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足”。
所以諸位不要得少爲足。
诠論:
此經中言,如來一按指,即發出海印叁昧之光,就是表示如來于靜中則有靜用,于動中亦成動用。相對的,二乘之人,以不求究竟,故不能離于有相定,因此一起座,一舉心,塵勞即起,是故不堪,以此之故二乘之人皆須沈空滯寂,方能維持其定心。是故其離于如來的動用一如之境界遠矣。爲何會這樣呢?因其修學並示得如來藏作爲根本,故其定力並非從藏心發起,而是依六識心而起,依六識心分別染淨,苦樂等而起,故其定心與佛菩薩相較,只是浮面的,未深入八識根本,是故不堪任何些許動亂。若如是者,如何談得上于動中起用呢?然而這都與無始來有否發無上大心有關;若發大心,即與佛同心,與佛心相應,速能悟入本心;因此爲佛弟子,修學佛道,切不可但發自利、自求度脫的自私心,因而只“愛念小乘,得少爲足”,否則即是負佛深恩。
還沒有要下課,今天要講到870頁,我一定下去的功課,就一定要講完!
誰不忍者說,不滿的請說。好!沒有什麼意見,沒有意見就繼續講。
底下,第四節 諸妄之因
1.又起疑惑:寶覺妙明,何因起妄
經文:【富樓那言:“我與如來寶覺圓明、真妙淨心,無二圓滿。而我昔遭無始妄想,久在輪回,今得聖乘,猶未究竟;世尊諸妄一切圓滅,獨妙真常。敢問如來:一切衆生何因有妄,自蔽妙明,受此淪溺?”】
注釋:
“無二圓滿”:“無二”,就是平等,以皆一如,故是平等。
“今得聖乘,猶未究竟”:“得”,就是證得。“聖乘”,就是指聲聞四果。“究竟”,是指無上菩提。謂今世雖遇如來,而得修學覺道,現已證得無學之聖位,斷分段生死,然以無明細惑猶在,故不能證究竟之無上菩提,永斷變易生死。由此可見小乘亦自知未達佛之境界,只是未能發起大心趣求而已。
“世尊諸妄一切圓滅”:謂佛于一切無明妄惑,都已經圓滿寂滅,永不再生。《圓覺經》雲:“永斷無明,方證佛道”。
“獨妙真常”:“獨”,不共之義,謂不與叁乘共,佛不與小乘、中乘、大乘共,這是只有佛才有,唯佛能證。“真常”,真如常住之體。
863頁,義貫:
“富樓那言”:我今如是信解:“我”及一切衆生“與如來” 皆具“寶覺、圓明”、正“真” 微“妙”、清“淨”之“心”,平等“無” 有“二” 致、皆悉“圓滿”,我已如是了知。然“而我”往“昔”由“遭”遇“無始” 無明“妄想”,故令我“久” 遠以來長“在輪回”之中,“今”世有幸得遇如來,依教修行,雖已證“得聖乘”,達于無學,然以無明種子仍在,故“猶未” 達“究竟” 之菩提道果;
而“世尊” 于“諸”無明“妄”惑皆已“一切圓”滿寂“滅”,于十界中,“獨” 契微“妙” 之“真” 如“常” 住本體。故我“敢問如來:一切衆生何因” 而“有” 無明“妄” 惑生起,以致“自蔽妙明” 之真心,而“受此” 叁界“淪溺” 之苦?
2.有因非妄,妄即無因(無因故妄)
經文:【佛告富樓那:“汝雖除疑,余惑未盡,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複問汝:汝豈不聞:室羅城中演若達多,忽于晨朝以鏡照面,愛鏡中頭眉目可見,嗔責己頭不見面目,以爲魑魅,無狀狂走。于意雲何?此人何因無故狂走?”
富樓那言:“是人心狂,更無他故。”】
注釋:
“汝雖除疑”:此“疑”是指五上分結中之疑結,也就是五鈍使(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)的疑使。是爲六大根本煩惱之疑煩惱。疑煩惱是猶豫爲性,令人于法遲疑不決,故令人不能起修。阿羅漢于法決定,故疑結已除。
“余惑未盡”:“余惑”,指殘余的細惑;以細惑未盡,故于第一義谛猶不能照了、通達、決定。
“演若達多”:義爲祠授,因爲他的父母祈禱于神祠而生,故以此爲名。
“忽于晨朝”:“忽于”,亦是比喻無端造作之義。
“愛鏡中頭眉目可見”:喜愛鏡中所現的頭之影像,因爲這鏡中的頭,其眉目都清晰可見。
“嗔責己頭不見面目”:反過來卻嗔怒責怪自己身上的頭,怎麼看不見其面目(亦即,不能自見己面、己目、己耳等。)
“以爲魑魅”:“魑魅”,就是我們所講的要怪,山林中的鬼怪,山精木怪,即俗稱之妖怪。此言,以爲自己身上的這個頭是妖怪的頭著于自己身上,不是他自己原來的頭,所以它才不能令他自見己面目。
“無狀狂走”:“無狀”,無故。無故忽然起而瘋狂四處奔跑。比喻最初根本無明,而令衆生于六道中狂走不休。
義貫:
“佛告富樓那:汝雖” 已“除” 去根本之“疑” 煩惱,然而殘“余” 之細“惑” 猶“未盡,吾”且“以世間現前諸事,今複問汝:汝豈不聞:”此“室羅城中” 有個人叫“演若達多”,他有一天“忽于晨朝以鏡照面”,喜“愛” 其“鏡中” 所現之“頭”,因爲彼頭“眉目” 清晰“可見”,接著他反而“嗔” 怒“責” 怪自“己” 身上之“頭”,因爲此身上之頭“不” 能“見” 己之“面目”,遂“以爲” 此頭系“魑魅” 精怪之頭著己頸上,于是驚怖“無狀” (無故)瘋“狂” 奔“走。于” 汝“意雲何?此人何因無故狂走
”(而想要去掉這個鬼魅之頭,要找回自己本來的頭?)
