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即具足。』
「爾時叁十二長者子,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故我不任詣彼問疾。」
佛告阿難:「汝行詣維摩诘問疾!」
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!我不堪任詣彼問疾。所以者何?憶念昔時,世尊身小有疾,當用牛乳,我即持缽,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。時維摩诘來謂我言:『唯!阿難!何爲晨朝持缽住此?」
「我言:『居士!世尊身小有疾,當用牛乳,故來至此。』
「維摩诘言:『止!止!阿難!莫作是語。如來身者,金剛之體,諸惡已斷,衆善普會,當有何疾?當有何惱?默往!阿難!勿謗如來,莫使異人聞此粗言,無令大威德諸天,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,得聞斯語。阿難!轉輪聖王以少福故,尚得無病,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者哉?行矣!阿難!勿使我等受斯恥也。外道梵志若聞此語,當作是念:何名爲師?自疾不能救,而能救諸疾仁?可密速去,勿使人聞。當知!阿難!諸如來身,即是法身,非思欲身。佛爲世尊,過于叁界;佛身無漏,諸漏已盡;佛身無爲,不墮諸數。如此之身,當有何疾?」
「當有何惱時我,世尊!實懷慚愧,得無近佛而謬聽耶?
「即聞空中聲曰:『阿難!如居士言,但爲佛出五濁惡世,現行斯法,度脫衆生。行矣!阿難!取乳勿慚。』
「世尊!維摩诘智慧、辯才爲若此也。是故不任詣彼問疾。」
如是五百大弟子,各各向佛說其本緣,稱述維摩诘所言,皆曰:「不任詣彼問疾。」】
弟子品就是說現在有很多人去探望維摩诘居士,維摩诘居士心想:我生病,佛怎麼沒來看我?佛知道維摩诘居士的起心動念,就一個一個一直派去,目犍連、舍利弗、須菩提、阿難、迦旃延、迦葉尊者、羅睺羅,一個一個一直派去,問這些弟子:你去探維摩诘居士的病。每個人都說:我沒辦法!因爲都曾被訓斥過,都講不贏他,沒辦法,他是佛再來,怎麼講得贏他?
弟子品就是佛現在要派弟子去探望他的病。
【爾時.長者維摩诘自念】自己這麼想。
【寢疾于牀.】
寢就是躺,寢疾;因爲他生病,生病,當然這是示現的,示現生病,示現給人看,不是真實的,寢疾于牀;生病躺在牀上。
【世尊大慈]、】世尊您是大慈悲的人,【甯不垂愍。】您怎麼不慈悲來探望我一下,甯不垂愍:怎麼會不慈悲,來憐愍我維摩诘,佛您應該來探望我一下。
【佛知其意.】
佛是遍叁千大千世界的人,大家在想什麼他都馬上知道。像我現在起心動念,佛一定會告訴我:慧律!榴蓮不要吃太多,他一定會這樣告訴我,吃了會嗚嗚叫。
佛知其意;佛知道他的意思。
【即告舍利弗。】就告訴舍利弗。【汝】舍利弗,汝就是你,你【行詣維摩诘問疾。】
就是探望病苦有沒有好一點。
高僧大德說:閑心是莫通。至人就是聖人,聖人的心跟心是相通的,所以,不用講大家都知道,維摩诘居士是聖人,佛當然也是聖人,聖人跟聖人而言,起心動念馬上都知道,對不對?若這樣你們最輕松,若這樣大家的心念都相通,很輕松,不用打電話,不用講這麼多話。我若起來,我啪一下,我就下來,因爲你們都知道我在想什麼,就不用講,講得苦口婆心。可見,你們沒有通達,不知道我在講什麼,還是有勞我老人家一直講、一直講,一直、一直講,還得講好幾年,生病也得起來講,肚子痛也得起來講,打噴嚏也得起來講,沒辦法!因爲你們不通達,我也不通達。
舍利弗是五百位弟子之上,他智慧第一,佛先派一個大智慧去。所以,如來知道其他人可能沒辦法,這是表示舍利弗是第一大智慧。但是,舍利弗是第一大智慧,更加顯示維摩诘居士的智慧才是驚人。所以,先派舍利弗。
【舍利弗白佛言。世尊。我不堪任詣彼問疾。】
佛的命令沒人敢違抗,對不對?所以,佛再叁地考慮,不然派舍利弗去。舍利弗第一句話就說沒辦法,維摩诘居士是智慧無量,不是弟子能夠的,而且,過去曾被訓斥過,他不敢隨隨便便去探望他。
【所以者何。】爲什麼呢?【憶念我昔】我想起我過去,【曾于林中宴坐樹下。】
注意!把筆拿起來,宴坐就是攝身、心,使它不散亂、不放逸,我曾在林中打坐,攝受身心在那裏坐。
【時維摩诘來謂我言。】喂!【唯.】就是喂!喂!喂!尊者!尊者!
【舍利弗。不必是坐爲宴坐也。】
不必是坐爲宴坐,不必是坐就是說不必這麼坐才叫宴坐,不必是坐就是不必像你這樣攝身心地坐著,叫做宴坐;所謂宴坐;如如不動叫做宴坐。
下面開始訓斥舍利弗,如何訓斥?你注意聽!
