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標舉二處]
[二 雙以征起]
[叁 分文難破]
[四 結妄歸真 今初]
[阿難!汝且觀此:祇陀樹林,及諸泉池]。
這個是標眼根還有色塵二處,[此標舉眼、色二處,觀即眼處,余爲塵處]。
[午二 雙以征起]
[于意雲何?此等爲是,色生眼見?眼生色相]?
說:于意雲何?此等爲是,到底是色生眼見就是:因爲色法而生出眼根的見性?或者是眼睛的見性、眼根的見性,生出了這個外在的色塵相?到底是色塵生眼見?還是眼根生色相?因爲根、塵它是緣起,所以,到底是由哪一個角度?佛分二個角度,色生眼見,或者是眼生色相,二個角度來討論。
[此約權宗],權宗是不究竟的,姑且允許你這麼說,根在內,塵在外,姑且允許你這麼說。[心、法相生爲問。由法生故,種種心生;由心生故,種種法生]。這個權教菩薩都是這麼說,法由心生,心生,種種法就生。[故征雲:在汝之意以爲如何]?在你的意思是如何?[還是色塵生出眼見耶?還是眼根生出色相耶]?還是眼根的見性生出色相呢?[雙開兩途爲問,下乃分破]。佛陀一一來破除。
[午叁 分文難破 (分二)]
[未初 破眼見生色]
[二 破色生眼見 今初]
[阿難!若複眼根生色相者,見空非色,色性應銷,銷則顯發一切都無;色相既無,誰明空質?空亦如是]。
[若]就是假設,[若複]就是假設說,站在眼根生色相的角度,就是眼根能生出這個色相。換句話說:這個色塵相是被眼根所生出來的,就姑且允許你這樣說,因爲眼根對色相,是權教菩薩一直以來很難破除的,因爲他認同眼根在內,色塵在外。好!那麼,現在你見到了種種色,佛陀就問你:到底是眼根,從眼根生出來的色相?還是色塵生出來眼見?所以,第一段它就來討論:若複眼根生色相者,就是用這個角度,先允許你的存在,眼根變成能生,色塵變成所生。眼根生色相者,眼根能生出這個色塵,見空非色,色性應銷,當他見到這個虛空的時候,因爲虛空是沒有色相,虛空非色就是非有色相。見空非色,當他眼根見到了虛空的時候,虛空並沒有色相。沒有這個色相,色性應銷,就是生色相的功能應當就消失了。因爲前面允許眼根生這個色相,現在看虛空什麼相都沒有,所以說見空非色,見到了虛空的時候,虛空非有色相,那麼,這個眼根所生出來的色塵變成沒有,所以叫做色性應銷。
色性應銷就變成怎麼樣?銷則顯發一切都無,爲什麼呢?色性應銷,因爲眼根生不出色相,表示外在的塵生不出來,就是能生的見性也沒有,外在的色塵生不出來,因爲色塵是由眼根所生嘛,在這裏允許你暫時這樣講的。爲什麼色性應銷?因爲見到虛空的時候,虛空取代了生色的這個功能,所以,沒有辦法生出這個色相。那麼,這個色性應銷,色性應銷是因爲見性所生出來,色性就是所生,所生沒有,當然見性就生不出來,見性當然也沒有;所生沒有,能生當然沒有啊!表示見性就消失!見性消失,能生的見性就銷亡。所以,色性應銷,色相就銷亡了,表示見性也沒有。
銷則顯發一切都無,連色相都沒有;連色相都沒有,無從比較,既沒有色相,當然襯托不出虛空了。所以,銷則顯發一切都無,色相既無,連色相都不存在,誰明空質呢?誰能夠從千差萬別的色相,去襯托相同的虛空相呢?誰明空質,這個[空質]就是虛空,誰能夠襯托出虛空呢?不是千差萬別的色塵沒有了,因爲眼能見的這個見性,已經沒有能力生出這個色塵了。所以,顯發一切都無,色相既無,連這個色相都沒有,誰明空質?誰來說明,或者是襯托出虛空?沒有!空亦如是,爲什麼呢?就是轉過來,若複眼根生這個色相,現在把它轉過來,說:若複眼根生這個空相,就是:空亦如是。空亦如是,這個就表示換一個角度講了:若複眼根生空相的時候,那麼,見色非空之時,空性應銷,銷則顯發一切都無,空相既無,誰明色質?就是這個意思。就是跟那個色相轉,徹底的轉換過來。
好!再講一遍,好象沒什麼反應。阿難,若複眼根生色相者,見空非色,色性應銷,銷則顯發一切都無,色相既無,誰明空質?空亦如是。[複]就是假設說,我們允許你這樣說、允許你這樣假設,眼根能生出外在的色相、這個色塵相,當他眼根見到虛空之相的時候,這個虛空相並沒有色相,表示失去了所生的色相。眼根能生出色相,現在色相被虛空所取代,沒有色相了,所以,見虛空的時候,並沒有看到千差萬別的色相,這個時候色性應銷,因爲生色的功能已經消失了,因爲你看到的是虛空,同一個相的虛空。所以,色性應銷,意思就是眼根所生的色相就沒有了,能生的色性功能也已經消失了,所以叫做色性應銷,色性沒有了!銷則顯發一切都無,沒有千差萬別的色法,一切都無,色相既然都沒有,誰明空質就是又有誰能襯托出虛空呢?好!反過來說:空亦如是,如果眼根能生出空相,就是站在這個角度:若複眼根能生出空相,那麼,見色非空之時,空性就應銷,銷則顯發一切都無,空相既無呢,誰明色質?就是這個道理。空亦如是,因爲文繁不再重複。
