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一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知,发生在你的身上,就一定是你的心,应当合而为一。叫做即汝即心。

  云何汝心更二于汝?为什么你的心,又不同于你,在你的身上?这样讲就是不对了。二于汝就是:心不在你的身上,就是又离开于你,二于汝当然就是离开。意思就是:这个知本来就应当在你的心,即汝之知,当然就是你的心,这个没有什么好辩论的。那么,现在为什么你的心又不是于你的身,不在你的身上呢?

  [此先约有知破。若谓离心法尘,是有知者,则当名为心,不应名尘。异汝非尘,同他心量者:异作离字解,谓此法尘,既然离汝意根之心,而又有知,自应非是尘,乃另是一心也,岂不同他人之心量乎?他人之心,方是离汝有知也]。

  [即汝即心,云何汝心,更二于汝者:此三句防谬辩。若必执言,离心有知之法尘,亦即是汝],假设说,[即汝之心量,非他人心量者,既是汝心,应不离汝,云何汝心,不与汝合而为一,更为二而离于汝耶?是则计法尘,离意根而有知者,谬矣]!

  好!再解释一遍:知则名心,异汝非尘,同他心量。即汝即心,云何汝心更二于汝?这个法尘如果是有知,则应当叫做心,不应当叫做尘。它离开你,异汝非尘,它离开你意根之心而又有知,当然就不是尘,叫做异汝非尘。离开你又有知,当然就不是法尘了,就等同别人的心量,别人的心量就是离开你的心,它又不是尘。就是别人的心量。如果你一定要执着说:离心又有知,这个法尘就是我的心。即汝即心就是你一定要执着说:离开了心,又有知觉的法尘,就是我啊!那么,我现在问你:即汝之心,云何汝心更二于汝?既然你的心,为什么跑到外面,跟你不能合而为一?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[若非知者,此尘既非色、声、香、味,离、合、冷、暖,及虚空相,当于何在]?

  注意听,若离于心别有方所,则法自性,为知非知?所以,前面知者名心这一段是讲知,这一段是讲非知,这一段是接上面一段来的,不能分开,不能搞错了!前面讲知,意思就是:离于心别有方所,到底这个法尘是知还是无知?知已经破了。现在讲:如果说非知,好!那么,非知就是这个法尘无知,那就不是有知心了。若离于这个心,又若非知者,此尘,这个法尘,既非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。我再念一遍,若非知者,此尘即非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;即非色、声、香、味、离、合、冷、暖及与虚空相,当于何在?解释一遍:如果离开你的心,别有方所,一个法尘,而这个法尘却是无知,那么,这个法尘,就不是我们所认知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;或者是离、合的触尘;或者是冷、暖,这个都是身体的触尘,所了解的。既不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以及虚空,那么,这个法尘当于何在?没有办法说出来。

  若更约非知处,我们一般认识的法尘,不是色声香味触,对不对?要不然是什么?这是色声香味触落谢的影子,这个才是法尘。这些色声香味触都找不到,离于心又无知,又找不到这个法尘。

  [此更约非知破。若谓此法尘,乃离意根之心,而非知者,前五尘离心非知,此法尘,既不是五尘,及虚空相,而征其定在何处也]。所以问:一定在哪一个地方。[离、合、冷、暖,乃属触尘]。

  [今于色、空,都无表示,不应人间,更有空外。心非所缘,处从谁立]?

  这个是接上面一段来说,若非知者,你现在所讲的这个法尘,也不是色声香味触,也不是虚空之相,那到底在哪里?现在今于色空,[色]就是五尘;[空]就是虚空。现在这个法尘,既不是五尘的色、色法,也不是虚空无相,都无表示,汝之法尘。都无法表示出你的法尘,就是连处所都不在,色的五尘境、虚空境,都没有办法表示你的法尘,不应人间,更有空外,不应当人间,又另外有一个虚空所容之处。说:更不应当虚空另外有一个法尘,在虚空之外。此法尘如果在心外,当然心非所缘,这个就不是意根所缘的法尘,意思就是非意根所缘境。心非所缘,如果你把它倒过来就更清楚了;非心所缘,你把它转换过来,就更容易了解。非心所缘,非意根所缘之处,就是说这个法尘不存在,它既不是色声香味触,也不是虚空,没有办法表示出这个法尘,不应当人间更另外有一个虚空,容得下这个法尘。虚空无外,除了色声香味触跟虚空以外,不可能虚空外又有一个法尘存在;无法表示,就是表示这个法尘不存在,则非心所缘。这个法尘不存在,当然就不是意根所缘,意根是能缘,法尘是所缘。为什么?要有能、有所,现在法尘不存在,处当然不存在。所以,心非所缘就是非意根所缘,那么,处从谁立?就是法尘不存在,所以,这个法尘处不存在,处从谁立呢?那么,能所就没有办法完成。

  [色即五尘色法,空即由色所显虚空,今在五尘虚空。都无可表显指示,汝之法尘。终不应言,人世之间,更有一个空外之处,为法尘所在,色容有外,空岂有外哉]?

