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五▪P1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获一乘寂灭场地,真阿练若正修行处。汝今谛听,当为汝说。”富楼那等钦佛法音,默然承听。】

  790页,注释:

  “宣胜义中真胜义性”:宣说胜义谛中,正真无上之胜义性。“胜义”,就是第一义谛,也就是一真法界。也就是绝对。所以佛特别的强调:说法不与第一义谛相应,不名说法,就是究竟义,第一义谛就是佛的心。因此一切弘扬正法的人,一定要讲到究竟的人,那个才是真正说法的人;不讲到佛的究竟第一义谛,那只能说法师慈悲,是一时暂时善巧方便,只能这样讲,要不然就名为相说。因为佛教的核心没有抓到,你就永远不可能成佛!

  “定性声闻”:指沉空滞寂、得少为足之钝根声闻乘人,以其不肯回小向大,所以趋止涅槃化城。

  “回向上乘阿罗汉等”:“上乘”,指大乘、一佛乘。此指回小向大趋无上菩提之阿罗汉。

  所以,佛陀在《法华经》里面讲:唯有一佛乘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。佛在《法华经》讲得很清楚了。唯有一佛乘才是佛说的,意思就是:所有的法,佛陀都是为了让你成佛,唯有一佛乘,无二亦无三,也没有所谓二乘人,也没有所谓三乘人;除佛方便说,佛方便说说有二乘、有三乘、有五乘,人乘、天乘、小乘、中乘、大乘;其实这佛陀说:这个根本就是善巧方便说的,唯有一佛乘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。所以在座诸位!学佛就是要究竟成佛,要把勇气拿出来用、骨气拿出来用。

  底下,“一乘寂灭场地”:也就是不生不灭之心地,也就是如来密因。

  诸位!如来密因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妙心。佛陀教外别传,传什么?就是传这个,涅槃妙心。此为究竟寂灭之地。

  “真阿练若正修行处”:“阿练若”之义为无喧杂,寂静处。又译作阿兰若。此谓若但取静境,非真寂灭场地,非真阿练若;必以本来不生灭、不动摇之真心而住,方是真寂灭场地、真阿练若;是故真阿练若者,与境无干,乃自真心之获得也。此心即为首楞严之定体,乃为十方婆伽梵、一路涅槃门,故名之为“正修行”。

  

  791页,审明其惑

  经文:【佛言:“富楼那,如汝所言,清净本然,云何忽生山河大地?

 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:性觉妙明,本觉明妙?”富楼那言:“唯然,世尊。我常闻佛宣说斯义。”

  佛言:“汝称觉明,为复性明,称名为觉?为觉不明,称为明觉?”

  富楼那言:“若此不明名为觉者,则无所明。”

  佛言:““若无所明,则无明觉”。有所非觉,无所非明。无明又非觉湛明性。性觉必明,妄为明觉。”】

  这一段,我们在《讲义》讲得特别的久、特别的长,在义贯后面有一些少许的注解,跟《讲义》有所不同;但是究竟义是一样的。所以师父都很赞叹这二位大德,没有什么地方要特殊修改的,因此我们念下去。

  那么说:师父!要依哪一本呢?我说:均可。统统可以!因为二个大德写得都非常好,没有坏佛的知见。所以,你要依哪一本注解来讲,都行得通。

  注释:

  “性觉妙明”:理体本性乃妙寂而明照。

  “本觉明妙”:就是天然本具之觉性乃明照而妙寂。“妙寂”者,非寂而寂,寂而非寂,诸位!非寂就是照,叫做照而寂。寂而非寂,非寂就是照,就是照而寂,寂而照,故称之为妙。寂就是体,照就是用,体用一如,体用不二,佛法是不二法门嘛,所以称为妙。你要体悟到这个佛法的妙,就是既现实又超越,既超越又现实,就是妙。这个妙不可言,就是佛法超越一切,又不离一切,既现实又超越,既超越又能够面对现实;如果佛法不能面对这个现实,那佛法没什么意义!活在这个世间为什么要学佛?就是要达到超越一切。

