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五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獲一乘寂滅場地,真阿練若正修行處。汝今谛聽,當爲汝說。”富樓那等欽佛法音,默然承聽。】

  790頁,注釋:

  “宣勝義中真勝義性”:宣說勝義谛中,正真無上之勝義性。“勝義”,就是第一義谛,也就是一真法界。也就是絕對。所以佛特別的強調:說法不與第一義谛相應,不名說法,就是究竟義,第一義谛就是佛的心。因此一切弘揚正法的人,一定要講到究竟的人,那個才是真正說法的人;不講到佛的究竟第一義谛,那只能說法師慈悲,是一時暫時善巧方便,只能這樣講,要不然就名爲相說。因爲佛教的核心沒有抓到,你就永遠不可能成佛!

  “定性聲聞”:指沈空滯寂、得少爲足之鈍根聲聞乘人,以其不肯回小向大,所以趨止涅槃化城。

  “回向上乘阿羅漢等”:“上乘”,指大乘、一佛乘。此指回小向大趨無上菩提之阿羅漢。

  所以,佛陀在《法華經》裏面講:唯有一佛乘,無二亦無叁,除佛方便說。佛在《法華經》講得很清楚了。唯有一佛乘才是佛說的,意思就是:所有的法,佛陀都是爲了讓你成佛,唯有一佛乘,無二亦無叁,也沒有所謂二乘人,也沒有所謂叁乘人;除佛方便說,佛方便說說有二乘、有叁乘、有五乘,人乘、天乘、小乘、中乘、大乘;其實這佛陀說:這個根本就是善巧方便說的,唯有一佛乘,無二亦無叁,除佛方便說。所以在座諸位!學佛就是要究竟成佛,要把勇氣拿出來用、骨氣拿出來用。

  底下,“一乘寂滅場地”:也就是不生不滅之心地,也就是如來密因。

  諸位!如來密因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妙心。佛陀教外別傳,傳什麼?就是傳這個,涅槃妙心。此爲究竟寂滅之地。

  “真阿練若正修行處”:“阿練若”之義爲無喧雜,寂靜處。又譯作阿蘭若。此謂若但取靜境,非真寂滅場地,非真阿練若;必以本來不生滅、不動搖之真心而住,方是真寂滅場地、真阿練若;是故真阿練若者,與境無幹,乃自真心之獲得也。此心即爲首楞嚴之定體,乃爲十方婆伽梵、一路涅槃門,故名之爲“正修行”。

  

  791頁,審明其惑

  經文:【佛言:“富樓那,如汝所言,清淨本然,雲何忽生山河大地?

 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:性覺妙明,本覺明妙?”富樓那言:“唯然,世尊。我常聞佛宣說斯義。”

  佛言:“汝稱覺明,爲複性明,稱名爲覺?爲覺不明,稱爲明覺?”

  富樓那言:“若此不明名爲覺者,則無所明。”

  佛言:““若無所明,則無明覺”。有所非覺,無所非明。無明又非覺湛明性。性覺必明,妄爲明覺。”】

  這一段,我們在《講義》講得特別的久、特別的長,在義貫後面有一些少許的注解,跟《講義》有所不同;但是究竟義是一樣的。所以師父都很贊歎這二位大德,沒有什麼地方要特殊修改的,因此我們念下去。

  那麼說:師父!要依哪一本呢?我說:均可。統統可以!因爲二個大德寫得都非常好,沒有壞佛的知見。所以,你要依哪一本注解來講,都行得通。

  注釋:

  “性覺妙明”:理體本性乃妙寂而明照。

  “本覺明妙”:就是天然本具之覺性乃明照而妙寂。“妙寂”者,非寂而寂,寂而非寂,諸位!非寂就是照,叫做照而寂。寂而非寂,非寂就是照,就是照而寂,寂而照,故稱之爲妙。寂就是體,照就是用,體用一如,體用不二,佛法是不二法門嘛,所以稱爲妙。你要體悟到這個佛法的妙,就是既現實又超越,既超越又現實,就是妙。這個妙不可言,就是佛法超越一切,又不離一切,既現實又超越,既超越又能夠面對現實;如果佛法不能面對這個現實,那佛法沒什麼意義!活在這個世間爲什麼要學佛?就是要達到超越一切。

