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維摩诘所說經要解 觀衆生品第七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我們的色身只有色受想行識,哪裏有第六陰?

  【如第七情。】

  我們只有六塵,色聲香味觸法,可以讓我們産生六塵的情執,哪有第七情?五陰只有六塵,哪裏有第七塵?情就是塵,會讓你産生情執,如第七情,根本就沒有這個。

  【如十叁入。】

  哪裏有十叁入?我們只有十二入,哪裏有十叁入?

  【如十九界。】

  我們只有十八界,哪裏有十九界?

  以上講的都是畢竟無,根本就沒有。

  【菩薩觀衆生爲若此。】

  爲若此,就是這樣子。

  【如無色界色。】

  無色界之色就無色。

  【如燋谷芽。】

  燋就是被火燒過的,被火燒過的谷芽,種子,芽就是種子,不能栽種,

  【如須陀洹身見。】

  須陀洹是破身見,證初果就沒有身見,意思就是根本不可能,須陀洹哪裏有身見。

  【如阿那含入胎。】

  阿那含就是無生,哪裏有什麼入胎?不可能再來,阿那含就不來了,所以,這都是不可能。

  【如阿羅漢叁毒。】

  阿羅漢哪裏有貪瞋癡,阿羅漢早就沒有貪瞋癡,我們的色身就是這樣,觀一切衆生就是這樣。

  【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。】

  毀禁就是犯戒,既然他是有忍的菩薩,當然就沒有貪跟瞋恨心,而毀掉禁戒,不可能,因爲忍菩薩貪恚就算犯戒,菩薩起心動念就算犯戒。

  【如佛煩惱習。】

  佛是斷一切習氣的,佛根本沒有煩惱的習氣。

  【如盲者見色。】

  瞎子看顔色怎麼看得到,根本就不可能。

  【如入滅盡定出入息。】

  滅盡定就是所謂的九次第定,滅盡定就是證阿羅漢果,證阿羅漢果,心已經滅了,根本沒有所謂的出入,心馳動于內,息出入于外,所以有出有入。

  所以,如盲者見色,不可能!如入滅盡定而有出入息,也不可能!

  【如空中鳥迹。】

  麻雀,鳥飛過去怎麼會有迹象,根本就沒有,飛過去,你說從哪裏飛過去?後面又不是拖一條繩子,空中的鳥迹根本找不到,

  【如石女兒。】

  石女兒,不能性交之女人叫做石女,不能性交,

  因爲我查詞彙,我也不曉得這個石女是什麼,查查看!它的答案就是不能性交之女人。

  【如化人煩惱。】

  變化人,他根本沒有煩惱,變化出來的人哪裏有煩惱。

  【如夢所見已寤。】

  晚上在做夢,做夢時又自己覺得很清醒,怎麼可能?意思是說我們在做夢的時候,怎麼可能看到自己是清醒的,不可能!已寤就是已經醒過來,在夢中,你哪有可能看到自己清醒的時候,不可能!

