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了,常常上课统统没有来,一看,一下子那三四个没有来,一下子又四五个没有来,讲堂就是一直助念啊!有一天也会换你啊,有一天你也必需要躺下来让人家念!对不对?你说到临命终的时候:我不想死啊,我想继续听《楞严经》!骗人!死吧!(笑)在世都不想听《楞严经》了,临命终还讲什么好听的话安慰师父?赶快走!留你何用?是不是?你看,常常在连络那个往生,差不多常常一个礼拜总要死几个给你看,真的!常常在。。。助念团常常出去啦,不是那个亲戚朋友的爸爸、妈妈往生;要不然就是那个车祸往生;要不然就是年纪大的往生;要不然就是癌症往生,当然,都是我们讲堂有所认识的。所以我们在这里就是真的很感谢法无师,他把我们这个助念团领导得不错,我们非常的感谢法无师!不过他也很忙,因为他太慈悲了,所以他常常就没办法了,要出去,因为师父也从来不出去,那就变成他的责任,他也满辛苦的!底下,亦复如是,皆是失头狂走。
“本头不失,狂怖妄出”:本有之头实在从未失去,但是其疯狂与恐怖却无端、虚妄而现出。
“曾无变易,何藉因缘”:“曾”,乃。“藉”,利用。本头实在从无变易,也没失去过,何须藉着什么因缘再把它找回来呢?若真的有“失去”,可说是“找回来”;若实没有失去,却找什么?正如有人把钱放在衣服的内袋中忘了,以为是丢了,到处遍寻无着,后来他往自己内袋一摸,才发现:“哦,原来在这里!”于是他便跟别人说:“我的钱找到了!”其实他并没有丢,怎能说是“找到”呢?
“本狂自然,本有狂怖”:若说本狂是纯属自然,(也就是,这个疯狂是本来就有的,是属于正常现象的),则可说是本来就有狂怖时时都存在着,而非后来才产生的。
“未狂之际,狂何所潜”:承前,如果疯狂是本自有之,那么当它还没发出来时,这狂相是潜藏在哪里呢?
“不狂自然,头本无妄,何为狂走?”:若说“不狂”才是自然现象,才是正常的,如是则知头中本来是没有狂妄存在的;既然如此,那么为何还会如疯狂一样地奔驰呢?——因此可以知道,这“奔走”实在是毫无道理的,虚妄之极!故知这狂走实非因缘、亦非自然性。
义贯:
“佛告阿难:即如”此“城中”之“演若达多”,其“狂性”之无明“因缘若得除灭,则” 其原本“不狂” 之觉“性,自然而” 现“出”,你所执的“因缘” 与“自然”,其“理穷” 究起来不过“如是”。
“阿难,演若达多”他的 “头本”于其生时“自然”就有,故“本”出“自其然”,反之,若“无然”(若不是这样:不是生来就有头)即变成“非”合于“自” 然,而违反自然了。他以“何因缘故,怖” 畏其本有之“头” 而“狂走?若” 说天生“自然” 本有之“头”,由照镜之“因缘故” 令他惊怖而发“狂”;那么为“何不” 会此天生“自然” 本有之头,即由此照镜之“因缘故”,真的“失” 去了?(本头非真失去,故知疯狂之因缘并非真的因缘)。
“本” 有之“头” 其实“不” 曾“失” 去,但其疯“狂” 惊“怖” 却无端而“妄出”,然而当他正发狂时,本头亦实“曾无变易”,故狂之起、狂之歇,皆非关本头,如是则“何” 须“藉” 任何“因缘” 去把头找回来呢?诸位!因缘是属于有增有减、有能有所,你要记住这一句话:头本来就没有什么失跟得,无关于因缘。你要记住师父这一句话:有增有减是名因缘;有能有所是名因缘,这里头本来没有得失,讲什么因缘?你要牢牢记住师父这一句话!
若说“本狂” 纯属“自然” (此疯狂本来就有,且是正常现象);既然“本” 来就“有狂怖” 时时存在着,那么他尚“未” 发“狂之际”,此“狂” 究竟是在“何” 处“所潜” 藏着呢?(然而遍寻各处,实无此狂性可得,故知此狂实非本有,亦非自然——本无狂性。)
因此可以知道,“不狂” 之性才是“自然” (正常现象),而且“头” 中“本无” 狂“妄” 存在,那么他究竟“何为” 而“狂走” 呢?实在是没有道理,故此狂走实在是虚妄至极。
“若” 一旦真的“悟” 了“本” 有之“头”,实在从来未失、未变,则“识知” 彼“狂走” 之性相与头之有无,实不相关,意思就是:今天任何的因缘法,跟本性其实都不相关;也不能说无关。如是则“因缘” 与“自然” 等“俱为” 言说“戏论。是故我言:”杀盗淫“三” 种狂乱之“缘断故” 再加上无明之三因不生,“即” 得获本具“菩提” 之“心”。
诠论:
若一旦悟了本头未失,则识知狂走与头之有无,实无关系。本不失头,故狂无实在之因;意思就是:狂性本来就无因。狂既无因,则其狂非实(若实狂者,则永不得瘥(chài)矣)。为什么?因为狂不是实在,意思就是:无明不是实在的;无明如果是实在,你没有办法除掉无明,因为无明是短暂的,所以,我们有一天会成佛,要这样去理解。知道吗?狂既非实,宁有真的“狂歇”?本自无起,怎有歇相可得?故知狂起、狂歇俱皆虚妄,本无有生。众生无明之起,与无明之灭,亦复如是。“无明”与“迷”本无有起,哪有“无明”灭去而得“明”,及“迷”灭去而得“悟”?“无明”与“迷”本自无生,哪有生因?若无生及无生因,则哪有“灭”、以及灭的因缘?所以阿难所说的开悟之因缘,俱是戏论。心本无迷悟,悟非从外入,非从外得。
899页,3.因缘自然皆是戏论
经文:【“菩提心生,生灭心灭,此但生灭。灭生俱尽,无功用道。若有自然,如是则明自然心生,生灭心灭,此亦生灭。无生灭者,名为自然;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,名和合性;非和合者,称本然性。本然非然,和合非合,合然俱离,离合俱非,此句方名无戏论法。”】
这一段他的注解,跟《讲义》完全不同,切入点也不一样;但是都符合佛义,他也注解得非常好!
