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六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果說南極、北極,或者是海中一個小島,像新聞報導的,印尼、菲律賓那些島很多,一根蔬菜也沒有!對不對?那個蔬菜、水果,它每一個禮拜,有一條船來分配到這個島,大家交換,用魚啊、肉啊來交換這個蔬菜、水果、還有米,師父看過這個記錄。某一些島,實在是拿不到水果跟蔬菜,那麼如果他想學佛,如果看到這一段,他學不下去,學不下去!爲什麼?會怕啊,對不對?講得那麼嚴格!這裏是稍微比較嚴格。那麼師父鼓勵大家,是以般若智慧爲先導,關于吃素方面的話,就必需要看個人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、時空、背景。你不曉得,有的人爲了這個吃素,家庭大革命,大革命啊,你不曉得?她那個老公就不信邪,他信基督的,那個老婆信佛的,就是硬要吃素,而且不煮給他們吃!後來搞到什麼?搞到離婚的邊緣,離婚了,基督教他不信這一套的。所以,你看吃素有時候很容易,但是有時候那個特殊的家庭,卻非常的困難!爲什麼?我們做法師的人,很容易就聽到八方十路、十路八方的各個訊息,因爲有苦就會向師父訴苦。所以我們聽到很多因爲這個吃素的問題,變成起家庭大革命的問題。有的爲了煮這個葷食,受菩薩戒、受五戒,煮這個葷食,給這個婆婆,哇!恨透了、恨死了!爲什麼?她說:你們這個學佛自私,只自己要修行,不管別人這個家庭,沒有學佛還好,煮飯煮得好好的;現在一學佛以後,回來統統不煮了!諸位!要不然我現在問你一個難題:有一個年輕的女孩子;我現在問你,看你怎麼下最後的答案,你來回答我。有一個年輕的女孩子,算是小姐了,生了一個女兒二歲,這個女兒正在發育,結果她去受菩薩戒,可能是迷迷糊糊,也不了解佛教,受菩薩戒以後,這個戒師講得很嚴,回來不敢煮葷的。這個女兒也不喜歡吃素,才二歲。她現在慢慢慢慢長大了,到叁歲、四歲,開始營養不良,常常什麼?常常送急診,不是一下子暈倒了,要不然一下子就嘔吐,要不然就是發高燒,她完全沒有抵抗力,這個媽媽已經受菩薩戒,就是不敢煮肉給她吃、不敢煮魚。她現在很困擾了,寫信來請示師父。那現在這個女兒誰照顧呢?奶奶照顧,奶奶煮給這個小女孩,四歲的小女孩吃。她現在非常難過,很痛苦,常常拜托媽媽,媽媽年歲也大了,她受菩薩戒,看到就怕,然後女兒正在發育成長,我現在請問你:如果你是法師,你今天冷靜一下,在這個時候,你煮不煮葷?要不要給這個小女孩吃?佛法它很困難的,有時候在智慧跟慈悲都沒有辦法解決,因爲那個是時空性的問題。對不對?好!那我現在問你:贊成自己不吃,可以煮給那個女兒吃的,你認爲應該可以的,你舉手,我看看你們的表達。(衆中有舉手的)嗯!有慈悲心,你認爲還是要堅持守戒,讓她死的,對不對?女兒反正沒有抗體,不管她,不吃就不吃了!對不對?你長不大沒關系,我有得吃就好,管你的!你認爲,受菩薩戒還是堅持戒在人在,戒亡人亡,你認爲要堅持持戒的,還是不煮給女兒吃的,不管人情世故,你認爲這樣子請舉手。(無一人舉手)你看,這種東西,你真的一定要怎樣,真的是很難!她才小女孩,聽說常常送急診,常常送急診!爲什麼?她素也不吃,葷,她(母)又不煮,媽媽也不太會煮,就一直這樣子,一直沒有抵抗力,完全沒有抵抗力。再言歸正傳,話講回來,你要吃素的時候,記得!要把身體的營養均衡,記得早睡早起,記得跟著太陽跑,不要跟著月亮走,太陽跑,你曬到陽光,早睡嘛,跟著太陽跑就是健康。人的這個身體,它不是貓頭鷹啊,貓頭鷹是晚上出來,你又不是貓頭鷹!你一定要早一點休息,九點、十點最慢,我們現在這個人,這個時間,最慢最慢不能超過十一點,最慢。因爲你晚上不睡覺,你這個肝髒會很麻煩的!所以現在很多年輕人,肝癌,一下子就死掉,是爲什麼?來不及救啊,來不及,肝癌,一下就死了!爲什麼?就不睡覺啊,他就是跟著月亮跑,不睡覺傷肝、貪名傷腦、好色傷腎,都是傷!所以記得!跟著太陽跑,不會得憂郁症,記得出去運動,曬曬太陽運動一下,one more two more,我看看現在我們這個法師,在上面有運動器材,流汗啊也很好,這個是對的,很好!晚上就早點休息,這個是很好;營養要均衡,不要偏食,那麼身體就會慢慢慢慢。。。尤其一定要睡覺,你要靠這個藥力、要靠這個天力。也就是說:這個日月星辰的運轉,你一定要跟著這樣子的起居作息這樣做,你的身體才會健康,皮膚也才會好。不睡覺的人皮膚不會好的,會又黑又幹瘦,還長黑斑,因爲不睡覺啊!不睡覺的人,或睡眠不足,黑斑就會一直出來,晚上不睡覺的,睡白天的,他就一定會這樣,荷爾蒙會失調!也不用太嚴重,七、八點就去躺著,那又太嚴重了!爲了皮膚好,七、八點就去躺著,,那又太嚴重了!對不對?所以吃素的人,要照顧這個身體,還是真正的要有一點點概念,人並不是一般的畜生、夜行性的動物,你一定要跟著太陽走,不可以跟著月亮走。

