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这些弟子常于佛讲经之间、或讲经后,即于座上或开悟、或证初果、乃至证四果,或发无上道心,或发五戒、十善等心。这些通常都是在讲经会上当场发生的事。所以可知,佛度众生,多半是“顿教”、顿悟、顿证的。释迦佛如是,将来弥勒菩萨下生成佛,龙华三会说法度生,也都是顿悟、顿证的。诸位!没有顿悟、顿证是不能成佛的。诸位!念头不是东西可以切割的,它没有具体性的东西,完全靠悟的功夫,讲渐修其实就是在除习气,讲渐修其实是这样子;悟到本空,他就是一悟即入如来地。不但释迦如来是,连当来的弥勒如来亦如是,乃至其他十方诸佛也都是这样;所以这可说是诸佛度生的通例。至于宗门的祖师,多半也是顿教、顿悟、顿证的。当然,诸佛祖师度生,令得顿悟顿证,除了以大智法门循循善诱之外,还必须有加持力在内,才得如是。(佛在讲各种大经前、或讲经中放光,那是干什么呢?那就是在加持众生呀!——并不是作秀、或者是显威风!)
关于“何藉劬劳,肯綮修证”,还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:佛意并非说修行不用努力、不用精进,而只是要强调:诸位!底下几个字就是最重要的:用功要讲究方法,要知门道,亦即须以般若为导,不是不勤求法要、以及诸佛无上心要,就光靠自己凡夫俗眼所见,一意瞎闯、蛮干,那是徒劳无功的,现在差不多都是这样,差不多!碰到了佛法,关起门来,在家一直拼命念佛,佛法不听、善知识不亲近、道场不去,统统是搞这个,就是瞎闯、蛮干,就是像这样子。那就是徒劳无功的,(君岂不见世间无量外道,他们的修行岂非精进、万般刻苦?)众生如果有福德听受诸佛无上心地秘要,再加上勤勉努力,即不难“游刃有余”,就像那个解牛的庖丁,一切困难、烦恼业障不难“迎刃而解”。是故莫错解佛意,而谓修行不用努力,然后就拿着羽毛当令箭,羽毛是羽毛,不是令箭啊!是不是?当作自己不精进、懈怠、放逸的借口。
最后,关于经文中“不随”这二字诀,于日常之实修,亦有三门差别:一、身不随;二、语不随;三、意不随。
经中的“不随分别”,属于第三种:“意不随”,这是最主要的“不随”,是善根成熟的上上根人修无上禅及首楞严三昧之前的入手工夫。但对于一般初学,于修“意不随”之前,仍须先用功致力于“身不随”及“语不随”之修习,以长养道力。
何谓“身不随”?就是不论于日常生活中,或静坐及其他修行中,如念经、持咒等时,心中忽然有一念头起来,很想去作一些不相干的、或染污之事,此时即须立刻觉知,而且坚决住于正念,不要随着那些意念而去造作染污或有害之事,这叫作“身不随”,换言之,也就是身不随着恶念、邪念、染念,而去造作恶事、邪事、染污事。例如在家人(乃至出家人)于静坐当中,忽然有邪念或者是欲念起来,绝对不要因此而立刻起座,随其念而去行不当之事。凡夫之人就是这样:若有恶念起来,很容易随着去作;一想到就毫不迟疑、马上去做;随想随作。反之,若是善念起,便很少能随之而做,所以众生是这样子,众生都是:众恶皆作,众善不行,刚好跟一般佛讲的不一样!886页,通常都是拖拖拉拉,尽量往后延,最后此善念即冷却下来,不了了之。这个会这样子啦,有一个人他想布施一百万,是不是?来到了讲堂,放了二十万的支票,本来要先给师父;后来看一看:这个二十五也不错!现在景气不好,二十万又带回去了,经过一阵子以后,一毛钱都拿不出来!会的,善会。。。因缘就会慢慢慢慢转的。修行也是这样子的,你今天如果没有继续来这里坐一坐、种种善根,久了他就会懒惰,韩剧多好看啊!对不对?连续剧多好看、电影啊,现在贡寮什么音乐会啊!是不是?看了以后,如果你稍微不控制一下,会入迷的!“大老婆的反击”!我是没有看啦,我是看到那个广告。所以说你看,有人的话,学佛应当用培养的,今天要来听经闻法,很懒惰、不想起身的时候:好!去吧!就来这里坐着了,所以,那个好的习惯要配合,同时要下定决心。
因此,修“不随”者,便要用这个策略:正好与以前倒过来:善念一起,马上去作,不稍迟疑;若恶念起,尽量住后拖,不要马上去实施。有时或许妄念很强,无法完全克制,就取其轻者而为之,渐渐便能改善。例如一向有在外吃宵夜的习惯,于修行中忽然想跑出去吃馆子,如果此念头实在太强,便在家中吃点东西以转化之。这只是举个例子而已,在座诸位!如果你要健康,超过晚上八点以后,不要吃东西。如果你想要健康的话,七点、八点以后,就统统不要吃东西,这个肚子、胃让它半饿、半饥饿是好事,会有助于健康。这里就讲的:还吃宵夜,是不是?或者是修行突然要跑去馆子、吃馆子。这个念头如果实在太强,就在家中吃点东西以转化。要不然就像忏公讲的,我们过午不吃,在举办这个大专斋戒学会,这个很饿很饿的时候,这忏公就告诉我们:来到这儿,全部要受八关斋戒的,过午不食。哇!