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标举二处]
[二 双以征起]
[三 分文难破]
[四 结妄归真 今初]
[阿难!汝且观此:祇陀树林,及诸泉池]。
这个是标眼根还有色尘二处,[此标举眼、色二处,观即眼处,余为尘处]。
[午二 双以征起]
[于意云何?此等为是,色生眼见?眼生色相]?
说:于意云何?此等为是,到底是色生眼见就是:因为色法而生出眼根的见性?或者是眼睛的见性、眼根的见性,生出了这个外在的色尘相?到底是色尘生眼见?还是眼根生色相?因为根、尘它是缘起,所以,到底是由哪一个角度?佛分二个角度,色生眼见,或者是眼生色相,二个角度来讨论。
[此约权宗],权宗是不究竟的,姑且允许你这么说,根在内,尘在外,姑且允许你这么说。[心、法相生为问。由法生故,种种心生;由心生故,种种法生]。这个权教菩萨都是这么说,法由心生,心生,种种法就生。[故征云:在汝之意以为如何]?在你的意思是如何?[还是色尘生出眼见耶?还是眼根生出色相耶]?还是眼根的见性生出色相呢?[双开两途为问,下乃分破]。佛陀一一来破除。
[午三 分文难破 (分二)]
[未初 破眼见生色]
[二 破色生眼见 今初]
[阿难!若复眼根生色相者,见空非色,色性应销,销则显发一切都无;色相既无,谁明空质?空亦如是]。
[若]就是假设,[若复]就是假设说,站在眼根生色相的角度,就是眼根能生出这个色相。换句话说:这个色尘相是被眼根所生出来的,就姑且允许你这样说,因为眼根对色相,是权教菩萨一直以来很难破除的,因为他认同眼根在内,色尘在外。好!那么,现在你见到了种种色,佛陀就问你:到底是眼根,从眼根生出来的色相?还是色尘生出来眼见?所以,第一段它就来讨论:若复眼根生色相者,就是用这个角度,先允许你的存在,眼根变成能生,色尘变成所生。眼根生色相者,眼根能生出这个色尘,见空非色,色性应销,当他见到这个虚空的时候,因为虚空是没有色相,虚空非色就是非有色相。见空非色,当他眼根见到了虚空的时候,虚空并没有色相。没有这个色相,色性应销,就是生色相的功能应当就消失了。因为前面允许眼根生这个色相,现在看虚空什么相都没有,所以说见空非色,见到了虚空的时候,虚空非有色相,那么,这个眼根所生出来的色尘变成没有,所以叫做色性应销。
色性应销就变成怎么样?销则显发一切都无,为什么呢?色性应销,因为眼根生不出色相,表示外在的尘生不出来,就是能生的见性也没有,外在的色尘生不出来,因为色尘是由眼根所生嘛,在这里允许你暂时这样讲的。为什么色性应销?因为见到虚空的时候,虚空取代了生色的这个功能,所以,没有办法生出这个色相。那么,这个色性应销,色性应销是因为见性所生出来,色性就是所生,所生没有,当然见性就生不出来,见性当然也没有;所生没有,能生当然没有啊!表示见性就消失!见性消失,能生的见性就销亡。所以,色性应销,色相就销亡了,表示见性也没有。
销则显发一切都无,连色相都没有;连色相都没有,无从比较,既没有色相,当然衬托不出虚空了。所以,销则显发一切都无,色相既无,连色相都不存在,谁明空质呢?谁能够从千差万别的色相,去衬托相同的虚空相呢?谁明空质,这个[空质]就是虚空,谁能够衬托出虚空呢?不是千差万别的色尘没有了,因为眼能见的这个见性,已经没有能力生出这个色尘了。所以,显发一切都无,色相既无,连这个色相都没有,谁明空质?谁来说明,或者是衬托出虚空?没有!空亦如是,为什么呢?就是转过来,若复眼根生这个色相,现在把它转过来,说:若复眼根生这个空相,就是:空亦如是。空亦如是,这个就表示换一个角度讲了:若复眼根生空相的时候,那么,见色非空之时,空性应销,销则显发一切都无,空相既无,谁明色质?就是这个意思。就是跟那个色相转,彻底的转换过来。
好!再讲一遍,好象没什么反应。阿难,若复眼根生色相者,见空非色,色性应销,销则显发一切都无,色相既无,谁明空质?空亦如是。[复]就是假设说,我们允许你这样说、允许你这样假设,眼根能生出外在的色相、这个色尘相,当他眼根见到虚空之相的时候,这个虚空相并没有色相,表示失去了所生的色相。眼根能生出色相,现在色相被虚空所取代,没有色相了,所以,见虚空的时候,并没有看到千差万别的色相,这个时候色性应销,因为生色的功能已经消失了,因为你看到的是虚空,同一个相的虚空。所以,色性应销,意思就是眼根所生的色相就没有了,能生的色性功能也已经消失了,所以叫做色性应销,色性没有了!销则显发一切都无,没有千差万别的色法,一切都无,色相既然都没有,谁明空质就是又有谁能衬托出虚空呢?好!反过来说:空亦如是,如果眼根能生出空相,就是站在这个角度:若复眼根能生出空相,那么,见色非空之时,空性就应销,销则显发一切都无,空相既无呢,谁明色质?就是这个道理。空亦如是,因为文繁不再重复。
