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六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、殺盜淫,又第二層緣,名利色叁關,一層又一層把自己絕緣,然後說念幾聲佛,就說:我在求生極樂世界。臨命終阿彌陀佛(接引)會往生。爲什麼?你現在尚且不能控製你的脾氣、控製你的欲望,你臨命終哪裏有希望?諸位!不要弄錯了,阿彌陀佛是會來接引你,問題是你吸得過去嗎?阿彌陀佛本來就很慈悲啊,十方衆生念佛,他每一個都會接引;你一定要把自己轉化成一塊能被吸引的鐵,這個例子你聽得懂嗎?就一定要改變自己,一定要往上,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一定要了解佛陀的心法,然後變成一個:阿彌陀佛來,啪!一下子吸住了,就一定會往生,信、願、行具足,要這樣子的去理解。念佛是很有智慧的,是充滿有理論的、有實際的,理講得通、事講得通;因講得通、緣講得通、果講得通,因果講得通!對不對?這樣叫做佛法啊,佛法是理性的宗教,不是念佛沒有道理的,念佛接引極樂世界,有它的道理的,不是沒有的。

  2009.07.11

  875頁, 3.頓歇即菩提

  這個頓歇就是沒有任何的次第,當下的意思,回歸當下的意思。念本來就不是具體的東西,所以完全沒有次第。煩惱說慢慢的少是對的,但是這個念頭不是具體,不可以切割,所以要回歸當下,完全放下;這一句也是多余的。

  875頁,經文:【“汝但不隨分別世間、業果、衆生叁種相續,叁緣斷故,叁因不生。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,歇即菩提。勝淨明心本周法界。不從人得,何藉劬勞肯綮修證?”】

  注釋:

  “不隨分別世間、業果、衆生叁種相續”:“不隨分別”,就是不隨相而起分別。爲什麼不隨相起分別呢?只要一起分別,就會識心不斷,因爲相本身體空,一分別,他就會識心不斷,這識,含有強大的執著,和妄想的分別能力。所以不隨相而起分別,若能不隨相而分別世間、業果、衆生這叁種相續,分別心則斷;分別心斷,無明即不生。以無明之生因爲起念分別,若不起念作意分別,即無無明。故知起念分別即是無明之因,亦即法執之因。若無分別,則法執之生因即無,生因既無,則法執不生。阿羅漢雖已斷我執,然法執猶在,所以佛今告富樓那以頓斷法執之法。

  翻過來,876頁,“叁緣斷故,叁因不生,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”:“叁緣”、是指殺、盜、淫叁緣。此爲佛告訴富樓那,說他殺、盜、淫叁緣本來已斷(已經沒有我執),現在若再加上不隨分別,則叁相續之因(法執,虛妄分別心)亦不再生起,叁因叁緣既皆不生,則你心中如演若達多的狂性自然歇息。因爲演若達多見鏡中相,妄作分別,妄生怖畏,而奔走呼號;小乘人則見叁界,妄作分別,而生忻厭,“忻”就是歡喜,“厭”就是厭離。奔走求取出離,是故亦是一種演若達多式的狂性。

  “歇即菩提”:狂性一息,即是菩提。狂性即是根本無明,無明若滅,心中自明,心明即是菩提。又,無明心息有兩種,一種是伏,一種是斷。在經典有這樣的比喻,伏就是:伏惑如石壓草,草根沒有斷;可是壓這個草,拿一塊大石頭把草壓下去,這個草根是沒有斷;但是這個草長不起來,沒辦法空間,沒有時間、沒有空間,無法成長。所以這個伏惑。可是,這個伏惑有一點危險,如果再把石頭拿掉,這個草又會繼續生長。所以,這個伏就是如石壓草,這在經典是用這樣比喻的。那麼,一種是斷,斷就是連根統統斷,這個惑連根都斷。

  伏無明是十信滿心;就是位在十信位。這個都是天臺宗的思想,我們天臺宗《教觀綱宗》都講過了,四化儀、四化法、五時、八教,還有種種的階位。所以,因此要研讀《楞嚴經》,多少要有其他的,像唯識、《起信論》、天臺、華嚴的一些思想。因爲《楞嚴經》號稱小部的大藏經,有它相當的深度和廣度,這還不是一般初學佛法的人,有辦法完全理解和通達的。所以一聽到這個十信,他連聽都沒有聽過這個。

  所以,伏無明是十信滿心,就是十信位,初住前。以無明心伏而不起,所以心不虛妄動亂,因此得登初住位,于佛法中住。諸位!在圓教來講,初住位就是破無明,見法身,所以,這個無明把它分成四十二品,就是初住到十地、等覺、最後的妙覺。因此登初住位,于佛法中住,就是剛剛師父前一、二堂課比喻的,說:開悟見性,就是這個初住,破無明,見法身。那麼,初發心即究竟覺,就是初發心即成等正覺,就是初發心住跟成佛的心都是一樣,用本性在修行,所以心性是一樣的。但是,《華嚴經》這樣比喻,初住位如果開悟見性,他就像剛出生的娃娃,究竟的佛果,他就像長大的成人,這娃娃可以說是人;可是他的能力不足。所以開悟見性,究竟位是平等的;但是在習氣的、煩惱的斷證方面,次第來講,他還是有所差別的。所以佛法有時空性,有站在哪一個角度來說法,不一定。

  斷無明是等覺後心,以等覺後心永斷無明,所以成佛道。在這“伏”與“斷”的中間,則是分斷無明,即是于叁賢、十聖位中一分一分斷除,直到等覺後心,以金剛喻定斷最後一分無明。這是天臺宗的思想,但是,禅宗不這麼認爲,一悟即入如來地;一等是學,直須無學,一悟就是進入佛的境界,沒有葛藤,所以,禅宗很多人比較喜歡,不啰嗦!