注释:
“菩提心生,生灭心灭,此但生灭”:“菩提心”,指证得究竟菩提时之心,亦即究竟圣智、清静之心,而非所谓初发心求佛道的“发菩提心”。“生灭心”,指轮回生死之心,亦即凡夫染污之心。此谓,如果说有证到菩提之净智心生起,及有轮回生死的染污心灭去,此种境界还只是生灭的境界,非真菩提的不生不灭境界。
“灭生俱尽”:“灭”,指生灭之心完全灭去。“生”,指菩提之心生。若得“生灭之心”灭及“菩提之心”生,此二种生与灭都灭尽,究竟不起。
“无功用道”:“功用”,施功、作用,指造作之义。无功用道即为完全不假造作,任运(任真如之性及法性之运作)而行,亦即完全没有我,没有我能、我所的参与,完全契入、融于真如法性之中,循于真如法性而起用,故一切施为皆毫无我、我相造作,是故皆能随真如法性而达圆满、普遍、无作而作、作而无作,以第一义,入于一切谛,即称此境界为“无功用道”。
“若有自然,如是则明自然心生”:“明”,表明。此谓,行者于无功用道中,若有自然之想生(亦即,自己如是作念、如是思维,说:我这样的功用相当自然,一点也不假造作),如果还有这样的念头或分别之心,则表明犹有自然之想(就是自然之心)生,而非真正的无功用道。亦即,真正的无功用道是:亦不作念:“我能行无功用道”。以有一此念即有我能、我所;一有能所,即落生灭道,非无功用道。
“生灭心灭,此亦生灭”:即使自觉生灭之心已灭,这还是生灭的境界,非为无生灭的境界。
“无生灭者,名为自然”:“自然”,在此指不假造作的无功用道。要真正完全皆无一法生灭,才是真正的自然任运真如的无功用道。
“本然非然,和合非合”:“非然”,就是非本然。“非合”,非和合。本然与非本然,和合与非和合。
“合然俱离,离合俱非”:“合”,就是和合。“然”,就是本然。“离”,就是远离,不执着。那么“离合”的离字,即是上面的远离不执。而这个“合”,为与“离”相反之义,也就是“即”。所以“离合”之义就是:离与即。离跟即,也统统要放下。这是指:“离于”和合与本然,与“即于”和合与本然。“非”,就是不执、不取,亦即所谓的“遣”;“遣”的意思是:送、流放、不用。此二句之义:“和合”与“本然”俱离而不执,甚至连“离”(离于和合与本然)及“即”(即于和合与本然),也都不用。
“此句方名无戏论法”:“句”,就是法句。离于一切名字言语论说、乃至世间之观念,及其辨析,这一切俱都不用,俱都放下,如是法句才能称为是无戏论法。所以这个无戏论法,就是没有语言、没有文字、没有观念、没有数量、没有能所,当下即是,不可得,不可即是万法本空,万法本无,要这样的去体悟,才有办法进入佛的境界。所以,佛不能用观念去理解,不能用观念去具体化,不能去描绘,不能去形容,不能去想像,不能去推测,他是解脱的证量真实境,因此除了唯证相应以外,讲不出所以然。
902页,义贯:
若说有证到“菩提” 智觉之“心生” 起,及有轮回“生灭” 染污之“心灭” 去,以有生有灭故,“此但” 是“生灭” 之境界,非真菩提。若得生灭心“灭” 与菩提心“生” 二者“俱” 都灭“尽”,方能达于契入法性“无” 有造作“功用” 之真如“道”。
行者于无功用道中,“若” 仍“有” 我能任运“自然” 之想生,“如是则” 表“明” 仍有“自然” 想之“心生” 即非真无功用道。即使自觉有“生灭” 之“心” 已“灭,此亦” 仍是“生灭” 境界。真正完全“无生灭者” (全无染灭、净生,亦无迷灭、觉生),全部都没有,染也没有灭,净也没有生;迷也没有灭,觉也没有生。为什么?这个都是对立的东西,而我们的真如自性是绝对的东西。方得“名为” 不假造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