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癡”之徒,“雲何更名如是狂人爲愚” 癡或“爲” 有智“慧” 呢?實乃愚不可及!
“佛言:如汝所”了“解”的,不錯。你的了解既能如是無誤,“雲何” 還會“問言:諸佛如來”于所證“妙覺明空” 之真如體中,“何”時“當更出”生有爲習漏之“山河大地” 等叁種相續,諸位!山河大地怎麼來的?那四個字:有爲習漏,就是妄動的意思、妄覺的意思、妄明的意思。所以世界本不動、本不生、本不滅,是妄念、妄覺、妄明,令其生、令其滅,萬法唯心,生滅的習漏就見到有爲諸相;不生滅的體性真如,就無所見,見等同不見,任運七大怎麼發揮,仍然無相可得,本來七大就是本體。所以,“何”時“當更出”生有爲習漏之“山河大地” 等叁種相續,因而複墮爲凡夫?所以成佛就永遠不會變凡夫。
因此諸位!你的法身慧命就一直蒸蒸日上。在座諸位!你今天縱然損害你的這個色身、生命,你今天所種下來的無量的最上乘的《楞嚴經》的善根,依然存在,無量劫來絕對不會消失,這個就是你的本錢,你的法身慧命。就等于你那個金庫裏面蘊藏無量的金條!爲什麼?你有慈悲喜舍、有佛性、有善根,還天天來、還常常來、還從不間斷來,真是贊歎,非常贊歎在座諸位!
829頁,诠論:
若問如來什麼時候還會再起無明,再墮爲凡夫,實是亵渎神聖。因爲不了解佛法。而富樓那在前面的問答中,亦說這種人實爲癡狂,富樓那在此的表現,顯示兩件事:一、此皆由于如來善于誘導,令富樓那起正知見之智慧;二、這也表示,如前所說,富樓那亦是爲護佛法及利益衆生故,大權示現。
經文:【“又如金礦雜于精金,其金一純,更不成雜;如木成灰,不重爲木。諸佛如來菩提涅槃,亦複如是。”】
注釋:
“又如金礦雜于精金”:“精金”,就是純金。
我們現在所講的9999,對不對?人家說:哎呀,師父啊!您現在如果有錢,可以買一些金子起來放著,將來再把它賣掉!是不是?我又不是商人,我們不碰那種東西的,不碰的,金塊什麼買啊、賣啊,我從來不碰這種東西的;不過人家送我,我有收過,這是人家送我,又不是我買的,有什麼不可以的!送給我,然後後來就把它轉成現金,去印《楞嚴經》救救衆生啊!是不是?
又譬如金礦中,雜有純金。
830頁,“其金一純,更不成雜”:這是指金礦開采出來,經提煉後,便是純一真金,不會再含有雜質。諸位!而我們要提煉那個佛性,這可不是一生一世,我們要提煉那個佛性變成純金——成佛,這個不是一生一世有辦法的,這個需要相當的時間。
“諸佛如來菩提涅槃,亦複如是”:諸佛如來既已轉煩惱爲五智菩提,這講過了。轉二種生死(二種生死就是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),爲無上大涅槃,也是一樣的:既轉煩惱爲菩提,此菩提就不會再生煩惱;既轉生死爲涅槃,此涅槃就不會再成爲生死。如同煉礦成金,不複爲礦。是故《圓覺經》亦雲:“如銷金礦,金非銷有,既已成金,不重爲礦,經無窮時,金性不壞。”又雲:“雖複本來金,終以銷成就,一成真金體,不複重爲礦。”等,都是發明此義:諸佛如來所證之菩提、涅槃,乃金剛不壞,猶如真金。
義貫:
“又如” 于“金礦” 中“雜于精” 純之“金”,此礦若開采出來,煅煉之後,“其金” 即複“一純” 之性,“更不成雜”;又“如木” 已燒“成灰”,便“不重爲木。諸佛如來” 于證無上“菩提涅槃” 之後,“亦複如是”,不會再變回去成爲有煩惱生死的具縛凡夫。
有一個居士來這裏,就問師父了,說:請問師父!如何避開煩惱?
這個年歲比較大,我就跟他講: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。
隔了不久,又有一個居士來,他是比較年輕,但是很精進,他對禅特別有興趣,因爲人家有告訴我,說這個是修禅的。又來,同一天不同時間,沒隔半個鍾頭,又跑來一個,他也問同樣的問題,很湊巧!他就:請問師父!如何避開煩惱?
我就跟他講:你避開煩惱做什麼?你慢慢的去參,不告訴你答案,你避開煩惱做什麼?體,好好的去體悟。
旁邊有一個居士竟然替我回答,我不講,叫他去參,他竟然替我回答,他說:師父!您的意思是不是說:煩惱本空,真心本有?
我就跟他講,摸摸頭,我說:你很聰明,有一點點智慧,那你做得到嗎?
