開嘴巴吃吃虛空,當作何味?是什麼味道呢?假設說虛空如果是鹹的;既鹹汝舌,當然也鹹汝面,虛空既然能夠鹹你的舌,當然也是能夠鹹你的面,你的面也是鹹的。那麼,我們娑婆世界的人,就跟海中的魚一樣了,既常受到鹹,因爲這個世界只有鹹,就了不知淡,這個世界完全變了,當然就不知道淡味是什麼。就像海魚,海魚生在鹹海當中,它當然不知道淡是什麼。若不識淡,亦不覺鹹,如果這個味覺、這個味道,不了解淡味,當然也就不可能了解鹹味是什麼。必無所知,雲何名味?完全不知道鹹和淡,怎麼能說這個叫做味道呢?
[此破味從空生。因前從舌從食,皆已被破,勢必轉計從空而生。故此並破雲:若言味生于虛空,則空必具味],則虛空就一定有味道了,你現在把這個喡張開,啖一下,吃一下虛空,[故今啖虛空,當作何等之味?必其虛空下,按定一味;若空作鹹味,虛性周遍,汝全身在虛空之中,既能鹹汝舌,亦必鹹汝面,及汝全身,則此世界人類,都在鹹味之中,同于海魚一樣。既常受鹹,無時不在鹹中,自然了不知淡。而鹹、淡二味,相待以顯,既常受鹹味,曾不識知何者爲淡,則應亦不覺所處是鹹,以無待故無辨也]。[辨]就是沒有辨別,因爲沒有對待,就沒有辦法辨別,常在鹹中,就不知淡;常在淡中,根本就不認識鹹。[如是則必一無所知,雲何又以酥、酪、醍醐,名爲上味耶?叁分文難破竟]。完全如果必無所知,爲什麼叫做味道呢?因爲前面講的,不知道就是沒有味;可是,酥有酥味、酪有酪味、醍醐有醍醐的味道,爲什麼都知道?必無所知,當然就沒有味了;可是,爲什麼都知道,酥有酥味、酪有酪味,爲什麼?答。
[午四 結妄歸真]
[是故當知:味、舌與嘗,俱無處所。即嘗與味,二處虛妄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]。
我們應當知道,味道和舌根的嘗,舌是能入的功能叫做嘗,嘗就是舌之能入,叫做嘗,師父嘗一嘗。舌與嘗,俱無處所。即嘗與味,二處本身是虛妄的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
[是味塵無有生處之故。此亦二法從要破中,獨約塵破。塵既叵得,根豈能有]?從味道來破,這個味道從哪裏來?從根生,不對;從食物生?也不對;從虛空生?統統不對,俱無處所。所以,這個味道是沒有生處的,這個二法是從要破,獨就塵來講,塵也不可得,根豈能有呢?[因此當知,味塵、舌根,與舌根嘗性,能嘗所嘗,俱無定在處所。即能嘗之根,與所嘗之味亦無自體可得。推究其性不變,本非因緣,其用隨緣,亦非自然,乃如來藏,妙真如性。四舌味二處竟]。
這個講到現在有一個共同點,相是妄,性是真,這個就是佛陀所講,凡所有相即是真。講這個有什麼好處?就是衆生一切所有的享受,其實只在做夢中事,食、衣、住、行,單單一個味道的嘗,每天都爲這個忙不停。我打開電視,每天煎、炸、煮,每天都爲了這個吃而忙,而佛陀說這個味道是虛妄的,連舌根都是虛妄的。眼根是虛妄的,我們每天都要看,結果色塵竟然也是虛妄的;耳朵每天都要聽,聽了師父的音聲,結果聽的耳根是妄,聽的聲塵還是妄。而我們六根是妄,六塵還是妄,因爲真心沒有開采出來的時候,這個時候就是這樣講。衆生很可憐,身在妄中不知妄,而大家坐在這裏,是身在福中不知福,有佛法可以聽,福報多大!得到了究竟人生解脫的真理,恭喜大家!