  【如滅度者受身。】

  未入涅磐,未有入涅磐,而複受身者,叫做如滅度者受身,入涅磐當然不可能。

  所以,這都是講不可能,滅度已經證涅磐了,滅度就是證涅磐,證涅磐怎麼可能受身,他來的都是神通,神通力。

  【如無煙之火。】

  無煙之火。就算是瓦斯的話,也有白色的煙,微細的我們看不到而已。

  【菩薩觀衆生爲若此。】

  爲若此也,菩薩觀衆生就是這樣觀,就是這樣觀法。

  【文殊師利言。若菩薩作是觀者.雲何行慈。】

  慈當然是對衆生來講,若沒有衆生,我們的慈悲心就發不起來。

  下面要講的是慈悲要真正慈悲,真正的慈是什麼?下面就是說一切慈悲就是在因緣中而離一切因緣,不離因緣而離一切因緣,變成無相的真正慈。

  【維摩诘言。菩薩作是觀已。自念我當爲衆生說如斯法。是即真實慈也。】

  說什麼法?菩薩既然悟到,悟到之後,要開示衆生實相的道理。

  衆生本來就是空性,但是,衆生不能自覺,沒關系,有時候還會邪覺,還認爲自己的覺悟是正確,所以,爲了要講這種法,令衆生自己悟到,悟到什麼?悟到一切衆生當下就是空性。所以,我們若能觀衆生空,一切造作就離開生滅,以空性之心來修行就是無相,這是真正的慈,也就是說我們的心在行一切善,說法也好,我們若動一個念頭,有衆生相就不是慈,這才是真實的慈。

  【行寂滅慈.無所生故。】

  寂滅,諸法寂滅無生,你對待衆生産生慈悲,不影響你的寂滅,不影響你的涅磐的本性。

  行寂滅慈就是說用不生不滅本性的慈悲的慈,不能用生滅的慈。生滅的慈:有一點想要回饋的感覺。我對衆生慈是理所當然,慈有什麼條件嗎?沒有任何條件,因爲一切法無相,

  所以說,行寂滅慈,無所生故,爲什麼說無所生?因爲不生不滅當下就是。

  【行不熱慈。無煩惱故。】

  不熱,要注意!不熱就是不愛見的慈,就是行慈不夾雜著愛跟見的一種煩惱的慈,不熱,這個熱惱、熱惱,從以前到現在,佛學總是有一個名詞,熱惱,熱就會惱,人若夾帶著愛、見,愛就是占有,見就是肯定自己,我是慈悲的人,這是著相的慈,這會産生煩惱,所以,我們若沒有愛見,我們就沒有熱惱。

  【行等之慈.等叁世故。】

  等就是平等,爲什麼?等叁世故就是說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都是沒有什麼分別,平等;沒有什麼差異,昨天我對你這樣慈悲,現在我也對你這樣慈悲,乃至于未來,我也對你這樣慈悲,沒有任何改變,因爲空性沒有對立的不同,衆生沒辦法做到這樣,我昨天對你很慈悲,但是,今天不一定,若將來更是不一定,所以,我們的慈變成有隔易的、有變動的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個慈不相同。

  【行無诤慈.無所起故。】

  無诤就是說他也空,我的五蘊當體就是空,沒有诤訟,沒有鬥爭的慈,無所起故,能人所做的,對一切衆生的慈,他做到團體無诤,無诤慈就是說做得讓一切衆生,沒有嫉妒、沒有鬥爭,無所起故,一切法若有起就會有鬥爭。

  【行不二慈.內外不合故。】

  不二就是平等,也就是平等。

  內外不合故,注意聽!內是指我們這個個體的存在性,外就是一切衆生,內是空性,外也是空性,不和合,不和合就是沒有所謂的因緣,因緣當下就是空,它就是在表達這個意思,內心的慈悲,心是空性,外面的衆生可以讓你度化的,也是空性,所以,內是指我們心靈的慈悲,外是指可以度化的衆生,統統是空性,沒有所謂的因緣和合,不合;用現在的數目字就是零加零等于零,用現在的數據來講,零加零等于零,Zero plus zero equal zero.零加零還是零,永遠都是進入平等。

  【行不壞慈.畢竟盡故。】

  這個盡就是空,什麼是行不壞慈?有壞就是有生滅,不壞就是無緣大慈,行不壞慈就是沒有慈的相,行于慈,但是不執著有慈之相。畢竟盡,盡就是空,畢竟空故。所以,行不壞慈就是沒有行慈之相,沒有所謂慈的執著之相,畢竟盡故,一切法畢竟是空性。

