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這些弟子常于佛講經之間、或講經後,即于座上或開悟、或證初果、乃至證四果,或發無上道心,或發五戒、十善等心。這些通常都是在講經會上當場發生的事。所以可知,佛度衆生,多半是“頓教”、頓悟、頓證的。釋迦佛如是,將來彌勒菩薩下生成佛,龍華叁會說法度生,也都是頓悟、頓證的。諸位!沒有頓悟、頓證是不能成佛的。諸位!念頭不是東西可以切割的,它沒有具體性的東西,完全靠悟的功夫,講漸修其實就是在除習氣,講漸修其實是這樣子;悟到本空,他就是一悟即入如來地。不但釋迦如來是,連當來的彌勒如來亦如是,乃至其他十方諸佛也都是這樣;所以這可說是諸佛度生的通例。至于宗門的祖師,多半也是頓教、頓悟、頓證的。當然,諸佛祖師度生,令得頓悟頓證,除了以大智法門循循善誘之外,還必須有加持力在內,才得如是。(佛在講各種大經前、或講經中放光,那是幹什麼呢?那就是在加持衆生呀!——並不是作秀、或者是顯威風!)
關于“何藉劬勞,肯綮修證”,還有一點必須注意的是:佛意並非說修行不用努力、不用精進,而只是要強調:諸位!底下幾個字就是最重要的:用功要講究方法,要知門道,亦即須以般若爲導,不是不勤求法要、以及諸佛無上心要,就光靠自己凡夫俗眼所見,一意瞎闖、蠻幹,那是徒勞無功的,現在差不多都是這樣,差不多!碰到了佛法,關起門來,在家一直拼命念佛,佛法不聽、善知識不親近、道場不去,統統是搞這個,就是瞎闖、蠻幹,就是像這樣子。那就是徒勞無功的,(君豈不見世間無量外道,他們的修行豈非精進、萬般刻苦?)衆生如果有福德聽受諸佛無上心地秘要,再加上勤勉努力,即不難“遊刃有余”,就像那個解牛的庖丁,一切困難、煩惱業障不難“迎刃而解”。是故莫錯解佛意,而謂修行不用努力,然後就拿著羽毛當令箭,羽毛是羽毛,不是令箭啊!是不是?當作自己不精進、懈怠、放逸的借口。
最後,關于經文中“不隨”這二字訣,于日常之實修,亦有叁門差別:一、身不隨;二、語不隨;叁、意不隨。
經中的“不隨分別”,屬于第叁種:“意不隨”,這是最主要的“不隨”,是善根成熟的上上根人修無上禅及首楞嚴叁昧之前的入手工夫。但對于一般初學,于修“意不隨”之前,仍須先用功致力于“身不隨”及“語不隨”之修習,以長養道力。
何謂“身不隨”?就是不論于日常生活中,或靜坐及其他修行中,如念經、持咒等時,心中忽然有一念頭起來,很想去作一些不相幹的、或染汙之事,此時即須立刻覺知,而且堅決住于正念,不要隨著那些意念而去造作染汙或有害之事,這叫作“身不隨”,換言之,也就是身不隨著惡念、邪念、染念,而去造作惡事、邪事、染汙事。例如在家人(乃至出家人)于靜坐當中,忽然有邪念或者是欲念起來,絕對不要因此而立刻起座,隨其念而去行不當之事。凡夫之人就是這樣:若有惡念起來,很容易隨著去作;一想到就毫不遲疑、馬上去做;隨想隨作。反之,若是善念起,便很少能隨之而做,所以衆生是這樣子,衆生都是:衆惡皆作,衆善不行,剛好跟一般佛講的不一樣!886頁,通常都是拖拖拉拉,盡量往後延,最後此善念即冷卻下來,不了了之。這個會這樣子啦,有一個人他想布施一百萬,是不是?來到了講堂,放了二十萬的支票,本來要先給師父;後來看一看:這個二十五也不錯!現在景氣不好,二十萬又帶回去了,經過一陣子以後,一毛錢都拿不出來!會的,善會。。。因緣就會慢慢慢慢轉的。修行也是這樣子的,你今天如果沒有繼續來這裏坐一坐、種種善根,久了他就會懶惰,韓劇多好看啊!對不對?連續劇多好看、電影啊,現在貢寮什麼音樂會啊!是不是?看了以後,如果你稍微不控製一下,會入迷的!“大老婆的反擊”!我是沒有看啦,我是看到那個廣告。所以說你看,有人的話,學佛應當用培養的,今天要來聽經聞法,很懶惰、不想起身的時候:好!去吧!就來這裏坐著了,所以,那個好的習慣要配合,同時要下定決心。
因此,修“不隨”者,便要用這個策略:正好與以前倒過來:善念一起,馬上去作,不稍遲疑;若惡念起,盡量住後拖,不要馬上去實施。有時或許妄念很強,無法完全克製,就取其輕者而爲之,漸漸便能改善。例如一向有在外吃宵夜的習慣,于修行中忽然想跑出去吃館子,如果此念頭實在太強,便在家中吃點東西以轉化之。這只是舉個例子而已,在座諸位!如果你要健康,超過晚上八點以後,不要吃東西。如果你想要健康的話,七點、八點以後,就統統不要吃東西,這個肚子、胃讓它半餓、半饑餓是好事,會有助于健康。這裏就講的:還吃宵夜,是不是?或者是修行突然要跑去館子、吃館子。這個念頭如果實在太強,就在家中吃點東西以轉化。要不然就像忏公講的,我們過午不吃,在舉辦這個大專齋戒學會,這個很餓很餓的時候,這忏公就告訴我們:來到這兒,全部要受八關齋戒的,過午不食。哇!那個大學生晚上都有吃宵夜的習慣,突然在那邊十一點半就吃飽了,他在十一點十分、十五分就開始要過堂,就吃飽了!