[巳五 身觸二處 (分四)]
[午初 標舉二處]
[二 約二觸破]
[叁 約一觸破]
[四 結妄歸真 今初]
[阿難!汝常晨朝,以手摩頭]。
[此標舉身、觸二處。觸塵與諸塵不同,乃以有知之身,與無知之物,合則成觸。如衣服未穿身上,但屬色塵,待穿身上,覺知違順],覺知這個衣服是違還是順,[方名爲觸]。好衣服是順,不好的衣服就違。[夏天穿棉衣則違],太厚重了,就違;[穿紗衣則順。觸即身分之覺也,具有能知之用者爲能觸,而無知覺者爲所觸,是根、塵、能、所合成]。討論的。[本科觸塵,又與諸觸不同,獨以一身明觸,頭手皆身根,無外觸塵],一般都是有情觸摩無情,叫做觸。可是,這一段,是自己的身體、自己的身根,頭跟手相觸,沒有外觸塵。[但假摩以成觸相,根塵互不可分,無定處所,以例諸觸,皆類此虛妄。此科乃二法從要破,獨約根破也]。
[律中佛敕弟子],[勅]就是命令。[一日叁摩其頭,默誦偈曰:守口攝意身莫犯],守住這個口業,修行人一句惡口都不行,口業要完全清淨;攝這個意,意就不貪、不嗔、不癡;身莫犯,身就是殺、盜、淫。[莫惱一切諸有情],真正一個比丘,他絕對不會困擾一切衆生的,他絕對不會一天到晚到你家去化緣;他也絕對不會一天到晚打電話給你,真正的比丘!也絕對不會去困擾任何一個修行人,或者是一切衆生。[無益之苦當遠離],無益就是不能成就的,不能成道的,惡知見的吃苦,沒有任何的意義的。[如是行者得度世]。這樣修行人,就可以超越生滅法,就是可以度他,是真正一個修行人,才有辦法橫度這個生死的。[此中無益之苦,指外道所修苦行,非是真因。不得實果。佛弟子中,多有外道歸佛者],目犍連、舍利弗就是。[欲令舍邪從正,叁摩其頭,自覺落發出家,不忘爲僧也。佛以阿難遵依佛敕,每日行之,故舉爲問焉]。
[午二 約二觸破]
[于意雲何?此摩所知,誰爲能觸?能爲在手?爲複在頭]?
說:你的意思怎麼樣呢?這個摩頭所生出的知覺,就是觸覺,到底是誰爲能觸?因爲有能觸就有所觸,這能觸爲在于手呢?現在要找出那個能觸。
[此雙征雲,在汝阿難之意雲何?此摩頭所生之知覺,手知所摩是頭,頭知是手來摩,二俱有知,頭手二邊],到底[誰爲能觸者?誰爲所觸者?能觸爲在于手耶]?還是能觸[爲在于頭耶?要阿難自審]。觸的定義是什麼。[觸之爲義,以有知者爲能觸,無知者爲所觸。能所相合,方成觸義]。
[若在于手,頭則無知,雲何成觸?若在于頭,手則無用,雲何名觸]?
若能觸,你要把這個能觸的角度放在手的話,那麼,頭則無知;頭則無知就是應屬于無知,因爲一個能觸的有知,還有一個所觸的無知,才能構成觸。雲何成觸?就是有能、有所,方名爲成觸。但今兩者,問題是出在:兩者——頭跟手都有知,這問題出在這個地方。若在于頭,頭則能知,假設這個能知是在頭,手則無用,手就沒有知道觸之作用,無用就是無觸之作用。意思就是:如果這個能觸是在頭來講的話,頭就變成能知了,那麼,手則沒有知觸的作用了,完全失去知觸的作用,因爲所觸是無知的,雲何名觸呢?
再講一遍:如果能觸的是在手,頭則應屬于無知,雲何成觸?要有能、有所才叫做觸。但是,現在問題來了,手跟頭兩者都有知,怎麼辦呢?若在頭,頭就變成能知,手就變成無知觸之作用了,沒有知道觸的作用了,這樣雲何名觸?爲什麼叫做觸?雲何得名于觸呢?
[若言能觸在于手,而手是有知,頭則應屬無知。現今頭亦有知,頭手皆爲能知,無有所知,雲何可以成觸?以觸必有知無知],就是能知,還有所知,而所知就是無知,[能所相合之故]才叫做觸。[若言能觸在于頭,而頭是有知,手則應無知觸之用?現今手亦有知,頭手二俱有知,雲何得名爲觸耶]?
[若各各有,則汝阿難,應有二身]?
[一身一知,世間共許,若謂頭之與手,各有一知],若各個有知,那就二個知了,[則汝阿難,應有二身]?則汝阿難應當有二個身體?二個身體才二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二處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