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二處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一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知,可是,你一身才一知啊,爲什麼現在變成了各個有?那麼,你阿難不是有二個色身嗎?

  [午叁 約一觸破]

  [若頭與手,一觸所生,則手與頭,當爲一體!若一體者,觸則無成]。

  如果頭跟手共一個知,就是一觸所生,一觸就是只有一知,一個知,就沒有能所了。則手跟頭,因爲只有一觸,那麼,就當爲一體了。如果是一體,一體就是沒有能所、沒有對待,則是一體。一體當然就不可能成觸,因爲沒有能所,沒有能觸、所觸。前面二個知,就變成二個身;現在是一個觸,就變成沒有能所,也不對!若頭與手如果共一觸,那只有一個知了,那麼,手與頭就變成一體了,一體就沒有能所,就是絕對了。如果只有一體,沒有能所;沒有能所,觸則無成。所以,講到觸,沒有能所是不對的,觸無成就是因爲它沒有能所。

  [此翻前兩觸,轉成一觸。若言頭與手一觸所生,即頭手共一知,則成一觸也。若然,則手與頭,當爲一體。若果一體者,無能所,絕對待,觸則無成。何以故?必有二體相合,方可成觸],一定要有能觸跟所觸。[如衣與身合,方成觸義]。

  [若二體者,觸誰爲在屬也?在能非所?在所非能?不應虛空,與汝成觸]?

  二體就是頭跟手二知,統統叫做能觸,沒有所觸之塵。意思就是:如果能觸的有二個體性,觸誰爲在?所觸到底是屬于誰呢?意思就是有二個能,那就沒有所了,所是屬于哪一邊?就是這個意思,二個能觸,就沒有所觸。所以,若二體者,觸誰爲在?如果二個都是能觸,那麼,所觸到底是屬于哪一邊?就是這個意思。因爲這是文言文,看起來有一點吃力。若二體者,觸誰爲在?如果二個體,就是二個都能觸,那麼,所觸到底是屬于哪一邊?在能非所,在所非能。在能摩之手,即非所摩之頭;在所摩之頭,即非能摩之手。是不是?總屬一邊嘛!意思是說:你若說不屬于能觸之手,也不屬于所觸之頭的話,那就麻煩了!不應虛空,與汝成觸?在能非所,在所非能就是:在能摩之手,即非所摩之頭;在所摩之頭,即非能摩之手,總要屬于一邊。你若說不屬于能觸之手,也不屬于所觸之頭,那不應當虛空與汝成觸?虛空怎麼可以讓你變成所觸?不應當虛空與你成所觸,虛空無相。

  [此防轉計二體。文中在能在所,能所二字,莫作能觸所觸解,當作能摩、所摩,文義始暢。因上一體被破],現在[防計二體乃破雲:若頭手二知,是爲二體者,此二皆屬有知],手跟頭都屬于有知,[皆爲能觸,且道所觸之塵,又誰爲在?即又當誰屬耶?若在能摩之手]能觸,[即非在所摩之頭];爲能觸,[若在所摩之頭],叫做能觸。[即非在能摩之手,現今頭手二皆有知,二皆能觸,無有所觸之塵],最後就用一個不可能的事情就說:[乃诘之曰:不應當虛空,與汝成所觸耶]?這是不可能的。

  [午四 結妄歸真]

  [是故當知:覺觸與身,俱無處所。即身與觸,二處虛妄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]。

  [是約二觸,則一知、二知了不可定];了不可得,如果站在二個,二觸,就變成一個知,也不對,頭、手一個知也不對。二知也不對,頭跟手共二知,一知、二知了不可定,一知對呢?還是二知對呢?都不對!如果[約一觸],前面是就二個觸,現在就一個觸,那到底是一體呢?還是二體?如果是一體,就變成能所沒有了。[則一體、二體,無所適從之故,當知所覺之觸,與能覺之身,俱無真實處所;則身根與觸塵,亦無體相,悉皆虛妄名相而已。若求其本,乃非因緣、非自然,乃如來藏,妙真如性也。五身觸二處竟]。

  接下來,我們都了解,意識是接受法塵的,我們說: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那個法塵,是由眼耳鼻舌身意的[意]來接收的,眼耳鼻舌身[意],就是對法塵。

  [巳六 意法二處 (分四)]

  [午初 標舉二處]

  [二 雙以征起]

  [叁 就法辨妄]

  [四 結妄歸真 今初]

  [阿難!汝常意中所緣,善、惡、無記叁性,生成法則]。

  阿難,你常常想到,我們的意根當中所緣的善性、惡性,還有不善不惡的無記,叁性,這種生成的法則,也就是意根攀緣法塵的法則。落入心中的不是善的種子,就是惡的種子,要不然就是無記性的種子。意識所緣的境界,若不是善境、惡境,就是無記性,所以,善、惡、無記,它就是法塵。

