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!汝更听此,祇陀园中,食办击鼓,众集撞钟,钟鼓音声,前后相续]。
这个文字简单,解释一下:阿难!你好好的听一听,在祇陀园中,你看,食办,这个[办]就是食物都准备好,准备好要吃饭,这个叫食办。准备好的时候,要击鼓、还有撞钟,所以叫做食办击鼓,要不然大家怎么知道吃饭的时间呢。食办击鼓就是先准备好饮食了,要准备击鼓来集众了。众集就撞钟,所以,钟鼓的音声就前后相续,咚咚锵~~音声就出来了。
[此标举耳、声二处;听即耳,钟鼓为声]。
[午二 双以征起]
分两个角度来征询、征问。
[于意云何?此等为是声来耳边?耳往声处]?
说:阿难!你的意思怎么样呢?食物办好了,击鼓、撞钟,这个时候有音声出现,这个时候到底是声音跑来你阿难的耳朵边让你闻?还是你的耳根、耳朵跑去声音那边闻声音?
[闻非自然生,因声而闻];这是众所皆知。[声非自然生,因闻有声。在汝之意,以为如何?为是声来耳边而闻耶?为是耳往声处而闻耶!边字即处也。声处下,应有为无来往一句],把笔拿起来,经文,于意云何,此等为是声来耳边?耳往声处?为无来往?经文这样就非常的完整。[盖有来往,是凡小妄情,无来往是权宗所计。彼谓耳、声二处,离中知故],离的意思就是要有一点距离。我们听声音要与耳根有一点距离,没有距离怎么听。耳根跟音声要有距离,没有距离不能闻,跟身体触尘不一样,身体触尘不能有距离,耳根没有距离不能闻。这个耳根很小声还可以,很大声的时候没有办法!所以,要有一点距离才起作用。就是耳机塞在你的耳朵,跟耳根还是有一点点距离。[今了义之教,故并破之]。后面[分破中有若无来往句],所以[此应是缺漏]。很清楚的后面就会讲到若无来往。
[午三 分文难破 (分三)]
[未初 声来耳边]
[二 耳往声处]
[三 无来无往 今初]
[阿难!若复此声来于耳边,如我乞食,室罗筏城,在祗陀林,则无有我;此声必来,阿难耳处,目连迦叶,应不俱闻?何况其中,一千二百五十沙门,一闻钟声,同来食处]?
解释一下:阿难!如果这个声音来到你阿难的耳边,就是声音自己跑来你阿难的耳边。比喻如我乞食,如来出外去乞食,这一段是比喻。如我乞食到了室罗筏城,那么这个时候在祇陀林中就一定没有如来,则无有我,这个[我]是指如来,则无有如来,因为这个色身只有一个。意思就是佛陀如果在室罗筏城,那么,你在祇陀林就一定看不到如来,因为这里是比喻声音来到阿难的耳根,所以佛陀比喻。此声如果一定来到阿难的耳处,这个声音如果一定跑到你阿难的耳朵没有跑到其他地方,那么请问:其他人听得到吗?当然听不到了!假设说声音一定跑到你阿难的耳朵,那么,其他人不可能闻到。所以,那个时候,目连、迦叶应不俱闻,[俱]就同时,应当不会同时听到,因为声音已经跑到你阿难来了,怎么再可能跑到目连跟迦叶的耳朵呢?何况这其中一千二百五十个沙门,一听到钟声,当~~~~同来食处,一起来,这表示说声音没有来到阿难的耳处;也不只来到你阿难耳处,还来到一千二百五十个沙门,这个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?怎么样来解读呢?
[此约声来耳处破。以声一耳多],以声是一种,耳朵就很多,[不能遍至。如我下法喻合辨:喻中如来乞食城中,林中则无];那么祇陀林中则没有如来,[法中声来阿难耳处,余众则无]。其他都听不到。[故曰:“目连、迦叶,应不俱闻。”何况下,反显一声众闻,同来食处,则计声来耳边者,妄也]。是不实在的。声音没有来到你阿难的耳,为什么?因为别人还听到!
[未二 耳往声处]
[若复汝耳,往彼声边,如我归住祇陀林中,在室罗城,则无有我。汝闻鼓声,其耳已往击鼓之处,种声齐出,应不俱闻!何况其中,象、马、牛羊,种种音响]?
这一句是告诉你:如果说耳往声处,这是不对的!阿难!若复你的耳朵、耳根,主动的跑到声音的那一边去闻,跑到那一边了。就像我如来回来,安住在祇陀林的这个时候,在室罗筏城就一定无有我,也一定看不到如来,因为我已经到祇陀林了。如闻鼓声,阿难!你听到这个鼓声的时候,那个时候,我们允许你说:耳往彼声边,这个时候来讲。当你听到鼓声的时候,你的耳根已经跑到击鼓的这个地方,去能所互缘了。那么,现在钟声齐出,应不俱闻。因为你的耳朵跑到鼓的那个地方去了,钟声就应该听不到,应当听不到钟声才对啊!不但听到钟声,何况还听到象声、马声、牛声、羊声、种种的音声,都听得很清楚啊!咦?你阿难都听得很清楚,这表示说耳往声处去是不对的。
[此约耳往声处破。以闻一],[闻]就是闻性,是一,而[声多,不能遍往。如我下法喻合辨:喻中如来归住林中,城里则无;法中耳往击鼓之处,钟处则无]。就听不到钟声了。[故钟声齐出,应不俱闻],你阿难应当听不到啊,但事实上不是,鼓声、钟声你都听得很清楚。[何况其他种种音响],你都听得很清楚啊![而岂得闻耶]?这表示你的耳根并没有跑到声音的地方去。[今能闻众声,则计耳往声处者,亦妄也]。是不对的。
[未三 无来无往]
[若无来往,亦复无闻]。
如果你硬要说,那就是根、尘没有来往,根尘没有来往你听到什么?根尘不相到,无闻;若无来往,根没有来到尘,尘没有来到根,你怎么听得到音声呢?若无来往,当然听不到;亦复无闻,当然一点声音也没有,根尘不相到嘛!