  有一个老人,八十四岁了,碰到人,人家问他说:;老伯伯!你今年几岁啊?他说:我才四岁!说:你八十几岁了,你为什么讲你才四岁呢?他说:八十岁以前我都没有听到佛法,也不晓得在活什么?真的不晓得在活什么!我从八十一岁那一天开始听到佛法,才发现这个才是我们真正的生命!他说:我的生命应该已经死了一次,现在重新活过来,因为才知道生命的究竟处,还有这个法身慧命。说:我八十岁以来统统是白活的,就是吃饭、睡觉、上班、下班、生儿育女,我一直以为,这样就是生命、人生了;等到我听到了正法、佛法以后,才发现,哇!人生不是这样,可是太迟了,八十岁了;不过也算不迟,因为我总有一个开始。所以每次人家讲:伯伯!你几岁?他说:我四岁!就像幼稚园讲:我四岁!才四岁而已。所以说,从学佛的那一天开始算起,你几岁啊?对不对?学佛十年了,你就能算是十岁吗?不一定,因为你乱学一通啊,学那一些有的没的对不对?学了那个,道场跑多少,从来就不认识生命是什么,真正的究竟佛法是什么,以为那边念二、三句佛,跟着法会在那边唱唱当当,就认为我在修行,对不对?回到家大小声,总不觉得我是过失;人与人相处当中也烦恼,从来不了解佛性它到底是什么,所以,这个你能够讲修行吗?所以,算四岁也不错了,就是学佛真正的四年,了解了真正的究竟之义。因此师父还是说:没有学佛,生命它就不具有任何的意义,就像我们建中的老师讲的:就是制造大便而已,制造粪便而已,就是这样子。你念到了博士,博士就是这样子,全世界的荣耀统统给你,你又能如何呢?所以没有学佛,叫做事情不妙了,因为你没有学佛;你要学佛以后,叫做事情奥妙,这个佛法真是太好了!对不对?真是快活,真是好啊!佛陀这么有智慧!想想看,人家为什么要走上这一条修行的路?我们又不是头壳坏掉,哪一个世间快乐我们不会去追求?是不是?当然我们也不可能期盼所有的众生都像我们。所以我去大学里面上课,也是跟他们讲一句很诚恳的话,我跟他讲:大学生!你们这些大学生,记得!学业、课业为最重要,那么因为你有些兴趣,七分要下在功课里面,三分;我对这些大学生讲:三分在佛法,七分要在怎么样?要在功课,因为你还要研究所、还要博士啊,不可以说像我们出家人这样专业。这个大学生就是:你当作兴趣就好,有这样善根来听师父演讲。对不对?大学生了没?不错!我都是这样勉励。那你们不一样喔,法师,那是要十足,你能出家,就是要百分之百的用功,你是法师嘛!对不对?你本来剃度出家就是为了无上菩提,不然你是来这, 里做什么?只为了看这个可爱的师父吗?当然就是为了无上菩提,你才要发心出家,你要成佛嘛,所以要用十分。在家居士不一样,你们有事业啰,你们有事业啰!所以,不是讲堂的工作人员,要三七开,学佛要用七分,三分应付你的老公、老婆、孩子,三分喔!在讲堂工作人员,要九分的心放在这里,要一分应付一下,税金记得要去缴,房屋税或者是什么电话,电话费到、水费到、什么税金到,记得去缴。所以,住在讲堂的工作人员,要用九分投注在常住的心力,一分就是世间,打哈哈。在家居士要三七开,住在讲堂要九一开,九分放在讲堂。那么法师就要十分,法师没有开的,你还想五五开、什么三七开?一开都没有啊,你开什么呢?你开前门还是开后门?对不对?这法师怎么能开呢?就是要全力以赴,要修行证得菩提果,要好好的自利利他,利益众生嘛!是不是这样子?

  底下,所以,这个佛法它就是妙,不离世间觉。

  “汝称觉明,为复性明,称名为觉?”:底下这个经文少了几个字:“为觉不明,称为明觉?”因为他后面有注解,可是他这个经文没有。说:汝称觉明,为复性明,称名为觉?为觉不明,称为明觉?他少了八个字没有打上去:“为觉不明,称为明觉?”好!你所说的“觉明”,你的意思是指其性本自明,不必再另外于其上加一个“明”字,所以称之为“觉”呢?抑“为”此“觉”本是“不明”,必须加“明”于“觉”之上,方能“称为“明觉””?

  义贯:

  “佛言:富楼那,如汝所言”:一切诸法,既然是“清净本然”,纯一实相,又“云何” 会“忽” 然“生” 出“山河大地” 呢?

  “汝常” 常“不” 是听“闻如来” 如是“宣说”:本“性” 之“觉” 乃“妙” 寂而“明” 照,而天然“本” 具之“觉” 性乃“明” 照而“妙” 寂吗?“富楼那”答“言:唯然,”(是的,)“世尊。我”是“常闻佛宣说斯义” 理。

  “佛言:汝” 所“称” 的“觉明”,你的意思“为复” 指其“性” 本自“明”,不用再于其上加明,而“称” 其“名为觉” 呢?抑“为” 其本非明,而须“觉” 其“不明” (令其不明变为明觉),方“称” 其“为明觉” 呢?

  “富楼那言:若此” 心体“不” 用加“明” 上去,就得“名为“觉”者,则” 实“无所” 能“明” 了(则无有一物能由明之功用而觉了)。

  “佛言:”假使如你所言:“若无所” 加“明” 于心体上,“则” 实际上并“无明觉”之事。然而,若“有所”加(就是有修),则定“非”本“觉”;反之,以众生无始无明,故若“无所”加(不修),则又“非” 能转无明为“明”,(非明即有若无明),这一句意思就是说:非明,即有:就算有。非明这个时候就算有,还是无明,就像无明一样。即有就是:非明即有若无明,意思就是:非明就算有,它还是等于无明。而此“无明”体“又非”本“觉湛” 然常“明”之“性”;如来藏体之“性” 既是有“觉” 则“必” 定是有本“明”;以虚“妄” 念动故,欲“为” (就是造作)而加“明” 于本“觉” 之上。

  794页,诠论:

  大小乘的差别,除了悲心与愿力外;诸位!这一段很重要,非常重要,英文叫做very important.注意,注意,这一段很重要,大小乘的关键点。

  大小乘的差别,除了悲心与愿力外,最基本的,就在这里:一个是内发的,从本性而发,一个是外加的。认为有明可以修,愈修就愈明,问题就出在这里。所以大乘是用本明,小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