  【行堅固慈.心無毀故。】

  堅固就是說不管遭受到任何的外在,或是內在裏面的,統統不動搖,永遠都是保持這樣,叫做堅固慈,沒有人可以動搖他的慈的心。

  【行清淨慈.諸法性淨故。】

  真慈是無相,所以,清淨慈就是無相的慈,它跟法性同樣是那麼清淨,諸法性淨故,諸法,法性同樣清淨。

  【行無邊慈.如虛空故。】

  當然這不用解釋,無量無邊如虛空般。

  【行阿羅漢慈.破結賊故。】

  阿羅漢中國話稱爲殺賊,這個結賊,這個結是一種煩惱的意思,凝結內心裏面錯誤的思想,變成不通,不能通暢、不能自在、不能解脫,這叫做結賊,這個賊是煩惱的別名,結賊都是表示嫉妒、瞋恚、邪見、懷疑、煩惱,只有慈能夠滅除,所以,行阿羅漢的慈,也就是沒有煩惱,沒有煩惱。

  【行菩薩慈.安衆生故。】

  因爲安衆生,因爲慈安衆生,可說是菩薩。

  【行如來慈.得如相故。】

  如來之心又得如相,如,隨順如相,可以說是如來,行如來慈,如就是不動,來就是隨緣,以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的慈,所以,得到如相故,就像佛陀一樣,不動。

  【行佛之慈.覺衆生故。】

  前面講如來得如相,是就本體界來講,現在行佛之慈,覺衆生故,是指作用來講,作用來講,佛的慈,佛能自覺也能覺他,這才叫做佛,慈既然是自悟,又能令衆生覺悟,當然這就是佛。

  【行自然慈.無因得故。】

  要注意聽!無因就是說不必人家教自然就會,叫做無師智的意思。

  我們的自然慈跟外道講的自然是不一樣,外道講的自然就是沒有什麼原因,他天生就是這樣子,佛教講的自然,本性本來就是這樣,不假任何造作,這叫做自然,所以,二者差距是很大的,二者講自然,差距是很大的,所以,我們這裏所講的自然慈,就是無師智而發揮出來的慈悲,要記住!

  無因,無因就是自然,沒有任何的需求,自自然然就有這種慈,

  所以,無因;沒有任何條件。

  【行菩提慈.等一味故。】

  平等一味是無上之道,這叫做菩提,無上真慈就是平等一味,所以,我們若要入菩提之慈,一定要修無相。

  【行無等慈.]無等等,這裏少一個字,無等就是無等等,沒有一樣能夠超過這個,無等就是超越一切的慈,就是無等等,底下加一個字,加因爲的因,因【斷諸愛故。】因爲斷掉一切的束縛、煩惱、愛結,斷諸愛所結的煩惱,斷諸愛結故。

  【行大悲慈.導以大乘故。】

  幫助衆生的苦難,引導他入大乘,這就是大悲,慈是要給他快樂,引導他入大乘可說是大悲,你只是對他好,但是,你沒有引導他進來學佛,這不是真正有悲心的人。

  【行無厭慈.觀空無我故。】

  無厭就是不疲倦,精進的意思,因爲我們能夠觀空無我,所以,對慈不疲倦。

  【行法施慈。無遺惜故。】

  法施就是法的布施,我們今天若沒聽到法的布施,布施再多的錢財,也不能解脫生死,所以,法師是法的布施,衆生是金錢的布施。

  【行持戒慈.化毀禁故。】

  毀禁就是犯戒,慈悲持戒,叫做持戒的慈,度化犯戒。

  【行忍辱慈.護彼我故。】

  我們若有忍辱,對方就不會對我們反感,護彼我就是讓彼此不要有鬥爭,叫做護彼我,

  【行精進慈.荷負衆生故。】

  這是六度裏面的第四,精進慈。因爲,我們若要負擔衆生、幫助衆生,一定要精進,精進就是勇敢,勇敢的承擔下來。

  人總是這樣子,批評別人的,有很多。過去,有一位法師說:法師,您講經時該怎樣、怎樣,我說:法師!你講得很有理,來…

《維摩诘所說經要解 觀衆生品第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