[此恐防转计。因来往被破,则计无来无往,情所必至,故为此破。如无来往,则根、尘两不相到,故曰:亦复无闻]。当然听不到,[今众声皆闻],什么都听得很清楚,[则计无来往者,亦妄也]。
[问:“此中耳、声二处,既非有来有往,亦非无来无往,毕竟如何成闻?”答:“按本经,大乘了义,根尘俱周法界],只要缘起它就显现,虽显现,但其实是妄。意思就是说:这个色声香味触法,随时都会显现,看你有没有缘起?而缘起就是幻,但是,我们的本性是完全清净的。为什么根尘俱周法界呢?因为七大都是如来藏性,周遍法界,我们这个色身,就是地水火风空见识所构成的,因此根尘是俱周法界的。
[如七大文云: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]。意思就是说:我们六根、六尘完全是遍满法界的,只要有因缘,它就会显现。[今以无线电可以证信,外国广播,按时收听,彼处一说,此处即闻],那个时候,圆瑛法师认识的只有无线电,哇!他如果活在我们这个时代,那什么无线电?全部都是卫星!不但无线电可以证明,现在卫星就完全没有距离了,借着因缘它就会显现了。[如同一室谈话,岂有来去之相?此即根性周遍,托缘便显],托种种的因缘,便显现出来。所以,[应知性本自遍,但托缘显],只是托缘而显现,[非藉缘生],注意那个[生],有实体性叫做生,实实在在生喔,这个要观念很清楚!因此性本自遍,法界六根、六尘,只是看看有没有缘,托缘而显,是假借缘而显现。注意!托缘而显是暂时的、是空无自性的、是无生的;非借缘生,这个缘生,生则有实,不是空无自性。一个东西生,有没有实实在在的生?
这一对年轻人结婚了,生了一个儿子,有真正的生吗?没有!这个孩子分析起来空无自性,这个孩子一不小心死了,孩子变成一堆骨灰,这个孩子有没有真正的生出来呢?没有!是藉着父母的因缘生,所以在这里要非常的小心,佛法它就是一个关键。这个一般你看不来,为什么但托缘显,非借缘生呢?诸位![显]是暂时的,[生]是有实体性的,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,有实体性就不对,因为万法没有真正的生,万法都是缘起性,都是空性的,没有真正的生,缘生即是无生。[尘性亦复如是。三分文难破竟]。
[午四 结妄归真]
[是故当知:听与音声,俱无处所。即听与声,二处虚妄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]。
[是有无来、往俱非之故,应当悟明,耳根之听,与音声之尘,俱无内外定在之处所。即听与声,二处自体,亦不可得;说谁来往,及不来往,亦不过虚妄名相而已。其性本即如来藏性,非因缘、自然二种戏论矣]!万法缘起不可得、空性,完全都是戏论。[问:无来无往,与根、尘俱遍法界同旨,离中知,即无来往,何亦被破]?意思是耳根要跟声尘分开来,要有一点距离才听得到,这个不是无来往吗?为什么连这个也破呢?[答:根、尘俱遍,实属一体],根跟尘其实是同一个体性的,同一个本性的,[同一如来藏,安可言离]?安可言有距离呢?[若有离,则成二矣!今唯一性,故须并破。二耳声处竟]。讲有离,那是因为方便说。
[巳三 鼻香处 (分四)]
[午初 标举二处]
[二 详以征起]
[三 分文难破]
[四 结妄归真 今初]
[阿难!汝又嗅此,炉中旃檀,此香若复然于一铢,室罗筏城四十里内,同时闻气]。
阿难,你又好好的嗅一下炉中这个旃檀香,这个香只要燃一铢;二十四铢是一两,就是二十四分之一两,燃那一点点,整个室罗筏城四十里内,就同时闻到这个香气。
[此标举鼻香二处。鼻即鼻;旃檀、香也,义翻与药],给你这个药。[嗅之可以除病,亦云“牛头旃檀”,出北俱卢洲,牛头山中。《法华经》云:“此香六铢,价值娑婆世界”是也]。异香是特殊的香,没于一般的香。我们流通处要卖这个的话谁买得起,六铢价值娑婆世界,所有银行都领出来!所以,这个佛经看一看,理解一下就可以了,表示很珍贵的意思。[此乃异香,功用殊胜。若复然于一铢,室罗筏城,四十里内,同于一时,俱闻香气。《律历志》云:二十四铢为一两。每铢乃四分一厘,六毫六丝六忽]。厘的十分之一叫做毫;毫的十分之一叫做丝;丝的十分之一叫做忽,也就是厘的千分之一。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