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六▪P1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作“自然” 任運之無功用道。“猶如世間” 法中,若“諸相雜和” 而“成” 爲“一體者”,才“名” 爲“和合性”;

  而“非和合者”,則 “稱” 爲“本然” 之“性”。修佛乘者,若于“本然” 與“非” 本“然、和合” 與“非” 和“合”,和“合” 與本“然俱離” 而不執,甚而連“離” 與“合” (就是離與即:離于和合本然、即于和合本然)“俱非”,俱非就是俱遣,一切名言所不能及,所不必用。一切世間既定的概念以及辯證,俱皆不用,爲什麼?這個統統是識心分別!所以,佛法不是邏輯學、不是玄學、不是理則學、不是哲學,完全不是,它是解脫的證量。如“此” 之法“句方” 得“名” 爲“無戲論法”。

  

  903頁,4.斥離戲論,勤修無漏

  經文:【“菩提、涅槃,尚在遙遠,非汝曆劫辛勤修證;雖複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,清淨妙理如恒河沙,祗益戲論。

  汝雖談說因緣、自然,決定明了,人間稱汝多聞第一;以此積劫多聞熏習,不能免離摩登伽難。何須待我佛頂神咒,摩登伽心淫火頓歇,得阿那含?于我法中成精進林。愛河幹枯,令汝解脫?

  是故阿難,汝雖曆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,不如一日修無漏業,遠離世間憎愛二苦。”】

  諸位!第二行那個:愛河幹枯,令汝解脫,那個“愛”代表什麼?就是貪的意思。諸位!你今天你來到這個佛法當中,你什麼都沒有學到,如果學到一個不貪,哇!這個不得了!不貪這個愛,愛是從貪起,貪愛、貪愛嘛!諸位!什麼事情、這些虛妄的事,稍微看開一點,喔!你這一輩子就不得了!錢,看開一點不要貪,該有的你不用客氣;男女不用貪,放、看開一點,你的日子會不一樣!就算你們二個最終的結局就是結婚,結婚就是生叁個、五個,養兒育女,到最後是面臨死亡,像這邁克傑克森一樣,活了五十歲!是不是?幹到最多,那麼就像歐巴馬,就是總統,這樣算不得了了,幹到美國總統了,可是它還是生死法、還是無常法。四年後他繼續選,就給你做到八年來講,也是這樣下臺啊,就是這樣子而已啊,世間最多就是幹到總統!是不是?世間最多嘛,娶一個老婆、養五個孩子,就這樣子,“我就這樣過一生!”所以碰到了佛法,他有更高一層的生命、生命觀,更解脫的思想,這個才需要佛法,佛法是爲人類而設的,是爲活人而設的,不是爲死人而設的。當然,我們儒家講慎終追遠,我們佛教也很重視這個,對臨命終的安慰、助念、開導,乃至于說超度,佛教做得更徹底,給你誦經、回向;所以當然是爲活人設的宗教。當然,如果往生以後,我們比儒家的慎終追遠還更加的莊嚴、更加的用心。儒家它們沒有這個誦經,什麼念佛、回向、作功德,它統統沒有這個,只有佛教有。是不是?

  底下,注釋:

  “十二部經”:爲如來所說之法,依其敘述之形式與內容,分成十二種類,又稱爲十二分經,或十二分教:

  1.契經——又作長行文,爲以散文直接記載佛之教法。

  2.應頌——(梵文geya,音譯祇夜),又稱重頌,爲與契經相應,即是以偈頌重複闡釋長行所說之教法。

  3.記別——(梵文,音譯和伽羅那),又作授記,爲佛對衆生之未來所作的證言。

  4.諷頌——(梵文,音譯伽陀),又作孤起頌。全部經文皆以偈頌體來記載佛之教說。此與“應頌”不同,應頌是重述長行的經文之義,而孤起頌則無長行,爲偈頌單獨存在之經文。

  5.自說——(梵文,音譯優陀那),爲佛未待他人問法,而自行開示之教說。譬如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。

  6.因緣——(梵文,音譯尼陀那),記載佛說法教化之因緣。

  7.譬喻——(梵文,音譯阿波陀那),以譬喻宣說法義。

  8.本事——(梵文,音譯伊帝曰多伽),載“本生”以外之佛與弟子過去生之行誼。

  9.本生——(梵文,音譯奢陀伽),載佛過去生修行之種種大悲行。

  10.方廣——(梵文,音譯毘佛略),宣說廣大深奧之教義。

  11.希法——(梵文,音譯阿浮陀達磨),又作未曾有法。載佛及諸弟子稀有之事。

  12.論議——(梵文,音譯優波提舍),載佛論議抉擇諸法體性,分別明了其義。

  “摩登伽心淫火頓歇,得阿那含”:“淫火”,就是淫欲屬于火,凡多淫之人,其火必旺,淫心一動,淫火熾燃。因爲摩登伽宿昔淫女,其淫火更旺。“頓歇”,爲摩登伽女乘佛咒力,一時邪思頓息,故心中淫火頓歇,頓斷欲界八十八使見惑,更進而斷欲界九品思惑,而頓證叁果阿那含;阿那含名爲不來,即此身報盡更不再來欲界受生,而于色界無頂天證阿羅漢道。摩登伽女亦非實聲聞人,之所以依小乘果取其名位者,爲令凡小根人生敬信而已。

