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二處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一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

  圓瑛法彙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
  講題:十二處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

  日期:2009.6.5——2009.6.6

  片數:共2片(本片爲第1片)DVD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(叁稱)

  我們已經講過了五陰、六入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,今天我們要進入十二處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。如果前面的有一點點模糊,那麼今天的課程就會很艱澀,十八處就會更難!所以,我們現在還處于《楞嚴經》的難度,算是高難度的地方,所以,一定要再把白話文念一遍。

  [卯叁 會十二處即藏性 (分二)]

  [辰初 總征]

  [二 別破 今初]

  [複次,阿難!雲何十二處,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]?

  十二處就是六根、六處(就是六塵),就是十二處。

  [此總標十二處即藏性]。這個即藏性是什麼?就是看你有沒有悟?沒有悟,就會意識能所不斷;悟了以後就是藏性。所以,十二處當體即空,就是如來藏性,就是這個意思,看你有沒有悟?[處者方所也,定在也。以權教相宗說,根一定在內,塵一定在外,眼唯對色],眼根是唯對這個色塵,[耳唯對聲等,內外各六處,故名十二處],二六十二,[亦名十二入;謂取境],站在取境的角度來說,[則以根入塵],站在取境的角度是六根入于六塵。站在受境的角度,接受境界的角度,塵變成主動——能,[受境,則以塵入根],外面的六塵來入于六根,也就是從六根進入我們的內心。[通爲能入,亦通爲所入],站在取境的角度,根是能,塵是所;站在受境的角度,塵是能,根是所,所以,通爲能入,亦通爲所入,[故名爲入]。在這十二處當中,[六科中],六科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眼睛就是對色塵,耳就是對聲;意就是對法塵。所以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對這個色、聲、舌、味、觸、法,就是這六科。

  六科中,[前二眼、色]、眼根對這個色塵,耳根對這個聲塵,[耳、聲四處],這四個地方,[約根塵互破],意思就是單根來討論,單塵來討論,叫做根塵互破。單根生塵對不對?或者是塵來生這個見性?一一來破,叫做互破。[身、觸],觸就是離合,身、觸這[二處],身體就是離跟合,就是觸。這二處[獨約根破],根,一個身根,沒有身根,哪裏有觸塵呢?[余六處皆約塵破,循循善誘,巧爲開發,一一顯其相妄性真,全事即理也]。相妄性真,爲什麼講相是妄?因爲相是緣起,所以是妄,本無自性,因爲相是生滅,所以相是妄;因爲相是無常,所以相是妄。所謂相是妄,因爲它是一合相、不實在相、沒有究竟體相,所以叫做相妄。性真就是我們的本心就一直存在,但看你悟不悟。相妄性真就在告訴你,修行要在真心裏面尋找,而不是在相。所以,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,就是如果你不認識這個不生滅的真心、如來藏性,那麼,學法就變成永遠在妄上取妄。所以,不能在相上一直修行,這樣頭磕破了,也沒有辦法成道。

  全事即理,爲什麼叫做全事即理呢?這個就是:是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,因空、緣空、果空,本末究竟,皆不可得。所以,站在事相來講,有因、緣、果、報、本末究竟;站在理上來講,一切法無生。所以,每一法都安住在自己的角度,無論是事相上的角度,不壞事相;無論是空性的理上來講。所以,每一法其實都安住在各個的角度,看你怎麼去討論它,所以叫做全事即理。爲什麼全事即理?事相就是理體,理體就是事相,不能離開。

  [本科十二處,爲如來對迷色重迷心輕者,開色合心]:迷色比較重的,就是對色法不了解的。一般如果沒有研究佛法的,這一句他就會搞混了;喔!迷色比較重,那就是很好色了!完蛋了!那就一定會把這樣解讀。所以,這個佛法是專業的領域,就需要專業的人來解讀。爲如來對迷色得,迷這個色法比較重的人,意思就是對色法不是很清楚的;迷心比較輕者,所以,開色合心,色法有十一,合心法只有一個,就是色法多談一點,心法少談一點,因爲他對這個色法不了解。[開一色法,爲六塵、五根],六塵就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;五根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;那麼,意根屬于心法。所以,就把這個五蘊的色,列爲是色法以外;[合受、想、行、識四陰心法],就是共同來討論,[爲一意根,故說十二處]。爲一個心法,六根、六塵加起來十二,只有一個心法,就是意根,那麼,其他就是十一處統統是色法。

  [根、塵互相依倚],就像蘆葦,或者是二根木材,常常在中觀思想裏面講的:用這個蘆葦來比喻,兩根蘆葦、或者是兩根木棒互相搭起來,抽掉一根,另外一根就倒了。他常常在強調這個互依,就是無自性的意思,根依靠塵,塵又依靠根,這個是權教菩薩一直這樣討論的。[下文雲:根塵同源,縛脫無二,迷晦即無明,發明便解脫]。能緣的根在跟所緣的塵境,其實都是同一個自體,來自一個自體分。也就是根就是見分,塵就是相分,見相二分,其實都來自于自體分。縛脫無二,束縛也是根塵,能緣的根,攀緣所緣的塵;[縛]就是內心打結、起煩惱。如果要解脫也是在這個地方,根跟塵,你只要悟了,根不可得,塵不可得,脫也是這樣解脫。所以,讓你束縛的地方,也是同時讓你解脫的地方,這個意思就是:煩惱即菩提,[縛]就是煩惱,煩惱當體即空,就是菩提,不二。