  [此標舉意、法二處。意中乃意根之中,所緣下爲法塵。而法塵與前五塵不同,非有實性境],就是現量境界,就是出現在你眼耳鼻舌身,都是實際的實性境。[此唯意識之獨影境]。意識所攀緣的,只是攀緣那個落下來的影子而已。[何謂獨影境?由同時意識,與前五識同時而起,緣五塵性境],這個[性境]就是真實境。[吸入意根之中],權宗,權巧方便,不究竟的認爲,外面的境是姑且給它暫時性的實在性,所以,這個性境就是定,是確實存在,這個是權教菩薩所談的,緣五塵性境、確實境。吸入意根之中,[名爲五塵落卸影子,故爲獨影境]。獨影境就是只有緣這個影像,只有影像,不是像五根前面的性境,現在意根所緣的叫做獨影境。[同時意識緣善境界,則意根中,有善性影子現起;緣惡境界,則意根中,有惡性影子現起;緣無記境界,則意根中,有無記性影子現起;無記境界,乃非善非惡之中庸境,于善惡二者,無可記別,故名無記性]。譬如說你現在看表幾點,那不能說善跟惡,你只是隨緣看一下這個表,影像裏面並沒有什麼善、惡。如果你動一個念頭,想要去殺人,那麼,這個惡的影像就跑出來了!說:我要去聽經,這個就是善的影像就跑出來了。[此叁性,乃生成法塵之定則。又一解,此叁性,乃意根中,生成一定之法則,故名爲性]。這又另外一種解釋。

  [午二 雙以征起]

  [此法爲複即心所生?爲當離心,別有方所]?

  此法[塵],這個法是指塵。這個法塵到底是心所生的法塵?爲當離心,別有方所?或者是離開這個意根,另外有存在一個法塵?所以,整句的意思就是說:這個法塵到底是心所生的法塵?還是離意根的心,另外有一種法塵?別有方所,方所就是另外有一個地方叫做法塵,或者是另外有一個地方存在著法塵? 

  [此雙征法塵,爲複即汝意根之心所生乎?爲當離汝意根之心,而別有法塵之方向所在耶]?意思就是:法塵存在另外一個地方。

  [午叁 就法辨妄 (分二)]

  [未初 破即心所生]

  [二 破離心別有 今初]

  [阿難!若即心者,法則非塵,非心所緣,雲何成處]?

  阿難,如果這個法塵即心所生,即心者就是:即心所生。如果這個法塵是即心[所生]者,如果你這個法塵,是由你的意根這個心所産生的話,叫做即心所生者,這樣才看得懂。即心所生者,法則非塵,如果心所生出來的,那麼,這個法塵就不叫做塵了,因爲是從心所生的,應當叫做心,不叫做塵。法則非塵,如果說從心所生,這個法就不叫做塵了,它叫做心。非心所緣,雲何成處?[非]就是不是;[心]就是意根,非意根所緣的境界,非心所緣,就是非意根所緣的境界,爲什麼叫做處呢?因爲能緣的意根是以法塵爲所緣,法塵所緣,心所緣的這個法塵處。有能緣的意根,一定要有所緣的法塵,這樣才能成處,能、所這樣才能成一個處嘛!現在不是,現在心所生的法塵竟然是心,所以,這個不是意根所緣的境界,不是意根所緣的境界,就不是法塵,那麼,有能緣的意根,可是,沒有所緣的法塵這種境界,雲何成處呢?沒有能所了。

  [若此法塵,即意根之心所生者],換一個角度,暫時允許這樣,如果法塵是心所生的,就是這個,暫時姑且允許你這樣說。若此法塵,就是意根之心所生者,[能生之心有知,所生之法,亦當有知,如有情生有情。法塵既是有知,則應非塵,亦非心所緣之境];就是不是法塵了,是心所緣的法塵,[是心所緣,方成法處],那麼,它不是法塵、不是心所緣,當然就不可以成處了。[反難既非心之所緣],既然不是意根心所緣的法塵,[雲何可以成處也]?意思就是不存在的,這不是意根所緣的法塵處了。

  [未二 破離心別]

  [若離于心,別有方所,則法自性,爲知非知]?

  現在姑且說,這個法塵離于意根的心,另外存在在一個空間,別有方所就是另外存在在一個地方,別有方所。則法自性,那麼,請問你,佛陀問了,則法塵的自性,你所産生意根所緣的那個法塵,現在法塵的自性,到底爲有知還是非有知?是有知還是無知?[非知]就是非有知。

  [此破離心,雙開知與非知兩途]。離開心又有法塵存在,那麼,這個法塵到底是知還是無知?[若言法塵,是離意根之心,別有方向處所者,則法塵應有自性,試問法塵自性,爲是有知耶?爲非有知耶]?

  [知則名心,異汝非塵,同他心量。即汝即心,雲何汝心更二于汝]?

  知,就是這個法塵,意思就是別有方所,離心別有方所的這個法塵,站在假設說,知。這個假設說,法塵若有知的話,那麼,則應當名爲心了,意思就是:不應當名爲塵。知,不可以叫做塵,塵是無知,如果離開這個心別有方所,這個法塵它是有知的話,就應當名爲心。如果法塵在另外一個方所,是有知的話,這個叫做名爲心;不名爲塵,不應名爲塵,這樣才看得懂,是則名心,不名爲塵,這樣才看得懂。若法塵是知,當然就不叫做塵了。異汝非塵,這個[異]當作離開,離開你的意根之心而又有知。前面講的:若離于心,別有方所,[異]就是離開,離開你的意根之心而又有知,那當然應當不是塵,同他心量。就跟別人的心一樣了,別人的心是離你又有知,離開你的心又有知,就同他心量,就不關你的事情。現在不是這樣子,說:即汝即心,雲何汝心更二于汝?什麼叫做即汝即心呢?意思是說:你一定要執著說,離心又有知的法塵。現在反過來說,即是汝即心就是:現在就是你的心,即汝即心就是你的心,不是他人的心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二處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