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六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相妨碍,互不相干,亦非绝对无干,如此众相,实“宛” 曲辗“转虚妄” 不实,各人循业所见,“无” 一“可” 为真实论断之“凭据”,以皆循其自业而妄现故。

  所以你看到哪一个人业障很重,不要学佛,不学佛也引不进来,诸位!不要生气!为什么?循业发现,他就没有这个根,没有办法的!你也不要因为你的家人不学佛而难过,因为他循业发现嘛,慢慢来,慢慢制造因缘,慢慢来,这样子。所以度众生就是这样子,要等啊!

  诠论:

  水中日影之体已非实,众生再循各自之业(东西各行),则其所见之日影之方位又各不同。如此则在本已虚妄之上又加虚妄;接着,你又要据此一连串虚妄所现之相去探究到底那一个才是真的日影?正确的方位应在那是?确实有几个日影?于诸虚妄相上,又去探讨其真伪、数目、方位、岂非又妄上加妄?这正好可用来比喻富楼那要探究如来藏中,循众生业所现的七大,究竟是不是真的一一都遍于法界?如果是,为什么这七大不会互相重叠、互相冲突、或互相凌灭?这情况与如来在此所举的水中观日影的例子,几乎完全一样——水中本来就无日,如来藏体中亦本无七大,这些七大只是众生循业所现的幻相,既是幻象,怎会互相凌灭?藏性中之火,实非火;藏性中之水,亦实非水。是故天道众生所见之水就像水晶(固体),且可于此水上行走;人道众生所见之水为液体,可饮用、可沐浴,但不可能于其上步行;饿鬼道所见之水变成火,连饮用亦不能。是故于同一个水体,各道众生皆循自本业而发现不同之相。是故诸圣于证入如来藏本体之后,便能幻化诸大,也就是所谓的示现神通,而其实是因契入如来藏本体之性,所以能尽其随缘幻化之用,因而能随意变化七大所现之相,而成凡夫所谓的神通。例如阿罗汉能腾空作十八变、于自身上出水、火、履水、穿壁而过等。而这些只不过是如来藏少分之用而已,因为那只是在一己的报身之上所起的作用,如果以全体如来藏而言,则有如大海之一浮沤体而已。至若佛世尊及大菩萨,以得尽如来藏全体之用故,所以能震动三千大千世界,或者是以一毫光便可以遍照法界,或可移动一佛世界并其中所有众生至另一佛世界,或可纳一佛世界于另一佛世界,乃至可纳一佛世界于一毫端,亦不迫促,诸位!这里讲的全部都是《华严》的思想。其中众生亦不知觉而惊骇。凡此等等,以及本经下文所示,佛世尊之大神通境界,其实亦皆只是如来藏本体不动随缘幻化之用而已。是故如来教敕弟子修行皆不可以此用为务,就是不可以求神通。务求其体,就是要以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为本修因,所以不可以求神通。以有体自然可以起用,方不致舍本逐末。所以你追求神通,就是舍本逐末,本就是如来藏性不生灭之体。所以劝人千万不要求神通。而此所谓体者,即如来密因也;若得信解悟入于此密因,则是如来真子,诸佛之所护念,将愁何事而不成办?

  

  842页,第四行,经文:【“观相元妄,无可指陈;犹邀空华结为空果,云何诘其相陵灭义?观性元真,唯妙觉明;妙觉明心,先非水火,云何复问不相容者?

  富楼那,汝以色、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。而如来藏随为色、空,周遍法界。是故于中风动、空澄、日明、云暗。众生迷闷,背觉合尘,故发尘劳,有世间相。”】

  注释:

  “观相元妄,无可指陈”:观一切因缘所现之相原是虚妄,以彼一切相皆是众生循业发现,似有而非实,无有实体可以指示陈现。

  “犹邀空华,结为空果”:“邀”,求也,待也。正如同要求空华还要结出空果。这比喻:实在虚妄至极!因为见空有华已是虚妄,然而由于凡夫妄想无尽:既然有花,必定有果,开花结果,理之当然:空中既已生出花来,此花何不结果呢?——吾且待之!这个比喻实是精妙无比。喜好文学之士,一阅及此,岂不击节赞叹曰:“妙哉,妙哉,神来之笔!”始知如来真一切智人也,能善以种种因缘譬喻教化众生,无不曲尽其妙。例如上文,二人观日,东西各行之喻,亦是世间无有比之“绝妙好辞”也。笔者剃染前,于世间专业本为文学,然见佛经中之诸多绝妙之譬喻,以吾所阅世间一切文、史、哲典籍中,实无有能相与并论者。故言佛世尊乃“世间无有等”,及“天上天下无如佛,十方世界亦无比,世间所有我尽见,一切无有如佛者”,诚其然也。

  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”:“诘”,究诘,质问。为什么还质问说:如来藏中所现之诸大,怎么不会互相陵夺而消灭呢?

