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顶首楞严经
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讲题: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
日期:2009.6.5——2009.6.6
片数:共2片(本片为第1片)DVD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(三称)
我们已经讲过了五阴、六入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,今天我们要进入十二处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。如果前面的有一点点模糊,那么今天的课程就会很艰涩,十八处就会更难!所以,我们现在还处于《楞严经》的难度,算是高难度的地方,所以,一定要再把白话文念一遍。
[卯三 会十二处即藏性 (分二)]
[辰初 总征]
[二 别破 今初]
[复次,阿难!云何十二处,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]?
十二处就是六根、六处(就是六尘),就是十二处。
[此总标十二处即藏性]。这个即藏性是什么?就是看你有没有悟?没有悟,就会意识能所不断;悟了以后就是藏性。所以,十二处当体即空,就是如来藏性,就是这个意思,看你有没有悟?[处者方所也,定在也。以权教相宗说,根一定在内,尘一定在外,眼唯对色],眼根是唯对这个色尘,[耳唯对声等,内外各六处,故名十二处],二六十二,[亦名十二入;谓取境],站在取境的角度来说,[则以根入尘],站在取境的角度是六根入于六尘。站在受境的角度,接受境界的角度,尘变成主动——能,[受境,则以尘入根],外面的六尘来入于六根,也就是从六根进入我们的内心。[通为能入,亦通为所入],站在取境的角度,根是能,尘是所;站在受境的角度,尘是能,根是所,所以,通为能入,亦通为所入,[故名为入]。在这十二处当中,[六科中],六科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眼睛就是对色尘,耳就是对声;意就是对法尘。所以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对这个色、声、舌、味、触、法,就是这六科。
六科中,[前二眼、色]、眼根对这个色尘,耳根对这个声尘,[耳、声四处],这四个地方,[约根尘互破],意思就是单根来讨论,单尘来讨论,叫做根尘互破。单根生尘对不对?或者是尘来生这个见性?一一来破,叫做互破。[身、触],触就是离合,身、触这[二处],身体就是离跟合,就是触。这二处[独约根破],根,一个身根,没有身根,哪里有触尘呢?[余六处皆约尘破,循循善诱,巧为开发,一一显其相妄性真,全事即理也]。相妄性真,为什么讲相是妄?因为相是缘起,所以是妄,本无自性,因为相是生灭,所以相是妄;因为相是无常,所以相是妄。所谓相是妄,因为它是一合相、不实在相、没有究竟体相,所以叫做相妄。性真就是我们的本心就一直存在,但看你悟不悟。相妄性真就在告诉你,修行要在真心里面寻找,而不是在相。所以,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,就是如果你不认识这个不生灭的真心、如来藏性,那么,学法就变成永远在妄上取妄。所以,不能在相上一直修行,这样头磕破了,也没有办法成道。
全事即理,为什么叫做全事即理呢?这个就是:是法住法位,世间相常住,因空、缘空、果空,本末究竟,皆不可得。所以,站在事相来讲,有因、缘、果、报、本末究竟;站在理上来讲,一切法无生。所以,每一法都安住在自己的角度,无论是事相上的角度,不坏事相;无论是空性的理上来讲。所以,每一法其实都安住在各个的角度,看你怎么去讨论它,所以叫做全事即理。为什么全事即理?事相就是理体,理体就是事相,不能离开。
[本科十二处,为如来对迷色重迷心轻者,开色合心]:迷色比较重的,就是对色法不了解的。一般如果没有研究佛法的,这一句他就会搞混了;喔!迷色比较重,那就是很好色了!完蛋了!那就一定会把这样解读。所以,这个佛法是专业的领域,就需要专业的人来解读。为如来对迷色得,迷这个色法比较重的人,意思就是对色法不是很清楚的;迷心比较轻者,所以,开色合心,色法有十一,合心法只有一个,就是色法多谈一点,心法少谈一点,因为他对这个色法不了解。[开一色法,为六尘、五根],六尘就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;五根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;那么,意根属于心法。所以,就把这个五蕴的色,列为是色法以外;[合受、想、行、识四阴心法],就是共同来讨论,[为一意根,故说十二处]。为一个心法,六根、六尘加起来十二,只有一个心法,就是意根,那么,其他就是十一处统统是色法。
[根、尘互相依倚],就像芦苇,或者是二根木材,常常在中观思想里面讲的:用这个芦苇来比喻,两根芦苇、或者是两根木棒互相搭起来,抽掉一根,另外一根就倒了。他常常在强调这个互依,就是无自性的意思,根依靠尘,尘又依靠根,这个是权教菩萨一直这样讨论的。[下文云:根尘同源,缚脱无二,迷晦即无明,发明便解脱]。能缘的根在跟所缘的尘境,其实都是同一个自体,来自一个自体分。也就是根就是见分,尘就是相分,见相二分,其实都来自于自体分。缚脱无二,束缚也是根尘,能缘的根,攀缘所缘的尘;[缚]就是内心打结、起烦恼。如果要解脱也是在这个地方,根跟尘,你只要悟了,根不可得,尘不可得,脱也是这样解脱。所以,让你束缚的地方,也是同时让你解脱的地方,这个意思就是:烦恼即菩提,[缚]就是烦恼,烦恼当体即空,就是菩提,不二。
因此,我们修学佛道,不能说一直要找到一个怎么样好的环境,有时候福报不够找不到!记住!最重要要找一个好的心境,一个好的环境是绝对不如一个好的心境的。因此,无论是束缚跟解脱,不二就是当下的意思,就在当下,不离本处叫做不二。缚也是那一颗心;脱还是那一颗心。迷晦即无明,如果你迷了,转真空为无明,就是迷晦了,真心转变了,就是无明。如果你发明便解脱,发明就是说发现了它无自性,如果你发现无自性,你就不会拼了老命去执着,把生命化作一种观念,让生命停止。生命是一种观念,而且死执这个观念。众生就是一直死在观念,一切众生就是这样。当我们了解佛法以后,就会发现说:万法,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。这一句话悟了以后,三藏十二部经典就解脱!