  有一個老人,八十四歲了,碰到人,人家問他說:;老伯伯!你今年幾歲啊?他說:我才四歲!說:你八十幾歲了,你爲什麼講你才四歲呢?他說:八十歲以前我都沒有聽到佛法,也不曉得在活什麼?真的不曉得在活什麼!我從八十一歲那一天開始聽到佛法,才發現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生命!他說:我的生命應該已經死了一次,現在重新活過來,因爲才知道生命的究竟處,還有這個法身慧命。說:我八十歲以來統統是白活的,就是吃飯、睡覺、上班、下班、生兒育女,我一直以爲,這樣就是生命、人生了;等到我聽到了正法、佛法以後,才發現,哇!人生不是這樣,可是太遲了,八十歲了;不過也算不遲,因爲我總有一個開始。所以每次人家講:伯伯!你幾歲?他說:我四歲!就像幼稚園講:我四歲!才四歲而已。所以說,從學佛的那一天開始算起,你幾歲啊?對不對?學佛十年了,你就能算是十歲嗎?不一定,因爲你亂學一通啊,學那一些有的沒的對不對?學了那個,道場跑多少,從來就不認識生命是什麼,真正的究竟佛法是什麼,以爲那邊念二、叁句佛,跟著法會在那邊唱唱當當,就認爲我在修行,對不對?回到家大小聲,總不覺得我是過失;人與人相處當中也煩惱,從來不了解佛性它到底是什麼,所以,這個你能夠講修行嗎?所以,算四歲也不錯了,就是學佛真正的四年,了解了真正的究竟之義。因此師父還是說:沒有學佛,生命它就不具有任何的意義,就像我們建中的老師講的:就是製造大便而已,製造糞便而已,就是這樣子。你念到了博士,博士就是這樣子,全世界的榮耀統統給你,你又能如何呢?所以沒有學佛,叫做事情不妙了,因爲你沒有學佛;你要學佛以後,叫做事情奧妙,這個佛法真是太好了!對不對?真是快活,真是好啊!佛陀這麼有智慧!想想看,人家爲什麼要走上這一條修行的路?我們又不是頭殼壞掉,哪一個世間快樂我們不會去追求?是不是?當然我們也不可能期盼所有的衆生都像我們。所以我去大學裏面上課,也是跟他們講一句很誠懇的話,我跟他講:大學生!你們這些大學生,記得!學業、課業爲最重要,那麼因爲你有些興趣,七分要下在功課裏面,叁分;我對這些大學生講:叁分在佛法,七分要在怎麼樣?要在功課,因爲你還要研究所、還要博士啊,不可以說像我們出家人這樣專業。這個大學生就是:你當作興趣就好,有這樣善根來聽師父演講。對不對?大學生了沒?不錯!我都是這樣勉勵。那你們不一樣喔,法師,那是要十足,你能出家,就是要百分之百的用功,你是法師嘛!對不對?你本來剃度出家就是爲了無上菩提,不然你是來這, 裏做什麼?只爲了看這個可愛的師父嗎?當然就是爲了無上菩提,你才要發心出家,你要成佛嘛,所以要用十分。在家居士不一樣,你們有事業啰,你們有事業啰!所以,不是講堂的工作人員,要叁七開,學佛要用七分,叁分應付你的老公、老婆、孩子,叁分喔!在講堂工作人員,要九分的心放在這裏,要一分應付一下,稅金記得要去繳,房屋稅或者是什麼電話,電話費到、水費到、什麼稅金到,記得去繳。所以,住在講堂的工作人員,要用九分投注在常住的心力,一分就是世間,打哈哈。在家居士要叁七開,住在講堂要九一開,九分放在講堂。那麼法師就要十分,法師沒有開的,你還想五五開、什麼叁七開?一開都沒有啊,你開什麼呢?你開前門還是開後門?對不對?這法師怎麼能開呢?就是要全力以赴,要修行證得菩提果,要好好的自利利他,利益衆生嘛!是不是這樣子?

  底下,所以,這個佛法它就是妙,不離世間覺。

  “汝稱覺明,爲複性明,稱名爲覺?”:底下這個經文少了幾個字:“爲覺不明,稱爲明覺?”因爲他後面有注解,可是他這個經文沒有。說:汝稱覺明,爲複性明,稱名爲覺?爲覺不明,稱爲明覺?他少了八個字沒有打上去:“爲覺不明,稱爲明覺?”好!你所說的“覺明”,你的意思是指其性本自明,不必再另外于其上加一個“明”字,所以稱之爲“覺”呢?抑“爲”此“覺”本是“不明”,必須加“明”于“覺”之上,方能“稱爲“明覺””?

  義貫:

  “佛言:富樓那,如汝所言”:一切諸法,既然是“清淨本然”,純一實相,又“雲何” 會“忽” 然“生” 出“山河大地” 呢?

  “汝常” 常“不” 是聽“聞如來” 如是“宣說”:本“性” 之“覺” 乃“妙” 寂而“明” 照,而天然“本” 具之“覺” 性乃“明” 照而“妙” 寂嗎?“富樓那”答“言:唯然,”(是的,)“世尊。我”是“常聞佛宣說斯義” 理。

  “佛言:汝” 所“稱” 的“覺明”,你的意思“爲複” 指其“性” 本自“明”,不用再于其上加明,而“稱” 其“名爲覺” 呢?抑“爲” 其本非明,而須“覺” 其“不明” (令其不明變爲明覺),方“稱” 其“爲明覺” 呢?

  “富樓那言:若此” 心體“不” 用加“明” 上去,就得“名爲“覺”者,則” 實“無所” 能“明” 了(則無有一物能由明之功用而覺了)。

  “佛言:”假使如你所言:“若無所” 加“明” 于心體上,“則” 實際上並“無明覺”之事。然而,若“有所”加(就是有修),則定“非”本“覺”;反之,以衆生無始無明,故若“無所”加(不修),則又“非” 能轉無明爲“明”,(非明即有若無明),這一句意思就是說:非明,即有:就算有。非明這個時候就算有,還是無明,就像無明一樣。即有就是:非明即有若無明,意思就是:非明就算有,它還是等于無明。而此“無明”體“又非”本“覺湛” 然常“明”之“性”;如來藏體之“性” 既是有“覺” 則“必” 定是有本“明”;以虛“妄” 念動故,欲“爲” (就是造作)而加“明” 于本“覺” 之上。

  794頁,诠論:

  大小乘的差別,除了悲心與願力外;諸位!這一段很重要,非常重要,英文叫做very important.注意,注意,這一段很重要,大小乘的關鍵點。

  大小乘的差別,除了悲心與願力外,最基本的,就在這裏:一個是內發的,從本性而發,一個是外加的。認爲有明可以修,愈修就愈明,問題就出在這裏。所以大乘是用本明,小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