“富樓那言:是人” 即因“心狂,更無” 其“他” 緣“故”。
诠論:
“演若達多怖頭狂走”這是一個很生動,也是很有名的譬喻及典故,常被引用。“愛鏡中頭眉目可見”比喻妄取幻境。“嗔責己頭不見面目”比喻迷背真性。當知凡夫受著妄有,而不見真空,二乘則愛著偏空而不見妙有;凡此皆是“狂走”之相也。
867頁,經文:【佛言:“妙覺明圓,本圓明妙,既稱爲妄,雲何有因?若有所因,雲何名妄?自諸妄想,展轉相因,從迷積迷,以曆塵劫,雖佛發明,猶不能返。如是迷因,因迷自有,識迷無因,妄無所依。尚無有生,欲何爲滅?得菩提者,如寤時人說夢中事,心縱精明,欲何因緣取夢中物?況複無因,本無所有。如彼城中演若達多,豈有因緣自怖頭走?忽然狂歇,頭非外得;縱未歇狂,亦何遺失?富樓那,妄性如是,因何爲在?”】
注釋:
“既稱爲妄,雲何有因”:“妄”,虛妄,假的,不實在的。“因”,生因;生起之因。指最初無明、乃至種種無明,以及怖頭狂走等,既稱爲虛妄不實的,虛假的,怎麼會有生因呢?既無生因,便是無生;既本無生,其相便是虛幻。
“若有所因,雲何名妄”:“所因”,就是你找到了因,找到了因就悟了。“所因”,就是所成之因,所從來之因,亦即成因或生因。如果有其成因,怎麼會稱它爲虛妄不實呢?因爲有其成因就是有實體。
“自諸妄想,展轉相因,從迷積迷”:“自”,就是自從。“相因”,相互爲因。此謂,自從無始的無明妄想以來,展轉相互爲因,即于無明又起無明,于妄想又起妄想,前念之妄想又爲後念妄想之因,後念之妄想複爲其後妄想之因,于是從最初之迷上,又不斷地積無窮之迷。
“如是迷因,因迷自有”:這樣的迷惑,猶如虛空華:空實無華,乃翳眼所見而認爲實有。此心中之迷惑亦如是,實無生因,只是因爲心迷,自認爲有,于是宛然而有,實乃自心迷惑幻現。自心迷惑幻現包括能所,我們的無明就是迷惑幻現;外面的山河大地就是迷惑幻現。這個迷惑幻現包括能緣之無明的心、包括外面的塵境,統統叫做迷惑幻現。你不要認爲,迷惑幻現是外在的境界,這個可不是這樣子,能緣心、所緣境,全部都是幻現。
“識迷無因,妄無所依”:“識”,識得,知道,了知。“因”,生因。“所依”,所依之實體。謂若識知“迷”本無生因,其妄相即無所依。蓋諸妄從迷(無明)而起,若“無明”無有生因,則一切虛妄皆無有依靠。無明既無因,即無明本不生;無明若無生,則一切妄想亦皆無生矣。
“尚無有生,欲何爲滅”:“欲何爲滅”,欲滅何者。一切妄相若尚且無生,你想要滅除什麼?就像虛空本來就無一物,你想要除去虛空什麼呢?以無生必無滅;有生方須滅。是故無明不須滅,若了知無明無生,無明即滅;就像虛空本來就沒有烏雲,你只要了解烏雲密布,烏雲還是空啊,不影響到虛空,烏雲就沒有,失去作用了。你了解無明本空,無明就對你沒有作用。所以若了知無明無生,無明就滅;一切迷惑與自心妄想亦複如是:若了知迷惑與自心妄想實不生,迷惑與自心妄想即滅。反之,若不了知,任何人亦滅它不得。例如鬼影幢幢,于黑暗中欲捕風捉影,欲捉鬼、殺鬼,雲何能得?雲何有盡——怎能捉得完、殺得盡?況且若自覺有捉到鬼,有殺到鬼,而雲:我捉到了煩惱鬼、妄想鬼、雜念鬼、惡念鬼、生死鬼、輪回鬼,如是等鬼,我把它們都押起來了(救度“伏煩惱”)、我把它們都殺了(“滅煩惱”),亦只是自心鬧鬼。是故達摩祖師雲:“若見相,即處處見鬼。”
這是什麼意思?若見相就是能所不斷,見相,意識心就起,皆是識心分別,識心就是鬼,在這裏講的,都是周遍計度,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。見相,相當體即空,所以,了妄非咎,你如果知道它是妄,沒有什麼過錯,相,相起相滅,對本性沒有什麼增減。
“得菩提者,如寤時人說夢中事”:“得菩提者”,覺悟之人,指諸佛。“寤”,就是醒覺。證得無上菩提的諸佛,于開示衆生時,就好像醒過來的人,向你述說夢中所見之事。
“心縱精明,欲何因緣取夢中物
”:“精明”,救度精純明了。此時醒寤之人,其心縱使精純明了,毫無迷惑,但要用什麼因緣(方法),才能把夢中所見的事物(指迷惑、妄想,及因迷惑、妄想所見之物)拿出來給人家看?你還沒有聽說過有一個人可以把夢中的東西拿給你看。迷中猶如夢中;衆生于迷位中所見之種種物事,亦如夢中所見一樣,本自無實,本無所有,唯自心所現。
“況複無因,本無所有”:何況夢本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