那个大学生晚上都有吃宵夜的习惯,突然在那边十一点半就吃饱了,他在十一点十分、十五分就开始要过堂,就吃饱了!然后就看着那个手表、看着那个钟,要等到明天,明天六点,这样拿笔起来算一下,总共十八个钟头都不能吃东西,那真的是很难熬,十八个钟头!忏公就想了一个办法,晚上发什么?发巧克力。而且这个巧克力里面还不能有核桃,要完全巧克力,吃了巧克力里面核桃,犯八关斋戒。再来,他叫你含上这个巧克力的时候,不能咬,咬犯戒,只能用嘴巴含着,就像没牙齿的阿嬷这样舔一下,阿嬷如果没有牙齿,就会用舌头舔巧克力。不能咬,忏公说:咬犯戒!那个很严,豆浆也不能吃,统统不行!那个十一点;十一点十五分开始吃,最慢到十二点,忏公那边,十一点四十五。当然这个地球上的运转,像行船的人、跑船的人,知道说什么几点几分是中午;当~~筷子统统放下来!同时只要你牙缝喔,有一粒稍微一点点的米粒,统统要吐出来,你不能说:我要惜福!用舌头舔一舔,还有二、三粒吞下去,犯八关斋戒!你们不知道这一点喔?犯!知道吗?犯啊!所以一点点都不行,十一点四十,筷子放下来,一点米粒统统不行!在那边是非常坚持这样子的。到晚上发了一、二块巧克力的时候,还里面不能有核桃的,所以就含。。。他说:有一点点甜味,不要咬,也吃不饱,让他有一点点饱,因为有的巧克力是甜的,让他有一点点感觉就好。就这样过一个晚上、二个晚上。。。都是这样过的,吃了巧克力以后说:益谦啊!你昨天吃了巧克力,会不会饿啊?饿也不敢讲啊!又没有东西吃,讲了也没用!很多人因为很饿,那忏公就取笑我们,算是教育我们:有的人啊,晚上不吃很不习惯,晚课以后很晚了,八点、九点了,这个大殿佛像绕一绕,最后又去冰箱旁边,绕着冰箱绕一绕!为什么要这样子呢?佛像绕一绕、去冰箱绕一绕,饿啊、实在是饿啊,没办法,去绕冰箱。真是的,没办法,非常严格!这个就是转化的一个点子。这只是举个例子而已,行者可自活用之。如此即是修行“身不随”。
至于“语不随”,则与“身不随”相类似。心中忽然起念想讲一些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、及其他无意义的话、不当的笑话,或想大声骂人、喝斥人、或讲些伤害他人的话等,诸位!这几个是最容易犯的:犯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,对不对?大声骂詈、呵叱,这大家都会犯的,每一个人都有我慢嘛!心中有如是等念头闪现之际,即须修“语不随”,即不随此念而造作语业;这就是在修行“语不随”。
“身不随”及“语不随”实是“意不随”的前方便。禅者行禅必须于如是处多加用功,增进心之明觉,不随无明妄念而妄造诸业,如是才可称为是真正习禅之人。行者于此二“不随门”中自精勤修习醇熟之后,便可进而修习“念不随”。此是习禅之腑脏肝心。“念不随”者,为于坐中,及日常行住坐卧中,若有念头瞥然而起,此时行者当即觉知此念,了了知,但只是静观之,并不去执取它,亦不去详审分别它,亦不去扑灭它,只是冷眼观之,诸位!这个很重要,这个冷眼观之就是如如不动,就是冷眼的,什么事情,千万不要动到执着的念头,也不假借任何理由来生气;也不假借任何理由来贪爱;也不假借任何理由来执着、分别,就是完全对自己的心性负责,这是一个真正有修行的人。只是冷眼观之(此名为“内观”,或者祖师所说的“观心”),善念、恶念、无记念、散念、妄念、邪念、乱念、污念、染念;一切念,悉皆如是;不理它!念生时不迎、不拒;念住时不捕不捉、不执、不取;念灭时不追、不逐、不忆、不念。如是即不会“随念”而“念念相续不断”;若念不相续,即相续断;相续断者,即无系缚,如同无念。是故此法门就是直指人心、顿知、顿觉、顿修、顿断之无上法门。
禅者若于此三门“不随”都能精勤用功,至于醇熟,则定力、觉知力,及心明之程度,自然与日俱增,速得契入真心本性。
经文:【“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,不自觉知,穷露他方,乞食驰走,虽实贫穷,珠不曾失。忽有智者指示其珠,所愿从心,致大饶富,方悟神珠非从外得。”】
翻过来,888页,注释:
“于自衣中”:“衣”,是比喻五蕴身心。
“如意珠”:比喻本具的佛性。
“穷露他方”:贫穷孤露流落他乡外里。“穷”比喻众生不悟本性而致穷困,没有福慧庄严。“露”比喻没有涅槃法可以依止庇护。“他方”喻六道,以六道生死轮转,非真如不生不灭之“本家”、“本处”故。
“乞食驰走”:比喻凡、外、权、小向外驰求。
“珠不曾失”:比喻虽经无量劫轮转六道,而本具之佛性并未曾失去。
“忽有智者指示其珠”:“智者”喻佛。“指示其珠”,开示直指令悟本性,还得本心。
“所愿从心,致大饶富”:喻证获本心,全体起用,任运自在,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