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一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[《博物志》云:“汉武帝时,西国遣使,献异香四枚于朝,汉制香不满斤不得受]。大使没办法解释,因为太轻了,[使乃将其香,取如大豆许,着在宫门上,香闻长安四十里],哇![经月乃歇,帝乃受之]。如果我们流通处能够拿到这个,我马上烧一颗给你闻,你听经听得那么辛苦,我马上烧!那你就在这里吃、在这里住,就住一个月,经月乃歇,就一直闻香,闻到你没有生病为止!为什么?百病都去了,我愿意这样做!如果有的话,说实在话,爸爸买不起,怎么买得起?吓死人了!全世界的银行领出来,也买不起,我没有办法,普通香将就着闻了,这个没有办法![后长安瘟疫流行,博士奏请,焚香一枚,四十里间,民疫皆愈]。哇!这不得了,看起来真吓人,有这种香![此异香功用殊胜之明证也]。

  [午二 详以征起]

  [于意云何?此香为复生旃檀木;生于汝鼻;为生于空]?

  这个香到底是从旃檀木烧出来的,还是来自于鼻?还是来自于虚空呢?问这个香到底从哪里来。[以上眼、色、耳、声四处,乃更互破]。眼根生色尘?还是色尘生眼见呢?[此科乃二法从要破],从重要的,你只要悟入这个香尘从哪里来?是从旃檀木生?从鼻生?从虚空生?好好的找,结果发现一法无生。[故但征香尘,了无生处,如两木相倚,推倒一边,则两木皆倒矣]。一切法,你好好冷静的话,冷静分析,一切法本自无生,就是永恒;无生就是永恒,色即是空,色就是绝对,绝对就存在,色就是永恒的存在,就是这样。所以,讲相妄,是站在凡夫角度讲的;站在圣人的角度讲,唯是一真,性相不二。

  [午三 分文难破 (分三)]

  [未初 破从鼻生]

  [二 破从空生]

  [三 破从香生 今初]

  [阿难!若复此香,生于汝鼻,称鼻所生,当从鼻出,鼻非旃檀,云何鼻中有旃檀气?称汝闻香,当于鼻入,鼻中出香,说闻非义]?

  解释一下:阿难,如果说这个香气,是由你的鼻根自己跑出来的,称鼻所生,你一定要说:这个香气是你的鼻子自己产生的,当从鼻出,称鼻所生,如果说从鼻子所生,就应当从鼻子出来。鼻又不是旃檀香,为什么鼻中自己会跑出来有香气呢?称汝闻香,名称叫做闻,闻应当是入啊,香由外来入于你的鼻,这个叫做闻,闻就是入嘛!气来入你的鼻叫做闻嘛!名称就是你闻香,就是香来入于你的鼻,这样名称才对称嘛!当于鼻入,应当香气来入于你的鼻,叫做闻香。鼻中变成出香了,本来香来到你的鼻子闻,叫做闻香,现在不是,你鼻子产生香气,叫鼻中出香。说闻非义,说这个香来入于你的鼻让你闻,这个是不合义理的,讲这个闻是错的!闻是由外来你的鼻根,现在你的鼻根自己产生香气跑出来,说闻当然非义了。

  [若谓此香,生于汝鼻,既称此香,是鼻所生,应当香气从鼻而出,方合生义;鼻非旃檀,云何鼻中有旃檀气?此约体用相违破。鼻是肉体,而非旃檀香体,异体不能发用],香有香的体性,鼻非旃檀香,鼻子怎么能够出香呢?[云何肉鼻之中,而有发生旃檀气之用?称汝闻香,当于鼻入,鼻中出香,说闻非义者:此约名义不符破。闻字是名,以入为义],来入叫做闻。[称汝闻香],说你闻到香,[应当于汝鼻入,现鼻中生出香气,名义不符,故难曰:“说闻非义”。则香不从鼻生也,明矣]!

  [未二 破从空生]

  [若生于空,空性常恒,香应常在,何藉炉中,爇此枯木]?

  [爇]ruo就是焚烧。如果是香气从这个虚空自己产生的,那么,空性是常恒的、虚空是常恒的,香应当常在,又何必借这个炉中来爇,就是焚烧;爇此枯木就是焚烧的意思。

  [若谓此香,不从肉鼻所生,乃生于鼻孔中之空者,鼻孔之空],鼻孔中虚空,[与世界之空无二。空性常恒不变,所生之香,亦应常在,一切得皆有香气,又何藉炉中],又何必借炉中,[爇此枯木,然后有香?未爇无香],没有焚烧的时候没有香,[足显不从空生也,明矣]!

  [未三 破从香生]

  [若生于木,则此香质,因爇成烟。若鼻得闻,合蒙烟气!其烟腾空,未及遥远,四十里内,云何已闻]?