[此破眼生色相]。這個是破眼根而生出色相,眼根是能生,色相是所生。[故呼阿難,而告之曰:若複內之眼根,生出外之色相者],這個時候[則眼具生色之性],這個是暫時允許你這麼說:其實這個假設是錯誤的。[設或見空之時],當他眼根見到虛空的時候,虛空[而非色相,是所生之色相既無,而能生之色性(指眼見)],沒有所,哪裏有能呢?對不對?能生的色性當然就沒有。[應即銷亡]!沒有所生的色相,當然能生的色性就一定沒有,指這個眼見應當就銷亡,連見性都銷亡了,那還用說嗎?[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者:銷字即能生之見銷亡],既然沒有了,[而所生之色亦無],這種種差別的色相既然沒有,就是[色相既無,空相亦複叵得]?虛空之相當然也不可得,[故曰顯發一切都無]。
[色相既無,誰明(顯也)空質者]:我們曉得,[言空、色相形而顯],互相襯托的叫做相形而顯的,空、色相形而顯。[色相既無,空應不顯矣]。沒有色相,哪裏顯出虛空?這個是對立襯托的。反過來說,[反言無色],無色相,[將誰顯空?此二句,即解釋顯發一切都無之義。空亦如是者]:因爲文繁不再重複,因此就講空亦如是。把它完整的句子就是這樣。
[例破眼生空相],就是剛剛講的:眼生色相破了;現在換另外一個角度破,眼生空相,[空、色俱爲眼根所對之境,故須例破雲:若複眼根生空相者,見色非空之時,空性應銷,銷則顯發一切都無,空相既無,誰明色質]?誰能夠顯出這個色質呢?[爲避文繁,故總例之曰:空亦如是]。前面是能生的根生出色塵,現在換另外一個角度,色塵變成能生,眼見變成所生,交換角度。這裏色塵能生眼見。
[未二 破色生眼見]
[若複色塵生眼見者,觀空非色,見即銷亡,亡則都無,誰明空、色]?
如果說,色塵假設說能生出眼睛的見性,用這樣來假設,允許你暫時這麼說。外在的生塵,允許你暫時這麼說,能生出眼根的見性。那麼,觀空非色,見即銷亡,我們觀看虛空的時候,這個時候並沒有色相。能生見性的色塵就滅了、就銷亡了,見性就已經沒有了,亡則都無,一切統統沒有,見性都沒有了,哪來的空、色啊?誰明空、色?見性都沒有了,哪來的空、色?誰能夠明了顯現出空跟色呢?空、色都是由見性來顯的。
再講一遍,這個角度是破色生眼見,若複色塵生眼見者,如果允許你這麼說,色塵能生出眼根的見性,那麼,當我們觀看虛空的時候,虛空非色,虛空並沒有這個色相;沒有色相,就表示能生出來見性之色塵已經滅了,因爲色塵生出見性嘛,連這個色都沒有了,就表示能生出的色塵、能生見性的色塵,就已經滅掉了,即銷亡了,銷亡就是失去功能了。見性既然都銷亡了,失去作用了,亡則一切都無,見性即銷亡了,那麼,一切見性都沒有了,見性沒有,誰爲明這個虛空還有色相呢?
[此破色生眼見。若複外之色塵,能生內之眼見者,觀空之時,而非色相],觀看虛空的時候,虛空並沒有色相,[是能生見之色塵已滅],因爲不能生見,沒有看到色塵。[而所生之見,即應銷亡!然見既銷亡,則一切都無;既無能見,則將誰來明是空是色,故曰:誰明空色?則見與色、空,一總都無矣。准上亦應有空亦如是句。叁分文難破竟]。
[午四 結妄歸真]
[是故當知:見與色、空、俱無處所。即色與見,二處虛妄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]。
所以,我們應當了解,見性、色相,還有虛空,俱無處所。就是外在的色塵與眼根的見性,這二處其實是虛妄的,那個執著分別心其實是不存在的,那只是因爲緣起如幻的道理,相妄性真。所以,不能說它是因緣法,因爲因緣法是二乘人所允許的;也非外道的自然性。
[此科結雲:由是義故,應當起智觀察,了知能見之眼根,與所見之色、空,俱無定在之處所。以眼不生色,則色無處所];眼根不生外在的色塵,則色無處所,因爲是虛妄非實。色塵也不生眼根能見之見性,[色不生眼],前面已經破了。[則見無處所],所以前面講:眼不生色,色無處所,色不生眼,則見無處所。[此且明其無內、外二處耳。即色與見,二處虛妄者:即色塵與眼見,二處之體],就是找不到,[亦屬虛妄,以無體曰虛,僞現曰妄。前文雲:見與見緣,如虛空華,本無所有]。見分、相分都不可得。[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者:亦如前文雲:其性真爲妙覺明體,本非權乘所計之因緣性,及外道所計之自然性;以因緣、自然,俱爲戲論矣。初眼色處竟]。都是不可得。底下講耳對聲塵,耳聲處。
[巳二 耳聲處 (分四)]
[午初 標舉二處]
[二 雙以征起]
[叁 分文難破]
[四 結妄歸真 今初]
[阿難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二處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