[此破眼生色相]。这个是破眼根而生出色相,眼根是能生,色相是所生。[故呼阿难,而告之曰:若复内之眼根,生出外之色相者],这个时候[则眼具生色之性],这个是暂时允许你这么说:其实这个假设是错误的。[设或见空之时],当他眼根见到虚空的时候,虚空[而非色相,是所生之色相既无,而能生之色性(指眼见)],没有所,哪里有能呢?对不对?能生的色性当然就没有。[应即销亡]!没有所生的色相,当然能生的色性就一定没有,指这个眼见应当就销亡,连见性都销亡了,那还用说吗?[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者:销字即能生之见销亡],既然没有了,[而所生之色亦无],这种种差别的色相既然没有,就是[色相既无,空相亦复叵得]?虚空之相当然也不可得,[故曰显发一切都无]。
[色相既无,谁明(显也)空质者]:我们晓得,[言空、色相形而显],互相衬托的叫做相形而显的,空、色相形而显。[色相既无,空应不显矣]。没有色相,哪里显出虚空?这个是对立衬托的。反过来说,[反言无色],无色相,[将谁显空?此二句,即解释显发一切都无之义。空亦如是者]:因为文繁不再重复,因此就讲空亦如是。把它完整的句子就是这样。
[例破眼生空相],就是刚刚讲的:眼生色相破了;现在换另外一个角度破,眼生空相,[空、色俱为眼根所对之境,故须例破云:若复眼根生空相者,见色非空之时,空性应销,销则显发一切都无,空相既无,谁明色质]?谁能够显出这个色质呢?[为避文繁,故总例之曰:空亦如是]。前面是能生的根生出色尘,现在换另外一个角度,色尘变成能生,眼见变成所生,交换角度。这里色尘能生眼见。
[未二 破色生眼见]
[若复色尘生眼见者,观空非色,见即销亡,亡则都无,谁明空、色]?
如果说,色尘假设说能生出眼睛的见性,用这样来假设,允许你暂时这么说。外在的生尘,允许你暂时这么说,能生出眼根的见性。那么,观空非色,见即销亡,我们观看虚空的时候,这个时候并没有色相。能生见性的色尘就灭了、就销亡了,见性就已经没有了,亡则都无,一切统统没有,见性都没有了,哪来的空、色啊?谁明空、色?见性都没有了,哪来的空、色?谁能够明了显现出空跟色呢?空、色都是由见性来显的。
再讲一遍,这个角度是破色生眼见,若复色尘生眼见者,如果允许你这么说,色尘能生出眼根的见性,那么,当我们观看虚空的时候,虚空非色,虚空并没有这个色相;没有色相,就表示能生出来见性之色尘已经灭了,因为色尘生出见性嘛,连这个色都没有了,就表示能生出的色尘、能生见性的色尘,就已经灭掉了,即销亡了,销亡就是失去功能了。见性既然都销亡了,失去作用了,亡则一切都无,见性即销亡了,那么,一切见性都没有了,见性没有,谁为明这个虚空还有色相呢?
[此破色生眼见。若复外之色尘,能生内之眼见者,观空之时,而非色相],观看虚空的时候,虚空并没有色相,[是能生见之色尘已灭],因为不能生见,没有看到色尘。[而所生之见,即应销亡!然见既销亡,则一切都无;既无能见,则将谁来明是空是色,故曰:谁明空色?则见与色、空,一总都无矣。准上亦应有空亦如是句。三分文难破竟]。
[午四 结妄归真]
[是故当知:见与色、空、俱无处所。即色与见,二处虚妄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]。
所以,我们应当了解,见性、色相,还有虚空,俱无处所。就是外在的色尘与眼根的见性,这二处其实是虚妄的,那个执着分别心其实是不存在的,那只是因为缘起如幻的道理,相妄性真。所以,不能说它是因缘法,因为因缘法是二乘人所允许的;也非外道的自然性。
[此科结云:由是义故,应当起智观察,了知能见之眼根,与所见之色、空,俱无定在之处所。以眼不生色,则色无处所];眼根不生外在的色尘,则色无处所,因为是虚妄非实。色尘也不生眼根能见之见性,[色不生眼],前面已经破了。[则见无处所],所以前面讲:眼不生色,色无处所,色不生眼,则见无处所。[此且明其无内、外二处耳。即色与见,二处虚妄者:即色尘与眼见,二处之体],就是找不到,[亦属虚妄,以无体曰虚,伪现曰妄。前文云:见与见缘,如虚空华,本无所有]。见分、相分都不可得。[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者:亦如前文云:其性真为妙觉明体,本非权乘所计之因缘性,及外道所计之自然性;以因缘、自然,俱为戏论矣。初眼色处竟]。都是不可得。底下讲耳对声尘,耳声处。
[巳二 耳声处 (分四)]
[午初 标举二处]
[二 双以征起]
[三 分文难破]
[四 结妄归真 今初]
[阿难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