譬如我们研究历史的,就很简单来讲的话,从东汉、西汉,或是魏晋南北朝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、五胡十六国等等,假设说。这历史上研读下来,看就好象有这个战争,内忧外患;但是,而今安在哉?现在?当我们回顾到历史的时候,文字上记载得很清楚,当时是战争,内忧外患,这是好象是事实;可是,现在在一、二千年来看,或者几百年后来看这一段历史,但有文字、但有言说都无实义,自性本空就是这个道理。如果你能参破了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,你就会发现就是这样子。一切所谓生、老、病、死,其实不可得;迷、悟、圣凡都不可得,大小乘根本不可得,没有这个东西。如果我们能够用一点更客观的,或者是用更科学的来谈论这个佛法,那就更清楚!如果你对地球的创建、宇宙的形成,你就会更清楚!我们如果把时空推到四十亿年前,这哪有什么众生?哪有什么植物?哪有什么动物?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哪有这个东西?那时候的世界是完全没有的。因为业力,而缘起幻化出来的这个人生跟宇宙,看起来煞有其事,好象有那样子的事情,事实上并没有!
如果说这样子来推论,你仍然无法了解,诸位!用一个冷静一下的观照,我们把所有的相都碎为微尘,这个人生、宇宙重新排列组合,包括我们这个星球碎为微尘,就是一堆灰尘,你会发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于其中间,找不到生老病死;这个孩子没有出生的时候,他哪里有生,是父母亲把他生下来。父亲还没有结婚,父亲没有生;母亲还没有结婚,没有生这个孩子的时候,二个都无生;二个都无生的时候,现在结婚了,生了这个孩子,看来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从这个孩子出生,到老了、到病了、到死了,煞有其事。但是,冷静的回顾一下,这个孩子的存在,每一分、每一秒其实都是性空。父母要没有生他,他不存在这个世界;生了以后,虽然存在这个世界,其性本空,从这个元素来看,他煞似有生、老、病、死;但事实上没有!
如果这个再不能体悟的话,那么,三藏十二部经典的精要,都在这一只手。(法师举起自己的手)这一只手你听了以后没有声音,这个桌面也没有声音。缘起如幻的道理,它就是这样子,手没有声音,桌面也没有声音,这一拍,(法师用手一拍桌子)声音跑出来了,这个声音就是缘起,它就是如幻,声音,它是不实在的,那我们着于这个音声相,就很严重了!发明了种种音乐、种种政论、股评,大家炒热了,其实是其性本空的;好听的话空,不好听的话还是空;辱骂的话是空,赞叹你的话还是空,在缘起如幻,你安不住任何的相,一点都安不住的。所以,这个简单的道理,通用到整个宇宙,(师父举手拍桌)啪,缘起就是如幻,声音是这样;一切法,色声香味触法尽是幻,没有一法不是幻。所以,当你用达观的智慧,跟客观的般若智慧,来看待这个世间,一切众生都值得我们同情,他是一定会卡死在某一个观念,不是我执,就是法执;要不然就是知识的领域,就是所知障,书读的愈多就愈难度,甚至你根本就度不进来,他卡在说:我读到博士,你讲的话我为什么要听?就卡住,你讲也讲不过他,因为他那个思惟辩证很厉害的,意识心是非常强的,背后隐藏着什么?隐藏着执着。所以,佛法不同于世间,就是因为佛法是彻底解决内心的迷闷,还有这个烦恼,这个是世间所有知识领域没有办法达到的。因此佛法可贵处,是因为它讲到生命的究竟之处,是我们生命最究竟的依归,才值得我们这样用生命付出去追求,就像大家很辛苦的坐在这里,就是这样子。
[今为融归藏性者,正欲今发明也。初总征竟]。
[辰二 别破 (分六)]
[已初 眼色处至六意法处 (分四)]
[午初 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