然後就看著那個手表、看著那個鍾,要等到明天,明天六點,這樣拿筆起來算一下,總共十八個鍾頭都不能吃東西,那真的是很難熬,十八個鍾頭!忏公就想了一個辦法,晚上發什麼?發巧克力。而且這個巧克力裏面還不能有核桃,要完全巧克力,吃了巧克力裏面核桃,犯八關齋戒。再來,他叫你含上這個巧克力的時候,不能咬,咬犯戒,只能用嘴巴含著,就像沒牙齒的阿嬷這樣舔一下,阿嬷如果沒有牙齒,就會用舌頭舔巧克力。不能咬,忏公說:咬犯戒!那個很嚴,豆漿也不能吃,統統不行!那個十一點;十一點十五分開始吃,最慢到十二點,忏公那邊,十一點四十五。當然這個地球上的運轉,像行船的人、跑船的人,知道說什麼幾點幾分是中午;當~~筷子統統放下來!同時只要你牙縫喔,有一粒稍微一點點的米粒,統統要吐出來,你不能說:我要惜福!用舌頭舔一舔,還有二、叁粒吞下去,犯八關齋戒!你們不知道這一點喔?犯!知道嗎?犯啊!所以一點點都不行,十一點四十,筷子放下來,一點米粒統統不行!在那邊是非常堅持這樣子的。到晚上發了一、二塊巧克力的時候,還裏面不能有核桃的,所以就含。。。他說:有一點點甜味,不要咬,也吃不飽,讓他有一點點飽,因爲有的巧克力是甜的,讓他有一點點感覺就好。就這樣過一個晚上、二個晚上。。。都是這樣過的,吃了巧克力以後說:益謙啊!你昨天吃了巧克力,會不會餓啊?餓也不敢講啊!又沒有東西吃,講了也沒用!很多人因爲很餓,那忏公就取笑我們,算是教育我們:有的人啊,晚上不吃很不習慣,晚課以後很晚了,八點、九點了,這個大殿佛像繞一繞,最後又去冰箱旁邊,繞著冰箱繞一繞!爲什麼要這樣子呢?佛像繞一繞、去冰箱繞一繞,餓啊、實在是餓啊,沒辦法,去繞冰箱。真是的,沒辦法,非常嚴格!這個就是轉化的一個點子。這只是舉個例子而已,行者可自活用之。如此即是修行“身不隨”。
至于“語不隨”,則與“身不隨”相類似。心中忽然起念想講一些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绮語、及其他無意義的話、不當的笑話,或想大聲罵人、喝斥人、或講些傷害他人的話等,諸位!這幾個是最容易犯的:犯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绮語,對不對?大聲罵詈、呵叱,這大家都會犯的,每一個人都有我慢嘛!心中有如是等念頭閃現之際,即須修“語不隨”,即不隨此念而造作語業;這就是在修行“語不隨”。
“身不隨”及“語不隨”實是“意不隨”的前方便。禅者行禅必須于如是處多加用功,增進心之明覺,不隨無明妄念而妄造諸業,如是才可稱爲是真正習禅之人。行者于此二“不隨門”中自精勤修習醇熟之後,便可進而修習“念不隨”。此是習禅之腑髒肝心。“念不隨”者,爲于坐中,及日常行住坐臥中,若有念頭瞥然而起,此時行者當即覺知此念,了了知,但只是靜觀之,並不去執取它,亦不去詳審分別它,亦不去撲滅它,只是冷眼觀之,諸位!這個很重要,這個冷眼觀之就是如如不動,就是冷眼的,什麼事情,千萬不要動到執著的念頭,也不假借任何理由來生氣;也不假借任何理由來貪愛;也不假借任何理由來執著、分別,就是完全對自己的心性負責,這是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。只是冷眼觀之(此名爲“內觀”,或者祖師所說的“觀心”),善念、惡念、無記念、散念、妄念、邪念、亂念、汙念、染念;一切念,悉皆如是;不理它!念生時不迎、不拒;念住時不捕不捉、不執、不取;念滅時不追、不逐、不憶、不念。如是即不會“隨念”而“念念相續不斷”;若念不相續,即相續斷;相續斷者,即無系縛,如同無念。是故此法門就是直指人心、頓知、頓覺、頓修、頓斷之無上法門。
禅者若于此叁門“不隨”都能精勤用功,至于醇熟,則定力、覺知力,及心明之程度,自然與日俱增,速得契入真心本性。
經文:【“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,不自覺知,窮露他方,乞食馳走,雖實貧窮,珠不曾失。忽有智者指示其珠,所願從心,致大饒富,方悟神珠非從外得。”】
翻過來,888頁,注釋:
“于自衣中”:“衣”,是比喻五蘊身心。
“如意珠”:比喻本具的佛性。
“窮露他方”:貧窮孤露流落他鄉外裏。“窮”比喻衆生不悟本性而致窮困,沒有福慧莊嚴。“露”比喻沒有涅槃法可以依止庇護。“他方”喻六道,以六道生死輪轉,非真如不生不滅之“本家”、“本處”故。
“乞食馳走”:比喻凡、外、權、小向外馳求。
“珠不曾失”:比喻雖經無量劫輪轉六道,而本具之佛性並未曾失去。
“忽有智者指示其珠”:“智者”喻佛。“指示其珠”,開示直指令悟本性,還得本心。
“所願從心,致大饒富”:喻證獲本心,全體起用,任運自在,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