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六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无生因,梦境本无所有,唯自心现量。

  “如彼城中演若达多,岂有因缘自怖头走”:像演若达多,哪有任何实在的因缘,令他害怕自己现有的头,以为自己本头已失,变成鬼怪的头,因而疯狂而走?

  你若问说:他“照镜”不是因缘吗?

  答:“照镜若是真实令人狂走的因缘,你每天照镜时为何不狂走?为什么不会像演若达多?

  你若又问说:他看到镜中头不是因缘吗?

  答:看到镜中头若能令人狂走,你每天看镜中头,怎么不跟着演若达多也是一样狂走?

  你又问说:他看到镜中头,故起妄想,这不是因缘吗?

  答:若看到镜中头,便能令人起如是妄想,因而狂走,那么你看镜中头的时候,为何不起如是妄想,也令你狂走?意思就是:看镜不是真的因缘,是心狂才是真正的因缘。可知看镜、乃至看镜中头、起妄想,乃至狂走本身,这一切都没有充分必要的关连,亦即都非狂走的充分必要条件,因此皆非狂走的实在因缘——是故“狂走”并无实因,本是虚妄。

  “忽然狂歇,头非外得”:“狂歇”,狂心歇息。有朝一日,忽然狂心顿歇下来,才发现本来的头原来就在自己颈子上,于是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本头,其实此头并未曾真正失去;因此疯劲过了以后,这个头也不是从外而得——并非真正找到,因为从来也没失去过。众生悟得真如本性时亦复如是;这真如本性在迷位(怖头狂走)时,并未曾有一刻真正失去;及至悟时,只见自己本来头,其头非从外来着于自己颈上;真如本性亦如是:迷时虽不见;迷的时候不见真如自性,悟的时候,本性亦非从外来着于自心上。本来就存在,只是你没觉悟而已。

  “纵未歇狂,亦何遗失”:退而言之,即使愚夫在狂心没有歇下的时候,虽不自觉本头,这本头亦何尝有遗失掉过?同样的,众生在迷位时,虽不自见如来藏真如本性,此本性亦不因迷而有暂时遗失——它永远是在那里,故说是“常住真心”。

  义贯:

  “佛言:妙觉明圆” 之本心,“本”即“圆”满“明妙”,众生之无明乃至狂走“既” 被“称为” 是虚“妄”,自然非实,非实即非实有;既非实有,“云何” 会“有” 成“因” 呢?“若有所” 成之“因”,即是有生,有生即是实有,如是“云何名”为虚“妄” 无实?众生“自” 无始来之无明“诸” 不实“妄想,展转” 互“相” 为“因,从” 最初之“迷”上又“积” 无量之“迷,以”至于经“历尘” 沙“劫” 数,“虽” 蒙“佛” 开“发” 阐“明,犹不能返。如是迷” 惑之起“因”,乃“因” 心“迷” 不明而“自” 认为“有”;若能“识” 得“迷” 本“无” 生“因”,故迷本无生;若了知迷本无生,诸“妄” 相即“无所依”,妄相既无所依,妄体即实无生;迷与妄“尚无有生”,你“欲何为灭”?(你要怎么灭它?)

  诸佛为已证“得” 无上“菩提者”,佛之说法度众生,令灭无明断烦恼生死者,正“如” 已醒“寤时”之“人”叙“说梦中”所见之“事”一般,此醒寤人之“心纵精” 纯“明” 了,毫无迷惑,然“欲” 以“何因缘” (方法),而可“取” 得“梦中” 之“物” 以示之于人?

  “况复” 梦本“无” 生“因”,梦境“本无所有”,唯自心现,你了解唯自心现,你就了解,所有的烦恼都是多余的,所有的造作都是多余的,为什么?都是你的心啊!“如彼城中演若达多,岂有” 任何实在之“因缘” 令他“自怖头走

  ”(纯是自心妄想)。诸位!这一句懂吗?自心妄想,记得!那个妄想是自己创造出来的。所以,人是自己的陷阱,人挖了自己陷阱,然后自我烦恼,自己跳进去烦恼坑洞里面,然后就求佛:你要救我啊,佛你要救我啊!现在佛指示你:那个妄想非真、陷阱非真,那就没有陷阱可跳、没有烦恼可得。若“忽然狂” 心“歇” 息,还见本头,然其本“头” 并“非” 从“外” 而“得”,乃自本有。甚至退而言之,“纵” 使他始终“未歇” 其“狂” 心,仍不断在狂走之时,其本头“亦” 有“何遗失” 呢?“富楼那”,无始无明“妄” 想之“性” 本来即“如是” 不可得,其生“因何为在” (在哪里)呢?