  “观性元真,唯妙觉明”:“性”,指诸大之性。“元”,同原。此谓,至于观诸大之性,原来是一真,本无诸相,诸相之体唯是一妙觉圆明之真心(如来藏心)。

  “妙觉明心,先非水火”:“先”,原本。此妙觉圆明之如来藏心,本即非有水、火等诸大。

  义贯:

  “观” 一切因缘所现之“相元” 是虚“妄”,并无实体,故“无” 有实体“可” 以“指陈”,若欲作种种指陈或探究,即“犹” 如“邀” 求翳眼所见之“空华” 更“结为空果”,毋乃虚妄至极?(是故若了现前所观诸现象,原为如来藏中所现空华之相,非有非无,不可究诘,)“云何” 还“诘” 问“其” 互“相陵” 夺消“灭” 之“义”?意思就是:本来就虚妄,还有什么互相陵夺、消灭之义?就是这个意思。都是如来藏性的东西,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见、识,全部都是如来藏性,本来就是妄,同时也是真,无体可得,为何它有陵灭?就是这个意思。然若“观” 诸大之“性” 则“元” 是一“真”,本非诸相,“惟”一“妙觉” 圆“明” 真心,此“妙觉” 圆“明” 之如来藏“心” 之中,元“先” 即“非” 有他“水火” 风诸大,诸大尚无,“云何复问” 它们彼此为何不会有“不相容者”?如来藏一物也无,虽然是现地水火风,其实也是如来藏性的东西。

  “富楼那,汝以”执“色、空” 等诸大体性为实有,故误认以为其必然“相倾相夺于如来藏”中;“而”实“如来藏”则“随为色空” 等之缘,而现色空等之影相,“周遍法界”,以众生不达如来藏深法,不知诸相幻相,诸位!为什么诸相幻现?诸相它就是一合相,哪里都是合起来;毛巾,它就是合起来,它就是幻,我们把它执为实有,执则成碍,“是故于” 一真法界“中”,妄见实有“风” 之“动” 摇、“空” 之“澄” 寂、“日” 之光“明” 、及“云” 之昏“暗” 等相,皆执为定实,(于是地与空不相容、水与火相陵相克等便一时俱现),凡此皆是因“众生” 其心“迷” 昧昏“闷” 不通(以迷故昧于藏性真空之理;以闷故不通达诸相非实),“背” 弃本有之“觉” 性而妄“合” 于诸“尘” 影幻法,“故” 从而“发” 起“尘劳”,而妄见实“有世间” 诸“相”。所以这个问题就是把世间执为实有,一切问题就出来了。

  

  845页,中间,经文:【“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。而如来藏唯妙觉明,圆照法界。是故于中,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;小中现大,大中现小。不动道场遍十方界;身含十方无尽虚空;于一毛端现宝王刹;坐微尘里转*轮。灭尘合觉,故发真如妙觉明性。”】

  注释:

  “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”:能化一为无量,或化无量为一。此为理事无碍之境界。其实一就是绝对的理,无量就是事。

  “小中现大,大中现小”:此为事事无碍之境界。

  “不动道场”:此为如来藏不动之理体。

  “于一毛端现宝王刹”:“宝王刹”,宝王刹土,即佛土,也就是佛的世界。此为广狭无碍门。

  义贯:

  “我以” 真觉“妙明不灭不生” 之体性为本修因,而“合” 于“如来藏” 性,因“而” 证于“如来藏” 本体“唯妙觉明,圆” 满遍“照”一真“法界。是故于” 其“中”能现化“一为无量”、或化“无量为一” 之理事无碍境界,或于极“小中现”极“大”,于极“大中现” 极“小”之事事无碍境界;坐于如来藏本体“不动道场” 中,不起于座,而能“遍” 现于“十方” 世“界”;如来三“身” 皆能遍“含十方无尽虚空”;能“于一毛端” 中“现宝王刹” 之广狭无碍境界;及“坐” 于一“微尘里转大*轮”,广度无量众生。凡此皆是以如来“灭尘合觉,故” 能“发” 起“真如” 之“妙觉明性” 不可思议力用,一切无碍。

  这一段就是讲佛的理事、还有事事统统是无碍。当然这讲佛的大神通,那是大乘佛教,他就讲到佛的这种神通,已经不是你有办法想像的;我们平凡的人就是拥有一点智慧,日子好过一点!是不是?平凡的人做平凡事,就是这样子,我们也没有办法求得像佛这么伟大,就过一个平凡、有智慧的人,日子好过一点,把自己摆平,这样子就很不得了了,烦恼少一点,佛心多一点。当然,这是形容词,这样过日子就不得了了,你要像这个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,这个没办法想像的!

  847页,经文:【“而如来藏,本妙圆心。非心、非空、非地、非水、非风、非火;

  非眼、非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

  非色、非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;

  非眼识界,如是乃至非意识界。

  非明、无明、明无明尽,如是乃至非老、非死,非老死尽。

  非苦、非集、非灭、非道、非智、非得。

  非檀那、非尸罗、非毗梨耶、非羼提、非禅那、非般剌若、非波罗密多。

 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、非阿罗诃、非三耶三菩、非大涅槃,非常、非乐、非我、非净。”】

  这个我们在《楞严经讲义》都讲得很清楚。

  注释:

  “非心”:“心”,就是识大。如来藏体非识大。

  “非眼、非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”:如来藏体非六根。

  “非明、无明、明无明尽,如是乃至非老、非死、非老死尽”:如来藏体非缘觉法。

  “非智、非得”:如来藏非小乘之无我智,亦非四双八辈果位之证得。这个四双八辈就是我昨天讲的:初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