  “成精進林”:以依神咒威神,證解多而速,故以“林”比喻之。

  “愛河幹枯”:淫火頓歇,愛欲頓斷,得超欲界,故稱爲愛河幹枯。

  “憶持如來秘密妙嚴”:你雖有聞持之力,能憶持記誦如來秘密微妙莊嚴的無上乘法。

  “不如一日修無漏業”:光是多聞憶持無量妙法,而不務于心地上實修,這一段可是非常重要!修行是:真的說如如不動,就真的如如不動;說放下是真的放下的,不是說一說而已,這個就是真的是在心地上實修。說無所住,就是碰到什麼事情,都可以寬恕、都可以原諒,什麼都真的放得下,什麼都無诤,什麼都沒有能所,這個就是真正的修行人。從今天起,對任何事都不要太在乎,都沒有發生過什麼事。從現在聽到這個《楞嚴經》開始,什麼事情就當作沒事,該有的責任要負起。縱使經曆無量劫,也不能實得受用,反而不如一日修無漏業。“無漏業”,在此爲指“不隨分別世間、業果、衆生叁種相續”。

  問:前面不是說“何藉劬勞肯綮修證”嗎?現在怎麼又說要修無漏業?

  答:不勞肯綮修證,並非說都不用修,而是說要修得對,要修最高、最究竟的無相無上法門,諸位!只有無相它才是絕對,無相,它就沒有能所,才能達到無上法門。所以,你要修到最高的菩提心、最高的菩提智慧,是不能有任何相的,一絲不挂、一塵不染,能所俱泯。所以,這個無相是絕對的空,叫做不可得,以不可得故,成就無量的諸佛、十方如來。十方如來所擁有的,就是一切法無生,無生就是不可得,從哪裏下手?就是無相,因爲相當體即空,不可得。亦即“不隨分別”之心地法門,如此方能頓斷一切妄想顛倒,頓獲本心,頓證菩提。否則便是漸教,只是在繞路,不能直指、不能一門頓超。

  “遠離世間憎愛二苦”:“憎愛”之本即貪嗔二法,貪嗔二法來自虛妄分別,故欲斷愛憎煩惱苦本,須斷貪嗔;欲斷貪嗔,須斷虛妄分別取著;欲斷虛妄分別取著,須斷法執,欲斷法執,須修“不隨分別”之心地要門。

  你只要記得師父這一句話,你只要記得:發生什麼事情,全部不做任何的情緒變化。你就記住我這一句話,不要跟著一直變化,起貪、起嗔、不滿、嫉妒、占有,這個沒有什麼意義!昨天所發生的事情,今天早上睡醒,統統要放下,什麼恩怨、是非、妯娌之間不高興,兄弟之間因爲財産,或者是哪一個人跟你過意不去,公司行號、老師,彼此之間有葛藤,或者哪一個,你統統要放下!諸位!如果實在是。。。你碰到你坐的對面那個員工,或者是你所謂的公司行號裏面的這些職員,你實在一直忍他,他還是沒有辦法,那就是退;再退沒有辦法,你就觀想他在消你的災;再消災沒有辦法,就觀想說:他在造地獄的因,在成就我,我應該感恩他!久了以後,你如如不動,久了以後,他就會知難而退。你就這樣堅持,你也不要去傷害他,千萬不要在背後說他壞話,因爲你說的那個人,他會去講給他本人聽,在這個世間,講來講去都會被互相背叛的。爲什麼?衆生有時候不小心他就會講出來!所以你特別交代說:這一句不能跟他講喔!她連這一句都會講給他聽。所以從我們口中這樣守得很緊,他縱然誤會我們,我們的因果也是很清淨的。所以你在這個生活的過程當中,如果你有碰到很大、很強大的逆境,或者是不可理喻的人,或者是這個實在很難度過,你就觀想,你快成就佛道了,你快了,你快了,他使盡一切力量傷害你,你很快就會成就佛道了!爲什麼?他造這個無量無邊的惡業,這樣一直攻擊你、一直傷害你,你一直退讓,還不能解決,那就告訴你:你快成爲釋迦牟尼佛了!他這麼嚴重的造惡業來成就你,你還不感恩他?

  你一定要學會轉念;你不學會轉念,我告訴你:氣到不行、氣到腦中風,沒有人會同情你的!那個脾氣不好的人要小心,小心,會腦中風,真的!人本來血壓還好好的,一生氣起來,一刹那之間斷掉,哇!那你麻煩大了,真的!只要一中風,就很難好了!像我們有同學中風,他醫了五年,針啊、灸啊,五年、六年了,碰到師父:@*&%#(師父擬中風者說話口齒不清貌)我說:你現在在講什麼?(原來是講:師父!阿彌陀佛!)醫了五年,針灸一直在身上刺,就是中風這樣一次,就完了!所以,爲了大家不要中風,因爲我看你們那個皺紋都出來了,至少都五、六十了,這血管也是很脆弱了,真的!自己脾氣一定要改過。還有那個恨,會使人的心的智慧凝結,看到就火很大,就一直不想跟他見面,這個恨也不行,它會使這個心智鞏固在一個無知裏面,所以一定要放下,知道這一切法都是如夢幻泡影,是真心當中所影現出來的。

  簡單講:你要更有慈悲心,更關愛你自己;對人好,其實是愛護自己,你有沒有這樣的體悟?所以,爲了要對自己好一點,千萬不要發脾氣,不要記恨,不要跟衆生。。。因爲他就是衆生才這樣子嘛,他就是因爲他現在是衆生,他才這樣百般的計較、鬥爭;他如果是成佛,他怎麼會這樣跟你搞這個東西?他如果是六祖,不思善,不思惡,一切法本來就空,他怎麼會這樣跟你斤斤計較?會跟你斤斤計較、鬥爭、堅持到底,就是因爲他是凡夫,他的名字叫做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