【夫宴坐者.】若真正在宴坐,【不于叁界現身意.】就是不會在叁界內對色身和意識起心動念,【是爲宴坐。】
因爲維摩诘居士是證得法身,像虛空那麼大的量,所以,他是修無相、空、無願的,究竟清淨的法身之法。舍利弗是二乘人,他是叁界內的二乘,當然,境界差很多。
維摩诘居士爲了讓舍利弗了解法身才是真正的宴坐,所以就說:不用像你這樣坐,不必是坐叫做宴坐。什麼叫做宴坐?真正的坐就是如如不動,要像無相法的法身才是宴坐。既然是法身,就不是在叁界出現的色身,攝這個身、攝這個心在坐,攝這個心,你現在坐著,是用色身、用意識攝心,在那裏,只是暫時得到清淨而已。
舍利弗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.是爲宴坐。】
小乘的修法,有一個叫做入滅盡定,叫作九次第定。入定之後,他的外表像枯木死灰,不能運用,他怕自己散亂,他沒發大心,所以,怕起來度衆生,他會散亂,不能如如不動,他不是證得究竟的法身。
所以,不起滅定就是:不取滅盡定,你不要取,不要執著于有一個滅盡定,同時可以現出威儀,莊嚴的威儀,不要像枯木死灰那種小乘入滅盡定的威儀。意思是不起滅定,你不要執著有一個滅盡定,同時你可以現種種威儀起來度衆生;你不用入滅盡定,同時你可以現出威儀來度一切衆生。這才真正叫做宴坐。
小乘的宴坐跟法身大士的宴坐大不相同,這是完全不同。最起碼你是小乘人,你攝身心宴坐,坐在那裏,閉上眼睛,不起心、不動念,那是小乘、二乘,聲聞跟緣覺在修的。
法身是無相的,動跟靜都無相,動也緣起性空,靜也是緣起性空,一切法是空性,動、靜都是一如,這才是真正我們要追求的法身。
所以,就跟舍利弗講:舍利弗!你不要執著有一個滅盡定,你同時可以現諸威儀,知道嗎?這個叫做我們的宴坐。
【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.是爲宴坐。】
這是什麼意思?
不舍道法,不舍一切道就是所謂通達,清淨心、智慧心、菩提心叫做道,當下這個心,念頭裏擺脫了生死的束縛,充滿著智慧跟菩提心;但是,外面是現凡夫事。不舍道法,他沒離開他的本性,通達清淨法身的智慧菩提之心,但是,他的外表是現凡夫事。
所以,我才告訴諸位,就算你是菩薩,你的所做所爲,也不能離開凡夫的事情,事理圓融,事相跟理體是圓融的,事跟理,理上是無生,事相雖然現智慧,但是以事相來講,是跟衆生一模一樣。
我才向諸位再叁勸告,哪一位是菩薩,你根本看不出來,我早就向諸位再叁勸告,我們這裏哪一位是菩薩,沒有一個人看得出來,你們誰是菩薩,誰知道?說不定我這裏叁、四十個男衆徒弟,不知有幾位菩薩在這裏也說不定,說不定這裏的女衆,哪位是菩薩來示現,來鑒定師父講得對不對也說不定。所以,男的叫做菩薩公,女的叫做菩薩母。我們這裏的男衆、女衆,哪個是菩薩,看不出來。因此,我們盡量看人家的優點,減少自己的煩惱,看到人家的缺點就想,這個人說不定是菩薩,這可能是菩薩、是佛,這是佛示現的,不可以看他的錯誤,這樣天底下就沒我們的事。
所以,這位維摩诘居士雖然現在家身,但是終日,每天都與道相應,因爲他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。
舍利弗【心不住內.亦不在外,是爲宴坐。】
太厲害了,從《維摩诘經》中維摩诘居士所講的話太厲害。
什麼叫做宴坐?因爲維摩诘居士證到法身、無相,這都是無相法,你看看!不住內;你不要認爲我有一個心在控製,不執著有個心,認爲我在修行;也不在外,也沒有一個色身在打坐,這叫做宴坐。
維摩诘居士早就告訴過我們:我們的色身是幻宅,我們的色身是虛妄、幻化出來的,怎麼能夠住在內呢?即使是外面的山河大地,也是因緣和合。
所以,小乘人就是聲聞、緣覺,他爲了防止念頭不被跑掉,所以,他就控製念頭,用壓抑的或者是用控製的,系心在內,觀照、觀照..,維摩诘居士是證悟到能所雙亡、究竟無相,所以,根本不用觀照。
所以,意思是說你細心觀照內心,內心是不實在,色身是幻化的,凡夫是整天在追求外面,法身大士是內、外平等,外面的山河大地也是空性,內在的色身也是緣起性空,所以,不住內、不住外,當下這顆清淨心就是妙用,清淨心不著相就是現一切在任何時間、空間,這就是妙用。
所以說,心不住內也不在外,是爲宴坐。
【于諸見不動而修行叁十七道品.是爲宴坐.】
諸見就是外道的邪見,六十二種妄見就是諸見。法身大士直接觀本性,本來就是如如不動。外道沒有正知正見,他沒有正確的智慧,所以,他修錯了,執自己的邪見認爲是真實。所以,法身大士見到真性,清淨的本性。
所以,他不離開種種外道的邪見,當下就了解空性。他不舍邪見,也不著邪見,他了解真性沒有這些。所以說,于諸見不動,對六十二種邪見保持如如不動,不動就是不住、不執,用這種心來修叁十七道品,這叫做宴坐。
小乘是修觀身不淨,這裏的觀念要注意!小乘是修觀身不淨,不知道我們的法身本來是清淨,所以,他見到一個動,色身不淨舍掉、舍掉..,一直想要抛棄舍掉這個色身,而取另外一個色身,
法身大士可不這樣,觀身當下就是性空,非垢非淨;無垢可舍、無淨可取,名爲不動。這句話就是如此,這就是說沒有肮髒的可舍,也沒有清淨的可取,這叫做宴坐。用這種心來修叁十七道品,是爲宴坐。
【不斷…
《維摩诘所說經要解 弟子品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