  底下,更有習邪密者,恣行淫欲,讬言“在刀口上修”,更是在造無間重業。凡此皆是犯了善星比丘一類的撥無因果之過咎。末法行人宜特別留意,莫受其誤導。

  複次,“不隨分別”是很高的不分別智,但並不是不分別善惡是非;若不分別善惡、是非,則是愚癡、迷妄;然而“無分別智”則是于諸法相不起“虛妄分別”,從而生愛憎等。所以,當知“分別”有兩種,一種是“虛妄分別”,一種是“善分別”。所謂“虛妄分別”是依于我執、我見、我愛等,以自我爲中心而起的分別,因此虛妄分別是煩惱的來源,是無明的根本。然而“善分別”則是依法、依理去思維而判斷、揀擇,故是“七覺支”中“擇法覺支”之所依,擇法覺支就是要用智慧決擇正確的法,叫做擇法覺支。意思就是:學佛道的人要有智慧,不是迷迷糊糊,是善分別,善分別就是說:依法、依理,用正確的智慧去思維、去判別、去揀擇,不是虛妄分別。所以這個“七覺支”中“擇法覺支”之所依,亦是無漏真智的來源,881頁,也是開發般若與解脫的根本。因爲能判辨揀擇世間諸法,故能舍惡從善,斷惡修善;以斷惡修善故,增長福德、智慧;廣說甚至一切世出世間善根,乃至得證道果、菩提,全都是依善分別之智而來;所以“善分別”爲得正知見,一切修行之根本,令人不落惡道、邪道、魔道,令行者得趨正道,入于佛道,如人有眼,得見前路。所以經中雲:“能善分別諸法相,于第一義而不動”。所以“善分別”是修大乘人、修無上乘人無始修來的智眼、慧眼、乃至道眼所依的根本,這其中即含無量世修行的般若種子在內,不是容易的事,更不是一般人所容易企及的。與此上上根人的“善分別”相對的,則是“虛妄分別”。除了上上根人的“善分別”,其他一切世間凡夫、外道、權教、小乘所作的分別,依佛之義,都入于“虛妄分別”之列,所以都是“言說戲論”。至于現下流行的口頭禅“不分別”,則是愚癡再加惡知見。例如有人作犯戒或破戒之行,別人問他,他就回答說:“哦,我不分別!”這“不分別”等于是“不分別善惡”——不能分別是非善惡,則是愚癡無明;造了惡業居然不知悔愧,卻又大言不慚地企圖以無上法來遮掩、文過飾非,冠冕堂皇地合理化,而且還自以爲高,如是轉爲邪慢,成就惡知見。

  882頁,所以,末世行人見此經文“汝但不隨分別”,切不可斷章取義,一定要往下看,直到“叁, 緣斷故、叁因不生”,才不致扭曲佛義。而且切不可造惡業或犯戒,而妄言“不隨分別”,否則罪愆極重;其結果是,本要修佛道,反落魔道,豈不可惜、冤枉?

  又,交光法師于《楞嚴正脈》中雲:“不隨二字但是頓修、頓斷工夫。”又于解釋“何藉劬勞肯綮修證”時說:“依管見,”——這個當然是謙虛啦!說:“ (肯綮)作勞筋苦骨、克(刻)苦修行之意。“何藉”的意思是說,言不須作意苦求修證也。良以頓入悟處高妙,了達妄本空、而真本有,但息顛倒分別,一念入無分別,本空者無依而何所留,本有者無覆而何所隱哉,故不假于苦修證也。”接著又說:“而欲希頓修者,當先求于頓悟,如其悟未大徹,而妄撥事修,自成陷墮,亦愚惑之甚也,甚之!”交光法師此段之意爲:“不隨”二字便是頓修、頓斷的工夫(法門);所以修行不一定要所謂“苦修”,只要法門對,法門巧妙,法門剛剛對、剛剛好,是可以頓修、頓斷的;但是要這樣頓修、頓斷的人,卻要有條件、夠資格,那就是要先“頓悟”。頓悟以後,才能談得上“頓修”、“頓斷”。交光法師之意,如果還沒有頓悟,便不能廢掉事修,而光侈談頓修、頓斷,那是不相應,也無濟于事,只會變成言說戲論,都無實義。若以本經的經文內容之發展來看,交光法師的看法是十分符合經義的:因爲從一開始到現在,世尊所一直諄諄教誨的目的,就是引導阿難等人及末世衆生,入于一念相應、頓悟玄旨之境;于頓悟之後,又再一次宣說大佛頂神咒,令依神咒不可思議威神加持,而頓修、頓證菩提。這也是本經的主軸大義所在。

  又,關于“頓悟、頓修、頓證”,有些人頗有懷疑,而執一定要叁大阿僧祗劫漸修。漸修法門是有的,但那是對漸根人說的,什麼是漸根人呢?漸根人善根較淺,不堪頓受無量大法,不能發起無量猛利大心,凡事皆溫溫吞吞、拖拖拉拉的,這跟我的個性合不來,搞這個很累,我也不喜歡跟這種人做朋友;我們要那個猛力的、大心的,猛力大心的,這個速度快!是不是?溫溫吞吞、拖拖拉拉,推、拖、拉。甚而苟且延宕,這個“宕”就是放蕩的意思。貪著依戀,不能頓舍。佛爲攝受成熟此種根器人,爲令不驚、不怖、不退,故說種種漸修漸證法門。若依諸佛祖師度衆的實例,則多數都是“頓教”式的頓悟與頓證的。例如佛世時,經上所載,佛爲弟子講經說法,弟子在聽法的當時,或在家、或出家、甚至或是外道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