  “不從人得”:此謂菩提妙明元心不從人得,即使是由人指示而得悟知,所悟知的本妙覺心也是自身本有的,不是此善知識給我的,而善知識則如同傳燈照見而已,寶藏則吾自有之。因此學佛,一定要把自己的本性拿出來用;本性如果拿不出來用,還是被困在煩惱、習氣裏面,這等于沒有學佛。所以,學佛了叁年、五年,你就一定要自己審核,嚴格的審核自己:個性有沒有改啊?壞的習氣有沒有除?待人處事有沒有進步?煩惱有沒有少一點?慈悲心是不是有?寬恕的心是不是增長?與人相處,是不是還是格格不入呢?這個都要自我冷靜一下。

  877頁,第二行,“何藉劬勞肯綮修證”:“藉”,就是假借、利用。“劬勞”,勞苦,辛苦。“肯綮”,就是筋肉相結之處。出于《莊子養生篇》:這個念過大學的人,每一個人都讀過這一篇,全部都讀過。說有個庖丁,這個庖丁就是現在所講的廚師,以前叫做庖丁,就是專門掌廚的,煮給有聲望的人吃的。他解牛十九年,這個“解”就是拿刀去剖、剖解,解剖這個牛,簡單講就是把牛骨啊、肉啊、筋、皮、毛徹底的分開的意思。就是廚房在煮以前要先做這個動作,把這整只牛徹底的剖開,把它分類。就像我們現在的屠宰場一樣,頭或者內髒、皮、血分開來,就是這個意思。他解牛,就是殺牛,殺了十九年,同時把牛徹底分開來,這個功夫了得;但是是殺生。可是所用的刀跟新的一樣,沒有鈍過,沒有鈍就是還很利。也不用磨。梁惠王問他說:這個刀用了十九年,爲什麼依然那麼新?怎麼能夠如此有這種功夫呢?刀沒有變舊,解牛的功夫這麼好!他回答說:“肯綮之未嘗,何況大骷(kū)”大骷就是骨頭。這個肯綮的意思就是筋跟肉相連接的地方,意思就是說:我這一刀劃下去,連那個稍微硬硬的地方都不會碰到,就是跟著牛的形體這樣走,這一支刀絕對不會去碰到硬的,所以肯綮之未嘗,這個筋肉稍微硬的地方,我都不會去碰到,何況那個大骷!“骷”就是骨頭,這個意思就是表示他功夫好得不得了!殺牛殺了十九年,這刀下去,遊刃于手掌當中,從來就沒有障礙,也絕不會去碰到筋肉硬塊的地方,更不可能去碰到骨頭,也不會傷到那一支刀子。他說,因爲他解牛,就是切割、解剖這個牛的時候,不是用利刃硬砍,就是不用蠻力,很有技巧的。而是遊刃于骨縫與筋縫之中,他徹底的了解這個牛的骨縫與筋縫,所以刀子一下去,就非常的順。所以不用蠻力,亦不硬碰硬,因此解牛十九年,連硬一點的筋肉(肯綮)(qìng)都不曾砍得一個,更何況骨頭,當然不會直接去砍它了。所以他解牛,一向快、又輕松,又不傷刀,亦不用蠻力,完全是快刀加巧勁。“肯綮”在此作筋骨之義。

  本句之義:何必假藉(依靠)勞苦筋骨、苦苦追索無明之因,然後去斷它呢,而謂我能修證佛道?因爲只要不隨分別,無明即無生因,諸位!這個不隨分別,最接近的名詞就是如如不動,最接近的名詞,就是心如如不動,除了不去造違背因果的事情以外,就是完全如如不動。因爲只要不隨分別,無明即無生,無明其實就是動到執著的念頭;你不動到執著、分別的念頭,哪來的無明呢?無明即無生。無明既不生,則不用更斷。所以了悟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無明本空的意思。如此所得之頓修頓證即猶如庖丁解牛,以般若方便智而行之;若堅執一定要追索無明的蹤迹然後修斷它,則有如用利刀、以蠻力直接硬砍骨頭。

  所以意思:在這裏舉這個,就是告訴你:修行,它是要有正確的方法的,不是用蠻幹的:就是我二十四個小時都一直拜佛!那個是體力、那個是硬功夫,這個一定要了解,佛法沒有佛陀的指引,或者是大善知識、見性的大善知識的指引,叫做事倍功半!你浪費你的時間、生命,繞了叁十年,你就是怎麼修行,煩惱還是在、習氣還是在,就不肯聽經、不肯聞法,老是用自己那一套,動不動就說:我要去閉關了、我要去住山了,我要修行!什麼都不聽,也不看,認爲:我這一套最行!事實上就是不行!人家成佛、祖師大德吃盡了苦頭,就是要給你點醒,用哪一種方法最快。這一輩子,你要聽二種人的話:第一、你要聽有智慧人的話;第二、要聽有經驗人的話,這二種人你一定要聽!有智慧的人,他有佛的慧,他可以指引你。第二、一定要聽有經驗的人,這樣你才不會浪費時間。所以,我們在讀大學的時候,我們那個教授一直勸導我們:你們一定要去聽演講,那是人家叁十年來,學者一生、畢生的經曆、體力,縱然你吸收了少許,可是也能節省很多的冤枉路。就是這樣子。所以不聽經、不聞法,修行就叫做硬幹,到最後就是疲憊不堪!爲什麼?譬如說你跟到一個師父,每次都跟你講感應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