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了,常常上課統統沒有來,一看,一下子那叁四個沒有來,一下子又四五個沒有來,講堂就是一直助念啊!有一天也會換你啊,有一天你也必需要躺下來讓人家念!對不對?你說到臨命終的時候:我不想死啊,我想繼續聽《楞嚴經》!騙人!死吧!(笑)在世都不想聽《楞嚴經》了,臨命終還講什麼好聽的話安慰師父?趕快走!留你何用?是不是?你看,常常在連絡那個往生,差不多常常一個禮拜總要死幾個給你看,真的!常常在。。。助念團常常出去啦,不是那個親戚朋友的爸爸、媽媽往生;要不然就是那個車禍往生;要不然就是年紀大的往生;要不然就是癌症往生,當然,都是我們講堂有所認識的。所以我們在這裏就是真的很感謝法無師,他把我們這個助念團領導得不錯,我們非常的感謝法無師!不過他也很忙,因爲他太慈悲了,所以他常常就沒辦法了,要出去,因爲師父也從來不出去,那就變成他的責任,他也滿辛苦的!底下,亦複如是,皆是失頭狂走。
“本頭不失,狂怖妄出”:本有之頭實在從未失去,但是其瘋狂與恐怖卻無端、虛妄而現出。
“曾無變易,何藉因緣”:“曾”,乃。“藉”,利用。本頭實在從無變易,也沒失去過,何須藉著什麼因緣再把它找回來呢?若真的有“失去”,可說是“找回來”;若實沒有失去,卻找什麼?正如有人把錢放在衣服的內袋中忘了,以爲是丟了,到處遍尋無著,後來他往自己內袋一摸,才發現:“哦,原來在這裏!”于是他便跟別人說:“我的錢找到了!”其實他並沒有丟,怎能說是“找到”呢?
“本狂自然,本有狂怖”:若說本狂是純屬自然,(也就是,這個瘋狂是本來就有的,是屬于正常現象的),則可說是本來就有狂怖時時都存在著,而非後來才産生的。
“未狂之際,狂何所潛”:承前,如果瘋狂是本自有之,那麼當它還沒發出來時,這狂相是潛藏在哪裏呢?
“不狂自然,頭本無妄,何爲狂走?”:若說“不狂”才是自然現象,才是正常的,如是則知頭中本來是沒有狂妄存在的;既然如此,那麼爲何還會如瘋狂一樣地奔馳呢?——因此可以知道,這“奔走”實在是毫無道理的,虛妄之極!故知這狂走實非因緣、亦非自然性。
義貫:
“佛告阿難:即如”此“城中”之“演若達多”,其“狂性”之無明“因緣若得除滅,則” 其原本“不狂” 之覺“性,自然而” 現“出”,你所執的“因緣” 與“自然”,其“理窮” 究起來不過“如是”。
“阿難,演若達多”他的 “頭本”于其生時“自然”就有,故“本”出“自其然”,反之,若“無然”(若不是這樣:不是生來就有頭)即變成“非”合于“自” 然,而違反自然了。他以“何因緣故,怖” 畏其本有之“頭” 而“狂走?若” 說天生“自然” 本有之“頭”,由照鏡之“因緣故” 令他驚怖而發“狂”;那麼爲“何不” 會此天生“自然” 本有之頭,即由此照鏡之“因緣故”,真的“失” 去了?(本頭非真失去,故知瘋狂之因緣並非真的因緣)。
“本” 有之“頭” 其實“不” 曾“失” 去,但其瘋“狂” 驚“怖” 卻無端而“妄出”,然而當他正發狂時,本頭亦實“曾無變易”,故狂之起、狂之歇,皆非關本頭,如是則“何” 須“藉” 任何“因緣” 去把頭找回來呢?諸位!因緣是屬于有增有減、有能有所,你要記住這一句話:頭本來就沒有什麼失跟得,無關于因緣。你要記住師父這一句話:有增有減是名因緣;有能有所是名因緣,這裏頭本來沒有得失,講什麼因緣?你要牢牢記住師父這一句話!
若說“本狂” 純屬“自然” (此瘋狂本來就有,且是正常現象);既然“本” 來就“有狂怖” 時時存在著,那麼他尚“未” 發“狂之際”,此“狂” 究竟是在“何” 處“所潛” 藏著呢?(然而遍尋各處,實無此狂性可得,故知此狂實非本有,亦非自然——本無狂性。)
因此可以知道,“不狂” 之性才是“自然” (正常現象),而且“頭” 中“本無” 狂“妄” 存在,那麼他究竟“何爲” 而“狂走” 呢?實在是沒有道理,故此狂走實在是虛妄至極。
“若” 一旦真的“悟” 了“本” 有之“頭”,實在從來未失、未變,則“識知” 彼“狂走” 之性相與頭之有無,實不相關,意思就是:今天任何的因緣法,跟本性其實都不相關;也不能說無關。如是則“因緣” 與“自然” 等“俱爲” 言說“戲論。是故我言:”殺盜淫“叁” 種狂亂之“緣斷故” 再加上無明之叁因不生,“即” 得獲本具“菩提” 之“心”。
诠論:
若一旦悟了本頭未失,則識知狂走與頭之有無,實無關系。本不失頭,故狂無實在之因;意思就是:狂性本來就無因。狂既無因,則其狂非實(若實狂者,則永不得瘥(chài)矣)。爲什麼?因爲狂不是實在,意思就是:無明不是實在的;無明如果是實在,你沒有辦法除掉無明,因爲無明是短暫的,所以,我們有一天會成佛,要這樣去理解。知道嗎?狂既非實,甯有真的“狂歇”?本自無起,怎有歇相可得?故知狂起、狂歇俱皆虛妄,本無有生。衆生無明之起,與無明之滅,亦複如是。“無明”與“迷”本無有起,哪有“無明”滅去而得“明”,及“迷”滅去而得“悟”?“無明”與“迷”本自無生,哪有生因?若無生及無生因,則哪有“滅”、以及滅的因緣?所以阿難所說的開悟之因緣,俱是戲論。心本無迷悟,悟非從外入,非從外得。
899頁,3.因緣自然皆是戲論
經文:【“菩提心生,生滅心滅,此但生滅。滅生俱盡,無功用道。若有自然,如是則明自然心生,生滅心滅,此亦生滅。無生滅者,名爲自然;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,名和合性;非和合者,稱本然性。本然非然,和合非合,合然俱離,離合俱非,此句方名無戲論法。”】
這一段他的注解,跟《講義》完全不同,切入點也不一樣;但是都符合佛義,他也注解得非常好!
