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煩惱而入涅磐.是爲宴坐。】
不斷煩惱,因爲煩惱當下就是涅磐,煩惱即菩提,所以不用斷煩惱。
你若悟到,煩惱自性就是空,那就是涅磐、不生不滅,進入不生不滅的階段,你會活得很有意義,你會活得很歡喜心。你的內心從不看輕哪個,你的內心也不曾我慢哪個,你的內心二十四小時都平等法,沒有分別,皇帝來也如此,乞丐來也如此,狗來也如此,雞來也是如此,一切都平等法;除非是菩薩示現要教化衆生,就是說示現生氣或是責備,這是菩薩示現的,不然,煩惱當下就是涅磐。
【若能如是坐者,佛所印可。】
你若真的如此打坐,這才是佛所贊歎的,所印可,佛所認同的實相的打坐,那叫做平等法的打坐,
【時我.世尊。】我就是舍利弗,當時的我,舍利弗嚇一跳,噢!這位在家人怎麼這麼行,世尊,我【聞說是語.】我聽到維摩诘這麼說,【默然而止。】我卻默然不語,【不能加報。】這個報是回答,我沒有辦法回答,被問得答不出話來。這個報不是報應的報。
【故我不任詣彼問疾。】
所以,我不夠資格問維摩诘居士的病。因爲每次去都被訓斥,講不贏他,沒辦法。
【佛告大目犍連。汝行詣維摩诘問疾。】
目犍連是神通第一,他是出自婆羅門種。
【目連白佛言。世尊。我不堪任詣彼問疾。】我不夠資格去探他的病苦。
【所以者何。】爲什麼?【憶念我昔】我過去【入毘耶離大城.于裏巷中爲諸居士說法。】
他說法:人應如何做善事,身口意應如何修行,目犍連就是開示這些十善,我們要布施、要持戒。講一講都是生滅的有爲法的善,目犍連就是如此開示。
【時維摩诘來謂我言。】謂我言;對我講,講什麼?【唯.大目連。】喂!尊者!尊者!大目犍連!【爲白衣居士說法.不當如仁者所說。】不當就是這樣不對,你這樣說法不對。
【夫說法者.當如法說。】
你叫人要修十善、要布施、要持戒,這樣講是不究竟,這樣是不恰當的說法。不當:不恰當;不當如仁者說:你這樣說,一點也不恰當。
夫說法者,當如法說。你既然要說法,應當如法。注意!如法應當與空、無相、無願相連接,以中道第一義谛、究竟的涅磐,這個叫做如法說。
意思是說你若教人修十善,但是一定要教叁輪體空,不應該說我在做善的這種觀念;若教人持戒,要用無相持戒,不可認爲說,執著我是一個持戒清淨的人,這樣又不對了。因爲他講得不夠徹底,不與空相應、不與究竟相應,所以,維摩诘居士就訓他、責備他。
【法無衆生.離衆生垢故。】
什麼才是真正的法?法是無相。
我們要了解什麼是真,什麼是假,你對人說法沒關系;但是,你還存有衆生相。所以,法無衆生,真正說法不可以存有衆生相,你若存衆生相,還執著有相,有爲的十善、布施、持戒,那是汙染清淨的真法。你若悟到法,法當下就是沒有衆生,當下就能離開一切的煩惱,衆生有一個自我觀念,所以,他會習慣性,執著性偏重,所以,要用空性,讓他了解法,法性本來就無衆生,不是二乘人所說的“有衆生相可斷,要斷我相”;大乘佛法不這樣,大乘佛法當下就是空性。
所以說,法當下就是空性,無衆生,當下就能離開衆生的汙染跟煩惱。意思是說目犍連講得不究竟。
【法無有我.離我垢故。】
法當下也無有我,無有我相,當下就能離開我垢。垢就是說因爲人會執著我見,因爲有我所以煩惱就生,離開這個我;煩惱的主體。
【法無壽命。】
法當下無壽者相。壽就是生死去來的假名,我們從出生一直到生命的結束,這叫做壽命。
但是,生本來就是不生,去也實無所去,因爲虛妄執著四大、五陰的假體,所以,我們認爲有一個真實的生命來出生,其實是因爲我們妄想,業力而來的,實在是空性的,是帶著業力、意識來投胎的,結合物質的世界,而産生虛妄的世界。所以,我們認爲有一個生,色身的壽命盡,結束了,我們認爲有個死,這叫做生命;壽者相。
但是法本身並不這樣,並沒有壽者相,離開生死垢,離開生死,沒有這種東西,因爲生死本性是空,本自無生死叫做離生死,這個離就是空,空掉這個生死,本無生死名【離生死故。】意思是說法性本來就沒有生命的觀念,當下就離開生死的念頭;生死是凡夫迷失的執著,才會産生生死的念頭。
【法無有人.前後際斷故。】
法無有人,人有靈性,草木沒有靈性,所以,我們認爲有人,有來有去,所以有時間觀念。
但是,法性,法身,佛的法身無有人相,前後際斷就是沒有所謂的過去,沒有所謂的未來,也沒有所謂的現在,現在心本身不可得,過去已經過去;這都是虛妄連續的錯覺,才說有過去、有現在、有未來。前後際斷是指時間,意思就是法性如虛空,無所來去,無所過去、未來,現在又當體即空,當下就無不變,不變的事情,所以,沒有所謂的人相。
【法常寂然.滅諸相故。】
我們若有相,我們就有種種形狀不同。
我們今天就是有相,所以,在座諸位!今天,爲什麼有這麼多是非,爲什麼有是非?因爲衆生有相。你的看法跟我的看法就不同,有我相、我見,你的看法跟我的看法就不同,認知度就不一樣,我們這個娑婆世界,鬥爭是很正常的,那個人對你很慈悲,不太正常,我們活在這個娑婆世界,有人對你慈悲,這不太正常,這是佛菩薩再來的,我們若走到外面,人家對我們不好,很正常,你就想,他會到娑婆世界,他不是沒原因的,所以,我們若到外面要挂一個牌子,不要打我!這很正常,鬥爭不斷,沒辦法!是非絕對不斷,是非既然生,你如何能清淨呢?