  [心非所缘,处从谁立者:心指意根],意根一定是缘法尘,[所缘属法尘。谓此法尘,离心非知],它离心,一个知,一个非知,离心又非知,离开这个意根心,它又不是知,那就是无知了。[自]:当然,[自不是能缘之心,又复离根而处空外],又复离开这个根而处于虚空之外,虚空当然无外。[亦非所缘之境];不是能缘之心,因为它是无知;又复离开意根而处于虚空之外,当然非所缘之境。现在就变成,[则法尘非心]、能缘之心,[非境],又非所缘之境,那怎么办?怎么建立能所呢?[处将从谁而立耶?三就法辨妄竟]。当然没有办法建立能所?法尘能所不存在。

  [午四 结妄归真]

  [是故当知:法则与心,俱无处所。则意与法,二处虚妄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]。

  是故知道,法尘跟这个意根心,都没有一定的处所,则意与法尘,意根跟法尘二处,其实都是虚妄缘起,本非因缘生,也非自然性,只是缘起如幻,相妄性真。

  [是即心、离心,有知、非知皆谬之故],皆谬就是错了。[是]就是法尘,这个法尘,即心不对;法尘,离心不对。[有知],不对;[非知]也不对,就更清楚了!统统不对![当知法尘、与意根之心,俱无一定处所。下二句,不特无处],不只是无处,[亦复无体,则意根与法尘二处之体,亦但虚妄名相而已,如空中华,全无实体。推究无体之体,元是妙明真体],诸位!你看到诸法无体性,就见到世间的真体。诸法无体性就是相妄,当体即空,真心就显。意思就是:没有东西可以让你执着,放下的当下,而且放到彻底,妙明的真体就显露。所以,尽管放下,佛不辜负人,尽管放下,什么放不下的东西,你统统放下,真心妙明真体就显现。[故曰: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,乃如来藏,妙真如性。三会十二处即藏性竟]。

  有的人能够听到一半、理解一半,也不错;有的人理解到七、八成,也很好;有的人理解实在有困难,不过能够坐在这里结善根也很好,让我们知道说佛陀的伟大,是一个一切智者所讲出来的话,是如此的了不起,让我们时时刻刻都回归到自性的觉性当中,让我们今生今世过得解脱、过得自在、过得幸福、过得快乐、过得惬意,都是拜佛陀的真理之赐。因此我们要报佛恩,要感恩佛陀来人间示现;没有佛陀这样示现,没有一个人能够醒过来!在这里上课上到这样子,汗流浃背,我讲到口沫横飞,有的人没什么表情;不过也不错,结一个善根、善因缘,总比没有好,聊胜于无。了解说:喔!原来六根都是妄,六尘还是妄,原来我们都是在虚妄当中,去追求一种不实在的快乐,而这个快乐是生生灭灭,灭灭生生。所以,在座诸位,没有学佛,这一辈子没有真正幸福可言;有短暂的幸福,那个短暂的幸福就是他的感受,譬如嫁个好老公,暂时幸福;他现在身边有钱,暂时幸福;他有生了一对儿女,满孝顺的,暂时幸福一下。他有一栋别墅,住的遮风避雨,还满享受的,暂时享受一下,那么,再推论下去,要面对死亡,你幸福、快乐能撑多久?因此佛陀告诉我们:这个人要不于一佛、二佛、三四五佛所修的善根,才能听闻大乘的经典。所以,这个听不懂,来坐在底下跟着点头,造就一下这个气氛也不错!让大家了解说:哇!以前常常讲《楞严经》,今天才真的尝试到说:这个实在是深!这里听不懂,十八界就完全没有办法,就愈来愈深!为什么这个时段我们这么慢?因为要给这些初机众生再一次的机会。你一下子打入这么深,好!听得懂,那算你的福报、你的智慧;听不懂,算了。

  《楞严经》耶,这部经名气很大,大家都想理解,所以,不能只为上根利智的人讲,也必须为一些初学佛法的人、根器比较浅的人,再上一次白话,就再一次机会。

  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一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