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顶首楞严经
第9套
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讲题:审除细惑.说二如来藏
日期:2009.6.25-2009.7.11 文殊讲堂
片数:共6片(本片为第6片)
编码:092[DVD简体版]
内容概述
审除细惑.说二如来藏
审除细惑.说二如来藏
圆瑛法师《讲义》第532页-第640页
从532页“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,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......(639页)
或得出缠,或蒙授记;如何自欺,尚留观听。”
2009.07.10
819页,请合掌,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请翻开《楞严经义贯》,819页。
我们每天都有一定的进度,如果你几天没来,就会发现讲了好几百页,这里是不留人的,所以这个结夏安居期间,大家辛苦一点。
819页,7.富楼那执因疑果
经文:【富楼那言:“若此妙觉,本妙觉明,与如来心不增不减;无状忽生山河大地,诸有为相。如来今得妙空明觉;山河大地,有为习漏,何当复生?”】
注释:
“无状”:就是无因无故。
“山河大地,有为习漏,何当复生”:“何当”,就是何时还会。意思就是说,如来现在已证得了妙空明觉,返妄归真,可是在此如来所证的真如法性,什么时候还会再出生山河大地及众生有漏的业果?换句话说,既然一切众生本具的本妙觉心,会以一念无明妄动,而忽然生出山河大地及一切有为业果。而如来今日既已证入此本妙觉心,会不会有一天也忽然再一念妄动,再从真起妄,又堕为凡夫?
这个是所有一切学佛的人,都会产生怀疑的。
820页,义贯:
“富楼那言:若此” 众生本具之“妙” 明“觉” 体,“本妙” 本“觉” 本“明”,他这里都是用一个“本”,这个“本”就是原来我们大家都是佛,就像深山里面的矿,有因缘挖出来就锻炼,就变成纯金了。所有一切众生的佛性,现在就是埋在无明的矿山里面,看哪一个人有因缘、有福报去听到佛法,就是把这个佛性开发出来。但是在这个佛教里面,他讲这个法身慧命,它不是一生一世的,绝对不是的!诸位!如果没有因缘,你不可能会坐在底下的,绝对不可能!而且还是听大乘法,不但是大乘法,还是最上乘、最究竟的《楞严经》!所以只要就很简单的坐在底下,就这么简单一个动作,在佛经来讲、佛法来讲,他不是修一佛、二佛、三四五佛,已经在无量佛所种种种的善根,要不然你今天坐不下来的,绝对坐不下来的!所以诸位要成就道业,在一念之间,有这个善因缘,诸位应当珍惜跟把握。
底下,且“与如来” 所证究竟之“心”相比,实在是“不增不减”(如来究竟之心未曾增,众生本具之心也未减),无有高下。然众生于本具真心中,以最初一念无明,“无状” (就是没有来由,而妄欲加明于本觉,以致)“忽” 然“生” 出“山河大地”,所以这个山河大地,诸有为相,其实这些有漏相,都是因为心动、妄觉所来的;心如果如如不动,了悟相本空、山河大地空、人生宇宙空、花草树木空;“空”就是没有实体的意思,只是缘起的短暂的一合相而已,其体性本来就空。以及“诸” 有漏“有为” 依正诸“相”。众生既是如是忽然从真起妄,而“如来今” 已证“得妙空明觉” 之本真,诸位!这个忽然从真起妄,记住这一句话:不是真的,这是为了解说众生忽然产生山河大地的原因,而这个其实是不存在的,叫做从真起妄,真从来不起妄。意思就是说:妄性本来也是空,并没有这个东西,为了解说能所的方便,只好这样讲。所以你必需要了解,忽然从真起妄,诸位!真从来不是妄,所以妄性本来就空,并没有山河大地所产生,只是妄动而已,只是你妄执、妄动、妄分别,所以不了解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的道理,一直在心性里面加一个明,妄知、妄觉、妄明,所产生晦昧之空,不实在的东西。
而“如来今” 已证“得妙空明觉” 之本真,然于此真中,众生有漏依报之“山河大地”,与“有为” 的“习漏” 之业果等,“何” 时“当” 会“复生”?这个是怀疑,就是说:成佛以后,会不会再像众生一样,又产生了习漏的业果,突然又跑出了山河大地?
