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無生因,夢境本無所有,唯自心現量。
“如彼城中演若達多,豈有因緣自怖頭走”:像演若達多,哪有任何實在的因緣,令他害怕自己現有的頭,以爲自己本頭已失,變成鬼怪的頭,因而瘋狂而走?
你若問說:他“照鏡”不是因緣嗎?
答:“照鏡若是真實令人狂走的因緣,你每天照鏡時爲何不狂走?爲什麼不會像演若達多?
你若又問說:他看到鏡中頭不是因緣嗎?
答:看到鏡中頭若能令人狂走,你每天看鏡中頭,怎麼不跟著演若達多也是一樣狂走?
你又問說:他看到鏡中頭,故起妄想,這不是因緣嗎?
答:若看到鏡中頭,便能令人起如是妄想,因而狂走,那麼你看鏡中頭的時候,爲何不起如是妄想,也令你狂走?意思就是:看鏡不是真的因緣,是心狂才是真正的因緣。可知看鏡、乃至看鏡中頭、起妄想,乃至狂走本身,這一切都沒有充分必要的關連,亦即都非狂走的充分必要條件,因此皆非狂走的實在因緣——是故“狂走”並無實因,本是虛妄。
“忽然狂歇,頭非外得”:“狂歇”,狂心歇息。有朝一日,忽然狂心頓歇下來,才發現本來的頭原來就在自己頸子上,于是以爲自己終于找到了本頭,其實此頭並未曾真正失去;因此瘋勁過了以後,這個頭也不是從外而得——並非真正找到,因爲從來也沒失去過。衆生悟得真如本性時亦複如是;這真如本性在迷位(怖頭狂走)時,並未曾有一刻真正失去;及至悟時,只見自己本來頭,其頭非從外來著于自己頸上;真如本性亦如是:迷時雖不見;迷的時候不見真如自性,悟的時候,本性亦非從外來著于自心上。本來就存在,只是你沒覺悟而已。
“縱未歇狂,亦何遺失”:退而言之,即使愚夫在狂心沒有歇下的時候,雖不自覺本頭,這本頭亦何嘗有遺失掉過?同樣的,衆生在迷位時,雖不自見如來藏真如本性,此本性亦不因迷而有暫時遺失——它永遠是在那裏,故說是“常住真心”。
義貫:
“佛言:妙覺明圓” 之本心,“本”即“圓”滿“明妙”,衆生之無明乃至狂走“既” 被“稱爲” 是虛“妄”,自然非實,非實即非實有;既非實有,“雲何” 會“有” 成“因” 呢?“若有所” 成之“因”,即是有生,有生即是實有,如是“雲何名”爲虛“妄” 無實?衆生“自” 無始來之無明“諸” 不實“妄想,展轉” 互“相” 爲“因,從” 最初之“迷”上又“積” 無量之“迷,以”至于經“曆塵” 沙“劫” 數,“雖” 蒙“佛” 開“發” 闡“明,猶不能返。如是迷” 惑之起“因”,乃“因” 心“迷” 不明而“自” 認爲“有”;若能“識” 得“迷” 本“無” 生“因”,故迷本無生;若了知迷本無生,諸“妄” 相即“無所依”,妄相既無所依,妄體即實無生;迷與妄“尚無有生”,你“欲何爲滅”?(你要怎麼滅它?)
諸佛爲已證“得” 無上“菩提者”,佛之說法度衆生,令滅無明斷煩惱生死者,正“如” 已醒“寤時”之“人”敘“說夢中”所見之“事”一般,此醒寤人之“心縱精” 純“明” 了,毫無迷惑,然“欲” 以“何因緣” (方法),而可“取” 得“夢中” 之“物” 以示之于人?
“況複” 夢本“無” 生“因”,夢境“本無所有”,唯自心現,你了解唯自心現,你就了解,所有的煩惱都是多余的,所有的造作都是多余的,爲什麼?都是你的心啊!“如彼城中演若達多,豈有” 任何實在之“因緣” 令他“自怖頭走
”(純是自心妄想)。諸位!這一句懂嗎?自心妄想,記得!那個妄想是自己創造出來的。所以,人是自己的陷阱,人挖了自己陷阱,然後自我煩惱,自己跳進去煩惱坑洞裏面,然後就求佛:你要救我啊,佛你要救我啊!現在佛指示你:那個妄想非真、陷阱非真,那就沒有陷阱可跳、沒有煩惱可得。若“忽然狂” 心“歇” 息,還見本頭,然其本“頭” 並“非” 從“外” 而“得”,乃自本有。甚至退而言之,“縱” 使他始終“未歇” 其“狂” 心,仍不斷在狂走之時,其本頭“亦” 有“何遺失” 呢?“富樓那”,無始無明“妄” 想之“性” 本來即“如是” 不可得,其生“因何爲在” (在哪裏)呢?