  最后一点点,它这个刚好一个段落,把它念完。

  诠论:

  这一段最重要的道理,在于:“迷无生因”。今尝试论之:为何迷无生因?因为:一、悟不生迷;二、迷亦不生迷;三、迷亦不自生。所以迷本无因。

  一、“悟”不生“迷”(“悟”就是本来觉了之心)。若“悟”会生“迷”,这个“悟”即不能名为“悟”,应名为“迷”!因为它会继续生迷,会继续生迷,怎么叫做悟呢?以同类相生故(悟生悟;迷生迷);是故“悟”决不生迷。

  二、“迷”不生“迷”。若“迷”会生“迷”,则此心本自已有“迷”在其中;若此心本自已有“迷”,则应当就没有“本觉”(因为“觉”与“迷”为敌体,它的体是完全不一样的。故“觉”与“迷”不应同时同处存在);然事实非然,因为一切众生皆有本觉,然亦以种种因缘,而妄生种种迷惑。又,纵若此心本自已迷,则既已是“迷”了,何须更生“迷”才成为迷人?是故“迷”不生“迷”。

  三、“迷”不自生。若于此本觉之心中,“迷”为自生起者,断无是理,以物不自生故;例如“某甲”绝对不能生“某甲”,是故言“迷自生”者,不能成立。又,若言“迷自生”,则表示“迷”已经有了自体性,因为它有能所,它能生。才能又从这自体生出“迷”来。再者,“迷”既然已经有自体了,自体就是实体,不是妄了。即表示“迷”已经存在;既已有“迷”,则他何必再自生“迷”呢?已经有迷了,它是有实体性的,它就一直生了,不需要再生迷了。是故不应言:“迷自生”。

  综上而言,既然悟不生迷,迷亦不生迷,迷亦不自生——前两种是“迷不从他生”,第三种即“不自体自生”——既然“不从他生”,亦“不自生”,如是,“迷”即无“生因”;以无生因,故知“迷”实在是“无生”。你妄动,认为迷有生。“迷”既如是,无明亦如是,妄想亦如是,一切众生之所有虚妄皆悉如是:“不他生、不自生,本实无生”。若了如是理,即得速体“无生法忍”。

  诸位!在《楞伽经》讲:十方诸佛所说的共同一个法,就是无生法忍,这《楞伽经》讲的。无生是十方如来所共宣说,就是诸佛菩萨以一大因缘来示现人间,讲的统统叫做无生理,统统一样!如果让释迦牟尼佛、让诸佛再来投胎出现于世,再来修行证悟佛果,他所讲的道理,仍然是一切法无生,答案都是一样。所以佛入涅槃,不需要,为什么?因为他讲的理,再活过来,他讲的三藏十二部经典,理也是一样,一切法本自无生,今也不灭。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,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,为什么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?“如”就是当体即空。所以,处处如,无法不如,我们讲:性相一如,体用不二。就是这个道理。所以佛有没有入涅槃?佛,也没有涅槃佛,也没有入涅槃,佛,不可以用具体的相来了解,要会归到无生的心性般若,你才了解那个佛是什么。如果你一直卡在一个说:佛,他是有相的,那就是错了!已经讲得很清楚: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。所以我们不可以把佛概念化;不可以把佛具体化;不可以把佛着相化,要把佛会归到如来——每个人的心性,也就是涅槃妙心,这个就是叫做佛。佛不在外面,佛就是在内心的妙智慧里面。所以一个人妄念不生,智慧不灭,这个人就是佛,不论相,只论性。所以涅槃妙性就是这样,开发涅槃妙性了,统统称为佛;可是叫做方便说,要有佛的真正的能力,那个就是真佛,要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无量的神通具足自在,能够度无量的众生,也实无众生可度。所以方便说:我们的佛性是佛,名字即佛、观行即佛,对不对?等等到最后:究竟即佛,天台宗的六即佛。因此佛有方便说,我们本性都是佛,离一切相,他就是佛,见性的人也称为佛;但是究竟义来讲,只有释迦牟尼佛叫做究竟佛。因此我们要了解,时空不一样、角度不一样,所讲的这个定义,还是有一点差别;但是究竟义,佛跟众生的心,它是一体的,完全是绝对的。所以我们是众生,是佛心中所影现来的众生;为什么要念念相应念念佛?为什么要这样子?我们是阿弥陀佛心中影现来的一个众生,只要我们提起正念,化烦恼为菩提,转一切的恨为大爱,这样慈悲喜舍一直继续进行,用这个心来念佛,我们是阿弥陀佛心中的一个众生,当然就会一直相应下去,一直相应。所以,阿弥陀佛会接引我们,我们首先的条件,阿弥陀佛就像一个大磁场,要让阿弥陀佛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你要把自己变成一块能被吸引的铁;如果你这个心灵是绝缘的,大磁场吸引不过去的!如果阿弥陀佛是一块大磁铁,我们希望阿弥陀佛接引,也必需把自己的心变成一块能被大磁铁吸过去的,要变啊,要转烦恼成菩提。对不对?你的心贪嗔痴不断、杀盗淫不断、名利色不断,诸位!你是绝缘体啊,阿弥陀佛这个大磁铁来要吸东西,你没有把自己创造一个被吸过去的磁铁的磁场,吸不来,你的心是绝缘体啊,磁铁在你前面,吸不过来,因为你绝缘,你的心杀盗淫,充满着烦恼、计较、争执,你一直绝缘,佛怎么接引你啊?观念要先弄清楚,不要常常讲说:五逆十恶也可往生。这种机率少之又少的,这个不是勉励人家的好例子。往生极乐世界,要自己做得很有把握,要了解什么是实相;要了解心、佛、众生,三无差别,要了解、彻底的了解心佛不二的道理,这样子来改变自己,把自己转换成阿弥陀佛很容易吸引的。譬如说我们的磁性很强、磁铁的心很强,阿弥陀佛大磁场来,一下子感应道交,啪!临命终哪里不会往生极乐世界?我们现在不是,不懂得这一层道理,不转变自己,就怎么样?绝缘,平常起烦恼,不知道这个是绝缘体,起烦恼,盖住了,佛来,没有作用啊!每天贪嗔痴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