所以說,怎麼樣能夠沒有是非,從自己做起,把你的心情擺平,用空性、用法身、用無生法忍,完成你不生不滅的本性,將來你進入了本體,你的清淨之土就無量無邊,因爲你現在度量無量無邊,你將來所住的世界就無量無邊,很簡單的道理,一切都是你的念頭,你的念頭決定你的將來,對不對?有相的世界,你有執著,當然你下輩子出生,就是出生在很複雜、對立的世界。我現在擺平我的內在,別人是是非非沒有關系,我永遠沒有是非,完成了覺悟,心淨則佛土淨。
所以,我才告訴諸位!你不必盼望你將來會投胎到哪裏,你不必恐懼你的將來,你死後所住的地方,你現在的意志、這一念、所有的行爲就決定一切,要記得師父跟你們講的話,你現在所有每個念頭,就是決定你將來出生的淨土在哪裏。
所以,法身是常寂滅、寂然,因爲它是無相,滅諸相故。所以,在座諸位!諸佛菩薩如何一直對我們開示,如何修正我們的觀念,我們怎麼一直無法放下,我們是不是很愚癡?快樂的道理,都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我們老是要聽師父開示, 師父開示會比佛祖開示還行嗎?佛、諸佛菩薩,維摩诘居士都是佛再來的,他對你講得很誠懇,一切法無人相、無我相、無衆生相,一切法都是寂滅,是因爲你的心起心動念,讓你産生痛苦,讓我們産生痛苦。
【法離于相.無所緣故。】
法離于相,我們有離相嗎?我們有離開一切相嗎?離相不是跑到深山林中才叫做離相,那也是執相,放棄城巿,執著深山林中也叫做執。
法離于相是不管任何時間、空間,都無所住、無所著叫做離于相,眼睛所看的都歡喜心,耳朵所聽的都歡喜心,無所緣故就是說沒有值得我們攀緣之處,叫做無所緣故,這個緣是指執著的對象,無所緣就是法本身就離一切相,意思是一切相不值得我們執著,無所執著;無所緣故。
【法無名字.】
因爲一切法都産生在語言當中,語言當中就有名相,法的自性是空,實相是無相無不相,當下無一切相,當然也沒有這些文字、名字,【言語斷故。】語言是安插不上去的,所以,人家說我們好、說我們壞,罵我們、贊歎我們,于我們的空性無礙。我才告訴諸位!悟到空性的人,一切無礙,再怎樣都無礙。
【法無有說.離覺觀故。】
覺觀就是我們粗糙的審察力量,法無有說,語言跟實相當然是不離,是不離,法本來就是無可言說,唯佛與佛乃能親證,諸佛菩薩、等覺菩薩,才能達到這種境界,法本自是無有說,不可以講,不可思議的心境境界。
離覺觀,不是你粗糙的念頭意識去觀照、可以體會到的無所說的實相。這句話意思是說法本自離開一切言說,不是你用粗糙的意識去觀照可以觀照得出來,叫做離覺觀故。
【法無形相.如虛空故。】
【法無戲論.】因爲是實相,哪裏有戲論,真實相是離一切言語,所有的言論都是戲論,實相是【畢竟空故。】妙覺圓境也就是不可思議,擺脫了這些語言。所以,法是無戲論,因爲,它是畢竟空。
【法無我所.】上面是講無我,現在是講無我所,【離我所故。】
我所表示說他身旁的一切東西以爲是自我,有個東西,因爲,我們對一切法都認爲是我所有的,我擁有一切,我所就是我擁有,法是沒有所謂你擁有的,世間爲我所用,非我所有,這是暫時借我們住、借我們穿、借我們吃的,這世界,這物質的世間,不是我們究竟解脫之處,不是究竟,我們所取之處,是生滅之處,你擁有的一切,也不是真實。
所以,法無我所,意思是說法沒有所謂你擁有什麼東西,因爲,法本身不可得,簡單講,你現在所有的東西,所擁有的東西,全部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消失,你的頭發,你的美貌,你的金錢,一切你所擁有的,眨個眼,眼睛一睜一眨就變化,眼睛一睜一眨又變化,你的細胞沒有一分一秒停止的,所以,我所擁有的東西,統統是空相,不實在的。
【法無分別.離諸識故。】
法是無分別心,因爲意識能分別,所以,法、意識是不分別,空性你要如何分別?就像虛空是無相,要如何分別?離諸識故,離開一切分別心。
【法無有比.】把筆拿起來,比就是所謂的比較,就是所謂的對待法,對立法叫做比,法無有比,法有長、有短叫做比,有善、有惡叫做比,有大、有小叫做比,有男、有女叫做比,有天、有地叫做比,所以,法無有比,因爲一切法當體就是空性,哪裏有大小、長短…
《維摩诘所說經要解 弟子品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