最後一點點,它這個剛好一個段落,把它念完。
诠論:
這一段最重要的道理,在于:“迷無生因”。今嘗試論之:爲何迷無生因?因爲:一、悟不生迷;二、迷亦不生迷;叁、迷亦不自生。所以迷本無因。
一、“悟”不生“迷”(“悟”就是本來覺了之心)。若“悟”會生“迷”,這個“悟”即不能名爲“悟”,應名爲“迷”!因爲它會繼續生迷,會繼續生迷,怎麼叫做悟呢?以同類相生故(悟生悟;迷生迷);是故“悟”決不生迷。
二、“迷”不生“迷”。若“迷”會生“迷”,則此心本自已有“迷”在其中;若此心本自已有“迷”,則應當就沒有“本覺”(因爲“覺”與“迷”爲敵體,它的體是完全不一樣的。故“覺”與“迷”不應同時同處存在);然事實非然,因爲一切衆生皆有本覺,然亦以種種因緣,而妄生種種迷惑。又,縱若此心本自已迷,則既已是“迷”了,何須更生“迷”才成爲迷人?是故“迷”不生“迷”。
叁、“迷”不自生。若于此本覺之心中,“迷”爲自生起者,斷無是理,以物不自生故;例如“某甲”絕對不能生“某甲”,是故言“迷自生”者,不能成立。又,若言“迷自生”,則表示“迷”已經有了自體性,因爲它有能所,它能生。才能又從這自體生出“迷”來。再者,“迷”既然已經有自體了,自體就是實體,不是妄了。即表示“迷”已經存在;既已有“迷”,則他何必再自生“迷”呢?已經有迷了,它是有實體性的,它就一直生了,不需要再生迷了。是故不應言:“迷自生”。
綜上而言,既然悟不生迷,迷亦不生迷,迷亦不自生——前兩種是“迷不從他生”,第叁種即“不自體自生”——既然“不從他生”,亦“不自生”,如是,“迷”即無“生因”;以無生因,故知“迷”實在是“無生”。你妄動,認爲迷有生。“迷”既如是,無明亦如是,妄想亦如是,一切衆生之所有虛妄皆悉如是:“不他生、不自生,本實無生”。若了如是理,即得速體“無生法忍”。
諸位!在《楞伽經》講:十方諸佛所說的共同一個法,就是無生法忍,這《楞伽經》講的。無生是十方如來所共宣說,就是諸佛菩薩以一大因緣來示現人間,講的統統叫做無生理,統統一樣!如果讓釋迦牟尼佛、讓諸佛再來投胎出現于世,再來修行證悟佛果,他所講的道理,仍然是一切法無生,答案都是一樣。所以佛入涅槃,不需要,爲什麼?因爲他講的理,再活過來,他講的叁藏十二部經典,理也是一樣,一切法本自無生,今也不滅。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,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,爲什麼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?“如”就是當體即空。所以,處處如,無法不如,我們講:性相一如,體用不二。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佛有沒有入涅槃?佛,也沒有涅槃佛,也沒有入涅槃,佛,不可以用具體的相來了解,要會歸到無生的心性般若,你才了解那個佛是什麼。如果你一直卡在一個說:佛,他是有相的,那就是錯了!已經講得很清楚: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。所以我們不可以把佛概念化;不可以把佛具體化;不可以把佛著相化,要把佛會歸到如來——每個人的心性,也就是涅槃妙心,這個就是叫做佛。佛不在外面,佛就是在內心的妙智慧裏面。所以一個人妄念不生,智慧不滅,這個人就是佛,不論相,只論性。所以涅槃妙性就是這樣,開發涅槃妙性了,統統稱爲佛;可是叫做方便說,要有佛的真正的能力,那個就是真佛,要有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無量的神通具足自在,能夠度無量的衆生,也實無衆生可度。所以方便說:我們的佛性是佛,名字即佛、觀行即佛,對不對?等等到最後:究竟即佛,天臺宗的六即佛。因此佛有方便說,我們本性都是佛,離一切相,他就是佛,見性的人也稱爲佛;但是究竟義來講,只有釋迦牟尼佛叫做究竟佛。因此我們要了解,時空不一樣、角度不一樣,所講的這個定義,還是有一點差別;但是究竟義,佛跟衆生的心,它是一體的,完全是絕對的。所以我們是衆生,是佛心中所影現來的衆生;爲什麼要念念相應念念佛?爲什麼要這樣子?我們是阿彌陀佛心中影現來的一個衆生,只要我們提起正念,化煩惱爲菩提,轉一切的恨爲大愛,這樣慈悲喜舍一直繼續進行,用這個心來念佛,我們是阿彌陀佛心中的一個衆生,當然就會一直相應下去,一直相應。所以,阿彌陀佛會接引我們,我們首先的條件,阿彌陀佛就像一個大磁場,要讓阿彌陀佛接引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要把自己變成一塊能被吸引的鐵;如果你這個心靈是絕緣的,大磁場吸引不過去的!如果阿彌陀佛是一塊大磁鐵,我們希望阿彌陀佛接引,也必需把自己的心變成一塊能被大磁鐵吸過去的,要變啊,要轉煩惱成菩提。對不對?你的心貪嗔癡不斷、殺盜淫不斷、名利色不斷,諸位!你是絕緣體啊,阿彌陀佛這個大磁鐵來要吸東西,你沒有把自己創造一個被吸過去的磁鐵的磁場,吸不來,你的心是絕緣體啊,磁鐵在你前面,吸不過來,因爲你絕緣,你的心殺盜淫,充滿著煩惱、計較、爭執,你一直絕緣,佛怎麼接引你啊?觀念要先弄清楚,不要常常講說:五逆十惡也可往生。這種機率少之又少的,這個不是勉勵人家的好例子。往生極樂世界,要自己做得很有把握,要了解什麼是實相;要了解心、佛、衆生,叁無差別,要了解、徹底的了解心佛不二的道理,這樣子來改變自己,把自己轉換成阿彌陀佛很容易吸引的。譬如說我們的磁性很強、磁鐵的心很強,阿彌陀佛大磁場來,一下子感應道交,啪!臨命終哪裏不會往生極樂世界?我們現在不是,不懂得這一層道理,不轉變自己,就怎麼樣?絕緣,平常起煩惱,不知道這個是絕緣體,起煩惱,蓋住了,佛來,沒有作用啊!每天貪嗔癡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