  因此,我們修學佛道,不能說一直要找到一個怎麼樣好的環境,有時候福報不夠找不到!記住!最重要要找一個好的心境,一個好的環境是絕對不如一個好的心境的。因此,無論是束縛跟解脫,不二就是當下的意思,就在當下,不離本處叫做不二。縛也是那一顆心;脫還是那一顆心。迷晦即無明,如果你迷了,轉真空爲無明,就是迷晦了,真心轉變了,就是無明。如果你發明便解脫,發明就是說發現了它無自性,如果你發現無自性,你就不會拼了老命去執著,把生命化作一種觀念,讓生命停止。生命是一種觀念,而且死執這個觀念。衆生就是一直死在觀念,一切衆生就是這樣。當我們了解佛法以後,就會發現說:萬法,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。這一句話悟了以後,叁藏十二部經典就解脫!

  譬如我們研究曆史的,就很簡單來講的話,從東漢、西漢,或是魏晉南北朝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、五胡十六國等等,假設說。這曆史上研讀下來,看就好象有這個戰爭,內憂外患;但是,而今安在哉?現在?當我們回顧到曆史的時候,文字上記載得很清楚,當時是戰爭,內憂外患,這是好象是事實;可是,現在在一、二千年來看,或者幾百年後來看這一段曆史,但有文字、但有言說都無實義,自性本空就是這個道理。如果你能參破了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,你就會發現就是這樣子。一切所謂生、老、病、死,其實不可得;迷、悟、聖凡都不可得,大小乘根本不可得,沒有這個東西。如果我們能夠用一點更客觀的,或者是用更科學的來談論這個佛法,那就更清楚!如果你對地球的創建、宇宙的形成,你就會更清楚!我們如果把時空推到四十億年前,這哪有什麼衆生?哪有什麼植物?哪有什麼動物?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哪有這個東西?那時候的世界是完全沒有的。因爲業力,而緣起幻化出來的這個人生跟宇宙,看起來煞有其事,好象有那樣子的事情,事實上並沒有!

  如果說這樣子來推論,你仍然無法了解,諸位!用一個冷靜一下的觀照,我們把所有的相都碎爲微塵,這個人生、宇宙重新排列組合,包括我們這個星球碎爲微塵,就是一堆灰塵,你會發現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于其中間,找不到生老病死;這個孩子沒有出生的時候,他哪裏有生,是父母親把他生下來。父親還沒有結婚,父親沒有生;母親還沒有結婚,沒有生這個孩子的時候,二個都無生;二個都無生的時候,現在結婚了,生了這個孩子,看來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從這個孩子出生,到老了、到病了、到死了,煞有其事。但是,冷靜的回顧一下,這個孩子的存在,每一分、每一秒其實都是性空。父母要沒有生他,他不存在這個世界;生了以後,雖然存在這個世界,其性本空,從這個元素來看,他煞似有生、老、病、死;但事實上沒有!

  如果這個再不能體悟的話,那麼,叁藏十二部經典的精要,都在這一只手。(法師舉起自己的手)這一只手你聽了以後沒有聲音,這個桌面也沒有聲音。緣起如幻的道理,它就是這樣子,手沒有聲音,桌面也沒有聲音,這一拍,(法師用手一拍桌子)聲音跑出來了,這個聲音就是緣起,它就是如幻,聲音,它是不實在的,那我們著于這個音聲相,就很嚴重了!發明了種種音樂、種種政論、股評,大家炒熱了,其實是其性本空的;好聽的話空,不好聽的話還是空;辱罵的話是空,贊歎你的話還是空,在緣起如幻,你安不住任何的相,一點都安不住的。所以,這個簡單的道理,通用到整個宇宙,(師父舉手拍桌)啪,緣起就是如幻,聲音是這樣;一切法,色聲香味觸法盡是幻,沒有一法不是幻。所以,當你用達觀的智慧,跟客觀的般若智慧,來看待這個世間,一切衆生都值得我們同情,他是一定會卡死在某一個觀念,不是我執,就是法執;要不然就是知識的領域,就是所知障,書讀的愈多就愈難度,甚至你根本就度不進來,他卡在說:我讀到博士,你講的話我爲什麼要聽?就卡住,你講也講不過他,因爲他那個思惟辯證很厲害的,意識心是非常強的,背後隱藏著什麼?隱藏著執著。所以,佛法不同于世間,就是因爲佛法是徹底解決內心的迷悶,還有這個煩惱,這個是世間所有知識領域沒有辦法達到的。因此佛法可貴處,是因爲它講到生命的究竟之處,是我們生命最究竟的依歸,才值得我們這樣用生命付出去追求,就像大家很辛苦的坐在這裏,就是這樣子。

  [今爲融歸藏性者,正欲今發明也。初總征竟]。

  [辰二 別破 (分六)]

  [已初 眼色處至六意法處 (分四)]

  [午初 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二處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