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、杀盗淫,又第二层缘,名利色三关,一层又一层把自己绝缘,然后说念几声佛,就说:我在求生极乐世界。临命终阿弥陀佛(接引)会往生。为什么?你现在尚且不能控制你的脾气、控制你的欲望,你临命终哪里有希望?诸位!不要弄错了,阿弥陀佛是会来接引你,问题是你吸得过去吗?阿弥陀佛本来就很慈悲啊,十方众生念佛,他每一个都会接引;你一定要把自己转化成一块能被吸引的铁,这个例子你听得懂吗?就一定要改变自己,一定要往上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一定要了解佛陀的心法,然后变成一个:阿弥陀佛来,啪!一下子吸住了,就一定会往生,信、愿、行具足,要这样子的去理解。念佛是很有智慧的,是充满有理论的、有实际的,理讲得通、事讲得通;因讲得通、缘讲得通、果讲得通,因果讲得通!对不对?这样叫做佛法啊,佛法是理性的宗教,不是念佛没有道理的,念佛接引极乐世界,有它的道理的,不是没有的。
2009.07.11
875页, 3.顿歇即菩提
这个顿歇就是没有任何的次第,当下的意思,回归当下的意思。念本来就不是具体的东西,所以完全没有次第。烦恼说慢慢的少是对的,但是这个念头不是具体,不可以切割,所以要回归当下,完全放下;这一句也是多余的。
875页,经文:【“汝但不随分别世间、业果、众生三种相续,三缘断故,三因不生。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,歇即菩提。胜净明心本周法界。不从人得,何藉劬劳肯綮修证?”】
注释:
“不随分别世间、业果、众生三种相续”:“不随分别”,就是不随相而起分别。为什么不随相起分别呢?只要一起分别,就会识心不断,因为相本身体空,一分别,他就会识心不断,这识,含有强大的执着,和妄想的分别能力。所以不随相而起分别,若能不随相而分别世间、业果、众生这三种相续,分别心则断;分别心断,无明即不生。以无明之生因为起念分别,若不起念作意分别,即无无明。故知起念分别即是无明之因,亦即法执之因。若无分别,则法执之生因即无,生因既无,则法执不生。阿罗汉虽已断我执,然法执犹在,所以佛今告富楼那以顿断法执之法。
翻过来,876页,“三缘断故,三因不生,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”:“三缘”、是指杀、盗、淫三缘。此为佛告诉富楼那,说他杀、盗、淫三缘本来已断(已经没有我执),现在若再加上不随分别,则三相续之因(法执,虚妄分别心)亦不再生起,三因三缘既皆不生,则你心中如演若达多的狂性自然歇息。因为演若达多见镜中相,妄作分别,妄生怖畏,而奔走呼号;小乘人则见三界,妄作分别,而生忻厌,“忻”就是欢喜,“厌”就是厌离。奔走求取出离,是故亦是一种演若达多式的狂性。
“歇即菩提”:狂性一息,即是菩提。狂性即是根本无明,无明若灭,心中自明,心明即是菩提。又,无明心息有两种,一种是伏,一种是断。在经典有这样的比喻,伏就是:伏惑如石压草,草根没有断;可是压这个草,拿一块大石头把草压下去,这个草根是没有断;但是这个草长不起来,没办法空间,没有时间、没有空间,无法成长。所以这个伏惑。可是,这个伏惑有一点危险,如果再把石头拿掉,这个草又会继续生长。所以,这个伏就是如石压草,这在经典是用这样比喻的。那么,一种是断,断就是连根统统断,这个惑连根都断。
伏无明是十信满心;就是位在十信位。这个都是天台宗的思想,我们天台宗《教观纲宗》都讲过了,四化仪、四化法、五时、八教,还有种种的阶位。所以,因此要研读《楞严经》,多少要有其他的,像唯识、《起信论》、天台、华严的一些思想。因为《楞严经》号称小部的大藏经,有它相当的深度和广度,这还不是一般初学佛法的人,有办法完全理解和通达的。所以一听到这个十信,他连听都没有听过这个。
所以,伏无明是十信满心,就是十信位,初住前。以无明心伏而不起,所以心不虚妄动乱,因此得登初住位,于佛法中住。诸位!在圆教来讲,初住位就是破无明,见法身,所以,这个无明把它分成四十二品,就是初住到十地、等觉、最后的妙觉。因此登初住位,于佛法中住,就是刚刚师父前一、二堂课比喻的,说:开悟见性,就是这个初住,破无明,见法身。那么,初发心即究竟觉,就是初发心即成等正觉,就是初发心住跟成佛的心都是一样,用本性在修行,所以心性是一样的。但是,《华严经》这样比喻,初住位如果开悟见性,他就像刚出生的娃娃,究竟的佛果,他就像长大的成人,这娃娃可以说是人;可是他的能力不足。所以开悟见性,究竟位是平等的;但是在习气的、烦恼的断证方面,次第来讲,他还是有所差别的。所以佛法有时空性,有站在哪一个角度来说法,不一定。
断无明是等觉后心,以等觉后心永断无明,所以成佛道。在这“伏”与“断”的中间,则是分断无明,即是于三贤、十圣位中一分一分断除,直到等觉后心,以金刚喻定断最后一分无明。这是天台宗的思想,但是,禅宗不这么认为,一悟即入如来地;一等是学,直须无学,一悟就是进入佛的境界,没有葛藤,所以,禅宗很多人比较喜欢,不啰嗦!