注釋:
“菩提心生,生滅心滅,此但生滅”:“菩提心”,指證得究竟菩提時之心,亦即究竟聖智、清靜之心,而非所謂初發心求佛道的“發菩提心”。“生滅心”,指輪回生死之心,亦即凡夫染汙之心。此謂,如果說有證到菩提之淨智心生起,及有輪回生死的染汙心滅去,此種境界還只是生滅的境界,非真菩提的不生不滅境界。
“滅生俱盡”:“滅”,指生滅之心完全滅去。“生”,指菩提之心生。若得“生滅之心”滅及“菩提之心”生,此二種生與滅都滅盡,究竟不起。
“無功用道”:“功用”,施功、作用,指造作之義。無功用道即爲完全不假造作,任運(任真如之性及法性之運作)而行,亦即完全沒有我,沒有我能、我所的參與,完全契入、融于真如法性之中,循于真如法性而起用,故一切施爲皆毫無我、我相造作,是故皆能隨真如法性而達圓滿、普遍、無作而作、作而無作,以第一義,入于一切谛,即稱此境界爲“無功用道”。
“若有自然,如是則明自然心生”:“明”,表明。此謂,行者于無功用道中,若有自然之想生(亦即,自己如是作念、如是思維,說:我這樣的功用相當自然,一點也不假造作),如果還有這樣的念頭或分別之心,則表明猶有自然之想(就是自然之心)生,而非真正的無功用道。亦即,真正的無功用道是:亦不作念:“我能行無功用道”。以有一此念即有我能、我所;一有能所,即落生滅道,非無功用道。
“生滅心滅,此亦生滅”:即使自覺生滅之心已滅,這還是生滅的境界,非爲無生滅的境界。
“無生滅者,名爲自然”:“自然”,在此指不假造作的無功用道。要真正完全皆無一法生滅,才是真正的自然任運真如的無功用道。
“本然非然,和合非合”:“非然”,就是非本然。“非合”,非和合。本然與非本然,和合與非和合。
“合然俱離,離合俱非”:“合”,就是和合。“然”,就是本然。“離”,就是遠離,不執著。那麼“離合”的離字,即是上面的遠離不執。而這個“合”,爲與“離”相反之義,也就是“即”。所以“離合”之義就是:離與即。離跟即,也統統要放下。這是指:“離于”和合與本然,與“即于”和合與本然。“非”,就是不執、不取,亦即所謂的“遣”;“遣”的意思是:送、流放、不用。此二句之義:“和合”與“本然”俱離而不執,甚至連“離”(離于和合與本然)及“即”(即于和合與本然),也都不用。
“此句方名無戲論法”:“句”,就是法句。離于一切名字言語論說、乃至世間之觀念,及其辨析,這一切俱都不用,俱都放下,如是法句才能稱爲是無戲論法。所以這個無戲論法,就是沒有語言、沒有文字、沒有觀念、沒有數量、沒有能所,當下即是,不可得,不可即是萬法本空,萬法本無,要這樣的去體悟,才有辦法進入佛的境界。所以,佛不能用觀念去理解,不能用觀念去具體化,不能去描繪,不能去形容,不能去想像,不能去推測,他是解脫的證量真實境,因此除了唯證相應以外,講不出所以然。
902頁,義貫:
若說有證到“菩提” 智覺之“心生” 起,及有輪回“生滅” 染汙之“心滅” 去,以有生有滅故,“此但” 是“生滅” 之境界,非真菩提。若得生滅心“滅” 與菩提心“生” 二者“俱” 都滅“盡”,方能達于契入法性“無” 有造作“功用” 之真如“道”。
行者于無功用道中,“若” 仍“有” 我能任運“自然” 之想生,“如是則” 表“明” 仍有“自然” 想之“心生” 即非真無功用道。即使自覺有“生滅” 之“心” 已“滅,此亦” 仍是“生滅” 境界。真正完全“無生滅者” (全無染滅、淨生,亦無迷滅、覺生),全部都沒有,染也沒有滅,淨也沒有生;迷也沒有滅,覺也沒有生。爲什麼?這個都是對立的東西,而我們的真如自性是絕對的東西。方得“名爲” 不假造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