  这个是破从香来,一般认为,味道一定是从香来,佛陀在这里讲:不是。如果说这个香气,是来自于旃檀香的香木,则此香质,应当这样如此说;因爇成烟,这个枯木要烧出烟,随着烟要飘四十里,到你的鼻子你才闻得到。因爇成烟,要烧成烟,随这个烟跑,你才闻得到香。若鼻得闻,合蒙烟气,如果说鼻子要闻,当然一定要有气来,没有气来,你怎么闻?如果鼻子得闻,那是合当蒙受烟气,有烟气,鼻子才得闻。现在不是,现在佛陀说,其烟才腾空而已,未及遥远,没有一点距离,室罗筏城四十里内,云何已经同时闻到香气?为什么?这表示闻到这个香气跟烟没有关系,跟木没有关系。

  [香生于木,常情共计。故破云:若生于木,则此香之木质,因爇成烟,乃可通于鼻中。若鼻得闻,合当蒙受烟气!今其烟腾空,未及遥远,室罗筏城,四十里内,同时闻气,足征],足以证明,[非生于木明矣],这是很明显的道理。[故以云何已闻反难焉]。云何已闻?还不到四十里。意思就是:这个烟冲上来都还不到四十里,冲上来才一点点,四十里外都闻到了!为什么?反问过来。[未三破香从木生。合上二科,三分文难破竟]。

  [午四 结妄归真]

  [是故当知:香鼻与闻,俱无处所。即嗅与香,二处虚妄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]。

  我们应当了解,香就是尘,鼻就是根,与闻就是闻性,俱无处所。即嗅与香,嗅就是鼻根,外尘香尘,二处本来就是虚妄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。

  [是香尘无从来之故,应当悟知。香尘与鼻根,指浮、胜二根],是指浮尘根跟胜义二根,[及托根之嗅闻性,仍属根、尘二处,非有三法也]。并不是有根、尘、识,只有二处而已;因为这个闻性,是托于浮尘、胜义根当中,所以,这里只有二处(根、尘),非有三处,不能把闻性列为一处。[俱无处所者:外尘之处,既已叵得,内根之处,亦复不立,故曰:“俱无”。即嗅闻与香尘二处之体,亦属虚妄;无体曰虚,伪现曰妄,但有虚妄名相,若究其源,不从根生木生],意思就是:不从鼻根而生,根生就是鼻根;木生,不从外在的枯木而生。[则非因缘所生法;又不从空生,则非自然性,惟是如来藏,妙真如性也。三鼻、香二处竟]。我们点这个香,应当了解香是表法的,持戒就有香。我们要有道德、要有因果、要有好的品性,人人赞叹,这个就是香,比我们点外在的香更重要!所以,一个修行人,不但要有智慧,最重要的要有品德、要有人格,僧要有僧格,那么这样受人人尊敬,持戒清净,人人赞叹,对因果负责,人人称颂,这个就是香,戒定真香,我们大家都唱这个赞,为什么称为戒定真香?持戒、禅定是真正的香,人人赞叹的香,而这个香还会传送。

  [巳四 舌味二处 (分四)]

  [午初 标举二虔]

  [二 详以征起]

  [三 分文难破]

  [四 结妄归真 今初]

  我们讲了眼、耳、鼻了,现在讲舌味二处。

  [阿难!汝常二时,众中持钵,其间或遇酥、酪、醍醐,名为上味]。

  说:阿难!汝常就是平常,二时是指早餐跟午餐,因为比丘过午不食。在大众当中持这个钵,如果有因缘,其间就是或有因缘,会碰到好的味道,像酥啊、酪啊;醍醐是最上味,提炼到最上味的,名为上味。

  [此标举舌味二处。而舌处寄遇字之中]。安放在一个[遇]字当中。[常即寻常日用;二时乃早食、午食时也。酥、酪、醍醐,皆从乳生,从乳出酪,从酪出生酥,从生酥出熟酥],一步一步,味道也是提升,愈做愈好。从熟酥又碰到最上味的醍醐,[从熟酥出醍醐。其间或遇此等之味,名为上味]。

  [午二 详以征起]

  [于意云何?此味为复生于空中?生于舌中?为生食中]?

  这个就详以征起了,好好的仔细问一下,这个味道到底从哪里来?是来自于虚空呢?还是这个味道来自于舌根呢?还是从食物当中产生味道呢?好好的问一下,要让阿难好好的体悟一切法无生。

  [午三 分文难破 (分三)]

  [未初 破从舌生]

  [二 破从味生]

  [三 破从空生 今初]

  [阿难!若复此味,生于汝舌,在汝口中,只有一舌,其舌尔时,已成酥味,遇黑石蜜,应不推移]?

  阿难,如果说这个味道,不借重外面,而你自己会跑出,从舌根跑出来,这个味道自己突然从舌根跑出来,不借重于外面的味尘的话,说:生于汝舌根。意思是你的舌根自己跑出味。在汝口中,只有一舌,一个舌头也只能生出一个味道。举个例子:已经成酥味的时候,如果你先吃到这个酥,这个舌根产生酥味的时候,因为舌根已经有跑出来,生出一味的话,已经成为酥味,不能再尝其它的味。因为只有一个舌头,只能生出一味,其舌而时已生酥味的这个时候,怎么样?遇到黑石蜜,就是所谓的甘蔗糖、冰糖,应不推移,推移就是变化再生其他之味。为什么?推移就是没有办法再变化了,因为舌已经成为酥味了;已经成为酥味,这个舌头就是这种味道,碰到了黑石蜜,当然就没有办法跟着变化,认识这个黑石蜜甜的味道,没有办法再推移;[推移]就是变化。

  [此先破味从舌生。若复此味,生汝阿难之舌,在汝口中,只有一舌,亦只能生出一味,譬如果树,一树只能生一味之果。其舌尔时遇酥,已成酥味,或更遇黑石蜜时,自应不推变,不移易,不至再生甜味。《善见律》云:黑石蜜,即甘蔗糖。色黑、质坚、味甜,故名黑石蜜]。

  [若不变移,不名知味;若变移者,舌非多体,云何多味,一舌之知]?

  这个分两个角度都不对,变移也不对,不变移也不对。如果变也是不对,变跟不变都不对。若不变移,不名知味,不变移就是如果不变迁一下、改变一下,你怎么会知道其他的味道?若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