“不从人得”:此谓菩提妙明元心不从人得,即使是由人指示而得悟知,所悟知的本妙觉心也是自身本有的,不是此善知识给我的,而善知识则如同传灯照见而已,宝藏则吾自有之。因此学佛,一定要把自己的本性拿出来用;本性如果拿不出来用,还是被困在烦恼、习气里面,这等于没有学佛。所以,学佛了三年、五年,你就一定要自己审核,严格的审核自己:个性有没有改啊?坏的习气有没有除?待人处事有没有进步?烦恼有没有少一点?慈悲心是不是有?宽恕的心是不是增长?与人相处,是不是还是格格不入呢?这个都要自我冷静一下。
877页,第二行,“何藉劬劳肯綮修证”:“藉”,就是假借、利用。“劬劳”,劳苦,辛苦。“肯綮”,就是筋肉相结之处。出于《庄子养生篇》:这个念过大学的人,每一个人都读过这一篇,全部都读过。说有个庖丁,这个庖丁就是现在所讲的厨师,以前叫做庖丁,就是专门掌厨的,煮给有声望的人吃的。他解牛十九年,这个“解”就是拿刀去剖、剖解,解剖这个牛,简单讲就是把牛骨啊、肉啊、筋、皮、毛彻底的分开的意思。就是厨房在煮以前要先做这个动作,把这整只牛彻底的剖开,把它分类。就像我们现在的屠宰场一样,头或者内脏、皮、血分开来,就是这个意思。他解牛,就是杀牛,杀了十九年,同时把牛彻底分开来,这个功夫了得;但是是杀生。可是所用的刀跟新的一样,没有钝过,没有钝就是还很利。也不用磨。梁惠王问他说:这个刀用了十九年,为什么依然那么新?怎么能够如此有这种功夫呢?刀没有变旧,解牛的功夫这么好!他回答说:“肯綮之未尝,何况大骷(kū)”大骷就是骨头。这个肯綮的意思就是筋跟肉相连接的地方,意思就是说:我这一刀划下去,连那个稍微硬硬的地方都不会碰到,就是跟着牛的形体这样走,这一支刀绝对不会去碰到硬的,所以肯綮之未尝,这个筋肉稍微硬的地方,我都不会去碰到,何况那个大骷!“骷”就是骨头,这个意思就是表示他功夫好得不得了!杀牛杀了十九年,这刀下去,游刃于手掌当中,从来就没有障碍,也绝不会去碰到筋肉硬块的地方,更不可能去碰到骨头,也不会伤到那一支刀子。他说,因为他解牛,就是切割、解剖这个牛的时候,不是用利刃硬砍,就是不用蛮力,很有技巧的。而是游刃于骨缝与筋缝之中,他彻底的了解这个牛的骨缝与筋缝,所以刀子一下去,就非常的顺。所以不用蛮力,亦不硬碰硬,因此解牛十九年,连硬一点的筋肉(肯綮)(qìng)都不曾砍得一个,更何况骨头,当然不会直接去砍它了。所以他解牛,一向快、又轻松,又不伤刀,亦不用蛮力,完全是快刀加巧劲。“肯綮”在此作筋骨之义。
本句之义:何必假藉(依靠)劳苦筋骨、苦苦追索无明之因,然后去断它呢,而谓我能修证佛道?因为只要不随分别,无明即无生因,诸位!这个不随分别,最接近的名词就是如如不动,最接近的名词,就是心如如不动,除了不去造违背因果的事情以外,就是完全如如不动。因为只要不随分别,无明即无生,无明其实就是动到执着的念头;你不动到执着、分别的念头,哪来的无明呢?无明即无生。无明既不生,则不用更断。所以了悟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无明本空的意思。如此所得之顿修顿证即犹如庖丁解牛,以般若方便智而行之;若坚执一定要追索无明的踪迹然后修断它,则有如用利刀、以蛮力直接硬砍骨头。
所以意思:在这里举这个,就是告诉你:修行,它是要有正确的方法的,不是用蛮干的:就是我二十四个小时都一直拜佛!那个是体力、那个是硬功夫,这个一定要了解,佛法没有佛陀的指引,或者是大善知识、见性的大善知识的指引,叫做事倍功半!你浪费你的时间、生命,绕了三十年,你就是怎么修行,烦恼还是在、习气还是在,就不肯听经、不肯闻法,老是用自己那一套,动不动就说:我要去闭关了、我要去住山了,我要修行!什么都不听,也不看,认为:我这一套最行!事实上就是不行!人家成佛、祖师大德吃尽了苦头,就是要给你点醒,用哪一种方法最快。这一辈子,你要听二种人的话:第一、你要听有智慧人的话;第二、要听有经验人的话,这二种人你一定要听!有智慧的人,他有佛的慧,他可以指引你。第二、一定要听有经验的人,这样你才不会浪费时间。所以,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,我们那个教授一直劝导我们:你们一定要去听演讲,那是人家三十年来,学者一生、毕生的经历、体力,纵然你吸收了少许,可是也能节省很多的冤枉路。就是这样子。所以不听经、不闻法,修行就叫做硬干,到最后就是疲惫不堪!为什么?譬如说你跟到一个师父,每次都跟你讲感应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