诠论:
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,也是很多人(不论初心或久学)常有的疑问。佛在《圆觉经》中也回答过这问题。之所以会有这个疑问,完全是宿昔于如来藏等第一义谛的熏修不够,故不思议地无法起信,致有此疑。大凡人若于第一义谛熏习力不足,信根不具,通常就只能退而修习次一等的余谛,如声闻谛、缘觉谛,及大乘权谛,权就是不究竟、方便说,二谛融通三昧印,这个权谛简单讲就是俗谛,就是方便来讲,不究竟的。乃至凡夫之人天谛,这是勉强不来的,以善根力不足,根器如是故。
所以师父刚刚已经跟诸位讲了:要听《楞严经》,像这样坐在这里,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!你这个动作看起来好像很简单,其实非常难!所以为什么每一个人跨进文殊讲堂,师父都是如此的赞叹、如此的珍惜?你想想看,这种大乘最究竟、最上乘的《楞严经》,拜托人家来听,还不一定有人要来听;还主动来,师父怎能不珍惜、不赞叹诸位呢?底下说:除非因缘成熟,得佛菩萨、大祖师、大善知识开示、接引,诸位!为什么要讲:佛菩萨、大祖师、大善知识开示、接引?为什么一定要这样?在禅宗有一句话:如果没有遇到出世、出世开悟见性的大善知识,与其修,不如不修。这是禅宗里面,祖师大德的叮咛跟指示。他的意思就是说:如果一个人很想修行,可是他却没有因缘碰到开悟见性、出世的大法这种大善知识,与其修,不如不修。为什么?怕坏了佛的知见,坏了佛的知见,就永远不能成佛,而且会死在知见的坑道里面。所以有的人在讲说:师父!讲经说法是不是有功德?我跟他讲:这可不一定,看你怎么讲?你要是把无量无边的众生的知见,引入佛的究竟涅槃、佛的知见,那么,你的功德是真的很大,因为开佛的知见、示佛的知见、悟佛的知见、入佛的知见,这个功德可不是须弥山所可比拟!但是话讲回来,如果你把无量无边的众生的知见,引入你的知见,不是依法喔,是依人喔,这个就很麻烦了!大凡每一个人要生存在这个世间,包括法师,他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;而这一套善巧方便,太过善巧方便,却不符合佛义,你的麻烦会很大!为什么?这不叫做说法, 这个叫做相似法,相似法是二法,让人家起二分法、起有能所法,此心外缘法,不是真正的真心法。佛法是不二法门,这个是很重要!所以在律学里面讲:如果一个比丘,不具有佛的正见,或者是坏佛知见;或者是外道知见、恶知见,不名比丘!还不够资格,还不是真正的出家人。出家人当以佛陀的正知正见为依皈,是真正的出家人,了解最基本盘的: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缘起性空、三皈依,这个很基本盘的东西,如果连这个都讲错了,就很麻烦了!所以为什么要听经闻法?奠定了诸位你自己有非常强的判断力,你打开电视的频道,乃至佛学的频道,太多的法师、居士在那边开示,你很清楚的,一眼就能看穿哪个是正、哪个是邪,哪个根本就是不合佛义,胡扯,你自己很清楚,你绝对不会受骗,也不会上当,这个就是你今天听经闻法最基本的能力,就是培养自己判断的能力。所以能够把这个奢摩他,如来密因,微密观照,大开圆解这一段,听到这一段结束,我告诉诸位:这一辈子修行都永远不会走错路,因为你已经开佛的知见了,开佛的知见了。那现在没办法,法师大家都要生存,懂一些,那就只好做这一些了,要他深入,他也没办法,他能力他到达极限,他要生存、要盖道场,就当然要开始做一些法会,要不然没有收入,只好这样子退而求其次了。但是我们现在整个佛教看到的,大部分都是这个了:戒杀、放生、吃素、念佛、法会,种种的拜山啦,全部差不多都是这样子;而对佛的最上乘的究竟涅槃,到底深入体悟的,可以说是寥寥无几,太难太难了!为什么?这种深不可测的东西,非表层意识的,也无法说、也无法讲、也无法形容,又那么难,讲这个也不对,讲那个也不对;讲这个也对,讲那个也对,干脆放下:我念佛就好了,不管它了!大部分都是抱着这种态度,没办法!是不是?
所以为什么在这里讲,看,821页,要佛菩萨、大祖师、大善知识;为什么统统加一个“大”?“大”就是见性开悟才有办法!开示、接引,否则这是累劫的业习力,以及修行所致,很难突破、很难超越的。一般人碰到困难了就萎缩,要不然就得少为足,裹足不前,要讲到最上论、最上乘论,他第一句话就说:我们不是这种根器,我们老实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好了,蒙佛接引。差不多都是这种观念。又以本是二乘行人而言,阿难就比较具有第一义之善根,所以虽未断烦恼,但一蒙佛慈悲开示,即心开悟解,获本心明;更不会怀疑说:佛会不会哪一天又堕为凡夫,起这样的妄想分别!(当然,像富楼那这样的大弟子,亦非“实法声闻”,而是为护释迦牟尼佛的法,来权现声闻,代众生发问,以示众疑。)
821页,经文:【佛告富楼那:“譬如迷人,于一聚落,惑南为北;此迷为复因迷而有?因悟所出?”
富楼那言:“如是迷人,亦不因迷,又不因悟。何以故?迷本无根,云何因迷?悟非生迷,云何因悟?”
佛言:“彼之迷人,正在迷时,倐(shū同倏)有悟人指示令悟。富楼那,于意云何?此人纵迷于此聚落,更生迷不?”
“不也,世尊。”
“富楼那,十方如来亦复如是。此迷无本,性毕竟空,昔本无迷,似有迷觉;觉迷迷灭,觉不生迷。”】
注释:
“譬如迷人”:“迷人”,迷失方向之人。“迷”,在此指无明,也就是最初一念的无明。
“于一聚落”:“聚落”,喻如来藏或一真法界。人乃存在于真如本性中,而犹自生迷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