啞口無言。
我說:你就像一只鹦鹉一樣。
831頁,第叁節 開示叁如來藏
1.空如來藏——一切皆非
經文:【“富樓那,又汝問言:地、水、火、風本性圓融,周遍法界。疑水、火性不相陵滅,又征虛空及諸大地,俱遍法界,不合相容。
富樓那,譬如虛空,體非群相,而不拒彼諸相發揮。所以者何?富樓那,彼太虛空,日照則明,雲屯則暗,風搖則動,霁澄則清,氣凝則濁,土積成霾,水澄成映。”】
翻過來,832頁,注釋:
“又征虛空”:“征”,就是問。
“譬如虛空,體非群相,而不拒彼諸相發揮”:“虛空”,喻如來藏。“群相”,指下面所說的明、暗、動、清、濁、霾、映七相,用以比喻七大之相。虛空喻空如來藏,以其中無有相故。“不拒諸相發揮”,此則比喻“空而不空”之如來藏,以此如來藏本體雖空無相,然亦能隨緣含容諸相于其中發揮,是故此如來藏體雖空,其中亦宛然有相,故亦不空,是故得名爲“空不空如來藏”。然而,此諸相雖在如來藏中現,卻仍非如來藏所具有之物。
“雲屯則暗”:“屯”,就是屯積。
“霁(jì)澄則清”:“霁”,就是雨後天晴。雨後空中的積塵被雨水沖刷,所以空中一片清新。
“土積成霾”:“霾(mái)”,就是陰霾不開。塵土積聚于空,則空中一片陰霾之相。就像我們現在所講的沙塵暴。
833頁,義貫:
“富樓那,又汝問言”:如來所言“地、水、火、風”四大之“本性圓” 滿互“融” 無礙,其體則“周遍法界”,于是你便生出這樣的“疑” 惑:“水” 與“火” 之“性” 本來是相克的,爲何能“不相陵滅”,你“又征” 問“虛空及諸大地”,空大與地大二者之性,一通一礙,若“俱遍法界,不合”(就是不應當)能互“相容” 納。
“富樓那,譬如虛空”,其“體” 雖“非” 由“群相” 構成,“而” 卻“不” 會“拒” 斥“彼諸相”于其中“發揮”(比喻如來藏體雖非七大,但並不拒七大發揮)。“所以者何?富樓那,彼太虛空” 當“日照” 之時“則” 隨日緣而現“明” 相,“雲屯” 積時,“則” 隨雲緣而現“暗” 相,“風搖” 時“則” 隨風緣而現“動” 相,“霁澄” 時“則” 隨霁緣而現“清” 新之相,地“氣凝” 聚時,“則”隨氣凝之緣而現“濁” 相,塵“土” 紛飛“積” 于空中則“成” 陰“霾” 不開之相,江湖等“水澄” 清時則“成映” 現之相。
翻過來,834頁,诠論:
虛空中雖常有此等七相顯現,然而虛空本體實不染著此等相,雖則如是,但它還是任此七相隨緣而現、隨緣而滅。所以生跟滅無關于如來藏性,爲什麼?記得!法性本空,諸位!好好的體悟這一句話,爲什麼叫做法性本空?不是佛讓它空,不是成佛讓法性空,不是這樣,佛成佛都無關,跟衆生無關,跟聖賢無關,跟愚癡無關,跟智慧無關,因爲它法性本空,是這個真理一直存在。就像虛空,不管你用什麼,它也沒有什麼增加,你給它金子、金錢,它都如如不動;你給它撒尿、放一把火燒,虛空還是一樣!所以要體悟到法性本空的道理是什麼?法性本空,生當體即空,就是無生,滅當體即空,就是無所謂滅,生跟滅屬于妄動而來的,萬法唯心所造,無明就會産生妄動。所以,我們今天所見的生滅,都是由無明妄動來的,不是真心來的;真心如如不動,生滅即停止,歇即是菩提,生滅就停止。那爲什麼成佛以後生滅會繼續呢?那是因爲衆生共業所感的世間,共業所感,共同的妄動、共同的無明,化作一念的生滅,所以,看出去的妄覺、妄明,妄有業果、衆生、世界, 所以一切衆生共同所感的無明世間,看到的就是生滅、苦的世間,逃不掉的!成佛只有一個人啊,入寂滅涅槃,只有一個人,沒有辦法改變共業所感的世間,絕對不可能!該臺風的時候還是臺風,會死很多人;該大地震的時候還是會大地震,也是會死很多人;該火災的時候還是會火災,也是會死很多人,你不要以爲一尊佛成佛以後,就可以改變殘酷的這個世間,沒有辦法!這個殘酷的世間所造作的,是所有無量無邊衆生業感所緣起的這個世間,只有一尊佛沒有辦法的!所以要共同,大家來修行,共同改變這個理念,欲望不要那麼重、煩惱不要。。。殺盜淫不要那麼重, 慢慢慢慢,這個世間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那才有辦法!所以諸佛如來看到這個娑婆世界,其實是淨土,爲什麼?他的心就沒有染汙了。我們看到爲什麼是穢土?共業所感的這個世間,叫做五濁惡世。這個五濁惡世是站在衆生共業所感的角度,才講五濁惡世的,不是站在如來藏性講的,如來藏性沒有這個東西,成佛以後,這裏其實就是淨土,任何一個時空都是淨土;也沒有時空, 哪裏都是地水火風空見識,哪裏都是清淨如來藏性,這個就是佛的境界。
底下,所以,又,因爲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、根等七大在如來藏中所發揮之事,無法直接指陳,所以如來便藉用肉眼現前看得到的現象來比喻,易于理解。
經文:【“于意雲何?如是殊方諸有爲相,爲因彼生?爲複空有?
若彼所生,富樓那,且日照時既是日明,十方世界同爲日色,雲何空中更見圓日?
若是空明,空應自照,雲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?當知是明非日非空,不異空日。”】
注釋:
“殊方”:就是各方。
“爲因彼生”:“彼”,指緣。是從緣而生的嗎?這是破“相從緣生”。
“爲複空有”:還是從虛空而有的呢?這是破“相從無因生”。
“且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